↑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
平潭
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你甚至很难迅速在地图上找到它
然而
当你仔细观察后便不难发现
平潭处在一个极为关键的位置
它是大陆距台湾岛直线距离最近的地方
只需“一跨”便可跨过海峡
抵达宝岛台湾
(平潭距台湾有多近,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不仅如此
它还拥有福建省第一大海岛海坛岛
岛上有壮观的海蚀地貌
和宽阔细腻的金色沙滩
号称“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
(请横屏观看,平潭的海岸地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有绚丽魔幻的
“蓝眼泪”
(请横屏观看,平潭的“蓝眼泪”是多种海洋浮游生物集体发光形成的现象,摄影师@翁武财)
▼
有高低错落的
石头厝(cuò)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岛上的石头厝,厝即房屋,摄影师@陈颖南)
▼
如今
更有三条钢铁巨龙飞跃海峡
一幢幢崭新的高楼大厦
在海天之间崛起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陈颖南)
▼
平潭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01
诞生
距今1亿多年前
古太平洋向西侧的大陆俯冲
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引发岩浆活动
岩浆或侵入地底,或喷出地表
形成大面积的花岗岩和喷出岩
(请横屏观看,福建省海岛分布,东海是我国海岛数量最多的海域,约占我国海岛总数的59%,浙江、福建沿岸的岛礁构成一个密集的条带,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随着海平面的上升
大陆遭到海水的侵袭
包括平潭在内的岛屿便由此形成
(平潭猴研三岛,摄影师@赵高翔)
▼
平潭由126座岛屿组成
其中最大的是海坛岛
其面积约为厦门岛面积的2倍
为福建省第一大海岛
(平潭位置及主要岛屿,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组成岛屿的巨量岩石
为海蚀地貌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同于被陆地环抱的厦门岛
海坛岛位于海岸线突出部
环绕它的是海坛海峡和广袤的东海
(请横屏观看,平潭北港,摄影师@李华刚)
▼
开阔的海面上
6至7级的大风横扫而过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第一大风区
其全年风速≥6m/s的时间在3500小时以上
远超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北内陆
平潭更是“个中翘楚”
全年平均风速6.4m/s
几乎是厦门的两倍
(平潭长江澳海滩和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组,摄影师@李华刚)
▼
大风通过数个风口
扫过海坛岛
(海坛岛主要风口和季风方向,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风力之大
导致岛上缺少高大乔木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为了抵御海风
只得摈弃木头
改用遍地可见的岩石作为建筑材料
屋顶则用石块压住瓦片以防被风吹走
是为石头厝
(平潭石头厝,摄影师@陈永诚)
▼
但风并不都是破坏性的
强风带来充沛的水汽
令海面之上、山峦之间云雾缭绕
山间的雾气被称为“岚”(lán)
海坛岛也因此得名“岚岛”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岛之间的雾气,摄影师@翁武财)
▼
岚岛的最高峰君山
常被一顶云帽笼罩
是为“君山插云”
(请横屏观看,君山云帽,摄影师@carefree狮)
▼
在风的作用下
表层的海水向陆地运动
随着海底逐渐变浅
留给波浪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海浪相互“争抢着”涌上岸来
形成破浪和激浪
(海浪形成原理,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平潭岩石多、风大
还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地区之一
高潮位与低潮位最高可相差6米
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
海与岩的角力显得极为壮观
(平潭渔屿村滨海地区,摄影师@孙泽)
▼
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
令平潭拥有了坚硬的岩
广袤的海和狂暴的风
岩、海、风
三者将在这里激烈碰撞
塑造出一座绝美的景观之岛
02
面向海峡的风景
平潭拥有中国沿海面积最大
也最典型的海蚀地貌景观
组成岛屿的花岗岩布满裂隙
在地下水的作用下
石块的棱角部位率先被磨平
岩石逐渐变得圆润,形成石蛋
(花岗岩风化过程示意,制图@陈随/星球研究所)
▼
随着岛屿的抬升
风雨和海浪冲刷掉表层的泥沙
露出了地底的石蛋
遍布岛屿表面
(将军山,摄影师@陈小羊)
▼
露出地表的巨石
继续接受着风雨和海浪的洗礼
岩石一层层被剥落
形成了一座花岗岩小丘
形似一个躺倒的石人
任由日晒雨淋、风吹浪打
(请横屏观看,平潭塘屿岛海坛天神景观,摄影师@柯建)
▼
更有巨石孤立海中
如一座孤舟上两个张开的船帆
故被称为“半洋石帆”
(石牌洋,也称半洋石帆,整个巨石仿佛一艘帆船,其上的两个石柱为其两个张开的“风帆”,故有此名,摄影师@林宝华)
▼
随着海洋对陆地的侵蚀
海岸变得参差不齐
岩石较硬,隆起较高的山丘
成为突出的海岬
岩石较软,地势低平的地区
则成为海湾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坛湾,摄影师@翁武财)
▼
海浪在岩石上掏出竖洞
即海蚀洞
(平潭东海仙境景区内的仙人井,为海浪侵蚀,海岸坍塌而成,摄影师@蔡胤霖)
▼
随着海岸岩石的坍塌
掉落在海岸上的石块
被往复的海浪冲刷、磨圆
变成一个个浑圆的巨石
(东海仙境景区,海岸上被磨圆的砾石,摄影师@马茵奇)
▼
经过漫长的岁月
巨大的石块终究被磨成细沙
被海流带走
平潭以北
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相继入海
河流入海的低温、低盐的径流
构成一条北起长江口
南可达汕头的海流
浙闽沿岸流
(浙闽沿岸流,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海流携带的泥沙等碎屑物质
在另一处平坦的海滨“尘埃落定”
成为金色的沙滩
(平潭龙王头沙滩,摄影师@陈小羊)
▼
在海岸凹向陆地处
由于海水流动速度减慢
沙子还会形成一道弯曲的沙嘴
沙嘴的末端受海流的影响向内卷曲
好似象鼻
(平潭建民沙堤,俗称象鼻湾,摄影师@吴宇鹏)
▼
但海流中富含的不只是泥沙
还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每年春夏之交
正是闽江汛期开始之时
随着天气转暖和降水量的增加
充裕的闽江水裹挟着丰富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洋
给浮游生物们带来了大量的食物
单细胞生物夜光藻
和一类微小的节肢动物海萤
在如此优渥的环境中
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机会
(从平潭海水中采集的海萤,摄影师@喵鱼酱)
▼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体内能够分泌荧光素
荧光素与氧气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产生生物发光现象
(生物发光机制,制图@杨宁/星球研究所)
▼
在海浪拍击或船舶行驶造成的波浪刺激下
这些微小的生物发出蓝色微光
形成平潭的“蓝眼泪”奇观
(平潭蓝眼泪,摄影师@杨诚&吴宇鹏)
▼
这些微小的生物
进而成为鱼虾的食物
(平潭潮间带生物,图中央为海蟑螂,此外背景中还有海葵、钙化藻等生物,摄影师@喵鱼酱)
▼
大量的鱼虾又引来了鲸类
台湾海峡南浅北深
平潭就位于台湾海峡北部
许多受制于水深而无法进入浅海的鲸类
在平潭外海频繁出没
如瘤齿喙鲸、银杏齿中喙鲸
小抹香鲸、大村鲸......
甚至目前在太平洋西侧仅剩100头左右的灰鲸
也曾在此现身
(请横屏观看,2011年在平潭白青乡周边海域发现的死亡的灰鲸,背景中可以看到平潭的石头厝,图片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濒危物种研究课题组)
▼
丰富的海洋生物
不仅引来了鲸
也为平潭的渔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他们在这里捕捞鲈鱼、石斑、黑鲷、马鲛等鱼类
逐渐形成了福建最富饶的渔场之一
闽中牛山渔场
(平潭平缓的沙滩,为渔民提供了绝佳的沙滩拖网作业机会,因此在沙滩上拉渔网成为平潭海边常见的景象之一,摄影师@江信恒)
▼
而由于紧靠外海,海水流速较大
海洋生物的代谢废物能够迅速被带走
海水水质较好
因此平潭也成了著名的海水养殖基地
这里有国内唯一的坛紫菜原种场
和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区
(平潭紫菜养殖场,摄影师@翁武财)
▼
从事渔业的渔民
在海滩上留下渔船
有的已经被遗弃而任凭其腐朽
时光的流逝仿佛凝固在海滩上
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平潭海滩上的旧渔船,摄影师@常念祖)
▼
而一艘艘漂泊在海上的孤舟
则在恍惚之间
将我们带回千年之前的平潭
03
连接两岸的未来
距今6000多年前
生活在东南沿海一带的百越族群
可能就有一部分从平潭出发
横渡海峡,抵达台湾
甚至向更广阔的南太平洋扩散
形成了南岛语族
自那时开始
两岸的交流就未曾断绝
千年之间,一艘艘海船从平潭出发
驶向台湾、东北亚、东南亚、印度、非洲、欧洲、美洲
驶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然而
自然的力量变幻莫测
时有冒险者葬身大海
如今在海坛岛外一片90平方千米的水域之下
沉没着大量运送瓷器的商船
数量巨大的瓷碗散落海底
让这里的礁石有了“碗礁”之名
大量破碎的精美瓷片
见证着那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海洋时代
(平潭碗礁一号清代沉船遗址中打捞出的瓷碗,表面还残留着多毛虫的石灰质虫管,以及藤壶壳体残骸,摄影师@林映树)
▼
正是在一艘艘船的开拓
和无数葬身大海的勇者的奠基之下
台湾海峡成为了中国的“海上走廊”
位于海峡北段的平潭
也成为海上交通的枢纽之一
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平潭成为海防前线
人们被动员起来开挖防空洞、地下粮仓等设施
岛上质地坚硬的花岗岩
成为这些工程必须面对的难题
每日与岩石和砂土打交道的平潭人
很快积累了丰富的隧道工程施工经验
(平潭岛上的龙兴岭隧道施工现场,摄影师@江信恒)
▼
在随后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全国各地掀起基建大潮
来自平潭的隧道工程人员凭借其丰富经验
迅速占领国内隧道工程市场
最高时甚至承包了全国80%的隧道工程作业
被称为“平潭帮”
(平潭跨海大桥实验项目,摄影师@陆宇堃)
▼
可以说,中国大地的连接
少不了平潭人的贡献
但同一时期的平潭本身
却因交通不便而逐渐落后
直到2010年
进出平潭还只能通过小型轮渡
改变的首要之举
就是让孤悬的海岛
变成与陆地相连的坦途
2010年
一座跨越海峡的大桥建成通车
它是福建省第一座真正的跨海大桥
凭借将近5000米的大跨度
彻底结束了平潭单纯依赖轮渡的历史
同年9月
平潭海峡大桥复桥开工建设
并于2014年通车
从此两桥并行,效率得到提升
(平潭海峡大桥,摄影师@念望舒)
▼
但这还不够
2020年
又一座超级工程在平潭问世
这是一座全长达16千米以上
兼具公路和铁路的跨海大桥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杨诚)
▼
这座大桥的建设过程异常艰辛
平潭的大风、巨浪
复杂的地质条件、航道等因素
让大桥施工难度极大
为了适应平潭恶劣的海洋环境
施工人员采用钢制导管做成导管架
将其迅速下放至海底作为钻孔平台
随后在海底钻出超大直径的钻孔
为大桥的桥墩建立稳固的基础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桥墩钢筋质检,摄影师@柯建)
▼
此外
在经过航道的斜拉桥部分
大桥的桥墩还要确保能够抵御船舶的撞击
施工人员创造性地将施工用的平台改造成防撞箱
既可用于施工,亦可作为大桥防撞结构
(请横屏观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建造过程关键技术示意图,制图@罗梓涵&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多种创新技术的应用下
这座崭新的大桥得以出现在平潭海面之上
将平潭与福州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
配合福州长乐至平潭的高速公路
以及合肥至福州的铁路延伸线
平潭被纳入了福州的半小时生活圈
(平潭综合立体交通网,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物资与人员的高效流通
为平潭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在此之后平潭通过一环、两纵、两横的道路网络
加强了内部的连接
岛上交通、电网、通信建设也迅速得到完善
(平潭环岛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岛上贫瘠的环境也迅速改善
令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是
位于海边的平潭也曾饱受风沙的危害
猛烈的海风卷起沙石
摧毁农田、房屋、电线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平潭人引来相思树、木麻黄和黑松
用这“三棵树”构筑起第一道防风固沙的防线
随后
新的树种被培育出来
更多树种被引入平潭
南洋杉、刺桐、松柏
夹竹桃、石楠、海南蒲桃等
让今天的平潭满眼绿意
(海坛岛上的城市与人工林,摄影师@赵高翔)
▼
多样的生灵也回归海岛
滨海的湿地中
大白鹭展翅起舞
(平潭滨海湿地中的大白鹭,摄影师@陈曦)
▼
凭借优美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
2016年
平潭成为继海南之后的第二个
国际旅游岛
2021年五一期间
全区接待游客583380人次
较2019年增加了41%
(平潭龙王头海滨沙滩,摄影师@江南君)
▼
在连接大陆之外
平潭也在积极寻求两岸的连接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
和深厚的两岸交流历史
2009年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设立
2010年更名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2011年成为全国唯一对台综合实验区
在国家的支持下
福建正将自己积极打造成
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而平潭,正是其中的先行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范围,制图@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而要做好这个先行区
构建起海陆空立体对台交通是关键
就在2011年
一艘客货滚装船从平潭启航
船上的700多名乘客
仅用2个半小时的时间便抵达了台湾
这艘名为“海峡号”的渡轮
与之后加入它的“丽娜号”一道
为海峡两岸的沟通而在海面上往返奔忙
(请横屏观看,海峡号,摄影师@念望舒)
▼
2020年
福平铁路位于平潭的终点
平潭站
正式投入使用
(平潭站,摄影师@翁武财)
▼
在未来的规划中
京台高铁将从平潭站继续出发
通过一条隧道穿越整个台湾海峡
若隧道建成,其长度将有135千米
内部可供时速250公里的高铁运行
意味着半小时即可从平潭抵达台湾
(请横屏观看,台湾海峡海底隧道施工想象图,海底隧道实际上有北线、中线、南线的3至4个方案,其中经过平潭的北线方案,距离最短,海底地质条件最适合隧道建设,此想象图采用双洞单线+服务隧道的方案,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一个通风竖井通向海面人工岛,减压通道则是为了减轻列车运行引起的空气动力学效应而设置,制图@杨宁&陈志浩/星球研究所)
▼
从一座座不起眼的海岛
到吸引世界目光的国际旅游岛
再到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
平潭
因壮丽的山海
而成为一座极致风景之岛
因工程的奇迹
而成为一座连接之岛
因独特的位置
而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
(请横屏观看,已建成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摄影师@杨诚)
▼
而地理的接近
文化的脐带
和工程创造的连接
都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那就是海峡两岸的血脉相连
(2013年动工建设的海坛古城旅游景区内,人们在望海楼下表演传统的舞龙,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传统活动,摄影师@胡康强)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成冰纪
图片:昼眠
地图:陈志浩
设计:杨宁、罗梓涵、陈随
审校:楼彦成、王昆、云舞空城、撸书猫
外审:喵鱼酱
封面摄影师:吴宇鹏
了解平潭更多信息,欢迎关注“中国平潭”微信公众号
【参考文献】
[1]贾军涛,郑洪波.东海的形成与构造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10,26(01):1-5.
[2]黄玉生,蔡传荣,周虹.福建平潭岛火山岩及其板块碰撞构造[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04):99-105.
[3]陈方.海坛岛的地貌及其发育演变[J].海洋通报,1994(06):60-66.
[4]石谦,蔡爱智.福建平潭岛的风沙地貌与海岸演变[J].台湾海峡,2009,28(02):163-168.
[5]潘爱军,万小芳,郭小钢,靖春生.平潭岛外海浙闽沿岸流对2006年冬季风松弛的响应特征与机理[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09):1317-1328.
[6]田永青,潘爱军.台湾海峡西部近海潮汐特征[J].台湾海峡,2011,30(04):483-488.
[7]袁彦锋,冉茂宇,袁炯炯,张亮山.平潭岛风环境分析研究[J].福建建筑,2016(03):10-16.
[8]侯长红,李宗斌,侯大为,陈丽霜,陈伟.平潭岛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8):755-757.
[9]马晓东.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总体施工方案[J].桥梁建设,2017,47(02):1-6.
[10]王东辉.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航道桥基础设计与施工创新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17,61(09):68-75.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历史考古、建筑等各领域撰稿人,以及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