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深潜83米,奔跑24110公里,抱石V14,谁在突破中国户外极限

[复制链接]
户外探险outdoor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9-1 14:47:4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户外人继续着他们的传奇:他们行走,漫步云端,去向未至之境;他们奔跑,强风吹拂,心越自由;他们攀登,在岩与冰之间涅槃重生……
他们曾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如今即将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杂志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

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于9月12日举办(详情链接: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举办)。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年度突破 本奖项授予在户外运动领域,单个项目获得突破的个人或团队。

01
提名 NOMINATION
w3.jpg

提名理由:

自由潜水目前在国内仍是一项小众运动,曾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世界第二危险运动,仅次于高楼跳伞。

陆文婕自2014年进入自由潜水领域后,不到一年时间,成为首个进入自由潜水赛事的中国人,被外媒称作“中国纪录制造器”。2019年,在自由潜水亚洲杯上,陆文婕成为首破世界纪录的中国选手——在女子恒定配重有蹼双蹼项目中创造了83米的新世界纪录,并获得总成绩冠军。此外,陆文婕在2019年度共获18枚奖牌,获得AIDA官方女子全球排名第一,是当之无愧的自由潜水女神。

将突破放置在生命的轴心

供图/陆文婕团队

5年前的药理学女博士陆文婕,正沉浸在高密度工作的状态里,她应该没想到,有天能成为一名自由潜水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创下37项国家记录,并取得专业国际自由潜水协会(AIDA)官方女子全球排名第一的成绩。

自由潜水,这项不借助任何装置,仅凭一口气的极限运动,在陆文婕看来,更像是“内观”之旅,在这一旅程上,她将“不断突破”放置在生命的轴心。

陆文婕和自由潜水的融合,是冥冥之中的事。

w4.jpg

她的英文名叫Jessea,后缀是“sea”是“海洋”的意思。从选择读药理学博士,到去海岛工作,陆文婕的初衷,都是基于对海洋和海洋生物的天然探索欲。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频繁用水肺潜水的陆文婕,发现了一种和海洋交互更亲密的方式——自由潜水。于是在她30岁生日前夕,首次尝试了这种潜水方式。

不到一年时间,她成为首个进入自由潜水赛事的中国人,创下“中国自由潜水全六项国家纪录”,被外国媒体形容为“中国纪录制造机器”。名副其实,2019年,陆文婕参赛6次,下潜18次,获得18枚奖牌。但对于陆文婕来说,这是荣耀和惊喜,但绝不是她最想收获的东西。

w5.jpg

采访

2019年6月,你在菲律宾亚洲杯上创下了人生中第一个世界纪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你表示这是继2018年挑战世界杯失败以来,最为紧张的一次比赛。可否具体描述一下,你在赛前做了哪些准备?

陆文婕:这的确是最为紧张的一次下潜。

2018年的世界纪录挑战那一潜,是以比较严重的缺氧水下昏迷而告终的,身体状况经过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完全恢复,而心理上的恢复,比如重建自信心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又要挑战世界纪录,而且是比赛两天前才决定,肯定会紧张。但为了给自己减少心理上的压力,我并没有在赛前设立非常严格的目标,而是把精力放在严格的训练上,根据自己真实的身体感受,制定下潜计划。

w6.jpg

这次世界杯比赛上你获得了什么?赞扬、荣誉纷至沓来,你的感受是什么?

陆文婕:收获荣誉当然很开心,但我最大的收获是心理上的成长、对自己的进一步的了解。

我认为成功时的收获没有失败时的收获多。失败往往可以让我们发现对自己认知的误区,从失败的经历里面学习,改变一些习以为常的做事方式。这次挑战的成功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经过检验的结果,它验证了自己经过改变之后的想法和安排是更合理的。

w7.jpg

2019年8月2-5日的加勒比杯,你代表中国“出战”,收到邀约时的心情是什么?比赛时的感受如何?你觉得这一次比赛对你意味着什么?

陆文婕:特别激动,很荣幸有这个史无前例的机会。

当时赛前的准备时间很短,而且有一点生病,我知道可能不会达到自己最佳的运动状态,我是以认真而平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个赛事的。

作为唯一的中国运动员,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发扬高尚的体育精神,在平等、友爱、重视安全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成绩固然重要,它并不是运动员传承唯一的品质,还有体育精神、对自我情绪的管理和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我在这个比赛中收获了一金一银和三个国家记录,也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自由潜水运动历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w8.jpg

2019年9月的AIDA世界杯,又遇上了暴雨天气,这是你最冷的一次下潜,能否描述下你当时的心理过程,以及是怎么去克服的?

陆文婕:寒冷对我这样习惯了夏威夷温暖海域的选手来说影响挺大。幸运的是,2018年,我在地中海参加训练过程中,前几天,每次下潜到20米的跃温层(水温从24度下降到15度)就转身回来,感觉脑袋撞进一个大冰窖,全身不能放松,经过2个星期的训练,才有些好转,但还没有完全适应。

2019年参赛的时候,我预料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战略上提前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爱上冷水。换句话说,就是从情绪上改变对寒冷的条件反射,从抗拒寒冷逐渐转变为接受和喜欢寒冷。



这次比赛遇到的暴雨和降温等突发状况,就像是专门给我安排的训练场,有更多适应寒冷环境的锻炼机会。很开心接受挑战,顺利完成所有下潜,三次下潜获得了三枚世锦赛奖牌。

w9.jpg

回顾2019年,你最大的进步是什么?

陆文婕:我觉得2019是继续收获的一年,也取得了新的荣誉和成绩,但我最大的进步,反而是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和失败。

以往我更在意下潜的成功或者失败,常和与别人比较。现在更加释然,不强求比赛成绩,而是享受比赛的过程,即便自己不完美,或者比赛失利,也能够坦然面对。



此外,自由潜水运动让我学习到每个人(包括我)的自我评估,大多数是不真实且具备自我欺骗性,我其实不是我的想法,也不受限于我对自己的想法。要相信身体的力量,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不执念于想法里的追求,也不要让想法限制了自己。

w10.jpg



成为AIDA全球官方排名女子第一名,是起点还是终点?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呢?

陆文婕:世界第一来得很突然,之前想过总排名第一的成绩,但是从来没有计算什么时候能够达到。

这个官方排名第一,其实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并不代表,我是自由潜水某项最厉害的人。我不会把它当成一个起点或者终点,我会把它当作旅途中的一个惊喜。

人生还有很多目标。自由潜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给我很大的帮助,它会像一个长期的忠实伙伴一样,一直让我看到更真实的自己。

w11.jpg

您的其中一个介绍是37次国家记录创造者,好奇不断突破的源动力是什么?

陆文婕:我对很多事好奇。比如世界的各种地貌、各种动植物、奇特的味道等。自由潜水是能够满足自我探索的一条路,好奇自己身体的能量有多少,好奇最深层次的痛苦和最满足的喜悦是什么样的,好奇在缺氧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好奇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强......

我想要通过行动,去寻找这些答案。

02
提名 NOMINATION

w12.jpg
提名理由:
2018年3月2日,白斌从南极长城站开跑,过程中困难重重——团队遭遇解散、腿部被细菌感染导致病倒、被绑匪劫持、身体机能逼近零点、险些葬身大海.....
但最终依然史无前例地完成了这项挑战——2019年5月8日,跑者白斌抵达加拿大的图克托亚图克,历时433天,24110.52公里,途经14个国家,成为首位从南极跑到北极的中国人。

平凡之路:从南极跑到北极

供图/李镇宇

从南极到北极需要多少公里?

24110.52公里,这是白斌一步一步跑出来的答案。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广州跑到北京,再从北京跑回广州,如此重复12次。

这串数字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奔跑。433天,每日平均跑量55公里,从世界的一个尽头跑到另一个尽头。白斌无疑完成了一项令人惊叹的挑战。

勇士、现代阿甘、中国骄傲……经过数十家媒体报道,跑者白斌身上有了诸多符号。随赞誉而来的,也有争议:“这件事意义何在?为什么在妻子怀孕时追求所谓的挑战?”

w13.jpg

为什么要从南极跑到北极?这是白斌被问到最多的问题,而这种疑问恰恰可以出于以上两种视角。

白斌本人显然想得单纯许多:“从南极到北极,只是我的一个挑战。没有太多,就像生活一样,过了一年多而已。”

2011年,白斌受台湾跑者林义杰邀请,沿丝绸之路,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跑回中国西安,全程10000公里,历时150天。出发两个多月时,白斌萌生了从南极跑到北极的想法,“因为跑得太轻松了”。

白斌觉得还没达到自己的极限,并暗下决心:“跑完丝绸之路的10000公里后,准备5年,一定有一个属于我的挑战。”

w14.jpg

展开世界地图,南极到北极这条线是最壮观、最长、最完整的。他一下就想到这里。这条路线贯穿整个美洲大陆,是丝绸之路长度的两倍多。他给自己5年期限,一是想把体能调整好,二是因为还有想参加的比赛,“比够了,去挑战南北极”。

2018年3月2日,风大到门都推不开,白斌从南极长城站开跑,第一天完成21.3公里——相当于一个半程马拉松的距离。下一站是乌斯怀亚,从南美最南端开始,他将一路向北,直达北冰洋。一起上路的不只白斌,而是一个团队,名为“李白跑地球”,“白”即白斌,“李”指的是李镇宇。

同样说走就走的,还有负责微信微博运营的雷梓、西语翻译Luna和来自荷兰的运动康复师兼营养师Rinus。

w15.jpg

这并非一场浪漫的旅途,而是充满生活的琐碎、团队的分歧,甚至对自我的怀疑。

从南美进入北美,达连地堑是必经之地。它位于哥伦比亚和巴拿马交界处,是泛美公路唯一没有修通的一段。这段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政府禁止游客进入。这里毒蛇猛兽横行,更有毒贩和反政府武装盘踞,绑架杀人的事经常发生。

李镇宇和翻译Luna先行探路,带回的消息五花八门,当地警方指出达连地堑里至少有4股非法武装,也有向导说可以带人穿越。整个团队也意见不一,有人觉得大家“是来跑步而不是玩命”,李镇宇则说:“如果看到困难就绕过去,那大老远跑美洲来干吗?”

最终大家选出一个方案,先沿加勒比海岸线进入,办理好出入境手续后,从这里横向穿越,再用4~6天沿着达连地堑的边缘切过去,到达位于泛美公路的巴拿马的断头。白斌提出用皮划艇替代跑步,从海上划行到徒步穿越起点。

w16.jpg

9天的海上漂流后,他们到达一座印第安岛屿,打算从当地部落的地盘上进入达连地堑。没想到的是,穿越达连地堑的安全通道根本不存在,当地部落管辖的地盘上近日仍有死伤发生。此时,白斌的脚部因漂流受伤,需要尽快飞到巴拿马就医。

困扰团队近一个月的达连地堑,最终乘飞机轻松跨越,但白斌却病倒了。医生诊断为脚部细菌感染,需要休息3天。白斌想尽快重新动起来,休息3天后就上路起跑,结果两三个小时后脚部就快速膨胀,轻轻一动就痛。

医生说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慢治疗,对身体没有太大副作用,但时间可能要一个礼拜以上;一种是快治疗,打抗生素,但对身体有一定影响。白斌选了后者,打了两次抗生素,但体能也急剧下降。

w17.jpg

整个中美洲,成为全程跑得最艰难的一段。气温高,紫外线强,涂了防晒还是会被晒伤。温度一直很高,稍一运动汗就流个不停。生活也不习惯,吃了又吐,吐了又吃,体能差到极点,每天上午很难跑起来,基本上在慢慢走,走到下午才开始跑。

“很痛苦。”白斌皱起眉回忆说,“那个时候真的就是熬一天算一天,自己首先不泄气,只要没倒下,就一定要往前赶,就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如果不跑,困在一个地方待好几天,白斌怕打击团队的信心。

“没名没利,一路傻跑,跑完回家。如果不是这样傻跑,十有八九早就歇菜了。”雷梓和白斌是老乡,都是贵州人,一路在负责微信微博的运营。进入加拿大后,白斌希望团队能以骑行的方式跟随。但是,雷梓和Luna不会骑车,Rinus认为天气太冷有危险,一下就有3人退出。李镇宇在美国时护照被偷,正在国内补办证件。

只剩白斌自己一个人了,但他依然在跑。

w18.jpg

2019年5月7日,挑战进入尾声,这一天白斌要跑103公里。零下20℃,狂风裹着雪粒,把人刮得东倒西歪,白斌只能走Z字形路线。最开始的9小时,他在大风中只跑了30公里。已经进入北极圈,正是极昼,怎么跑都是白天。即使在夜里,天仍旧一片混沌,与地上的雪融在一起,满目苍茫。

最后10公里,他慢了下来。

妻子陈春艳接到白斌的视频时,正在陪儿子玩。 “还有最后10公里啦!”白斌在屏幕那头喊。儿子在床的另一边自顾自地玩儿,完全没意识到这个时刻对于爸爸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许他认不出视频里的男人是谁。陈春艳对白斌说:“曙光在前面,你慢慢享受最后的一段旅程。”

白斌的确有些享受,甚至还有些留恋。李镇宇已经归队,他拍下白斌最后抵达的时刻。离终点还有最后5公里,四野白雪茫茫。“有点舍不得跑了”,白斌戴着厚厚的帽子、口罩,边跑边喊道,“跑完就没有了。”

w19.jpg

2019年5月8日,跑者白斌抵达加拿大的图克托亚图克,历时433天,途经14个国家,成为首位从南极跑到北极的中国人。

03
提名 NOMINATION

w20.jpg

提名理由: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尔德峡谷的抱石线路“Midnight Express”,难度系数V14,2019年4月,这条线路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完攀者——邹咤南,他也由此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完成该难度的中国人。
邹咤南在博士期间才开始攀岩,三年内便晋升V12,第四年搞定了两条V13,第五年完成V14,无论升级的速度还是难度,他都将国人的野外抱石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V14

供图/邹咤南

抱石是攀岩的一种形式,名称承自英文bouldering,boulder,即大石头,爬大石头,就是抱石。抱石运动的攀爬对象是石头,而非岩壁,其高度一般不超过6米,无需绳索保护,只需在石头下方放上缓冲垫即可。抱石有室内抱石和野外抱石两种形式,前者已进入2020东京奥运会的正式项目,中国官方称“攀石”。抱石采用V定级系统来区分难度,V后的数字越高,抱石难度越大,目前世界最难抱石线路“Burden of Dreams”定级V17。

w21.jpg

爬于草莽

邹咤南出生浙江省建德市的乡下,农村里的事他都懂,从小就好动。

每年初春,邹咤南和乡里有点胆气的娃儿都喜欢玩一项被称作“竹子跳”的活动——光脚徒手爬上刚长成的韧性十足的春竹,随着攀爬高度的增加,竹子也被攀爬者的重量压弯,这时爬竹者已经倒挂在竹子上。当爬至竹子顶端时,竹身正好弯曲成标准拱形,脱手,降落,竹子反跳回去,一条新竹就这样被爬掉了。

攀爬是一种本能。家乡时期的邹咤南又玩起了爬楠木.浙江建德的楠木很粗,数人才可合抱,根部光滑,无法用手爬,邹咤南和朋友为了采楠木上端的蜂蜜,就找树藤给树绕个圈,穿在身上,夹住树身,用腰腹的力一点一点把自己挪上去。

少年时代的独特玩乐,在无意识间练就了邹咤南攀岩的童子功。

w22.jpg

文武双全

对于在身在中国的攀岩玩家而言,尽管室内抱石已越来越普及,但尝试野外抱石的人却远少于运动攀,无论是抱石岩区的开发还是基础玩家的数量与能力,都与北美有较大差距。

邹咤南在中国念书时并未接触到攀岩运动,他曾是一个骑行的狂热爱好者,全国各地都有他的骑行痕迹,同时他也是一个游泳好手,尤擅蝶泳。

w23.jpg

直到27岁,邹咤南出于纯学术兴趣去到美国科罗拉多州,意外地来到北美抱石天堂——“大石头城”博尔德(Boulder),他的野外抱石之路才得以开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从爬V5到V10,只用了不到1个月。曾在一个夏天拿下了近10条V10-V12难度的抱石线路,以中国攀岩者的标准看,实在是叹为观止。

身在大学,学业、科研、爱好三者兼得不易,邹咤南只能在实验之余的周末,去到博尔德的野外,或者洛基山国家公园的峡谷里,爬上一个又一个石头,平时就在学校免费的攀岩馆里训练,经常一练就到晚上10点,天天爬。

w24.jpg

单刀赴会

虽然良好的身体素质让邹咤南的抱石能力很快上了两位数,但从V12开始,他就需要对线路“死磕”了。

至此,野外抱石运动的魅力真正向邹咤南展现出来——野外岩石的几何结构的丰富程度远高于室内,在高难度的线路中,一根手指的位置可能稍偏一厘米,结果就会完全不同,对线路上的一个难点,你也许需要尝试无所次,才能找到刚好适合自己的方法。

于此同时,由于一些经典的高难线路位于峡谷深处,需要走很远才能达到,邹咤南约不到合适的人,就经常独自一人带着抱石垫去磕线,逐渐他就适应这种一个人爬的状态,这让他更专注。

w25.jpg

不过一个人也有危险,在一次去一个仰角路线进行夜攀的时候,他刚把爬线照明用的矿灯打开,就发现一只热气腾腾的被咬死的角羊,羊内脏摊在了抱石线路的下面,一看就是被山猫一类的大型食肉动物刚撕碎的。

当时邹咤南就非常害怕,因为他很明白这一定是捕食者看到有人来了暂时藏在一旁,如果久留,一定会激发捕食者的护食本能。邹咤南几乎是滚着飞奔逃离那块石头,从此后,他去野外抱石都会带上一把武士刀。

w26.jpg

对话邹咤南

爬”Midnight Express”这条线准备了多久?尝试多少次?

邹咤南: 这条线花了我四个多月,18周,有些周末大雪去不成,还有些时候是周中下班以后去的,最后也没有记次数,应该在16次以上。此线难点在于左手抓到反提后身体会锁住,解锁的方法就是左手往上顶,右手往下压。

一开始完全做不到,因为左手往上顶所需要的肌肉是平时攀岩完全用不到的肌肉,我想到使用拉力器,就是那种五根弹簧使劲儿拉撑开胸脯的那种。

借了一个天天练,用左手三指反提往上顶,右手三指下压,模拟Midnight Express上的那个动作,一开始只能顶一根弹簧,后来慢慢加,一整个冬天都在搞这个东西,等顶到开春时,发现能顶3根弹簧了,我当时就觉得可以了,是时候去完成了。

w27.jpg

这条线路的风格如何,为何会选定作为自己的第一条V14?

邹咤南: 此线属于比较静态的,几乎没有任何大动作,也没有很炫酷的技巧,但是确对脚法(踩小点)和核心控制有着不小的要求,非常需要左手指力。我选着此线是因为它适合我,静态,重脚法,靠指力。另外,它近,开车半小时,走路五分钟,周围没有什么危险的野生动物。

w28.jpg

途中有想过放弃的时候吗?完成后心情如何?

邹咤南: 没有想过放弃,自从第一次做到难点动作以后,就再也没有犹豫了,只是等天气,等雪化了可以登顶,也更安全。其实我有几次独自就可以完成的,但是登顶的位置非常危险,难度也不小大概是一个 V8 的动作。

有劲儿的时候没问题,但是难点过后手基本上酸了很容易滑,所以我好几次都在登顶的时候放弃了。心里很不爽,所以那天我叫上我最信任的朋友 Cesar Valencia。他曾经救过我一命,所以我很信任他。他在我一把就红了。当时非常非常兴奋,就嗷嗷嗷的叫了。

w29.jpg

户外抱石对你意味着什么?会玩运动攀或者其他形式的攀岩吗?

邹咤南: 户外抱石,或者攀岩这一个大话题就是我活着的指望。我以前认识一个哥们,他说,只有在林子里石墙边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我也是一样。平时隔天去一次岩馆,到了野攀季就晚上去磕线,不过我都有防身,也注意安全第一。运动或传统我也试过,也想玩,但是没有伴,一个人做不到,那种很契合的互相间保护搭档很难找。以前是只能抱石,后来变成最爱抱石。

2019年度突破评委组

w30.jpg

相关链接

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举办

据说,这个奖项记录了中国户外的历史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正式启动专家评审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提名名单:这份名单里,读懂2019年的中国户外
最佳户外团队:在成都遥望雪山、古老毛皮滑雪队最佳户外出版物:人类探险史、珠穆朗玛、奇记,奇迹最佳探险:贯穿大横断、穿越北极圈、秘境巡护员最佳背包客:花甲骑行、自由公路、环球自驾年度越野跑人物:申加升、向付召最佳户外影片:影像与探险从未如此交融最佳户外摄影师:越野瞬间、岩壁惊险、星野极光最佳攀登成就:两代攀登者,三条阿式新路线最佳公益环保精神:年保玉则、藏十年、潜爱大鹏

w31.jpg

w32.jpg

w33.jpg

w34.jpg

w35.jpg

w3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