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听说地道风物有了线下互动空间,就问你来不来?!

[复制链接]
Huwai-Admin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5-1 00:10:11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我们为东莞设计的“莞藏风物”伴手礼。

-风物君语-

风物客厅终于跟大家见面啦!

w3.jpg
新空间
12月7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共同开启了在首创郎园Station良阅城市书房的跨界之旅。

w4.jpg

▲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在朗园Station开启线下互动新空间。摄影/饭火花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在良阅城市书房开拓了新的线下场景和互动空间,这里引入了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资源,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新空间。
良阅城市书房所在的首创郎园Station由北京纺织仓库改造而成,位于朝阳区东坝乡半截塔路53号。

w5.jpg

▲长桌上放置了茶叶和茶具。

w6.jpg

▲良阅城市书房一角。

作为北京纺织工业发展时代的重要见证者,2018年,占地13.5万平米的北京纺织仓库开始改造,将陈旧的仓库转型成为一座书香气息的文化中心。
吧台和沙发营造出一种慵懒的闲适,这里可以边品茶、啜饮咖啡和果汁,边在地道风物展示厅感知各个民族的别样风情,还能翻看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展示区的240类书籍,度过悠闲的读书时光。

w7.jpg
新视野

w8.jpg

▲ 贵州我们去了很多次,书也出了好几本,推出过“黔程似锦”礼盒,也分享过当地物产。

这座书房既是阅读空间,也是舞台场景,又是展览载体,功能自在转换,花样繁多。
进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斑马和北极熊摆件,足有一人高。四处转转,书架上摆满了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的书:《风物中国志》系列,《地道风物》MOOK系列......

w9.jpg

▲ 书架上陈列的地道风物系列图书。

这里也是地道风物的会客厅,“多彩贵州”主题摄影展区,让人随时感知这个省份的美丽。
空间里满溢着咖啡的香气,在冬日的下午捧着一纸杯热饮且饮且读,温暖在这里氤氲开来,书中的内容显得更加生动可爱。

w10.jpg

发现风物设计之旅

w11.jpg

▲ 风物设计之旅展示牌。供图/首创·朗园Station

这么别致的书房,打卡活动自然也与众不同,一场“郎园Station风物设计之旅”为现场参与者们带来了别样的沉浸式体验。
一段优美动听的哈萨克族冬不拉,为风物设计之旅奏出动人的节奏。在设计师聚落中的冬牧场带来的非遗文化冬不拉艺术中,静静聆听民族文化在空间里的沉淀。

w12.jpg

▲ 风物设计——设计灵感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论坛。

w13.jpg

▲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分享地道风物发现的中国特色小地方。

跟随音乐之后的是一场极具巧思的对谈:风物设计——设计灵感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EO陈沂欢、無事生活美学创始人李海燕、手度工舍创始人成可人、冬牧场创始人秦娜儿,来自出版圈、生活美学、手作界的四位“达人”,从设计感悟聊到艺术创新,更像是从不同角度对设计的一次探讨,新奇却又有趣。

w14.jpg

当科学与艺术相遇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副总编辑陈红军、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手绘师翁哲、中国国家地理自然训练营昆虫学博士王思一、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志愿者郭婷,围绕“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普知识的艺术化传播漫谈”这一主题,以科学手绘为切入点,自然且热烈地交流起来。

w15.jpg

▲ 从左到右,依次为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副总编辑陈红军、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手绘师翁哲、中国国家地理自然训练营昆虫学博士王思一、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志愿者郭婷。供图/首创郎园Station

陈红军表示,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这些年一直在践行科学艺术相结合的理念,把科学知识通过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给公众。其中,科学手绘为主要表现形式,比如《中国野生鸟类》系列图书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w16.jpg

▲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副总编辑陈红军。供图/首创郎园Station

作为“艺术代言人”,手绘师翁哲提出了科学手绘概念。“中国人对画动物不陌生,比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等,但和西方有科学元素的绘画不一样。”将自然题材准确地转换成艺术语言,需要在扎实的绘画基础上再谈艺术性。
《中国野生鸟类》的手绘师团队2015年成立,召集了社会上有兴趣和基础的手绘师十余人,5年间画了1440种鸟类。

w17.jpg

▲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手绘师翁哲。供图/首创郎园Station

“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人第一次这么干,”他说,“鸟类图鉴西方人和日本人做的多,我们摸着石头过河,也算达成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吧。”
翁哲表示,科学手绘应用范围很广,除了图书,还有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等更多领域,能够为更多场景提供艺术基础。而且他发现现在看相关展览的年轻人变多,这是很令人开心的。

w18.jpg

▲ 中国国家地理自然训练营昆虫学博士王思一。供图/首创郎园Station

王思一的关注点则在于学术和科普如何衔接。她说:“这两个方向的内容核心都是科学,问题是怎么表达。如果有人问我一种昆虫,如果是做科研,我就给他一篇相关的文献;但科普不能这样做,要用更简单的方式,艺术是非常好的途径。”
郭婷则表示,猫盟立足于保护中国本土野生动物,并不仅仅关注猫科动物。

w19.jpg

▲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志愿者郭婷。供图/首创郎园Station

“因为猫科动物一般处于食物链顶端,我们需要保护的包括它们的生活环境、食物、其他争夺领地的食肉动物、植物和昆虫等。我们应该关注和关心野生动物,因为它们90%的困境都是人造成的。要让公众认知到这些,没有科普,很难了解我们做什么。”
“我发现大家对艺术形式最感兴趣,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艺术性能吸引更多不同阶层和年龄的人。展出的海报,最多人喜欢看手绘版。我们安置的自动触发红外相机能拍到很多普通相机拍不到的动物行为,志愿者们都会自发组织‘每日画动物’的小群体。”

w20.jpg

▲ 科学手绘作品。

陈红军还特地问了大家,现在的科学手绘还有哪些不足。翁哲认为,西方自然艺术产业非常成熟,有专门的展览,也有只经营自然题材的画廊。这些需要大量的精品作品作为支撑,国内有大批爱好者,但水平、数量、种类都不够。而且一个手绘师培养时间长,作品通常3-5年才能像样。只能慢慢来,吸引更多人开干,脚踏实地,打好基础。

w21.jpg

▲ 陈列的书籍。

王思一则觉得科学手绘会受到技法要求限制,很多人愁苦于画不好圆形和直线。但现实中的动物很少长得一板一眼,应该观察到什么就去画出来。
郭婷认为,感兴趣的人学习途径特别少,因为科学手绘还是比较小众。
但她也发现,志愿者年龄越来越小,甚至有12岁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手绘的受众也更加年轻化,大众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
陈红军觉得欣慰。他还透露,“《中国森林鸟类》的尝试取得成功,接下来我们开始策划野生猫科、哺乳、昆虫类的新作品,一起不断地为社会生态做出自己的贡献。”

w22.jpg

▲科学手绘鸟类、昆虫类。

这场跨界趴上,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进行了热烈的发声。让艺术与科学慢慢变成大众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和郎园Station共同的追求。通过这座书房的沉浸式阅读空间,让更多人对读书和交流产生兴趣。
风物客厅,等你来参观噢~

- END -

文丨西湖醋鱼

编辑丨vicky

摄影丨吴学文

封图 | 吴学文

— 点击下方图片,跟风物君一起去涨见识 —

w23.jpg

w24.jpg

w25.jpg

                             

w26.jpg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8254119&ver=2310&signature=P6LxwZxbGFFGA98dk0MVWzg-jughOLgAOtXMEQMfxiUdl8DXBUpuJ2Jiy-5zT85Qqxfg0QFIlKS9FK0EEgYKcecYrPAPh2gA2zB5Hk6g4-oviiGWByEHRkuObMB-yJdw&new=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