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国家地理》眼中真正的探险家,“洛克之路”因他而被命名!

[复制链接]
国家地理中文网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6-18 11:44:2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Joseph Rock

摄影:约瑟夫·洛克/麦克·山下/吴俊松

框哥说:90多年前,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初次探访云南,并为《国家地理》杂志撰写关于中国的稿件。他也曾途经木里县境内的水洛、嘟噜和嘎洛进入贡嘎山,这条路线,也被称为“洛克之路”。约瑟夫·洛克面对他所看见的一路风光,他不禁感叹:“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曾看到此等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云南梅里雪山星轨,约瑟夫·洛克曾称其是“世界上最美的山峰”。

w3.jpg

面向梅里的虔诚

w4.jpg

中国四川·贡嘎山

简言之,不仅是扎尕那,包括声望正浓的稻城亚丁、丽江和泸沽湖,甚至香格里拉与香巴拉,如果没有了洛克的身影,一定会失去很多趣味。

w5.jpg

洛克在云南的玉湖村设立了图片工作室,玻璃底板就在他的睡床上方悬挂晾干。

伟大的探险家:约瑟夫·洛克


“他见证了,他经历了,

他用文字和图片将此行记录下来。”


w6.jpg

1924 年冬,国家地理学会云南探险队队长约瑟夫·洛克——这是他率队前往藏传佛教王国木里的途中合影。

他关于木里的文章是他最动人的作品之一。

对于 1920 年代在中国偏远地区劫道的土匪来说,这支行进在山间的队伍看起来像是要来入侵的军队。这支26头骡子和17名成员组成的“军队” 享有 190 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的护送,约瑟夫·洛克穿戴讲究,靴子、马裤、遮阳帽一应俱全。

w7.jpg

香格里拉附近的偏僻高山上,人们仍借助骡马运送生活物品,尽管这种场景已经越来越罕见。而在 20 世纪初,这种方式仍是云南的崇山峻岭间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许多西方的探险者都对此印象深刻。

洛克是个性格复杂的人。他孤僻、刻板、傲慢、独立、非凡但不完美。他生于维也纳,父亲是贵族的仆从。他在1905 年21岁的时候来到美国,1913年成为美国公民,但从未摆脱专横跋扈的旧大陆习气。

w8.jpg

中国四川,从断崖看过去的峡谷,海拔11150英尺。位于两个藏族村庄之间,1928年。

w9.jpg

中国四川,洛克和探险队成员通过一座悬臂桥横渡急湍的理塘河,1928年。

但决难否认的是

洛克是《国家地理》眼中

真正称得上“伟大”的探险家

虽然他的花销同时也是《国家地理》史上 最令人难忘的账单之一......仅《寻找大风子树》一文,就需要出价 400 美元,这数目在 1921 年可算相当昂贵。

w10.jpg

中国·云南玉龙雪山,一场雷雨刚刚结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探险队在玉龙雪山山脚下扎营,1923年。

贵固然是贵,但他于 1924~1935 年间发表的关于中国的九篇文章附有大量珍贵图片,给足不出户的美国读者带来了见所未见的异国风情、遥远的民族和那些连地理学家也知之甚少的积雪高山!

w11.jpg

中国·四川,探险队长约瑟夫·洛克博士骑着马带领探险队伫立在一个白雪围绕的湖前,1929年。

w12.jpg

中国云南碧罗雪山上的一条冰川泻入澜沧江,1926年。

1927 年起他又续职三年。从云南的崇山峻岭出发,向北行进 1500 多公里,几乎到达戈壁沙漠和内蒙草原。“古往今来从未有白人在此驻足。”他在俯瞰青海境内的黄河峡口时自夸道。

w13.jpg

洛克在中国及其邻国的行进路线

洛克自孩提时代起就被中国吸引,曾在维也纳的一个博物馆里自学了一些汉语阅读。作为探险家,他着迷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并憧憬着闯入那片群山禁地,成为“第一个探索这里的白人”。


他曾凭借溜索渡过泡沫翻涌的澜沧江;

他经常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山上露营;

虽有大批带枪的士兵护送,

他也免不了遭遇土匪抢劫。


w14.jpg

编辑们形容洛克 “一点就着”。但这种火爆脾气的另一面,代表一种相呼应的性格优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恰恰满足了作为探险家和记者的第一要素:他要身处其间。

w15.jpg

在洛克1929 年拍摄的照片中,永宁喇嘛寺是藏传佛教中的黄教,即格鲁派的另一重地。

“西方纳西学之父”

约瑟夫·洛克被称为“西方纳西学之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洛克在中国云南开始了长达27年的对东巴教仪式和东巴文文本的研究,发表了几十种相关论著。《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是其集大成之作,在纳西学和东巴文的研究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w16.jpg

纳西象形文字

w17.jpg

82 岁的和作义在翻译一篇以纳西象形文字记载的故事。洛克曾深深为这些手稿着迷,纳西象形文字和纳西文化成了这位探险家一生的学术追求。

w18.jpg

1923 年洛克家的门廊上,纳西人聚在一起拣栗子。

w19.jpg

1996 年,纳西古乐队在同一座建筑前演奏唐宋时期的古老音乐,这些乐师们在孩提时代就曾与洛克相识,如今,洛克过去的家成了一座农舍。

但不可避免,他在每次长达数月的旅行中逐渐对当时中国的混乱和腐败产生了厌恶之情,那些“可悲且毫无舒适可言的城镇”和为数众多的“鸦片鬼”都令其反感。他无数次发誓永远离开中国,也的确离开过几次,但每次总是会回来。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

w20.jpg

(该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拜访《国家地理》总部的时候,他常常踱步到一个懂得聆听、富有同情心的插图编辑办公室,尽情倾诉对云南群山的思乡情怀。1949 年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他永远地结束了长达27年的旅程。

w21.jpg

优雅而与世隔绝,洛克在泸沽湖的奈洛普岛上消磨时光,这里是他最爱的桃花源。这张照片展示了他在 1929 年内战爆发、渡船被毁之后放逐岛上的日子。

w22.jpg

泸沽湖上,传统依旧,摩梭人仍然穿着和洛克时代一样的民族服饰。和他们一样,这位伟大的探险家虽然被这引人入胜的文化所吸引,却从未被其同化。

1996 年我们重新回到洛克当年曾居住的纳西族村落时,每一位与我谈话的长辈都能回忆起“洛博士”——他们至今仍这么称呼洛克。“博士”是他自己喜爱的敬称,这个称呼后来甚至被《国家地理》所采用,尽管洛克并没有受过正式高等教育。

洛克成为探险队长之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纳西“东巴”(萨满教的祭司)举行的神奇的祛病驱鬼仪式——舞蹈、跳篝火、把手伸进沸腾的油中。

w23.jpg

w24.jpg

在宗教仪式上,这位面目可怖的神使扮演的是传说中被恶魔附身的神汉巴隆多杰。伴随着喇嘛的诵经声,他怒目而视,唾弃呻吟,像癫痫患者发作般摇摆,用弓箭驱除其他恶魔。

“洛克的贡献非常重要,”云南社会科学院的纳西学专家杨福泉强调说,“今天我们再难像洛克当初那样从已逝的祭司那里获取知识。”纳西文化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很大破坏,当时宗教活动被禁止,萨满被视为罪人。

贡嘎山·四川木里“王国”

w25.jpg

中国四川木里,依山而建的木里喇嘛寺,1928年。


“我宁愿死在那风景优美的山上,

也不愿孤独地呆在四面白壁的病房里,

等待上帝的召唤。”

——约瑟夫·洛克

w26.jpg

木里县地处我国西南川滇交界的木里藏族自治县,解放前,曾是一个神秘的小王国——木里王国。木里在藏语中是美丽、辽阔、深远的意思。境内山峦叠嶂、奇峰林立,拥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900多座。

w27.jpg

洛克与和他一见如故的木里王合影

通常户外探险者徒步从木里到稻城亚丁的这条路线,比较能够覆盖当年洛克探索永宁木里王国和木雅贡嘎的线路,能够饱览贡嘎岭的三座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

w28.jpg

仙乃日秋色

本图摄影:Cille

w29.jpg

日出时分的夏诺多吉

本图摄影:Cille

w30.jpg

央迈勇雪山

本图摄影:Cille

英国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从洛克的探险故事中获得灵感,创作了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而洛克探险时从木里穿越到贡嘎岭地区的这条线路,就是后人所说的——

“洛克之路”

2017,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暨《华夏地理》杂志将联合一汽丰田作为活动主办方,一起邀请国内著名创业大咖,重走洛克之路,在这条伟大的探险之路上,找寻“舍我其谁”的当代创业精神。

w31.jpg

敬请关注,后期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