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浙江 I 认真种杨梅,意外收获51最热打卡地

[复制链接]
国家地理中文网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5-11 16:59:4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和我的地球

旅行|浙江

请将国家地理中文网公号设为星标,不然可能无法收到每日推送

杭州的小村庄葱坑村,丘陵上都是赖以谋生的杨梅树,果实即将迎来梅雨季的考验。
w3.jpg

51众多热门打卡地中,这个有点奇怪的建筑是最横空出世的一个。
每年临近梅雨季,杭州西面小村庄葱坑村种杨梅的农民就有点愁。

杨梅是一种“风吹一半,雨落全无”的水果。不趁杨梅成熟的关键几天火速上树采摘,一场风雨就能让一年收成泡汤。
尤其葱坑村70%种的还是娇贵的白杨梅。这种杨梅原是野生品种,果实通体白色或者泛红,颜色不讨喜,产量又低。现在反而成了葱坑村的特色产品。

w4.jpg
白杨梅对水质、土壤甚至气候的要求十分苛刻,难以大面积推广种植。


面积仅3.8平方公里的葱坑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种杨梅,有1000多亩杨梅山,3万多棵杨梅树。和杨梅大省浙江的很多乡村一样,几乎家家户户都靠杨梅吃饭。

但这些杨梅曾经5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农民们为了避免掏更多人工采摘和运输的成本,只好把杨梅倒进河道里。
当地有人思路一换,决定拿白杨梅下手,一番嫁接改良,总算给小村贴了个杭州市“白杨梅之乡”的标签。白杨梅走的“杨梅中爱马仕”路线,高品质的能卖到150-200元一斤。
高价并非全是炒出来的。虽然经过代代改良,白杨梅还是一身毛病,不仅产量不高,果实还很容易落。伺候着白杨梅的农民们,整个收获季节都提心吊胆。

w6.jpg
1935年,农学家汪呈因在《浙江省建设月刊》上公开了浙江一带果农采收杨梅时的要领:“农民于清早或傍晚,提竹制之篮,入山采摘,采摘时每握至多三枚,过多则易伤及杨梅果肉而致腐烂。轻轻放入篮中,落于地上者绝不可混入”。


64岁的农民林才法承包了50亩杨梅地,60%种的都是白杨梅,售价是普通杨梅的5倍。杭州、上海的回头客源源不断,根本供应不过来。
看起来赚翻了,实际上要靠天吃饭。天气好年产杨梅5万斤,天气坏年产才3000斤。采摘季遇到下雨,一般四五天杨梅就烂光了。
大学毕业后回村接班种杨梅的儿子林灵怂恿老父亲,别听天意了,盖大棚吧。
林灵12岁就随父亲坐拖拉机去城里卖杨梅,竹筐装着的杨梅,颠到城里时已经发白腐败。卖不掉,拉回村里又难看,只能倒掉。
这件事刺激他读完大学回村当果农,想给靠杨梅养家的父辈们蹚条新路子出来。500多口人的村里,林灵成了村委会副主任,第一站决定拿自己杨梅园当实验地盖大棚。
盖大棚主要成本是人工、钢管和薄膜。杭州农民工的工资一般两三百块一天,钢管70多块一根,薄膜一年几万块。林灵先给家里3000平米的杨梅林搭了个大棚,花掉了30多万。
想继续搭的时候,钢管涨到了98块一根,林才法心疼钱。2020年,收获季连下一周雨,露天和大棚里的杨梅一个损失惨重,一个保住了自家的经济命脉。林灵趁热打铁地劝,林才法总算松口了。
从此,林家赚点钱就搭一片大棚,再赚点钱,再搭一片。加上当地政府的一点大棚费用补贴,以及向银行贷的300多万,林家的杨梅地终于全部盖上了大棚,总共花费600多万。

w8.jpg
今天51突然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林家大棚


这些白色半透明大棚由钢管和薄膜搭建,材料和结构都极其简陋。大棚挑高6米,顺着山坡地势建造,因为面积达到数十亩,远看像丘陵上拔地而起的一片冰山,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色。

五一假期,有人经过大棚,拍了照发到网络上,加了几句点评。几天之后,被很多人误以为是哪位建筑大师神作的林家杨梅地大棚,站到了流量中心,一举俘获了网友、建筑师和媒体的心。成了“全世界最自然建筑。”
著名建筑设计师周一凡就是慕名来打卡的人:“这是我见过的最自然的建筑,真正意义上的依山而建,没有设计,超越了设计。”

w10.jpg

多边形大棚的体块在原生山体上本来很有视觉冲击,一片片大棚堆叠,形成纯粹的大体量景观,和周围自由的村落碰撞出有序和混乱的对比,更加显得“大棚建筑群”极简、现代、利落。


业内人士分析,无论从美观、经济、实用的角度考虑,这片大棚都堪称建筑杰作。尤其大棚只是农民毫无建筑审美意识下的作品。它甚至给了一些建筑师新的灵感和设计理念:讲好自己的故事。

w12.jpg

w13.jpg

w14.jpg

w15.jpg
还有人将它和日本著名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奖(建筑领域国际最高奖)得主妹岛和世的日本鹤岗市文化馆相提并论——这座知名建筑以与周围环境巧妙关联著称——认为大棚所体现的建筑语言和层次感,和大师理念如出一辙。

w16.jpg

w17.jpg
日本著名设计师妹岛和世操刀的鹤岗市文化馆坐落在日本西北海岸,是文化建筑中的杰作。建筑顶部采用连绵的“雨棚”设计,和周围环境融合。造出杨梅大棚的林家父子毫无建筑审美打底,但大棚的呈现结果看起来和顶级大师如出一辙。


但对于林家父子来说,好不好看这事儿根本不在考虑范围,更别说设计了。这只是他们花了大成本保证自己不被老天爷掀了饭碗的家伙,而且能不能回本暂时还没底。

往年杨梅还没完全盖上大棚时,一年的收成大概是二三十万,现在大棚盖好,收入预计要过百万。等到杨梅上市,验证完这个数字,村里的其他杨梅地也要盖大棚了。
马上就是杨梅收获的季节了,他们依然要像往年一样钻进简陋的大棚里劳作。唯一不同的是,今年因为外人觉得大棚造得太好看,他们还要接待慕名来的建筑师和打卡者。


作者:小刀
图片:梅可嘉编辑:框舅
感谢“绘图空间”公号提供图片内容
w19.jpg


点点????,谢谢关注。点击下图或文末“阅读原文”进入 ”母亲节活动专区“

w20.jpg

伸出小手

w21.jpg

点赞和“在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