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 大绿溪 因向往山野间那一抹绿 让我对山有不一样的喜欢 当我们步入山野的环
云南省 2023-06-29

看!中国最壮丽的动物奇观

[复制链接]
星球研究所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5-15 13:20:42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是自然界最壮丽的动物奇观

数以万计的铁蹄正在大地上奔腾

一条汹涌澎湃的“生命之河”

在浩浩荡荡地流淌

“河流”在狂野的非洲草原上流淌

(这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迁徙,有超过100万头角马、15万头斑马和35万头瞪羚组成的迁徙大军从塞伦盖蒂草原辗转来到马赛马拉草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茫茫雪原上流淌(为了寻找食物等原因,西伯利亚驯鹿每年的迁徙距离超过1000公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jpg

组成这条“河流”的是有蹄类动物(Ungulata)它们永不停蹄、四海为家铮铮铁蹄奏响一曲生命赞歌(非洲肯尼亚草原的斑马迁徙,这股生命的洪流,扬起沙尘,跨越广袤的土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4.jpg

这样气势磅礴的动物奇观距我们并不遥远有蹄类动物的足迹早已遍布华夏大地中国同样上演着“动物界最伟大的旅程”
广袤的青藏高原上藏野驴(Equus kiang)步伐不徐不疾、从未停歇(藏野驴极耐干旱,可数日不饮,在气候干燥、水源匮乏的地区,藏野驴是少有的生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5.jpg

在寒冷的可可西里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脚步急促而不失优雅(藏羚身姿矫健,是大自然的精灵,在高原的寒风中舞动着轻盈的身影,摄影师@王鹤)▼
w6.jpg

它们究竟是如何用蹄子拥抱中国万里山河?又书写了一段怎样的生命传奇?

01 铁蹄铮铮
有蹄类动物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动物家族蹄子是它们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特征但那其实并不是脚而是裹着指甲的脚趾(奔驰的骏马步伐轻快稳健,它们有着健壮的臀部和修长的下肢,身体仿佛为了奔跑而生,图源@视觉中国)▼
w7.jpg

比起人类用脚掌支撑身体有蹄类动物像翩然舞蹈的芭蕾舞女用脚趾尖行走与奔跑(跖[zhí]行式,代表动物有灵长类、熊和啮齿动物等;趾[zhǐ]行式,代表动物有鸟类、猫科、犬科动物等;蹄行式,代表动物有各种有蹄类,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8.jpg

虽然都长着蹄子然而有蹄类动物家族内部分为两大流派一支包括马、犀牛和貘(mò) 它们的脚趾常常是奇数称为奇蹄目(Perissodactyla)另一支包括牛、羊等它们的脚趾通常是偶数个称为偶蹄目(Artiodactyla)(偶蹄目每只脚一般有2根或4根脚趾,奇蹄目每只脚一般有1根或3根脚趾,然而按照脚趾数目分类是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也有一些例外,例如奇蹄目的貘前足4趾,后足3趾,偶蹄目的鲸,前鳍为5趾,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9.jpg

奇蹄目与偶蹄目这两家可谓“一家欢喜一家忧”偶蹄目的繁荣与奇蹄目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
偶蹄目极具多样性不仅有跃动林间的鹿家族还有各类牛、羊、羚组成的牛家族甚至浮沉沧海的鲸与海豚也属于偶蹄目(鲸豚类的祖先起源于5000多万年前的偶蹄目动物,它们被合并归属于鲸偶蹄目,也通常称为偶蹄目,摄影师@周杞楠)▼
w10.jpg

中国是全球有蹄类物种最丰富的国家有61种、约占世界四分之一其中奇蹄目仅有3种
奇蹄目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600万年前一群名为“始祖马”的动物它们仅有狐狸那么大四肢拥有明显的脚趾它们在雨林里以嫩叶、野果为食类似于如今生活在雨林的貘(始祖马主要起源于北美洲[欧洲也曾发现始祖马化石],是一种肩高仅30~60厘米的小型动物,它们前脚4趾,后脚3趾,是最原始的马类,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w11.jpg

在大约3400万年前地球气温骤降、南极被冰层覆盖大片森林被草原取代一场“大灭绝”悄然而来
草原与森林不同失去了高大树木做掩护只有跑得比捕食者快才能活下来在一场场生死竞速的大浪淘沙下善于奔跑的马诞生了

马的脚掌相比于祖先高高竖起采用脚趾尖奔跑的“蹄行”像踩高跷可以大大增加腿的长度从而增大奔跑的步幅
为了提高奔跑时的抓地力马的中趾变得既粗壮又宽大而其他脚趾逐渐退化最终演化成今天的单趾马(脚趾数目在演化上只是一种趋势,并不具备严格的先后关系,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
w12.jpg

如今在中国西北的戈壁荒漠中还能看到奇蹄目的身影普氏野马(Equus ferus przewalskii)在那里恣肆游荡(普氏野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野马”,可能是博泰人驯化后逃逸到野外的马,只是驯化时间短,仍保留了一些原始的特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3.jpg

与家马的奔放飘逸相比普氏野马却显得呆头呆脑鬃毛没有家马飘逸、短而直的莫西干发型但它们视觉、嗅觉、听觉都十分灵敏一旦出现惊扰则能立刻逃跑(普氏野马头部比例更大、四肢粗壮,它拥有比家马更长的耳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4.jpg

与普氏野马一样在荒漠中坚守的还有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高大健硕的身材、修长的四肢在荒漠中犹如不屈不挠的斗士(蒙古野驴往往集群活动,一群多则上百头,它们逐水草而居,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5.jpg

奇蹄目能够完全适应草原生活但是它们对草原的统治力已不复存在如今广袤丰美的草原是偶蹄目的天下
为了应对草原食肉动物的追赶偶蹄目同样演化出为奔跑而特化的蹄子但是两者分属不同的流派奇蹄目属于“一指禅”而偶蹄目用两根脚趾奔跑
其中藏羚是中国奔跑最快的偶蹄目动物它们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0公里足以把捕食者远远地甩在后面(胆怯而机警的藏羚,常出没在人迹罕至的高山荒漠、半荒漠以及草原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6.jpg

偶蹄目与奇蹄目同样善于奔跑但它们在跳跃能力上更胜一筹偶蹄目动物的后肢能进行很大程度的弯曲和伸展再加上强壮的背部与后腿肌肉使它们动辄能跳四五米高
梅花鹿(Cervus nippon)被称为“亚洲神鹿”它们擅长连续大跨度的跳跃可以在灌木丛中穿梭自如、时隐时现(梅花鹿是人们最熟悉的鹿种,一身梅花斑是它的标志,但是这样的斑纹只在春夏出现,秋冬季就会长出灰暗的御寒皮毛。它速度轻快敏捷、姿态优美潇洒,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7.jpg

东方狍(Capreolus pygargus)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它们的跳跃能力非常出色速度与耐力也名列前茅(狍子尾巴内侧是白色的,受惊吓后会翘起来,露出它的白屁股,用来警示与迷惑天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8.jpg

岩羊(Pseudois nayaur)将跳跃能力发挥到极致可以在悬崖峭壁上闲庭信步它一跳可达2~3米高更能纵身跃下10多米而不致摔伤通过跳跃来躲避雪豹和灰狼的追逐(岩羊总是呆在悬崖附近,一旦遇到危险,它们会立刻跑向陡峭的山坡。同时,它们还会发出惊叫,警告同类防备天敌来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19.jpg

岩羊蹄子的趾甲又硬又长像人类攀岩使用的岩钉一样可以牢牢插入岩石缝隙中脚底还长着柔软的肉垫防止脚底打滑使它们在山崖间跳跃自如仿佛是一场优雅又危险的山崖芭蕾(岩羊是为了攀岩而生的,给它几个突出的支点,它就能攀上陡峭的绝壁,摄影师@吴玮)▼
w20.jpg

有蹄类仅在蹄子上略胜一筹是远远不够的
奔跑和跳跃并不是它们征服世界的主要方式它们还有一项秘密武器——吃

02 铁齿铜牙
有蹄类动物大多吃草但吃草绝非摆烂的生存方式草既难消化又没营养但凡能吃草的动物都有些功夫在身上的(草因为含有大量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相比树叶、嫩芽更难以消化,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1.jpg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类体形接近兔子的动物鼷(xī)鹿(Tragulidae)(“鼷”是小老鼠的意思,五千万年前的偶蹄目,可能就和鼷鹿差不多大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2.jpg

这样弱小的动物却拥有一项特殊的本领——反刍它可以先把食物囫囵吞枣地吃进肚子里吃饱后过一段时间把刚吃进去的食团吐到口腔重新咀嚼然后再吞进胃里消化(反刍主要出现在偶蹄目动物身上,主要包括反刍亚目的成员,例如牛科、鹿科等;骆驼虽然不属于反刍亚目的成员,但它也会反刍,摄影师@严大卫)▼
w23.jpg

反刍赋予了偶蹄目动物占领草原的绝对优势它们可以先狼吞虎咽然后再躲进安全的地方细嚼慢咽更好地躲避草原虎视眈眈的食肉动物
为了更好地消化草料多数偶蹄目拥有多个胃不同的胃承担不同的消化功能能快速高效地消化富含纤维素的草料(在偶蹄目动物中,除猪以外,都拥有不止一个胃,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4.jpg

以反刍动物为代表的整个偶蹄目在距今约3000万年前迅速崛起形成了牛、羊、鹿等极具多样性的动物家族如今偶蹄目动物中90%都是反刍类
本着“能吃是福”的原则偶蹄目动物能适应许多恶劣环境不断挑战生存的极限塔里木的流沙、塞北的雪原、青藏高原的草甸哪里都有它们的身影(西藏唐古拉山迁徙的牦牛群,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5.jpg

野骆驼(Camelus ferus)生活在土壤贫瘠的干旱荒漠中驼峰中存储的大量脂肪可以在必要时转化成能量和水这是骆驼能坚持半个月不吃不喝的秘诀(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戈壁和雅丹地貌前行进的野骆驼,摄影师@吴玮)▼
w26.jpg

骆驼嘴里长有坚硬的乳突像两块铁板碾碎坚硬的食物可以泰然自若地咀嚼长满刺的仙人掌(铁齿铜牙的骆驼取食带刺的植物并不会受伤,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7.jpg

骆驼能在沙漠中畅行无阻而驯鹿(Rangifer tarandus)可以“穿林海,跨雪原”它们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的寒带针叶林里饿了以苔藓充饥、渴了就舔舐地上的积雪群鹿奔腾、浩浩荡荡、气冲霄汉因此驯鹿也被誉为“林海之舟”(驯鹿宽大的蹄子让它们更适合在林海雪原上奔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8.jpg

在青藏高原生活着喜马拉雅麝、喜马拉雅塔尔羊它们喜食松萝、苔草以及多种杜鹃(喜马拉雅塔尔羊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栖息在有树木的山坡上,常活动于崎岖的裸岩山地及林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9.jpg

反刍是偶蹄目家族繁盛的生存秘诀但是总有成员剑走偏锋、不按常理出牌甚至违背祖宗的决定
野猪(Sus scrofa)干脆放弃食草的习性化身杂食动物既不反刍、也没有发达的胃部它们食谱丰富:昆虫、植物根茎、野花、野果谁说山猪吃不了细糠?(野猪正在采摘北欧花楸的红色果实,它们几乎什么都吃,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0.jpg

也许是“吃得太饱”的缘故它们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争夺领地和配偶上多数雄性都“随身携带武器”——长长的獠牙
不仅是野猪獐(Hydropotes inermis)和麝(Moschidae)也拥有长长的獠牙雄性獐的上犬齿长约10厘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可以划破皮肉(獐的长长獠牙,除了獐和麝,许多原始的鹿科成员都长有较长的上犬齿,而现生的鹿大多都退化了,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1.jpg

相比于獠牙肉搏战斗角才是偶蹄目的主流牛科、鹿科它们的角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有的像骑士优雅的利剑(藏羚的双角长得十分对称,一般不超过60厘米,从侧面远远望去,好似只有一角,因此有“独角兽”之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2.jpg

有的像一双巨大的翅膀(驼鹿角,宛如大自然的雕塑品,威严而庄重地伫立在北方的苍茫之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3.jpg

有的似一株优美的珊瑚(梅花鹿角优雅挺拔、分支繁复,赋予了梅花鹿生命的活力,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4.jpg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有角动物跟它们祖先相比差远了当我们打开地层会看到更大、更离奇的角(大角鹿,鹿角一端到另一端最长可达近4米,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5.jpg

牛科动物的犄角里有一个中空的腔室因此称为“洞角”它可以永远生长、永不掉落比起牛角的终生持有、永不退换鹿角每年都是新款它每年脱落、第二年“春风吹又生”(图中的鹿为麋鹿,羚为黑斑羚;偶蹄目动物的角主要分为:牛科的洞角和鹿科的实角,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6.jpg

鹿角的最初阶段内部是软骨圆润而柔软称为“鹿茸”鹿茸内部含有大量血管、神经相当敏感、所以雄鹿们从不用它打斗(科学家发现,鹿茸的细胞增殖和发育速度极快,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家养的鹿通常是可以在麻醉后割取鹿茸的,对鹿本身没有很大的伤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37.jpg

鹿茸生长2~4个月后内部的软骨会逐渐转为硬骨血管和神经退化、失去痛觉而这个时候是鹿的交配时节鹿角就成了雄鹿进行种内竞争和抵御天敌的兵刃(雄鹿达到它们的“鹿生巅峰”,开始为求偶大打出手了,摄影师@孙华金)▼
w38.jpg

等到交配期结束完成了使命的鹿角就会自然脱落以保存能量等待第二年春天再长一对新的(战斗过后,这只梅花鹿成了“独角鹿”,但不要担心,明年它还会再长一对新的角,摄影师@马天旭)▼
w39.jpg

角是争夺领地的武器也是吸引异性的招牌角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有蹄类种类相比于体重压制角即使破损也不会致命这是一种相对更加灵活、代价更小的争斗方式
“会吃草”的偶蹄目强势崛起奇蹄目也在漫长的演化中适应了草原生活马演化出了长约8厘米的牙齿称为“高冠齿”以耐受咀嚼粗纤维草料带来的磨损它们没有反刍能力和发达的胃部结构但拥有消化草料的盲肠与结肠即使这样它们也很难撼动偶蹄目在植食动物中的地位(马拥有很长的高冠齿,大部分牙齿隐藏在牙龈之下,一生中可以不断生长,来应对咀嚼食物带来的磨损,制图@张琪/星球研究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40.jpg

有蹄类动物依靠蹄子奔跑跳跃拥有铁齿铜牙高效地摄取食物利用锐利的角进行防御和竞争正是依赖这些天赋和技能它们才能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跨越空间的阻隔为了生存而永不停蹄地奔跑最终形成了自然界最伟大的动物奇观迁徙

03 长路漫漫
已知现存的有蹄类动物中近一半物种存在迁徙行为有蹄类动物追逐着丰美的草原季节性更替的草原植物仿佛绿色的波浪推动着它们迁徙的步伐它们井然有序地跨过中国山河俨然一幅流动的画卷(麋鹿在绿浪中迁徙,目前最主流的说法认为,有蹄类动物迁徙的目的是生存与繁衍,它们游走于草原之间,穿越山川河流,跋涉千里,摄影师@孙华金)▼
w41.jpg

藏野驴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羌塘高原空气稀薄而寒冷、河流纵横
它们白天结群在有水源的草场觅食傍晚回到山地深处休憩每天游荡30公里的路程一定是当地“步数排行榜”的冠军(请横屏观看,西藏阿里迁徙的藏野驴,它们迁徙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食物和水源。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恶劣,草原植被生长受限,因此它们需要不断地迁徙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摄影师@山风)▼
w42.jpg

藏野驴迁徙时喜欢排成一路纵队、鱼贯而行经常沿着固定的路线行走它们所过之处会形成“驴径”(驴径通常会围绕着草场或水源,以便驴群能够有序地觅食和饮水,同时也方便牧民对驴群进行管理和照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43.jpg

相比于藏野驴野牦牛(Bos mutus)它们的迁徙规模更大它们生活在高寒草原或荒凉的寒漠地区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进行摄食一边吃饭一边居无定所地漫游
它们通常集结成几十甚至上百只的群体高空俯瞰像是一片黑色的云朵从广袤的荒原上掠过(请横屏观看,野牦牛会根据不同季节来回迁徙,冬季积雪覆盖高原时,它们会向低海拔迁徙;到了夏季,它们会重返高海拔地区,享受新鲜的草料,摄影师@毛江涛)▼
w44.jpg

最为壮观的还是藏羚的迁徙与非洲角马和北极驯鹿并称世界最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
数万只雌性藏羚羊集结成庞大队伍不约而同地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产仔(请横屏观看,迁徙的藏羚主要是雌性,每年五、六月份,母羊会迁徙前往产羔地产仔,然后母羚又率幼仔原路返回,完成一次长达300公里的旅程;藏羚中也有部分种群不迁徙,它们主要分布在羌塘南部地区,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w45.jpg

科学家认为它们的迁徙并不是趋于本能而是来自世世代代传递的记忆它们只知道“妈妈”去那里生下了她“外婆”在那里生下了妈妈......(请横屏观看,藏羚迁徙的原因至今是个谜,但研究发现,藏羚以及其他很多有蹄类动物的迁徙行为,其实源于后天的学习而非先天的本能,摄影师@裴竟德)▼
w46.jpg

这些记忆也在它们的个体之间一代又一代流传着如同一声声远古的呼唤最终形成了宏伟壮丽的迁徙奇观
如果说藏羚的迁徙是传承了祖先的记忆那么用数百万年的尺度描绘有蹄类的足迹你会发现它们承载了地球山河的记忆
我们总认为:生命易逝、山河永恒但有蹄类让我们看到生命也可以跨越时空记录下这不朽的江山见证这片大地的历史与沧桑
铁齿铜牙是森林与草原更替的烙印
万马奔腾是冰川与海洋交替的见证(距今约260万年前,在第四次大冰期的影响下,白令海峡海平面下降,形成陆桥,现代马的祖先通过白令海峡从北美洲向世界扩散,制图@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w47.jpg

它们跨越时空承载山河记忆肆意奔驰它们身上铭刻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未来(江苏盐城海滨滩涂上的野鹿,摄影师@陶洪)▼
w48.jpg

本文创作团队撰文:古月户图片:刘禹德地图:陈景逸设计:张琪审校:镜子&李默梨&高俪倩封面来源:刘璐&孙华金&王鹤
专家审核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邓涛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姜雨教授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Janis, C., & Bernor, R. (2019). The evolution of equid monodactyly: a review including a new hypothesi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7(APR), Article 119.

[2]Rook L, Bernor RL, Avilla LS, Cirilli O, Flynn L, Jukar A, Sanders W, Scott E and Wang X (2019) Mammal Biochronology (Land Mammal Ages) Around the World From Late Miocene to Middle Pleistocene and Major Events in Horse Evolutionary History. Front. Ecol. Evol. 7:278.

[3]Groves C. Systematics of the Artiodactyla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Dongwuxue Yanjiu. 2016 May 18;37(3):119-25.

[4] Thewissen, J., Cooper, L., Clementz, M. et al. Whales originated from aquatic artiodactyls in the Eocene epoch of India. Nature 450, 1190–1194 (2007).
[5] Abraham, J.O., Upham, N.S., Damian-Serrano, A. et al. Evolutionary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ungulate migration. Nat Ecol Evol 6, 998–1006 (2022).[6] Wu, T., Lian, X., Li, H., Wang, D., Chen, J., Miao, Z., & Zhang, T. (2021). Adaptation of migratory Tibetan antelope to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7(1).
[7]李晓彤, 杨凯, 张瑞阳, 丛玉艳. 反刍动物瘤胃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20, 47(7): 2055-2062.

[8]Joly, Kyle & Gunn, Anne & Côté, Steeve & Panzacchi, Manuela & Adamczewski, Jan & Suitor, Michael & Gurarie, Eliezer. (2021). Caribou and reindeer migrations in the changing Arctic. Animal Migration. 8. 156-167. 10.1515/ami-2020-0110.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主笔、地图设计师、视频剪辑、三维动画师、图片编辑、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w49.jpg

w5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