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扬州有人想到的是清鲜平和的美食和闲散恬适的节奏于是说“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瘦西湖景区风光,上文出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摄影师@方飞)▼
有人想到的是匠心独运的园林
和如诗如画的美景
于是说
“十年一觉扬州梦”
(滑动查看何园春色,上文出自杜牧《遣怀》摄影师@方飞)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有人想到的是悠久绵长的历史和古道幽寂的小巷于是说扬州不过是个落寞的历史古城(请横屏观看扬州大明寺栖灵塔,摄影师@雷鑫)
▼
但当你深入了解这座城市
会发现
扬州不仅有烟雨江南
不仅有文脉流传
在悠然闲寂的背后
是一个锐意进取、未曾放弃的扬州
山峰或谷底
它都没有停止过前进
它于数千年前冲破而来
历经千帆
却不坠青云
01 江北的江南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扬州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
江北
是它的位置
在今天扬州市城区的西北一隅
浅浅隆起的丘陵已是整个扬州的海拔制高点
数千年来江河不断地冲刷
裹挟的泥沙不停地堆积
塑造出近乎一马平川、河湖密布的特点
(上文引自杨广《泛龙舟》,下图为扬州地形与水系示意图,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
“江南水暖扬州城,亭阁半空弦管声”
水网在扬州地表蔓延铺张
江南
是它的气质
水汽氤氲,烟雨朦胧
泛舟而上,微波荡漾
任谁都会坚定地认为扬州是江南水乡
(上文引自姚鼐(nài)《与王禹卿泛舟至平山堂即送其之临安府》,下图为唐城遗址,位于瘦西湖北门,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数千年前
这片温润富庶的平原之上
龙虬(qiú)庄先民率先在此生活
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新石器文化
龙虬文化
这是在今天的扬州范围内发现的
人类活动最早的遗迹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猪形陶罐,龙虬庄遗址位于高邮市龙虬镇,摄影师@动脉影,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西周时期
一批淮夷族群迁徙至扬州一带
并在此建立了早期的国家
(吴王夫差剑,干国当时善制青铜剑器,摄影师@苏李欢,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部落发展出文化
族群变成了国家
这片土地夹在中原与江南之间
艰难地与周遭沟通着
但命运的转折很快到来
春秋末年,群雄争霸
长江下游的吴国迅速崛起
雄心暴涨的吴王将视线投向了北方
而奔涌的江河却成了天堑
北进伐齐,路途遥远
航程漫长,白浪滔天
吴王明白
必须要冲破江河
(京杭大运河上的扬州邵伯船闸,摄影师@潘锐之)
▼
扬州南接长江,北临淮河
是北上伐齐的重要水路枢纽
公元前486年
吴王夫差在此处修建城池
称邗(hán)城
建城之外,夫差还开凿沟渠
一条水道将几大湖泊串联
淮河、长江两大水系就此连通
南北物资从此可便利交换
这便是最早的有明确记载的运河
邗沟
(请横屏观看,扬州古运河,摄影师@杨奎)
▼
一条邗沟,一座邗城掀开了扬州2500年的城建史冲破江河的扬州凭借着独特的交通优势从此牢牢站稳在历史舞台上(扬州城各时期位置范围示意图,制图@阿土&俊/星球研究所)▼
汉朝时,扬州为诸侯国吴国国都在吴王刘濞(bì)治下此时的扬州已更名为广陵若说夫差为扬州锻造了一把宝剑那么刘濞则打造了扬州手中的另一利器盐
吴国的东部就是大海,盛产海盐但运盐却长期依靠低效的人力挑扛于是与三百年前相似又一条人工开凿的沟渠诞生在扬州的土地上运盐河开通盐粮便从扬州中转至全国各地(请横屏观看,运盐河与江都水利枢纽,如今江都水利枢纽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摄影师@杨诚,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煮盐开河、冶铜铸钱、筑广陵城
刘濞三管齐下
吴国在这四十余年间国用富饶
扬州也迎来了史上的第一波兴盛
诗人鲍照回忆这时的扬州
车轴互相撞击,行人摩肩接踵
里坊密布,歌声与吹奏声响彻天际
“车挂轊(wèi),人驾肩
廛闬(chán hàn)扑地,歌吹沸天”
(上文出自鲍照《芜城赋》,下图为大王庙,清康熙年间,扬州人在邗沟旁建大王庙,供奉祭祀夫差和刘濞,摄影师@潘锐之)
▼
筑河通江,冲破江河
扬州便不再是一座江北小城
三国时它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时它是流民避难之所
(汉人南迁示意图,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
邗沟未能书写出夫差期许的终章
却悄然铺陈出属于扬州的序章
02 遥远的中枢
自古天下中枢只在中原地区交替
扬州想要走近中心,冲破距离
还需借助运河
昔年的邗沟故道虽是一大创举
但绕行路远,且湖面开阔
若遇强风船舶极易侧翻
因此多年来扬州的水路一直在不断升级
东汉时裁弯取直
大大缩短了航行距离
东晋时凿新道、建堰埭(dài)
使运河得以畅通无阻
587 年,隋文帝为征伐南陈
开挖了一条运送兵粮的河道
南起扬子、东经射阳湖、北达山阳
名为山阳渎(dú)
这条运河彻底地改变了扬州的命运
(上文堰埭指土坝,下图为扬州古邗沟故道,摄影师@方飞,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
山阳渎一通,隋兵挥师南下一举伐陈,天下统一隋炀帝即位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凿大运河南北水系从此贯通位于运河与长江交点上的扬州一跃成为水运枢纽(下图为芒稻河上繁忙的货轮,摄影师@潘锐之,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初唐时北方的耕地已无法满足剧增的人口朝廷需要东南一带的粮食转运至京中央开始倚重扬州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的经济命脉被河朔三镇控制朝廷对江淮一带愈发依赖
再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扬州凭借沿海、沿江、沿运河的绝佳位置成了王朝无法离开的南方重镇(唐代中后期扬州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四方之人,南来北往怀着不同的使命在扬州交汇盐商、茶商、珠宝商各路商人借着水路云集于此
巴蜀的布商与扬州的盐商互通有无“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满载货物的巨轮远远看去似彩虹般庞大“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上文出自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三韵三篇》,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下图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摄影师@刘庚源)▼
外国人也纷纷踏足扬州
有的在此经商
带来珍贵的香料珠宝
有的在此为官
新罗人崔致远在扬州担任都统巡官
四年后以“国信使”身份荣归故土
有的索性安家落户
波斯人李摩呼禄
“生居西域,舟航赴此,卜宅安家”
(上文出自李摩呼禄墓志,下图为扬州博物馆藏唐波斯绿釉陶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一艘艘大小不一的船只
在纵横交错的水网上日夜穿梭
交织出扬州的商业网络
继而沿着长江、沿着运河
扩散至全国各地
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兴盛
城市逐渐扩大
春秋时就建立的邗城终于走下蜀岗
(请横屏观看,扬州观音山雪景,观音山位于蜀岗东峰,是扬州城的自然制高点,摄影师@方飞)
▼
这里的一草一木
都能激发诗人满腹的才情
扬州成了文人墨客的狂欢
“社交小王子”李白在扬州继续迎来送往
《提瓜州新河饯别族叔舍人贲》
《留别广陵诸公》
《广陵赠别》
《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李白、高适、白居易等诗人均曾登塔作诗,摄影师@方飞)
▼
其他诗人也同样在扬州送别友人
高适《广陵别郑处士》
孟浩然《广陵别薛八》
刘长卿《瓜洲驿重送梁郎中赴吉州》
崔颢《维扬送友还苏州》
(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烟雨蒙蒙,摄影师@舒小简)
▼
一篇篇旷世佳作因扬州而生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被评“以为有神助”
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被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不仅被评“真仙笔也”
还使得扬州自此名垂千古
(下图为瘦西湖钓鱼台,摄影师@舒小简)
▼
据统计
有唐一代约有120名诗人
写下了400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篇
约有100多位知名诗人来过扬州
(请横屏观看,唐诗中的扬州,上文数据统计来自《全唐诗》及《补编》,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贸易活动热火朝天
居民区与商业区不再“泾渭分明”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有神仙”
入夜之后的街道也不会杳无人迹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文出自张祜《纵游淮南》,王建《夜看扬州市》,下图为扬州东关街夜景,摄影师@方飞)
▼
时间与空间再难束缚高涨的热情
执行了千年的坊市制度开始瓦解
扬州成为了真正的“大唐不夜城”
时人称赞为“扬一益二”
盛唐过后
扬州挥别了“扬一益二”的辉煌
城址也因战火缩小,以军事防御为主
(宋夹城西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但每当天下太平
扬州又会引来无数学士骚客
宋朝时欧阳修任职扬州
八年后早已离任的他还在追忆扬州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岸边垂柳,柳树是扬州的市树之一。上文出自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他的学生苏轼来到扬州后大吃美食
高邮咸鸭蛋、高邮湖大闸蟹
早已经过“东坡严选”
自己吃罢还不满足,要送给朋友
“后春莼茁活如酥,先社姜芽肥胜肉”
(上文出自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下图为高邮咸鸭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至元代江淮区域多城崛起
扬州依旧凭借着交通优势跻身朝廷财赋重地
伴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发密切
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沿着水路来到扬州
最出名的莫过于马可·波罗
他形容扬州是一座广大而强盛的城市
“城甚广大,所属二十七城,皆良城也。此扬州城颇强盛。”
马可·波罗离开三十多年后
同为罗马人的鄂多立克也来到扬州
他形容扬州“是一座雄壮的城市”
(扬州东关街马可波罗雕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至此无论政权中心固北或南移
距离是远是近
扬州始终是朝廷无法离开的江南重镇
它凭借运河,冲破距离
一步步“走进”了中枢
江河化通衢
边邑成重镇
扬州完成了身份蜕变
但故事并未终止
这一次
它将以盐为刃
镌刻出新的注脚
03 多面的商人
事实上
扬州并不产盐
明清时期
全国划分为数个盐区买卖食盐两淮盐区所占省份众多,人口稠密市场需求远远大于其他盐区且两淮盐场的出盐能力放全国来看都遥遥领先而两淮盐运使则设于扬州
(清代主要行盐区及行盐数示意图,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
单凭卓越的出盐能力还不够
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离不开制度的催化
明初北部边境需要加以保护
但军需供应成本很高
军队无法自给自足
政府便想到了活跃于各处的商人
规定商人只要将粮食运到边境
便可向政府换取贩买食盐的专利凭证
盐引
这一办法称为“开中法”
(请横屏观看,如眼影盘一般的长芦盐场,摄影师@枉言)
▼
这样一来
近江近河,水运发达的两淮盐场
迅速被盐商青睐
“两淮为江河之冲,四通八达,水运甚易。”
来自山西、陕西的商人
凭借相对靠近边境的地理优势率先崛起
成为最具实力的山陕商帮
之后盐法改革
商人只需交纳白银即可换得盐引
地利转而落入离扬州更近的徽商手中
山陕商帮逐渐被取代
(上文出自《明代盐商的一考察》,下图为四望亭,摄影师@王培源)
▼
清代盐法基本沿袭明代
盐业几乎被盐商垄断
他们在两淮盐场以1斤2文钱的价格收购食盐
却以每斤20文钱的价格售出
利润之高难以想象
盐商玩转着小小的食盐
积累着惊人的财富
冲破了身份限制
以微末的角色手握朝廷经济的半壁江山
16世纪晚期
两淮盐区的年度税收一马当先
是第二名长芦盐区的3.8倍
(长芦盐场的扒盐活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除去税收、运输等成本
扬州盐商每年获利达到750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为4500万两
扬州盐商的收入是整个清政府收入的六分之一!
不仅如此,据估算
扬州的盐业资本为
7500万两
1772年清朝中央户部库存银为
7800多万两
扬州盐商做到了富可敌国,且毫不夸张
(滑动查看盐商住宅汪氏小苑,摄影师@方飞,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财富自由后的扬州盐商
超越士、农、工
一跃将“商人”的地位抬升至顶端
他们也不再拘泥于自己“商人”的身份
社会角色变得多样
商人与士人间横亘千年的边界
被盐商就此冲破
一千多年前
李白囿于自己商人家庭的出身
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一千多年后
扬州的盐商不仅可以参加科举
在朝为官、进京朝贺
畅通无阻
商人的身份不再是“绊脚石”
反而变成了“通行证”
(滑动查看乾隆南巡驻跸图扬州部分,其中康山为扬州盐商总商江春所住,图片来源@alamy)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盐商们不仅自身饱学
甚至反过来资助文人
他们仰仗着雄厚的财力
贮藏了大批图书典籍供文士阅读
马曰琯、马曰璐兄弟特地建了“丛书楼”
藏书10万余卷
乾隆年间政府欲编撰《四库全书》
马家向朝廷捐献了大批稀有图书
(文汇阁,乾隆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并分藏于七处,其中一处在扬州文汇阁,摄影师@李伟)
▼
商人与文人的关系之密切前所未有
在整个长江下游的文化名人中
几乎都与扬州盐商有往来
数千年来“高高在上”的文人
如今却接受着商人资助
时人夸赞“广陵为天下文士之大逆旅”
(滑动查看扬州八怪部分作品:华岩《天山积雪图》,汪士慎《梅花兰石图》,李方膺《墨笔古松图》。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罗聘就是扬州盐商的子弟,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好学之风盛行扬州
商人在外建书院,在家办雅集
在那时的扬州盐商家中
天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历史学家、数学家、名士
齐聚一堂,史无前例
(滑动查看九日行庵文宴图中的人物及身份背景,图片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富商大贾与文人雅士的结合在建筑史上亦有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便是塑造了扬州城市空间的扬州园林
今日谈及园林常以苏州晓喻但在当时扬州的园林却要更胜一筹“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滑动查看,扬州何园、个园美景,摄影师@方飞&视觉中国)▼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因盐商经常招待文士名流和各方官员
一桌好酒好菜必不可少
盐商们为提供最极致的佳肴
重金聘请名厨,罗揽珍馐
淮扬菜名扬天下
(滑动查看扬州美食烫干丝,蟹黄汤包,扬州炒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满足口腹之欲后
谁不想再去慰劳一下自己的耳朵呢
于是再安排一场“演唱会”
盐商随即组建私家班,征聘各路名优
花部雅部两类戏剧在扬州交融重生
(扬剧,摄影师@城市穿梭客)
▼
他们冲破边界
是商人,亦是文人
更是城市设计者
修桥造路,找盐商
维护水利,找盐商
建码头、理街肆,找盐商
扬州的盐商们画皮塑骨
重造了扬州
(请横屏观看,光影下的扬州城屋顶,如层层微波,摄影师@李伟)
▼
遗憾的是
一路冲破而来的扬州
却没能冲破时代的牢笼
一条名为“封闭”的枷锁已悄然环住了它的咽喉
身处封闭的时代
在封闭的国门里
封闭地狂欢
结局早已注定
所以当国门被打开
当开放先进的城市崛起
当旧时代落幕
扬州的优势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文昌阁见证着扬州的繁华与落寞,摄影师@黄兆勇)
▼
而沉迷享乐的盐商
还没有意识到
长江远去、海岸线东移意味着什么
他们坐拥硕大的商业资本
却没有发展出可传代的商业体系
时代巨变时
也没有可作为经济支柱的农业、手工业
盐商倒了
扬州的生长停止了
(历代扬州城与长江位置变迁示意图,制图@俊/星球研究所)
▼
大梦初醒,世事变迁
群城崛起,百舸争流
扬州的征途是复兴
04 全新的征途
挑战是艰难的
时运是不济的
1905年,沪宁铁路开通
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顺势崛起
扬州错失
1912年,津浦铁路开通
徐州、济南、蚌埠等地借机发展
绕过了扬州
直到2004年
扬州才开通了第一条铁路
此时铁路时代已过去近百年
2020年
扬州的第一条高铁姗姗来迟
此时高铁时代已过去了数十年
(落日下的万福大桥与高铁,摄影师@方飞)
▼
扬州需要改变,必须改变
但扬州有什么呢?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扬州市区像样的企业仅有3家
一个小电厂、一个麦粉厂、一个季节性生产的蛋厂
被戏称“两爿半厂”
(扬州麦粉厂旧址,摄影师@方飞)
▼
既然工业不足,那便发展工业
扬州牟足了劲要重振辉煌
“冲破‘居中思维’羁绊”
“说了干、定了干、马上干、干到底”
如此振臂高呼
1978年,趁着改革开放之风
扬州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汽车、船舶、机械、集装箱
空调器、化工、服装、特色小产业
齐头并进,被誉为“扬州现象”
从“两爿半厂”蜕变为“八龙齐舞”
(扬州市部分制造业龙头企业示意图,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补齐不足的产业还不够
曾经的优势产业也需变革
造船业自古发达
在新能源汽车已飞入百姓家的今天
扬州率先将电池与巨轮相结合
全球首制两艘700TEU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江都区邵伯镇一家智能制造企业内的智能化生产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发展不仅局限在“大工业”上
颇有经商天赋的扬州人迅速察觉“小产业”的商机
1976年,扬州市杭集镇建立第一家牙刷厂
之后大大小小的牙刷厂如雨后春笋般崭露
如今杭集每年生产牙刷74亿支
包揽全国80%的牙刷
“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杭集生产的牙刷”
(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的一家牙刷厂,拥有生产牙刷的自动化流水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比牙刷更鲜为人知的
还有孩子手中的毛绒玩具
上世纪50年代
扬州人用做衣服的边角料生产了第一批布娃娃
如今全国几乎一半的毛绒玩具都出自扬州
“世界毛绒玩具在中国,中国毛绒玩具在扬州”
(扬州的毛绒玩具商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在追逐新产业的同时
扬州并没有抛弃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前文人骚客荟萃
留下的是书香满城
(钟书阁,因室内设计独特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摄影师@陈洁)
▼
从前商贾大富辐辏
留下的是悠然从容
(扬州修脚场景的雕塑,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阿土/星球研究所)
▼
从前能工巧匠云集
留下的是薪火传承
(滑动查看扬州部分非遗传承:雕版印刷、扬州漆器、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摄影师@陈洁)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若放眼全国
扬州的竞争力依然强劲
2023年,扬州以16.19万元的人均GDP
跻身全国城市前20位
与许多省会城市旗鼓相当
这就是扬州
一路冲破江河
冲破距离
冲破边界
冲出一段“通史式”繁华
而今虽征途遥遥,道阻且长
但历尽千帆,不坠青云
诸位且看
待到长风起,冲破万重云!
诸位且叹
乖乖隆的咚,这就是扬州!
(请横屏观看,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城,摄影师@柳叶氘)
▼
本文创作团队撰文:熊火 图片:周昫光 地图:俊 设计:阿土 审校:周天秀&夏芽&陈景逸封面摄影师:方飞&城市穿梭客
审核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潘晟
注:
1、江南的区域范围有多种说法,本文泛指长江以南、太湖周边等地。
2、本文地图所标注的扬州位置均为今扬州市政府所在地。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扬州通史》编纂委员会.扬州通史[M].广陵书社,2023.
[2]宗金林,扬州市地方志编委会.扬州市志[M].方志出版社,2014.
[3]赵昌智.江苏地方文化史. 扬州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
[4]安东篱.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M].中华书局,2007.
[5]褚蔚霖,刘成富.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何一民.近代中国衰落城市研究[M].巴蜀书社,2007.
[7]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 1840-1949年[M].科学出版社,2004.
[8]朱正海.大运河与扬州[M].广陵书社,2007.
[9]韦明铧.扬州传:绿杨明月映珠帘[M].新星出版社,2021.
[10]邹逸麟.舟楫往来通南北:中国大运河[M].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1]刘士林.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 中国历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2.
[12]朱江.远逝的风帆:海上丝绸之路与扬州[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13]何炳棣,巫仁恕.扬州盐商:十八世纪中国商业资本的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99(2):18.
[14]杨静,张金池,庄家尧,等.基于3S技术的扬州2500年间城市演变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3):459-468.
[15]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8(4):11.
[16]汪勃.扬州城与大运河[J].大众考古, 2018(8):11.
[17]汪勃.扬州城与海上丝绸之路[J].大众考古, 2018(11):4.
[18]阮铮铮,王心源,韩伟光,等.历史时期扬州城址变迁的遥感考古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2):5.
[19]朱宗宙.盐商在扬州扮演的社会角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6.
[20]朱宗宙.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与封建政府关系[J].盐业史研究, 1998(4):14.
[21]都晓梅.唐人咏扬州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22]CCTV纪录片《扬州盐商》2011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主笔、地图设计师、视频剪辑、三维动画师、图片编辑、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