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 大绿溪 因向往山野间那一抹绿 让我对山有不一样的喜欢 当我们步入山野的环
云南省 2023-06-29

别闹了,就你还打得过熊/狼/藏狗/牦牛/蛇……?

[复制链接]
户外探险outdoor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9-4 03:24:01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3.jpg

熊:野兽届的全能战士

2009年,两名俄罗斯游客为了逃票,翻墙混进波兰塔特拉国家公园。

迎面走来一只棕熊,他们以为是乔装打扮的工作人员,怕被查票,将其一顿暴打。

一言不合,怒锤棕熊,从那时起X炸天的战斗民族形象,就刻在了我幼小的心灵里。

w4.jpg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这则悍事也给翻了出来,传为佳话。

其实,这是一则假新闻,不管你是不是战斗民族,赤手空拳的人对阵体型庞大的熊类,唯一可以争取的,只有幸存的机会。

w5.jpg

▲实际上,再来几个俄罗斯人也没用。

关于熊还有两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装死和爬树,这真的有用吗?看熊的习性就知道了。

在国内,山友们可能遇到的是棕熊和黑熊(还有体型最小的马来熊,暂且忽略它们)。根据不同的习性,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环境,也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w6.jpg

▲左:黑熊;右:棕熊。

棕熊主要栖息在较寒冷的地带,也就是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像青海、西藏都是人熊矛盾激烈的地方。棕熊的体型可达1.5~2.8米,体重80~545公斤,头部大而圆,身形壮硕,是陆地食肉目体型最大的动物之一,在熊科中排老二。

值得注意的是,棕熊的毛不一定是棕色的,可能是近乎全黑,也可能是巧克力棕色,灰色,甚至金色。在区分棕熊时,可以观察其背部,如果有明显的隆起则为棕熊。

w7.jpg

▲可以看到,棕熊的背部有着明显的隆起。

从食谱上看,棕熊属于杂食性动物,一般来说植物性食物占60%以上,其余的为动物性,包括昆虫、裂齿类、有蹄类、鱼类、和腐肉。

敲黑板——腐肉!所以就算是真死了,棕熊也能照吃不误,更不用说你还是装的了。

而黑熊(也就是狗熊)喜欢的是温带到热带的阔叶林,同时这让它们拥有了优秀的攀树能力。

遇到黑熊,爬树是没什么用的!

w8.jpg

▲狗熊上树,势如闪电。

在中国分布的种是亚洲黑熊,相对于棕熊的恐怖体型来说,亚洲黑熊体长1.1~1.9米,体重40~140千克。体毛黑色,富有光泽,特征是向前有一块月牙形的白斑,所以亚洲黑熊又被叫做月牙熊。

民间还称亚洲黑熊为“黑瞎子”,因为黑熊君是天生的近视眼,几米外人畜不分。但凭借着极为灵敏的嗅觉、听觉,黑熊远远的就能发现食物和动静。

黑熊在四川、云南、青藏、西北、东北等地均有分布,山友们熟悉的雀儿山、贡嘎山、四姑娘山等地都出现过它们的踪迹。

w9.jpg

熊和人发生的冲突,大致可以总结为:获取食物、受到威胁、保护幼崽。在预防熊的时候,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首先要做到的是合理储存食物,熊常常被徒步者携带的食物吸引,从而划开帐篷、划开背包、甚至发现了除了食物之外,旁边还有个爽滑酥嫩的大活人。

在食品方面,一种办法就是使用熊罐。美国国家公园会强制露营者使用熊罐储藏食物。熊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熊闻不到味道,而是让熊闻到味道也没办法打开,所以一定要坚固、能锁死。同时熊罐的放置要离人远点,不然还是会吸引到熊大喔。

w10.jpg

如果没有熊罐,依照防熊宗旨——减少气味、人物(食物)分离,也应该避免携带具有香味浓厚的食物,使用密封袋包装、不要和吃的住在一起,一切的目的都是:避免自己像一个香喷喷的食材。

在日本的山岳健行者中,熊铃非常流行。他们认为熊也是害怕人的,所以要发出声音来告知我们的存在。在国内我有见到登山教练出线时会带一根二踢脚,据说如果远远的遇到了熊,巨大的炮仗声可以把它吓跑。无独有偶,利用熊听力极好的特点,《登山圣经》也给出了类似的建议,叮嘱旅行者在有熊出没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发出声响。

w11.jpg

w12.jpg

其实面对并不熟悉的人类,熊通常不会主动袭击,除非受到威胁。如果真的与熊相遇,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显示出威胁性,正面对熊,缓缓后撤,如果他还带着小熊宝宝的话,更是如此。

以上这些都是防止与熊正面冲突,但倘若不巧的是,慌忙行走中的你,转角遇到了饥肠辘辘的它向你走来,那该怎么办才好?

w13.jpg

w14.jpg

掏出防熊喷雾,怼上熊脸,一阵猛喷!所谓防熊喷雾,其实就是特制辣椒水,射程数米,能抵挡掉90%的袭击,不仅防熊,而且防“狼”,你值得拥有。

如果连喷雾都没有,面对一只杀气腾腾的熊,别多想,它们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8公里.....to be or not to be, isn't a question.

w15.jpg

▲在电影《荒野猎人》中,小李子独战这头狂野巨兽。

户外遇熊,可有四策

上策:熊罐+防熊喷雾=敬而远之

中策:熊铃+二踢脚=虚张声势

下策:正面对熊+缓缓后退=战术撤退

下下策:左勾拳+右勾拳=“走得体面”

w16.jpg

w17.jpg

狼:草原食物链的顶端

面对残暴的熊,手无寸铁的人类几乎毫无胜算。狼的体重小多了,倘若苦练斗兽拳法,可否一战?

w18.jpg

▲灰狼的身高通常在60~90厘米之间。

狼的体重介于30~80公斤之间,优势是咬合力高,有天生武器,速度也快,百米速度15m/s,缺点是攻击方式单一,只能用嘴。而人虽然防御低、爆发力差,但身体灵活,动作更加丰富。

w19.jpg

▲凭借利齿和出众的咬合力,狼可以轻松咬断人的脖子,可以用衣服装些石头,缠在脖子上作为防御。图片来源/WHATIF

针对狼,人还是有些胜算的。

战斗中,首先注意头颈不要被先手攻击咬到,。这时普通踢打的作用不大,尽量朝口鼻等要害进攻,如果有石头当武器最好,让他明白这是块“硬骨头”。

如果战斗还在继续,想办法进入缠斗阶段,进入狼的攻击死角,再使用绞式,折断它的脊椎。

不过,这仅限于独狼,而狼却是群居动物,通常一群狼的数量正常在7匹左右(也就是所谓的“七匹狼”),在冬天寒冷时最多可到40只左右,这时……只能自求多福了。

w20.jpg

▲毫无准备面对群狼的突袭,人类犹如待宰的羔羊。图片来源/TOP 50 WOLF ATTACKS

在《北方的空地》中,独穿羌塘的杨柳松,就遇到了对狼,一只在前面佯攻,一只在后面守着。

独狼还有获胜的希望,再多就得改变战术了:

“这时候,不要紧张,狼能嗅到人的恐惧气息,也不要后退,后退就等于承认自己是猎物,不要做过大的肢体语言,然后凝视对方的眼睛僵持着。僵持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当狼搞不懂你后且不觉得你有什么危险,就会汇集一处从山坡后溜走。”

w21.jpg

▲与狼对峙。杨柳松行走羌塘7次遇狼,5次是对狼。图片来源/《北方的空地》

在我国,狼主要分布在北纬30°以北。华南地区出了动物园基本没有,还有分布的主要在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内蒙等地。2009年的野生动物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境内大约有3.5万头狼。

对于山友们来说,最有名的便是新疆的“狼塔之路”,本意为“广袤的牧场”,据说在行进中会听到狼嚎,所以也被认为是“群狼守护的塔山”。

w22.jpg

▲狼曾在中国广泛分布,如今在华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看不见狼了。

在狼区徒步,注意在天黑前一定要扎营,狼群非常擅长夜间行动。扎营后,利用火源、光源,可以对狼形成威慑,篝火、炉头、强光手电,保证至少有一样在身边,以应对不时之需。

其实户外出行中,遇到的大部分狼,面对人类的第一反应其实是跑,即使是狼群也是这样。人类并不是它们习惯的猎物。与其说是食物,人类更像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的身材较高,视觉上体型就显得大。下意识的,狼会有所忌惮。

利用这点,保持站立状态,解开衣服,把衣服两襟拉开,鼓起来,可以形成进一步的威慑。

w23.jpg

▲如果狼在你身后,它们的捕食本能就会发挥作用。所以一旦发生对峙,面对着狼,慢慢后退。图片来源/wikihow

户外遇狼,可有四策:

上策:不赶夜路+燃起篝火=建立威慑

中策:手电/火源+金属敲击=虚张声势

下策:正面对狼+缓缓后退=战术撤退

下下策:护颈抱头+击中要害+环抱绞杀=险中求胜

w24.jpg

w25.jpg

狗:被驯化的狼

谈到西藏,很容易联想到“藏獒”。
在十多年前,藏獒莫名其妙地火了。据说为了培养藏獒,会把十只小獒犬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残杀,到最后仅剩下的一只,才能被称为藏獒。
各种各样的传说让藏獒火遍了大江南北,狗中豪杰、勇猛无双,甚至有“一獒战三狼,二獒敌一虎”的传言,猛兽们对它闻风丧胆,有着“东方神犬”之称。

w26.jpg

▲“藏獒和东北虎打架,哪个更厉害”一度上热搜,其实不过是藏獒经济的炒作。

实际上,藏獒不过是狗的一种,论咬合力,甚至在狗中不到前十,大大被夸大了实力,只是凭着较大的体重和勇猛的性格,在家犬中有了一些地位。
然而,藏獒也不可能随处行走,山友们更可能遇到的还是一般的狗,他们可能出现在旅途中路过的任何一个村庄、农舍、厂房,有的拴了绳子,有的没有。
所以在户外,特别是晚上,尽量绕着村子走。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狗这个物种,只有灰狼。而狗是亚洲灰狼的一个亚种,被人类驯化的狼。

但不要因为“被驯化”,就小看了狗,特别是高原上的藏狗。不同于荒野的狼,经过与人类的朝夕相处,狗对人类的底细更加清楚。

w27.jpg

▲藏狗,对于骑行川藏、青藏线的人们来说,总是噩梦的存在。

一旦发起攻击,它们会咬小腿,手臂,脖子,甚至把人拖倒在地。不要指望狗玩弄你一会就自行走开,不到猎物失去反抗能力它是不会满足的。

搏斗时先看看有没有趁手的武器,利用登山杖等一切棍状装备,拉开距离,一旦对方冲过来,果断打上去,这样大概率能把狗撵走。

如果什么都没有,用你最大的力气,对准狗的鼻子、耳朵锤,或者往眼睛戳。动作要快,要坚决,一旦犹豫它就会转而攻击你的那只手。

w28.jpg
▲实拍青藏高原孤狼与狗群大战 一只狗被活生生咬死。视频来源/《热点快报》

另一种反击的方式,也和对付狼类似,借助人类身体重量的优势,摔在狗的身上,死死压住他——狗的肋骨非常容易断。

在与狗的搏斗中,人有很大的希望胜出。然而,一旦被咬,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是撕破的皮肉,被狗咬伤后,20%的伤口都会引起感染,这和狗的袭击一样危险,更不用说100%致命的狂犬病。

w29.jpg
▲目前临床上认为狂犬病的致死率接近100%,一旦发病,没有有效的救治方法。

一旦被狗咬了,无论大小,都需要尽快前往医院治疗,学会避免和狗发起冲突才是硬道理。

可以留意狗的肢体语言,他们攻击的前兆包括:咆哮、头和身体持平、狗毛竖起、眯眼睛。

但“吠犬不咬人”,只要不进一步引起冲突,一般不会将事态升级。与狼不同的是,不要和狗对视,它会将对视当成挑衅。站到一边去,减少你的威胁性,再慢慢后退,在离开狗的视线过程中,不要突然做出任何举动。

w30.jpg
▲不要和狗对视。图片来源/brightside

如果狗还在接着逼近,你可以恐吓他们,把手举过头顶,使自己显得尽可能高,然后大声吼叫,试着捡石头重重砸过去。

一定要稳住,气势要足,记住“狗怕恶人”。

户外遇狗,可有四策:

上策:不赶夜路+小心村庄=敬而远之

中策:避免正视+缓缓离开=避其锋芒

下策:棍棒交加+投石攻击=主动驱散

下下策:戳眼+打鼻+重量压制=记得上医院

w31.jpg

w32.jpg

蛇:脆皮刺客

同熊一样,蛇会冬眠,故有“三月三,蛇出洞”的说法。在南方气候潮湿闷热的地区,甚至全年都有蛇出没。

通常,蛇会尽量避开你,他们其实很怕人(在蛇看来,我们各个都是巨人)。除眼镜王蛇外,其他蛇类不会主动攻击人,多数山友被咬伤是因为不小心踩到蛇,让它们受惊引起的。

w33.jpg
▲当然,在巨大的蟒蛇面前,人类又成了猎物,好在国内没有多少机会遇见它们。

在有蛇出没的地方行进,最好小心前进,但脚步声要重;如果植被较厚,提前用你的登山杖“打草惊蛇”;记得穿徒步鞋和长裤,最好再罩上防蛇套。

一旦遇到有蛇径直向你滑来,不要犹豫,快速闪开,抄起登山杖,狠狠地敲打它们。

w34.jpg
▲草长淹没路径,记得用登山杖探路。

凭着重量级优势,人的物理攻击力远高于蛇,但毒蛇的存在,让每个徒步者都不得不小心提防。

全世界已知存在3000多种蛇,其中有毒的只有650多种,但就是这20%的蛇类,每年却造成超过9万人的死亡,国内最毒的银环蛇,仅需要1毫克的毒液,就足以夺去人的生命。

w35.jpg
▲银环蛇,还是祈祷不要遇见它们吧。

其实,蛇毒对于蛇来说,也是宝贵的资源,如果不是捕食和应对危险,不会轻易使出。一般来说毒蛇咬人的方法被称为“干咬”,不会释放毒液,而小蛇比成年的蛇危险的多,也是因为它们还不会控制毒液。

w36.jpg
▲毒蛇咬伤后,伤口两孔;无毒蛇咬伤后,伤口四孔。图片来源/wikiHow

辨别毒蛇有很多方法,但没有一种是绝对可靠(还安全)的,你最好把所有的蛇都当作有毒的,避免发生任何意外。

一旦被咬,首先保持冷静,放缓心跳,防止毒素更快地扩散。

把伤口放到心脏以下,清洗伤口,绑上压缩绷带,阻止毒液扩散,并快速冷静地前往最近的医院。

w37.jpg
▲在回血处,绑上压缩绷带,可以阻止毒液快速扩散。

不同的毒蛇需要用到不同的毒清,尽量记住蛇的特征,能拍到照片是最好的,这样能帮助医生选择正确的毒清。

而快速前往医院,意味着你在任何一个有毒蛇出没的地方,都应该提前规划好撤退路线。

还有,像电视剧那样用嘴把蛇毒吸出来几乎也是不可行的,一旦嘴里有伤口或溃疡,吸吮毒液的人也会陷入危险。

w38.jpg
▲图片来源/enter.news

在现场进行更安全的处理,可以提前准备好注射器、小刀,高锰酸钾。先用针头或消毒后的小刀挑开伤口或将其“十”字型划开,利用注射器真空泵吸出毒液,取1-2滴高锰酸钾加水摇至黑色,打进伤口进行冲洗以破坏蛇毒,继续在回血方向进行包扎。

在户外最害怕遇到的动物排名中,蛇的得票应该遥遥领先,不像数量较少熊和狼,国内除了高原几乎难以碰见他们。对于隐蔽在丛林中的蛇,每个徒步者都面临着风险,被毒蛇咬伤的后果更是严重,提前学习应对措施,上山躲着走才是硬道理。

那么问题又来了,用蛇毒毒毒蛇,毒蛇会不会被蛇毒毒死?

最后则是,遇蛇四策:

上策:登山杖探路+长裤=打草惊蛇

中策:快速闪避+狠狠敲打=果断反击

下策:清洗伤口+绷带包扎+迅速送医=标准处理

下下策:主动调戏+用嘴吸出+下撤迷路=死亡三件套

w39.jpg

w40.jpg

人与野兽:冲突的涡旋

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现在要遇上这些野兽,难上加难。

其实在春秋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长江一代便分布有许多苏门答腊犀牛。那时的楚国人用犀牛皮做甲,“操吴戈兮被犀甲”被视为理想的装备。

在《水浒传》的时代,武松、李逵等众好汉,上一次山得对付好几只老虎。

随着气候、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文明不断扩张,它们都成为了动物园里的“奇珍异兽”。

开垦的农田将野兽的栖息地夺去,人类的生活空间飞快侵蚀着荒野,后知后觉人类又将它们列为“保护动物”。

2020年5月12日,在青海扎河乡境内,一只棕熊突然闯入牧民的帐篷,吃掉了一名女牧民。

5天后江油一黑熊咬死了一位送孩子上学的母亲,之后又咬死前往搜救的两人。

w41.jpg
▲袭击村民的熊。

两起袭击事件,最后都以熊被枪杀告终。

理查德·哈里斯在《消逝中的荒野》写道:人类的科技进步到足以轻易杀死大型食肉动物以来,保护这些能杀死我们的动物,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说在中国西部,没什么人会喜欢狼这种动物,更不用说,真正令人畏惧的熊了。对于牧民来说,轻则袭击牲畜造成损失,重则失去自己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很难去提“如何保护熊”的话题。

对于它们来说,目前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保护,而是更多对冲突的协调。

w42.jpg
▲公安、村民联合制服熊。

生活在野兽栖息地周围的牧民,应该实施一些技术手段把损失减到最小。

而对于那些作为过客出现的户外旅行者,需要相应的规定和宣传。避免对熊产生吸引,以让熊把人与食物回报联系起来,这不仅出于个人安全,也是一种户外责任——避免更多的熊害发生,人熊矛盾升级。

很多人都想走过贡嘎、狼塔,这些线路并不乏熊和狼的传闻。

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好像有一种盲目的乐观,正在计划线路的我们,会相信自己在有装备的情况下,应该至少打得过一匹狼,这时登山杖就是我的矛,登山包则是我的盾,攻守兼备。

w43.jpg

直到我在城市遇到了一只没栓绳还朝我吠的大型犬,我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篇文章介绍到一些面对野生动物时的搏斗技巧,但也仅仅是不得已的下下策,避免和任何野兽发生正面冲突,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人类得以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更高的武力值,而是凭借着我们的智慧、合作和充分的准备。

在走进荒野之前,确保你对它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才有机会采取应对野生动物的最佳策略。

w44.jpg



欢迎关注户外探险OUTDOOR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w45.jpg

w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