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一切天灾皆人祸:读北美攀登事故报告有感

[复制链接]
户外探险outdoor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3-22 19:13:1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虽然是翻译组成员,但直到近期才断断续续将《2022北美攀登事故报》告读完,收获颇丰。
几点体会,记录下来,既是分享,也是警醒自己。

一部阴沟翻船大合集

纵观整个攀登事故报告,犯错的“专业性”还是很强的。很少有“为了在抖音朋友圈上发炫耀视频徒手爬崖坠落让围观群众留言no作no die”的事故。相反,很多事故都是攀登经验在十年以上的向导级大神,在非常简单的线路上,甚至三级地形上,出现重大事故。例如第14号事故是在三级地形上发生的;第97号雪崩事故,当事人是美国最顶级的专业向导,在这条线路上通过不下150次,经验及其丰富,但依然发生了伤亡事故。我认为这并不是意味着美国没有no作no die的事故,而是《报告》进行了筛选,将能够吸取经验教训的事故着重表述,这才是《报告》的价值所在。

我爱山,但山不爱我

我记得马克怀特在《极限攀登》一书中曾经说过,“山峰印在明信片上很好看,从山谷里仰望也很美,但是真正在上面则很危险”。
《报告》封底用赫然大字书写:我们所热爱的岩壁和山脉可能是无情的。

不对,应该删除“可能”二字!

正如同老子所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第一个完成无氧十四座的美国人,艾德维斯特在其自传《攀登者——站在雪峰之巅》中曾经回忆,他早年在雷尼尔山附近做初阶登山向导的时,俱乐部的负责人(其兄是首登珠峰的美国人)曾对他说,你爱山,但山不爱你。

《报告》会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上述论断。我们在山间寻求自由,但绝不能、也不敢无限松弛。我印象有好几个事故案例是和落石相关的,例如第7号、第39号案例。这是造物主根本不关心的天降横祸。我唯一能做的是谨慎、警惕,快速通行。

头盔!头盔!头盔!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案例的当事人提到头盔问题。

在案例中,一些当事人说,幸会有头盔,否则我就没机会描述事故了;另一些事故中,在事故分析部分论述到,如果有头盔,就不会产生丧命的严重后果。《报告》中还有被撞碎的头盔插图。

在一次小聚中,周鹏不无欣慰的说,在北京白河攀登圈,带头盔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甚至可能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我虽然没有去过阳朔,但看大闯《攀岩很酷》摄影集中阳朔、黎明等地的攀登者,只有一两张照片中攀登者带头盔(其中还包括南下的周鹏),绝大部分是长发飘飘、面容坚定。

好吧,不戴头盔的确显得酷,他们头发多、爬的好、可以秀,我达不到,我一定好好戴头盔,即使以后有机会在热带爬仰角的石灰岩。

w3.jpg

对传统攀,我还能更怂点吗?

在《报告》中,发生在传统攀中的事故比比皆是,甚至会对阅读者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传统攀在攀登类别中占比最高。

在国内的攀登群体中,有多少人尝试过传统攀?甚至,有多少人摸过机械塞?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即使在美国,我相信传统攀的群体也不会占大比例。

从运动攀到传统攀,所面临的心态、技术、经验及综合运用三者组合能力,都有指数级的增加,我应以更审慎的态度面对。

在《报告》救援奖中的一个事故,三个塞子连续爆掉,两人坠落,仅被一小块石头勾住,飘荡在百米高空,大难不死;在21年的报告中,曾记载一起案例——四个保护点都爆掉,致使一名专业大神扑地(这个案例我此前翻译过,链接《四个塞子都爆掉的传统攀冲坠事故》)。

如何放置保护点,考虑的因素很多:裂缝宽度深度、喇叭口、OFFSET、延长快挂、泥土冰水摩擦、受力方向、坠落位置等等。当手指忍着剧痛卡在指缝中且即将脱落时,另一只手要极速在十多个塞子中找到适合的,这绝非易事。

w4.jpg

完全超乎我认识的风险

《报告》中大部分事故是那种“我听说过、觉察过、但我未必能避免”的风险。但也有一些事故反映出的风险因素,完全超出我的知识储备。换言之,在当事人的情景下,我会完全无知状态下走向深渊。

例如,在47号案例中,经验丰富的攀登者将三个机械塞保护点放入了一条看似坚固的巨石缝隙中,建立了一个标准的保护站,且自身冲拽测试合格,但在跟攀者冲坠时,整个保护站失效!

《报告》中攀岩者回忆道:“在我的攀登生涯中,我在岩面,冰面和雪面建立过1000多个保护站,从没有发生任何保护点失效的情况”。

试想,我如果站在建站者的位置,身旁一条完美“坚固”的巨石缝,我也一定会将三个塞子放进去,完全意想不到石头后面并没有很好的固定、石缝无法承受大KN的膨胀,我也完全意识不到应当将塞子“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即使其他篮子看着很差。

又如,在45号案例中,采用导轨下降法时,我也不会意识到“不打绳尾结”的出事概率大很多。因为导轨下降法将导致使用更长的绳索:在25米高的线路上,用60米的绳子放人下降未必够长,可能会产生绳尾滑出保护器、保护失效的严重后果。

又如,在64号案例中,分析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攀登者与主绳连接的两个保护点是硬连接在上(单向滑轮)、软连接在下(抓结),一旦硬连接失灵,将导致滑轮“撸”抓结,因而软连接保护也一并失效。

貌似有两个保护点备份,但事实上两者具有强相关性,会同时失效。反观我们的攀登设置,不是常采用这种设置吗?!一旦遇到如这情况,我们如何避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让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源于50号案例。在此案中,一位攀登者为了向搭档展现其能力,因此采用更激进的攀登,尝试了超过其能力的线路(一条从未尝试、下易上难的冰岩MIX)。

心态,导致行为变化、事故发生,是《报告》中比比出现的情形。攀登也是社交,搭档间的攀登风格、风险态度、性格、心态会相互影响,并改变行为。有时候,这种相互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事发后回顾时才能清晰窥探。

去年,一位一起攀登的伙伴永远离开了我们,头一天我们还在一起攀登,第二天他和常徒手爬崖的几个搭档尝试新传统攀线路,出事了。

我在想,当时如果是我们几个“怂人”为他打保护、围观时,在遇到难点时,我们往往会说“算了吧”、“别上了”、“差不多就行了”等等泄气话,未必主张他推塞子继续上。而且在这个群体中,心态也许不一样, 不太卷,有几把刷子,大家心里都有数。

在微信群内,我经常看到转发的凤凰岭徒手爬崖的惊险视频,博得瓜民纷纷点赞。他们的能力和岩感很强,但我无意评判,我只告诫自己绝不和他们玩耍。

道不同,不足与谋,虽都是攀爬,但对于风险甚至性命的态度,云泥之别。

w5.jpg

我们也能回馈AAC了

我们志愿将《报告》翻译成中文、免费分享国内攀登小伙伴下载,得感谢美国登山俱乐部AAC免费授权。好事成双,我们翻译的中文版近期刊登在AAC网站上了,在全球各地的想看中文版的攀登者也能方便找到下载途径了。这真是双赢的善事。
w6.jpg

w7.jpg
还没看过《北美攀登事故报告2022》?点图片链接文后免费下载:

w8.jpg

w9.jpg



欢迎关注户外探险OUTDOOR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w10.jpg

w1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