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这才是贵贵贵贵贵州!

[复制链接]
星球研究所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9 04:53:59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末领取贵州专属壁纸

新年一起当“贵人”!

这里可能是中国变化最快的省份

就在这无穷无尽的山峦之中

(请横屏观看,苗岭中的云海,摄影师@陈沛亮)



7年时间

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翻一番

1年时间

它的公路会向大山深处延伸四千公里

1天时间

它大概就会新增70个5G信号基站
(公路数据为近10年公路增长数据平均所得,信号基站数据为2023年10月数据平均所得,图为连接开阳县与瓮安县清水河大桥,摄影师@尹刚)


w3.jpg

一年逛一次贵州

你也可能赶不上它刷新的步伐

当日新月异变得稀松平常

一切都在改变

一切又似乎没有改变

它仍然保留着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落

仍然延续着斗牛、唱大歌、跳芦笙等节日习俗

仍然留存着大面积喀斯特森林、桫椤林等原始环境

(黎平县肇兴侗寨,人们摆起长桌宴迎客,摄影师@陶洪)



w4.jpg

这就是现在的贵州

无数的山、无数的时空

将新与旧、快与慢

同时握在手中

互联网也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了贵州

卷起一波又一波浪潮

“村超”、“村BA”的赛事刚刚落下帷幕

“第一避暑大省”的消息便不胫而走

现在,它的风光、服饰、美食、民俗

又频频破圈

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村BA”,摄影师@尹刚)



w5.jpg

内涵如此丰富的贵州

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01

造山

贵州的山

是看不尽的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感慨

"天下之山,萃于云贵"

今天,借助遥感技术

人们数清了贵州有125.8万座山头

(请横屏观看,黔南州荔波县的喀斯特山地,摄影师@魏建)



w6.jpg

要造这么多的山

需要“亿点点”时间

贵州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

经历了四次主要的造山运动

知名的梵净山

就诞生于贵州地史上第一次造山运动

距今大约有9亿年的时光

(梵净山红云金顶,摄影师@何雄周)



w7.jpg

大地接连的褶皱、升降活动

让贵州整体上西高东低

地势呈三级阶梯状

也让内部有很多褶皱和断层

奠定了它崎岖多山的骨架

(贵州区位及地形图,制图@郑艺&周晋宇/星球研究所)



w8.jpg

西部,乌蒙山气势磅礴

如一堵高墙横亘在云贵之间

(请横屏观看,乌蒙山连着山外山,图为乌蒙大草原上的云海,摄影师@杨孝)



w9.jpg

北部,大娄山苍山如海

主脉上的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娄山关是大娄山主脉上的隘口,扼川黔要道,红军长征时曾在此取得娄山关大捷,摄影师@高兴建)



w10.jpg

东北部,武陵山群峰林立

主峰梵净山最为知名

(请横屏观看,梵净山,摄影师@李贵云)



w11.jpg

中南部的苗岭

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断续绵延

(苗岭主峰雷公山日出,摄影师@陈沛亮)



w12.jpg

但要形成更多的山

还需要“亿点点”积淀

贵州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海洋

而且海洋覆盖了大约7亿年之久

海洋生物出现、繁荣、消亡之后

在海底留下钙质的残骸

固结成面积广大的可溶性岩石

碳酸盐岩

(花江大峡谷,两侧山体岩石灰白,是典型的碳酸盐岩,摄影师@魏建)



w13.jpg

贵州大约62%的区域

都出露着这种“脆弱”的岩石

水溶解二氧化碳后呈弱酸性

能和这种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将它溶解

地表因此更加破碎

(图片示意水中的二氧化碳与一种碳酸盐岩(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碳酸盐岩因而被溶解、带走,摄影师@李威男,标注@张琪/星球研究所)



w14.jpg

尤其在贵州

温暖多雨的气候催化了这种反应
大地抬升、河流剧烈下切又增加了动力条件
因此发育了面积广大的岩溶地貌

所以在地表之上

峰林峰丛漫入天际

(万峰林与油菜花田,摄影师@焦潇翔)



w15.jpg

在地表之下

溶洞错综复杂

(毕节水西洞,摄影师@赵揭宇)



w16.jpg

当洞顶坍塌

这些溶洞会变成天坑、天生桥、喀斯特峡谷等

把崎岖的面貌坦露在地表之上

(溶洞洞顶坍塌后成为峡谷,如果峡谷中还保留着未坍塌的洞顶,就成为天生桥,摄影师@魏建)



w17.jpg

自然极尽它繁复的艺术

倾注最多的心血雕琢这片大地

中国再也没有一个省份像贵州这样

被山地覆盖得如此彻底

山地丘陵面积达到全省面积的95%

只剩下4%的平原和1%的台地

这是一片看不尽的风景

更是一种难以跨越的崎岖

02

翻山

广阔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

这些促使人类聚落繁荣的条件

都被群山截断

要想在这里扎根

只能自己创造生存条件

生计是最紧要的问题

平坦的坝子最适宜耕种

人们开挖水渠、发展水利

让有限的平地发挥最大的潜力

(请横屏观看,安顺鲍家屯水利工程,始建于明代,用分水坝将河流一分为二,既增加了灌溉面积,又能有效防洪,被称为“袖珍都江堰”,摄影师@水冬青)



w18.jpg

平缓的山头、近水的坡地

也都被开垦为良田

在从江县月亮山腹地

苗族、布依族、侗族

在缓坡上开拓出1万亩世代耕耘的土地

形成长达20多公里

落差有1千米的加榜梯田

(月亮山上的加榜梯田,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摄影师@魏建)



w19.jpg

梯田中

农民们放养鱼、鸭

鱼、鸭捕食稻田中的害虫

鱼粪、鸭粪又促进水稻生长

从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

“稻鱼鸭共生系统”

(堂安侗寨的人们收获水稻,摄影师@赵高翔)



w20.jpg

山中少有的平地要留给农田

人们便尽可能减少房屋的占地面积

黔东南地区多采用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底部一半架空、一半放在山坡上

既能防潮、又节省了有限的土地空间

完美适应山地的崎岖

(请滑动查看,从左至右分别为半干栏式建筑远景和近景,摄影师@AKZUI、黄晓海)



w21.jpg

w22.jpg

今天,贵州的城市依然努力用有限的土地

安置更多的人口

(请横屏观看,贵阳城区,摄影师@刘林鑫)



w23.jpg

就这样

人们在深山野岭之中开辟出无数的家园

不幸的是,它们被割裂在不同的空间

但越是阻隔闭塞

越是需要与外界相连

(贵阳黔春立交桥,黔灵山西侧山谷中的多层立交桥,摄影师@江南君)



w24.jpg

2000多年前

秦朝在贵州西北边缘的乌蒙山区开辟“五尺道”

尽管道路只能容下一匹马通过

但贵州开始与中原连通

600多年前

明朝认识到贵州处于入滇通道的重要位置

便大力整治贵州到周围四省的官方驿道

贵阳成为驿道的中心

贵州内部连通在一起

(贵州明代古驿道示意图,制图@周晋宇/星球研究所)



w25.jpg

约300年前

清朝整治赤水河河道

沿途四方商贾云集

(赤水河畔的茅台镇,清代赤水河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后,茅台随之发展成为水路转运枢纽,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6.jpg

而更多的努力是在民间

人们要扛起生活的重担

就要翻越眼前的山、跨过家门口的河

明代的贵州人葛镜

倾尽家财、耗时三十年建成一座石拱桥

历时400多年,依然坚固如初

(葛镜桥,茅以升称之为“西南桥梁之冠”,摄影师@李贵云)



w27.jpg

沿河县乌江畔的崖壁上

纤夫们在陡峭狭窄的古纤道上

脚蹬石路、缓缓前行

用一声声嘹亮的号子拉动川盐入黔

(沿河县乌江山峡上的纤道,摄影师@李贵云)



w28.jpg

在毕节石板河村

从1999年到2002年

村民在垂直的崖壁上开凿了470米挂壁公路

结束了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向山外的历史

(毕节九洞天挂壁公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29.jpg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是从古至今的贵州人共同写下的答案

山地催生了跋涉者

它给山中的儿女以光明和力量

给绝处求生者以机会和勇气

贵州,是属于勇者的福地

长征初期,红军屡屡受挫

而原定去往湘西的道路

早有国民党军队重兵围堵

所有人都在思考“红军该去向哪里?”

在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严峻时刻

毛泽东向党中央建议:转兵入黔

这是红军摆脱险境的唯一抉择

在各路敌军中,黔军最弱

红军兴许可以各个击破、扭转局面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贵州瓮安县的猴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确定了转兵入黔的路线,请滑动查看,猴场会议会址和猴场古镇,历史上的商业重镇,摄影师@李贵云、陆伟平)



w30.jpg

w31.jpg

于是,在湍急的乌江畔

在雄关漫道的大娄山

在赤水河等一道道天险面前

红军绝地求生

用最大的勇气、最灵活的策略

夺取一次次战争的胜利

终于甩开了敌人的包围

(贵州红飘带博物馆还原的红军长征场景,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w32.jpg

红军在贵州拨开了迷雾

由挫折走向胜利

贵州历史从此与“转折”二字紧紧相连

整个长征期间

红军足迹遍布贵州70%的县级行政区

贵州成为红军活动时间最长

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

给贵州广大地区带去革命的火种

这片经历重重考验的土地

也自此熔铸了长征精神

永远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勇气

(长征历史给贵州带来深刻的影响,今天的贵州,仍在从这条红色之路中汲取力量,图为贵州“红飘带”博物馆,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行浸式数字体验馆,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w33.jpg

改变贵州也确实是一场长征

这里有太多的角落

都需要相连

新中国成立前

贵州能够通车的公路里程只有1950公里

十几年后,公路修到了每个县

又大约过了四十年,每个乡镇通了公路

(月亮山上蛇形弯曲的路,连接着每个角落,摄影师@魏建)



w34.jpg

2001年

贵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2015年

高速里程增长到5128公里

连通了88个区县

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紫云县到望谟县高速上的火花特大桥,大桥上设计了一段用于掉头的“U”型匝道,这样两侧车辆可以共用一侧的高速出口,降低了工程难度,也减少了建设成本,摄影师@尹刚)



w35.jpg

2019年

硬化路增长到8万公里

连通了3.99万个村民组

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的伟大连通

(北盘江大桥周围,每一座村寨都有道路相连,摄影师@尹刚)



w36.jpg

现在

2.8万座公路桥梁飞架天堑

21万公里公路在山中盘旋

从前的驿道、纤道、山道

如今的铁路、水路、高速公路

古老的浮桥、吊桥、风雨桥、石拱桥

崭新的梁桥、斜拉桥、悬索桥、立交桥

跨越古今,因为同一个目标出现

(请滑动查看下面三张图片中的七座桥,依次为为贵阳红枫湖上的三座桥、重安三朝桥、镇远古镇的石孔桥,摄影师@尹刚、陈沛亮、李云鹏)



w37.jpg

w38.jpg

w39.jpg

一代又一代人

翻越一座又一座山

将从前的“天下第一贫瘠之地”

变成一片“高速平原”

回头看

是一种“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

但贵州的征途并没有结束

人们还需要面对更加广阔的生活

03

依山

山地丘陵占了贵州95%的面积

贵州人拥有的

只有山

山就是出路

纵是地无三尺平的崎岖

只要拼命生活、不停创造

就能将高山、群山、险山

都变成靠山

山地是农民的依靠

人们将平缓的山头开垦为茶园

贵州有700多万亩茶园

种植面积略低于云南,居全国第二

培育了都匀毛尖、湄潭翠芽、雷山银球等名茶

(湄潭茶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40.jpg

越来越多的黔货开拓出市场

贵州辣椒、刺梨的种植规模全国第一

三穗鸭、荔波蜜柚、贵阳折耳根、修文猕猴桃等

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00多个

(毕节威宁农民正在采收万寿菊,摄影师@罗大富)



w41.jpg

人们利用山间清冽河流与温暖潮湿的环境

让谷物发酵成极致风味

便有了茅台、习酒、珍酒、董酒等享誉全国的品牌

(赤水河也是一条美酒河,图为雨季的赤水河,红色岩层风化形成的土壤进入河流中,河流泛红,因此得名“赤水”,摄影师@杨建)



w42.jpg

多山的面貌还在更多方面

深刻地塑造着贵州的产业

陡峭的山中蕴含着丰富的能源

人们在峡谷中建起一座座水电站

让贵州的水电装机容量冲上全国第四

(遵义乌江渡水电站,摄影师@尹刚)



w43.jpg

利用低廉的水电电价和温凉的气候

可以发展耗电量大且需要散热的大数据产业

华为、腾讯、苹果的数据中心纷纷落户贵州

带动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

(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周围分布着华为、腾讯、苹果、网易、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公司的数据中心,摄影师@吴东俊)



w44.jpg

人们还利用喀斯特峰丛洼地

安置大型天文装置“中国天眼”

(请滑动查看天眼远景和近景,“中国天眼”坐落在一片峰丛洼地之中,摄影师@魏建)



w45.jpg

w46.jpg

在都匀古典主义的山水之畔

建起西南最大的影视城

(都匀秦汉影视城,拍摄过《庆余年》、《琅琊榜2》、《天盛长歌》等众多古装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w47.jpg

在百万座山头里

找百万条出路

而这么多的山

本身就是天然的旅游资源

据官方统计

贵州有3221座可供游人游览的山

假设每天爬一座

也要耗时9年才能看遍

仅2023年上半年

就有3亿人来到贵州

带来超3400亿元旅游收入

相当于贵阳2022年GDP总量的70%

(黄果树瀑布,摄影师@饶颖)



w48.jpg

当山成为贵州的依靠

人们更加珍视山的存在

贵州乡间自古就有在村寨周边栽种风水林的习惯

防范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请横屏观看,密林掩映中的贵州岜沙苗寨,摄影师@王伟)▼
w49.jpg

人们虔诚地将鸟兽鱼虫、林木花草的纹样

印在民族服饰上

表达着对自然朴素的敬畏

(请滑动查看,第一张图为摆贝苗寨中的妇女正在画蜡染的纹饰,第二张图为肇兴侗寨中的蜡染作坊,摄影师@水冬青、吕威)



w50.jpg

w51.jpg

曾经这里广大的岩溶地貌以及大规模开垦

让它成为中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的地区

如今贵州退耕还林面积居全国第一

石漠化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

优良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贵州最大优势

(荔波小七孔,摄影师@杨捷)



w52.jpg

它是中国唯一一个“山地公园省”

无论是孤峰、峰林、峰丛

还是天坑、峡谷、溶洞

山地景观可以一次看遍

(罗甸大小井喀斯特地貌,摄影师@魏建)



w53.jpg

它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

全省13%的面积都是自然保护地

如“黑叶猴的乐园”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的黑叶猴,一般灵长类动物喜欢栖息于林冠,但黑叶猴晚上栖息于洞穴,因此适合在贵州生存,摄影师@谢建国)



w54.jpg

如“黑颈鹤的家园”威宁草海

(威宁草海上的黑颈鹤,摄影师@尹刚)



w55.jpg

还有45个国家湿地公园

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首位

(请横屏观看,施秉云台山,贵州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摄影师@尹刚)



w56.jpg

如今,全国20%以上的动植物物种

在贵州这片不到全国2%的土地上

自在地栖居

(请滑动查看黔金丝猴和桫椤,桫椤是一种少见的树形蕨类植物,摄影师@崔多英、何雄周)



w57.jpg

w58.jpg

人们翻越山、依靠山

追求更好的生活

也敬畏山、保护山

守护着悠然的山地生活

04

尾声

谁创造了这样的贵州?

主角不止一个

是数亿年的地质活动

给了贵州苍莽的群山

也是每一个来到这片土地的人

他们曾经艰苦地开拓

曾经勇敢地战胜

(长征期间,红军在贵州取得“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多次战役的胜利,艰难扭转了困局,图为“红飘带”中还原的长征场景,图片来源@贵州“红飘带”(长征科技艺术馆))



w59.jpg

将翻山越岭的魄力

将绝处求生的勇气

将依靠山守护山的智慧

熔铸进贵州人的血脉

(图中红色建筑为“红飘带”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今天的贵州人依然在回望历史中获取前行的力量,“红飘带”后方是贵阳龙洞堡机场,前方是多彩贵州城景区,摄影师@张晋铭)



w60.jpg

打破山的阻隔

找到山的宝藏

如今,贵州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崎岖了

但群山的环绕依旧会让人产生重重的联想

想起筑路者的车轮碾过汗水

想起赶路人迎着晨曦出发、披着星光到达

想起如今几分钟便走过的路

曾羁绊了多少贵州人的一生

而贵州已不必担忧这些旧日的艰难

纵是无尽的苍山

无尽的河川挡住去路

也总会有无穷的人们

开启无限的征程

(格凸河上,阳光穿洞而过,摄影师@尹刚)



w61.jpg

本文创作团队撰文:文杰  编辑:雪梨、所长图片:感恩的心  地图:周晋宇 设计:张琪  审校:李楚阳、张杏、撸书猫、昕恬封面摄影师:Greatwj、水冬青、何雄周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1]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 贵州省自然资源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 2021.[2] 武国辉等. 贵州地质遗迹资源[M].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6.[3] 殷红梅, 安裕伦. 贵州地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4]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贵州省志·地理志[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5] 《贵州通史》编委会. 贵州通史[M].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6] 吴荣臻,吴曙光. 苗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 2007.[7] 陈建庚. 贵州地理环境与资源开发[M].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4.[8]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室, 贵州省统计局. 贵州概览2016[M].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6.[9]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 贵州省地理[M].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4.[10] 贵州地质调查院. 中国区域地质志·贵州志[M]. 地质出版社, 2017.[11] 史继忠. 贵州文化解读[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0.
【招聘】星球研究所长期招聘主笔、地图设计师、视频剪辑、三维动画师、图片编辑、商务策划等,请在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w62.jpg

进群领取【贵州壁纸】????
w63.jpg

w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