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冲顶5000到8000米高峰,你的外层衣物要怎样进阶?

[复制链接]
雪线之上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23 22:17:03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下,因疫情与山友们阔别两年后的慕士塔格攀登再次重启,“冰川之父”频频占领朋友圈。

“慕士塔格峰7500米测核酸,假!”、“山友木子乘滑翔伞从慕峰顶起飞”、“慕峰滑雪速降不要太爽 ”……
这座7000米山峰给了中国乃至世界山友太多欢乐。在感受这份快乐之余,我们的目光无不被一抹耀眼的红色吸引,那就是凯乐石连体羽绒服。

连体羽绒服为什么能成为7000、8000米攀登的底气?5000、6000米雪山冲顶时又需要什么样的外层衣物?今天就来一一讲解。

雪线之上出品

#羽绒服

从日常徒步进阶到雪山攀登,山友们已经熟悉了“三层穿衣法”的基础层、中间层衣物要求。然而很多人依然惧怕冲顶:未知的风暴、岩石尖冰,外层穿什么能顶得住?

慕士塔格峰上的攀登者,@erikweihenmayer

在5000米级雪山,领队通常强调“山上冷,把能穿的都穿上,套上冲锋衣,穿上羽绒服”。在6000米级雪山,俱乐部通常要求带上一薄一厚羽绒服。

7000~8000米级雪山呢?看看最近的慕士塔格峰上,队员们从C1-顶峰,全员都身着连体羽绒服。《珠峰队长》中,苏拉王平更是强制给每位夏尔巴订购连体羽绒服。

w3.jpg

但,为什么雪山冲顶还需要冲锋衣?什么是薄羽绒服,什么是厚羽绒服?连体羽绒服又有什么奥秘?如果你希望进一步登山进阶,不妨先了解一下外层衣物怎样进阶。

雪山冲顶对外层衣物的总体要求

一个严酷的事实是,中国山友雪山攀登的起点就很高,冲顶路段都相当暴露,甚至一些5000米级雪山攀登就开始笼罩在高空风的阴影下。再加上雪山冲顶一般都要凌晨出发(《珠峰队长》中队员们晚上9点就要出发),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中,保暖是你整个着装系统的重点。

而对于外层衣物来说,它还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功能:

防水需求少,更重要的是防泼水——国内一些5000米级雪山冲顶起始路段还在雪线以下,像四姑娘山大二峰6~9月、哈巴雪山5~6月冲顶有可能下雨,需要在外层穿冲锋衣或雨衣来防水。

如果避开雨季,外层衣物防泼水就可以。6000米以上雪山冲顶路段常年低温干燥,只下“干雪”,更没必要防水。所以下述防风面料的外层进行DWR处理一般就可以应对。

防风、透气——高海拔也多高空风,风速越高越能摧毁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登山外层衣物的意义之一,是减少风的侵入,在人体表面形成一个略低于人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的稳定过渡层,同时又能让汗水顺利排出。

w4.jpg

体感温度受风力、相对湿度的影响很大。图表中相对湿度设为40%,可以看出风力与体感温度的关系

硬壳冲锋衣的防水透湿薄膜可以强力防风,因为它其中的微孔并不是一条直的通道,风不能通过。但它会牺牲透气性和舒适性,所以强调透气的防风面料在冲顶时更受欢迎。

是面料就有防风性,但要强力防风,其实现途径主要有:织物的紧密编织,比如Polartec Wind Pro、Pertex Quantum(它们达不到100%的效果);微孔膜或PU涂层:比如Polartec的Power Shield,以及Schoeller的WB-400、Dryskin等等。

山友们最熟知的、能抵御最强风承诺的主要是以下几种:


    GORE-TEX Windstopper:与其它防水的GORE-TEX面料一样都是利用膨胀聚四氟乙烯(ePTFE),不过前者每平方英寸有90亿个孔,后者有14亿个,更大的孔在强力防风的同时提升了透气性,还能防泼水。

    GORE-TEX Infinium:本质上是 Windstopper面料的演变。


w5.jpg


    Pertex Quantum Pro(Pertex Endurance):依靠紧密编织的面料和聚氨酯涂层来防风。


    Polartec Windbloc:通过内部层压聚氨酯薄膜来防风。


轻量多功能——高寒缺氧环境更需要轻量、多功能的装备,所以保暖、防风、防泼水三合一的外层衣物作用更大,比如具备蓬松结构和防风面料的棉服、羽绒服。

棉服填充人造聚酯纤维,旨在复制羽绒服的特性,但“静态保暖之王”羽绒服依然无可替代。优质的羽绒服通常填充的是鹅绒,或高寒地带的灰鸭绒,它们蓬松度更高,压缩性更好,更轻量。

w6.jpg
蓬松度指羽绒被压缩后能恢复的体积,是体现羽绒品质好坏的关键指标。蓬松度越高,羽绒所包含的隔热空气越多,故隔热性能越好,@DOWNLITE Bedding

不过,它的高热效率容易导致在快速移动中过热,潮湿后不像棉服依然能保持温暖。所以很多厂商会对羽绒进行拒水处理。

w7.jpg

左侧为经过拒水处理的羽绒,右侧为普通羽绒,同样装在水瓶里经过两分钟的晃动,左侧羽绒还保有相当的蓬松性,右侧羽绒几乎已经丧失功能,@Sea to Summit

耐磨、抗撕裂——专为极限环境设计的冲锋衣面料可以达到80D甚至100D,羽绒服外层面料大多在10~30D,它如何能抵抗安全带、岩石等威胁?除了常见的防撕裂尼龙,还有一些特殊面料的运用:

GORE-TEX Windstopper面料本身就有着堪比冲锋衣的强度,Pertex则是以超细旦高强度的纱线见长,还有考度拉(CORDURA)、日本的液晶聚合物(LCP)防撕裂面料等。

以上是从5000米-8000米雪山冲顶的共性需求。但不同海拔冲顶,会对外层衣物带来特定需求。

5000米级雪山外层衣物:冲锋衣依然是主角

对于中国山友来说,人生前几座雪山都是5000米级,冲顶时大部分徒步装备都能用,但不少人会在外层衣物上犯难:“俱乐部要求带冲锋衣、羽绒服,冲锋衣是硬壳还是软壳?羽绒服是厚的还是薄的,冲顶时是套在冲锋衣外面还是里面?”

5000米雪山冲顶环境——冲顶国内5000米级雪山,不同季节需要面对不同的温度和风力,总得来说你需要做好应对零下5~15℃、风力5~8级的着装准备。四姑娘山大、二峰,哈巴雪山夏季可能会遇雨或雨夹雪。

另外,四姑娘山大峰、二峰、哈巴雪山等“徒步型雪山”,冲顶时间大概在3~5个小时,如果不是高反严重,可以随自己的节奏调整速度以加热身体。

而那玛峰、都日峰、半脊峰等“初级技术型雪山”冲顶时间大概在6个小时以上,沿路绳上升时速度较慢,对衣物的保暖、耐磨性要求更高。

w8.jpg

那玛峰冰壁,有时会因前方队友较慢而“堵车”。摄影:李珩,供图:觅途旅行

硬壳?软壳?其实还有棉服——明明软壳比硬壳穿着舒服,为什么5000米级雪山冲顶,领队大部分都强调让大家带硬壳?如果是非雨季,大概是因为大部分软壳都更侧重于透气和保暖,而非完全的防风性,所以这是一个更安全不出错的建议。

w9.jpg

穿硬壳冲顶在那玛峰很常见。摄影:丁丁

但实际情况下,硬壳叠加软壳/棉服、抓绒、保暖排汗内衣是5000米级级雪山冲顶的最实用搭档。如果风小,可以脱下硬壳,让软壳或棉服作为外层;如果风大,就穿上硬壳。

很多山友不信任棉服做外层。其实不少棉服的面料都具备抗风性,并且因为不需要把外层面料和内衬缝合在一起,它不会产生太多冷点。

w10.jpg

Patagonia DAS Light Hoody,外层面料是Pertex Quantum Pro,内衬是Pertex Quantum

当然,如果冷,你还可以拿出备用的中间层:轻量羽绒服。

轻量羽绒服不适合做冲顶外层——不夸张地说,很多山友直到开始登雪山才第一次接触户外羽绒服(如果平时不在极限环境徒步的话)。轻量羽绒服(也即“排骨羽绒服”)一般充绒量为80~120克,蓬松度在700以上,优质羽绒服可达800甚至900蓬。

w11.jpg

Patagonia Down Sweater,填充96克800蓬鹅绒

它采用绗缝式结构(Stitch-Through):外层面料和内衬缝合在一起,将羽绒填充在不同的“仓”内,接缝处会产生冷点。外层面料有7~12D或20D左右两种类型,前者有撕裂风险,尤其不适合做外层。

w12.jpg

绗缝式结构,缝合的地方羽绒被严重挤压,针脚处也会产生冷点,甚至有可能漏绒

它适合做冲顶时的候补中间层,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它压缩性高,携带方便。但它并非必然选项,抓绒、棉服都可取而代之。而中量级羽绒服反而是我们认为更必要的选择。

w13.jpg

排骨羽绒服打包后很小

更保暖:防风的中量级羽绒服做外层——5000米级雪山冲顶必带的羽绒服,笔者更倾向于“厚羽绒服”,至少是中量级羽绒服这个级别:充绒量在150克以上、蓬松度约800、外层面料在20D以上,展开后体积大,不适合套在冲锋衣里面。

它很容易塞进冲顶包,冲顶后逗留时穿上更保暖;攀登类似那玛峰的冰壁时,大多新手山友速度都不快,感觉冷时可以直接套在冲锋衣外面。在营地活动,也会更暖和。

w14.jpg

中量级羽绒服打包后,也很容易装进冲顶包

事实上,如果气温低,可以拿中量级羽绒服直接做外层(最好具有靠谱的防风面料),比如4月去攀登四姑娘山大二峰,它叠加抓绒、排汗衣,远比冲锋衣下叠加四五件保暖衣物来得轻盈透气。

w15.jpg
Rab Neutrino Pro,填充213克800蓬鹅绒。外层采用了完全防风面料Pertex Quantum Pro

之所以有时领队会强调“山上冷,把能套的都套上,冲锋衣厚羽绒服都穿上”,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未必所有山友都有可做外层的专业羽绒服(拿着城市羽绒服去登四姑娘山的人不在少数),另一方面,领队并不能确保每一位队友的羽绒服都有不错的防风性。

w16.jpg

The North Face Summit L6介于中量型和重量级之间,800蓬鹅绒,采用的是不连续的绗缝式结构,可以减少连续缝合产生的冷点

海拔来到6000米,外层就是冲锋衣与羽绒服的分野。

6000米级雪山冲顶:重量级羽绒服大显身手

冲顶6000米级雪山,尤其是雀儿山、玉珠峰的凌晨,有时领队也会嘱咐“把能穿的都套上”,所以你依然会看到外层穿冲锋衣+羽绒服(轻量级或中量级都有)登顶的照片。但在田海子、中山峰、金银山登顶照中,外层衣物则大多是重量级羽绒服。

6000米雪山冲顶环境——在6000米级雪山冲顶,多有冰壁、冰岩混合路况,要求外层衣物具备优异的抗撕裂性能。

雀儿山和玉珠峰海拔刚过六千,冲顶时间约5~6个小时(在6000米以上待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左右);田海子虽然海拔也刚过六千,但冲顶时间需要7~8个小时,暴露感极强且多高空风;接近七千米的中山峰冲顶起始就在海拔6200米,冲顶时长至少需要8个小时。

w17.jpg
田海子常有高空风,@川藏队

再加上登顶下撤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山友们要在含氧量约为海平面一半、零下15℃左右、最高八九级高空风的极高海拔暴露7~12个小时。

“重量保暖比”很重要——“把能穿的都套上”这种方式本质上是5000米级雪山冲顶方式的延续,也只能适用雀儿山、玉珠峰温暖季节的攀登。


8月份去的话,薄一点的羽绒服也可以。10月份的话,需要厚一点的羽绒服。薄的羽绒服,可以穿在冲锋衣里面。厚的要穿在冲锋衣外面。(来源:户外旅行家《来,听苏拉王平谈怎么攀登雀儿山,纯干货》)


但对于6000米雪山来说,一件好品质的羽绒服远比冲锋衣靠谱:笔者在数年前5月攀登玉珠峰时遇到恶劣天气,除了穿重量级羽绒服的本人,穿连体羽绒的队友和耐冻的领队完好无损外,其他人都有点失温和冻伤(皮肤手指有发黑现象)。

w18.jpg

凯乐石7000GT就是一个此类重量级羽绒服的例子,250克充绒量,800+蓬松度,才能应对6000+的海拔

相比5000米级雪山,6000米级雪山的轻量和保暖都需要更进一步。冲锋衣和数层保暖衣物的“叠罗汉”式穿法,重量增加且未必暖和,不如一件重量级羽绒服直接做外层,减少中间层来得轻盈保暖。

w19.jpg

重量级羽绒服穿着起来,会有点臃肿感

重量级羽绒服做外层——重量级羽绒服除了填充更多羽绒(一般充绒量在200克以上,蓬松度在800以上),还有一种提升保暖性、降低重量的方法:采用“盒式结构”(Box-wall)。

w20.jpg
盒式结构可以有效避免冷点、漏绒

羽绒服的外层材料和内衬不是直接缝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充满一个一个立体的“腔室”,这就避免了“冷点”和漏绒现象。羽绒不用受挤压,就能保持最佳蓬松性,从而捕获更多身体热量。所以它比绗缝式结构更保暖。

w21.jpg

PHD Hispar Down Jacket K系列(右),1000蓬鹅绒,盒式结构填充,整体仅重575克,号称可以零下30度保温

远征级羽绒服也适用中山峰等6000米级雪山——很多攀登6000米级雪山的山友,本身就有冲击7000、8000米级雪山的计划,所以他们会一步到位买一件远征级羽绒服来6000米级山峰试水。

w22.jpg
凯乐石这款高山羽绒服,经常出现在中山峰和田海子山上,也适合7000米级山峰,@川藏队

远征级羽绒服有何种科技傍身?接下来就来为你揭秘。

7000米、8000米级雪山冲顶:远征级羽绒服的高空

这是极少数人才可以触摸的高度。毋庸置疑,它需要的外层衣物是上述所有技术的集合体,且只有最具保暖重量比、在细节上做到极致的品牌才有资格进入这一领域,这就是远征级羽绒服。

它不像上述级别的羽绒服那样受众广阔,肯深耕这一领域的,都是具备高度专业性和登山情怀的品牌。

7000米、8000米环境——“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0°,最大风力9~11级。而8000米高峰的攀登环境,《珠峰队长》中已经有详尽的展示:尚未到3号营地,洛子壁上的高空风就夹带着石子冰块,人几乎站不稳,冲顶时更要面对零下30~40℃、十级以上高空风。

w23.jpg
珠峰攀登者遭遇暴风雪,@journals

什么样的衣服能够直面如此环境,让人在冲顶日当天在8000米以上“死亡地带”待20小时以上?

远征级羽绒服——这是各大羽绒厂商在喜马拉雅高度的技术对决。它是一套高度专业化的套装,主要有三种形式:


    分体式:一件羽绒上衣和一件羽绒背带裤的组合。优点是可以有三种穿法;单穿上衣方便在大本营活动,这样就不需要一件额外的营地羽绒服;在空间较小的帐篷中方便穿脱,以及损坏其中一件,不用整体更换。


w24.jpg

但它腹部容易堆积,可能影响脚下视野和操作安全带。重量和打包体积大,比如Rab Expedition 8000系列的分体羽绒服比连体要重200克。

w25.jpg

分体式腹部更容易堆积


    连体式:除了没有上述分体式羽绒服的优点外,它具有无可取代的特殊优势:上下相连的羽绒服腰部防护无死角,重量相对小,操作更轻便。


w26.jpg

凯乐石连体羽绒服


    三件套:一件内层连体羽绒服、一套外层分体羽绒服组合。这是一种小众选择,会有上厕所等操作上的麻烦。


w27.jpg

PHD Expedition Double Suit,@phdesigns

远征级羽绒服是一件几乎没有机会实地试穿的装备——等你在7000米或8000米高峰发现缺点时为时已晚。但我们可以根据其材质、设计和市场反馈来衡量优劣。

如何防风、透气——羽绒服面料大多来自Pertex、杜邦、Toray等几家化工企业,极少数会自行研发,GORE-TEX  Infinium Windstopper这样完全防风承诺的面料是很多登山者更安心的选择。它的膜性结构同时也能保证透气性和防泼水性能。

w28.jpg
@凯乐石

拉链设置多个双向拉头更利于透气,比如凯乐石连体羽绒服,主拉链设置了3个双向拉链,臀部U型拉链和腿侧拉链设置了6个,哪里需要透气就打开哪里;插手口袋和胸部口袋拉链都可以打开透气。

w29.jpg

多个双向拉头,可以方便透气@凯乐石

如何保暖——高填充力与高填充重量相结合,是羽绒服最大的保暖秘诀。但不同品牌有不同的倾向(更轻量或更高防护力度),就市场上的连体羽绒服来说,大多数鹅绒填充量从600克到800克左右,蓬松度从750到900,跨度非常大。

这里列出数个连体羽绒服的数据,以供对比:

w30.jpg

此外,凯乐石连体羽绒服还增加了快热纤维科技面料。相比一般发热纱,这种快热耐隆织物是将火山岩和有机植物碳化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金属微量元素+碳材料”的复方结构,能吸收皮肤热量,进而聚热升温。

w31.jpg

肘部、膝盖、背部,三个易冷部位增加了这种快热纤维,@凯乐石

如何耐磨、防撕裂——七八千米海拔之上羽绒服哪怕微小的撕裂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远征级羽绒服除了高强度、防撕裂面料(一般在30D左右)的应用,侧重高防护的品牌会在肩、肘、膝盖等部位进行加厚设计(40~50D)。

w32.jpg
想必许多山友会对《无尽攀登》中的一个镜头印象深刻:无腿老人夏伯渝在冲顶珠峰时,不少路段要跪着上行。这个动作非常考验凯乐石连体羽绒的耐磨性能。

看细节——《珠峰队长》中冲顶当天有微小但惊险的一幕:一名队员氧气罩里流出的水滴在拉链上,结成冰后拉不动了,那可是在8000米死亡地带附近。经过搜索,笔者发现很多登山者都要小心翼翼避免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带着低海拔的思维去看待一件远征型羽绒服的细节,而是要代入超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比如,高度缺氧、行动迟缓、带着羽绒手套的情况下,拉链等设计能否便于单手操作?

w33.jpg

远征级羽绒服需要更大的拉头,@凯乐石

穿着连体羽绒服如何上厕所?臀部U形拉链,或者裆下拉链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在穿着安全带的情况下呢?双向拉链可以助力顺利如厕。

w34.jpg
两种臀部拉链。

袖口是松紧型袖口还是魔术贴袖口?后者更具多功能性,可以根据手套大小决定将其塞进袖口还是套在袖子外面,松紧型有可能会导致袖口羽绒压缩而保暖性下降(来源:everestexpedition《羽绒服评测》)。

w35.jpg
魔术贴袖口更适合7000、8000米高峰,@凯乐石

8000米雪山冲顶时,你不可能把路餐、相机、水等放在背包里,羽绒服需要有足够的口袋去容纳这些杂物。尤其是胸前口袋有被冻上的可能,暖手口袋、内部口袋的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

w36.jpg

顶峰要展示的旗帜、照片,冲顶的食物都需要有足够的口袋,@凯乐石

如何选择?——大多数远征级羽绒服都会请登山大佬进行8000米实地评测,但大佬毕竟是大佬,乌力史塔克(Ueli Steck)2012年速登珠峰到4号营地才穿连体羽绒服,并表示“我在洛子壁上很热……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多数登山者在2号营地就穿上连体羽绒服”。(来源:planetmountain)

所以,大众山友,尤其是中国大众山友的样本越多越能对我们构成参考,毕竟除了体质相近,适合国人的剪裁也很重要。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品牌凯乐石。在近年的高山攀登中,它不仅是罗静、高立、麦子等登山高手,以及川藏队、凯途高山队等专业队伍的选择,也是“无腿老人”夏伯渝、“盲行者”张宏的选择,更是2018年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队的选择。

w37.jpg

首位登顶珠峰的亚洲盲人张宏,@scmp

凯乐石连体羽绒服:走向世界的中国品牌——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登珠峰成功,但当时队员们的所有登山装备,包括鸭绒夹层羽绒服都来自于国外采购;1975年中国登山队方有国产羽绒服助力,并实现第二次登顶成功。

但远征级羽绒服市场并不广阔,更类似于吃力不讨好的“情怀产品”,很多老牌户外厂商已经不再深耕这个领域。凯乐石坚持了下来,且依然在迭代它的产品。

w38.jpg
十几年间五次升级的凯乐石连体羽绒服

今天,借助连体羽绒服,中国品牌凯乐石终于走出国门,为中外登山者所认可——在慕士塔格峰上,在喜马拉雅山区,凯乐石那抹红已经是非常耀眼的存在,成为诸多梦想时刻的见证者。

w39.jpg
庆祝登顶的登山者

w40.jpg

今年5月,登山者安东尼娅·萨莫伊洛娃(Antonia Samoilova)成功登顶珠峰

w41.jpg

凯乐石连体羽绒越来越受到夏尔巴的欢迎。来自登山者麦子的文字描述:Tenzing Jangbu Sherpa认为今年的登山连体羽绒服是特制版,非常漂亮,(印在胸前的)图案人物就是他的爷爷,(创下)十次无氧登顶珠峰记录的“雪豹”Ang Rita Sherpa


KAILAS 品牌一直受到喜马拉雅山的夏尔巴向导的信任。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支持尼泊尔的夏尔巴登山社区。说到中国装备,人们可能信心不大,但 KAILAS 专注于山地服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如果夏尔巴人完全信任他们,我们可以放心。(来源:namasadventure《2021年最佳登山羽绒服》)


写在最后

当现代登山运动转入中国的喜马拉雅山区时,国内还有没一支像样的登山队伍。从上世纪中叶为国争光而“政治登山”,到如今民间登山运动蓬勃发展,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欧美日韩等都有走出国门的登山品牌,我们呢?

中国不乏一批把目标定为未知之地甚至8000米的登山者,但中国的山峰资源给我们的选择,就是起步高、训练环境苛刻。我们需要更适合国人、更能应对极端环境的登山装备,比如凯乐石的连体羽绒服、荣耀8000高山羽绒睡袋、EVEREST8000+高山靴。

借由这一系列8000米级装备,当下中国品牌凯乐石开始走向世界,中国山友也将迎来更有底气的新征程。

w42.jpg

2019年7月获得亚太户外展创新设计奖的凯乐石高山靴,在保暖、防护性能上更进一步,使用Dyneema材料,增加RECCO求救功能和3M高亮安全提示,增加气凝胶内靴结构,可在零下几十度保持温暖。

登雪山时,你外层都怎么穿?欢迎下方留言。

延伸阅读

睡袋不是“羽绒+袋”,它的精密超乎想象——充绒量并非保暖关键。

最狂野的梦,最勇敢的灵魂——无论时光流逝,探索永无止境。
你的人生第一座雪山,可以从四姑娘山开始——大峰、二峰,经典的入门雪山。

文:小丹 / 编辑:小丹

(全文完)
好文,多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