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课堂丨最新北美攀登事故的数据浅析

[复制链接]
徒步中国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22 10:30:5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谢岩友 Ian 将最新一期的 2021 北美攀登事故报告发给了我。该报告由美国登山俱乐部 American Alpine Club,AAC 编著,每年发表一期。2021 年的长达 148 页,详细记录了这一年中在北美地区发生的登山事故以及分析。
目的在于从这些登山事故中总结经验教训,倡导更安全的登山。

该报告最后一部分是非常有价值的的统计数据,统计分析了自 1950 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的登山事故,其中包括了事故的数量、分布的地区、特征原因、后果等等。试想一下,在1951年我们正在进行抗美援朝的时候,他们就在统计登山事故。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美国的登山运动应该是全球最领先的之一,甩出我们好几条街。我聚焦于报告中附表 3“事故特征和原因”部分,特别是 1951 年至 2019 年美国登山事故的数据。这部分样本量最大、时间跨度也最长,值得关注。他们的历史数据,也许就是我们的现实数据,或者未来数据。我节选一些数据,并聊聊我的看法:

w3.jpg
攀登事故原因的分析

我认为,统计数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于发生事故原因和后果的分析,而这部分的数据排序又比较凌乱。因此我把它们摘录出来,按照在美国(不包括加拿大)1951年至 2019 年间发生的事故量为序,重新排列。
在事故原因维度上。报告将其分为直接原因 immediate causes 和间接原因 contributing causes。前者主要聚焦于直接的、表象的、客观的原因,而后者是进一步探究其非直接的、内在的、主观的、人为操作的原因。
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我们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非常有帮助。由于其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我也担心能力所限、翻译失误,因此我就把中文和英文对照起来。
1.1 直接的原因的分析
首先来看直接的原因,报告一共将其分为 23 种,事故量由高到低排序的前 10 位分别是岩壁坠落、冰面坠落、落石落冰、其他、疾病、迷路失踪、雪崩、被动绳降失误、保护点拔出、主动绳降失误。其中 Rapelling 应该是指用 ATC、八字环等方式主动下降;Lowering 应该是有其他人员在上方保护并放绳的被动下降。
详见下表:

w4.jpg
我对直接原因的几点看法:
首先,滑坠依然是登山事故中最主要的类型。岩壁上和冰上的坠落,两者加在一起的事故量已经达到 5600 多件,占比是最大的。其次,绳索下降过程中依然是容易发生事故的。将两种下降方式加在一起的事故量也达到将近 800 件,位列第三。这也提醒我,每一次下降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检查,包括类似打猪尾结这种决定生死的小事情,千万不能忘记!第三,事故类型中很多与冰雪相关。比如像雪崩、,冰面滑坠、落冰、坠入裂缝、冰爪使用不当、滑雪、雪上坠落等等,说明涉及冰雪和高海拔的攀登或者更复杂的地况,面临的风险暴露更多。1.2 间接的原因的分析  间接原因的分析就更加复杂和有趣了。排名前 10 位的原因分别是无绳索攀登、缺乏经验、没有放置或放置保护不当、装备服装不当、天气、独自攀登、没带头盔、不当保护和不利的位置。详见下表:

w5.jpg
我对间接原因的几点看法:  首先,前三位的事故原因加在一起是什么样的攀登呢?映入我脑海的,不就是国内常见的攀崖、爬崖吗?既不用绳索,又没经验,还由于没有绳索就没有办法放置保护,这三个加在一起,简直是不出事儿都天理难容。其次,一定带头盔。上一张表“直接原因”中落实落冰坠物的事故量高居前列,达 737 件。本表中由于没有带头盔发生的事故排名第 7 位,为 416 件,也是非常高的。两者的差说明,很有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即使带了头盔,掉下块石头,依然能让立马扑街,更何况没有头盔!千万不能为了装逼耍酷不戴头盔。昨天晚上又看大闯的攀登摄影集《攀岩很酷》,发现照片里除了周鹏之外,其他高手没几个带头盔的。好吧,就让他们去装吧,反正我是小白、头发也不多了,还是带头盔吧。
第三,即使排名 10 位以后的一些事故原因,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说,没有测试抓点导致发生事故的。这对于大部分攀登爱好者来说都比较陌生。大家往往认为,成熟的线路不存在这种风险,但在高山岩石、阿式攀登中也是能够决定生死的因素。
w6.jpg
事故伤害结果的分析
这部分也不用过多展开了,毫无疑问,各种骨折、撕裂伤、擦伤、淤青应该是想都能想到的结果。详见下表:
w7.jpg

w8.jpg
其他维度的分析:地形、上升下降、攀登方式与绳索位置等

3.1 最多的事故发生于岩石地形的上升中
岩石地形中的事故,一共发生了 5765 起,相比第 2 位雪面地形中的 2813 起和其他类型,占比是最高的。冰面、水中则显著较少。大部分事故发生在上升中,高达 4554 起,比排名第二的下降中的 1608 起,要高很多。

w9.jpg

w10.jpg

3.2从攀登类型上看,传统攀最容易出事

最容易出现事故的三种攀登类型是:传统攀登 71 起、阿式攀登 62 起和运动攀 28 起。排名后几位的事故量就明显下降了,分别是登山滑雪、抱石、 Free solo 和深水抱石( DWS,Deep Water Soloing)、顶绳攀登、大岩壁攀登,以及攀冰和混合攀,只有个位数。
w11.jpg
对于这些数据,我的看法:首先,发生事故的多少绝不代表着危险程度的高低。因为参加不同类型的人群基数差异是非常大的。绝不能说,因为混合攀只发生了一起事故,就比发生 28 起事故的运动攀登更安全。事实上恰恰相反。其次,传统攀登和阿式攀登的事故数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但玩这两种类型攀登的群体占比应该是比较小的,也恰恰能够说明其中蕴含着较大固有风险。前两天跟周老板等闲聊,说美国传统攀的群体能达到 100 万,我们也想中国的人群能有多少?我们大大怀疑连1万都到不了,能进行阿尔卑斯是技术性攀登的,估计更是寥寥可数了。事故报告中也反映出这两种攀登类型,不光需要攀登者的技术,还需要经验和态度,应对较高的固有风险。此外,有一个非常诡异的数据,攀冰和混合攀的事故只发生了一件?我有点不太相信,这么高难度、高危险的攀登形式竟然很少出事?结合前表中攀登原因中与冰面相关的数量非常大,有上千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百思不得其解,很有可能是大量的事故发生在非攀冰但涉及高海拔复杂地形的攀登活动中。

3.3 哪种绳索位置最容易出事?  从这个维度分析真的很有趣。但结论也应该猜得到,领攀的风险是最高的,50 件。排名第 2 位的是无绳索攀登 33 件,第 3 位的是绳索下降 20 件。后面发生的事故就比较少了,依次是用绳子放攀登者被动下降 Lowering、跟攀 Seconding、使用绳索但不保护、保护位、顶绳攀等。

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小格言:Leading is climbing, climbing is leading,只有领攀才算攀登。在领攀的时候才是风险暴露最大、最挑战技术、能力和心理的时候。此外,排名第 2 位的无绳索攀登是不是就类似于国内常见的攀崖、爬崖队?
w12.jpg


3.4 是不是小白更容易出事儿呢?


从数据上看绝不是这样。老炮儿的事故报告了 2700 起,而小白仅报告了 2018 起。阴沟里翻航母的事故,在攀登圈常见。攀登的魅力和残酷也许就在这里,只要翘尾巴,分分钟治你于死地!
w13.jpg

w14.jpg
  后记
看完报告之后,我最感慨的是,我们有这么多攀登爱好者,有全球最丰富的登山资源,大概还有全球最多的登山协会,我们的一份登山事故报告也能更专业。在收取会费、年费、注册费、登顶证书工本费、登山许可费之余,是可以拿出一些的精力,做更多职责内的公益事业。我绝对相信对事故的总结分析,能够有助于让我们更安全的攀登,造福更多攀登爱好者。我们要走的路实在太远了。
最后,我把表格的全文附在下边,如果想看全部的信息的,可以参考。
w15.jpg

w16.jpg

w17.jpg

w18.jpg

w19.jpg

w20.jpg

w21.jpg

w2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