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拔仙台,感受鳌太亘古的荒凉
迷迷糊糊好不容易熬到天明,雨虽然小了些但仍然飘飘洒洒地下着,令人好生心烦。拔营收拾装备时泊岸问:这下着雨仍然按计划出发么?无奈地望望飘雨的天空,下定决心招呼大家:赶紧收拾装备,早餐后马上出发。
早餐依旧是漫游哥哥巧手烹制的肥肠面+娃娃白,在大石河营地终于过上正常的户外生活。6点半用过早餐如期出发,真是天可怜见,雨居然奇迹般的渐渐停歇。今天计划先登顶拔仙台,然后一路下山到平安寺或明星寺扎营。
大石河营地上方是海拔3560米的万仙阵,从营地出发经过一片松林后是一望际的高山草甸,这是段海拔提升400米、长度1.5公里的缓坡。
或许是昨夜几乎整夜未眠的原因,出发伊始便感觉状态极差,气喘吁吁、三步一歇努力向上爬,没多久就被伙伴们远远甩在后面,饶是拼尽洪荒之力也追赶不上。
一番努力之后干脆不再追赶,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走着。爬到半山腰雨已经完全停歇,天空虽然仍是铅云密布,但好歹有了些阳光的暖意。回头望向远方,飞机梁、金字塔、九重石海都历历在目,一路走来的鳌太线真如巨龙盘旋在苍穹之间。
好不容易钻出松林,大片开满野花的高山草甸出现在眼前,远远的如同与天相接。双腿犹如灌钻似的沉重异常,背包如同猴子头上的五行山生生要将人压趴。伙伴们早已跑的不见踪影,独自在山坡上挣扎着无助的感觉油然而生。
1.5小时终于爬完这1.5公里缓坡,万仙阵上如林的玛尼堆终于出现在眼前,那一刻竟然有些心力交瘁的感觉。不远处见到三千和泊岸的身影,赶紧呼唤她们,将小羊的睡袋取出来递给三千,让她追上前去交还给小羊,实在是背不动啦!
晴天的万仙阵很美,如林的玛尼堆看上去好有诗情画意,谁曾想到在恶劣的大雾或风雪天,这万仙阵也会露出狰狞的一面,让很多人在这里迷失方向。
雨后初晴的山谷中,阵阵雾气从谷底升腾起来,越积越厚、越积越多,像群洁白的天鹅悠闲地飞翔在群山之间。
万仙阵前行10多分钟是雷公庙,小庙的屋顶已经腐朽坍塌,里面也是空空如已。早年间还有驴友曾经在此躲避风雨,如今却已破败不堪,再过几年怕和鳌太线上其他寺庙一样也仅仅只是个地名而已。
2017年5.1期间那场山难的三名死者中,最后一名失踪者的遗体便是在这里找到。当时她半身裹进睡袋、背包和还未支好的帐篷散落在身旁,风雪中因失温去逝。如果她不曾掉队,只需要同伴一点点帮助便可搭好帐篷躲避风雪,逃过这场生死劫。
户外,团队的力量就是如此重要!
东跑马梁下的太阳能监控镜头对着每名行人,与鳌山上的监控一东一西遥相呼应,谁进来了谁出去了都一目了然。起初见到这东东心中有些畏惧,不知道后台监控室内会不会有双眼睛正在盯着我们,到景区后或出山时将我们逮个正着。后来和漫游探讨半天,觉得这东西电量有限不应该是实时传播数据,最大可能是平时录制储存,需要时才调阅。
背包中少2斤的睡袋感觉轻松好多,看着前方已经在爬东跑马梁的伙伴,呼唤着叫他们等待的同时也加快脚步狂追起来。
追上同伴队伍重新汇合在一起,开始爬海拔3650米的东跑马梁。行前做的攻略还是不够仔细,以为爬上万仙阵后便是一马平川到拔仙台脚下,那知道中间还横亘着海拔如此高的跑马梁。
9点半爬上东跑马梁,拔仙台这侧的跑马梁与鳌山那侧的跑马梁也是一东一西遥相呼应。在鳌山时风雨交加雾气重重,没看清楚西跑马梁是啥模样,如今见到东跑马梁果然是宽阔平整可以任由你策马驰骋。
爬上跑马梁又是一阵紧喘慢喘半天也缓不过气来,三千老师见状掏出条黄瓜递给我。天啊,她身上居然还有这好东西,假意推辞一番后不客气地接过来大快朵颐起来,那入口的滋味赛过任何奇瓜异果,令人回味无穷。
过东跑马梁后一段缓坡一直到拔仙台下,走下最后一道坎后太白山景区的石板游道出现在面前,路旁花团锦簇的草地很是惹人喜爱,爱美的妹纸们当然不会放过。
太白山景区出口。
之前一直担心进入景区后会不会有管理人员盘查,如今看来这个担心完全多余。太白山景区文公庙到拔仙台这段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即使在景区内露营也不会有人来过问 。如果从西塬出发可以到拔仙台下或大爷海扎营,拔仙台下面的营地环境和水源都相当好,从这里出发一天便可以从羊皮沟出山。
攻略中描述的岔路口,直走为大爷海,右拐上山便是拔仙台 ,何去何从应该不言而喻。
前行几百米又是岔路口,直行前往二爷海三爷海,左拐上山去拔仙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这诗是当年李白登太白山时所作,诗中的太白峰便是指拔仙台,武功则是指鳌山。
李白虽然字太白,但和这太白山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如今这个石碑立在此地是何用意?这“ 太白山 ”三字是李白亲笔题的么,李白这字也有够烂;或者想说这 太白山 是“李太白的山”么,未免也太牵强罢。很多地方景点动不动就拼命往名人身上拉扯,想想也是醉了。
上山路的右侧可以看到二爷海与三爷海。与拔仙台另一侧的大爷海一道,又被称为大太白海、二太白海与三太白海。是秦岭山中远近闻名的高山湖泊,海拔3590米,也是我国内地海拔最高的湖泊,发育于几十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的冰斗湖泊。
11点从大石河营地出发3.5小时后到达拔仙台前的观音菩萨庙,除我以外今天伙伴们的表现都相当给力,比预计时间快了1个小时。
观音庙是座由石块砌筑的小小庙宇,铁瓦的屋顶上堆着厚厚一层土,上面长满青草开着野花,庙里面供奉中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这是鳌太穿越以来见过最完整的庙宇。
观音庙后面便是拔仙台,这里原来有座建于唐朝(也有说周朝、秦朝的)的道观,传说是为纪念姜子牙封神而建,其间多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在清康熙年间。不幸的是2011年7月17日晚上遭雷击焚毁,如今仅留四周石墙和焦黑屋梁。原来住持道观的吴道长,俗名吴信道,道号雪峰,据说是全真教第二十五代传人,已于2012年5月初仙逝。
烧焦的木梁、残存的铁钟、随处堆放的铁瓦以及残留在石墙上的木质门框,在向游人展示着道观昔日辉煌的同时,仿佛也向游人述说着鳌太亘古的荒凉。一路走来这鳌太线上但凡有点文明气息的寺庙、道观无一不是荒凉破败,难道这鳌太真的就只属于亘古的荒凉么。
道观遗址后面便是秦岭之巅,海拔3767.2米的拔仙台。想想这里可是中国东部的至高点,也是号称“中华龙脊”的秦岭龙头所在位置,同时也是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点。经过6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克服一路艰辛从鳌山之巅走到太白之巅,站到这神奇的地方,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1956年中科院西北分院测绘出太白山海拔高度后,曾将一块直径十公分大小的圆形不锈钢金属物,作为官方的标高标志镶嵌在最高点石块里,如今测高标志已被游人撬走,仅剩一颗螺钉还在石头上挺立着。
拔仙台是早观日出、晚看夕阳,晴天看云海的绝佳场所,运气好时日落日出流光溢彩、霞光万丈,会令你心旷神怡。可惜我们上去时天公不作美浓雾笼罩着整个山顶,莫说云海奇观,就连这山顶四周是啥模样也没看个真切。
大雾弥漫无景可观,拍照留影后四处逛逛便下山而去。
是我对线路的理解有错误,一直以为下拔仙台后先到大爷海,再从大爷海去文公庙。因此大家都嚷嚷着要去“喝大爷海”的可乐时,面对游道旁的路标有些发蒙。从拔仙台下来岔路口的路标指示左走是去大爷海、右走去文公庙,敢情去大爷海喝了可乐后还得原路返回再去文公庙。瞧瞧这满山大雾,短暂商议后果断决定:既然没能坐上秀才的拖拉机,干脆连这大爷海的可乐也不喝了罢。便放弃大爷海直接杀文公庙。
太白山景区内从拔仙台到文公庙的见闻无情地颠覆之前的认识,在脑海里既然是景区各种配套设施应该完备吧,不一定会游人如织但多少还得有些人气哦。可是从拔仙台一路下到文公庙,好不容易才见到第一拔游人,路边不要说商店厕所,就连供游人休息的石登石椅也不见踪影,作为传说中的“神山”未免也太过于冷清。
还是行前功课没做好,被拔仙台到文公庙的下山路狠狠打脸。想象中从3767米的拔仙台下来后应该是一路下坡到3430米的文公庙。可是这游道起起伏伏、忽上忽下,将人折磨的怀疑人生。
曾经认为下山就是很轻松的一路下坡,可是这上坡下坡、下坡上坡的轮番折腾让人累的够呛,双腿沉重的举步维艰,三步一停、五步一歇地挪动着步子,早已被伙伴们远远甩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