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走在雪原,沐浴着阳光,看南边群峰升起的云,祥云成山狗,成七彩云。队友欣赏雪山的美景,正东放无人机,接着合影。返程,排成一排。很自觉,无人安排。亘古的雪原,每个人不说话,只能一步一步埋头走。
我想喝水,可水壶里的水早喝光了。水还是带的少了,不,是我喝的快了,早了。
我走在最后,因为我愿意走在最后。因为不时要拍上几张雪山的照片。
四周雪山素白寂静,几只不知名的小鸟飞过去。贾大夫发现的成群的黑鹰飞过去,风从那冰裂缝中吹着哨儿响起来,松动的落石滚下冰川发出细弱的声音,还有我们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
下山脊,更觉险。四周视野清晰,左边的冰川陡峭,右边则是深崖石海,正中山脊很窄。上来的时候没觉得危险,这会真有点害怕了。时常侧身,降低重心走,每一步都得踩稳,碎石多啊!或是面向山脊,手足并用爬着下。天色有些暗了,我也抓紧跟上前面的队友。
直到下最陡的那50米山脊,感觉腿有点不听使唤了。好在前面的队友们也走的非常忙,我也就不害怕了。就这样一步一步下山脊,下到4500米平台小拐弯处。好险好险!万幸万幸!虽筋疲力尽,但最算下来了。文武、雨、正东、施正宣、云海我们几个走最后的,仍不舍雪山,坐下来,赏一会景,休息一会。文武的水仍有,让我喝,我喝了半口,留了一点,给了云海。
端坐山脊,凝视眼前水管河的几条冰川,绵延的雪坡直达山顶,一沟满满晶莹的雪。下午三四点的阳光照射在冰川上,冰川愈加的温润,似一块玉。那曲线,也如同沙漠的曲线一样,饱满而丰盈。山脚下,几个蓝绿色的小湖,散落在雪原当中,折射出高寒的气质。宽谷光影似山神派遣的狼群向西奔来,东边垭口顶上云影成一尊佛陀,天造万物,时常神奇。
不走原路了,侧下石坡。我在雨的指导下,侧身时左时右,横切时近时远,竟然先行走到沟底。遇上车夫,遇上明月,遇上凡俗路人,一起侧下石坡,走草甸,下午5点到营地。
感谢慧慧、青柠的开水,让我一到营地解了渴。
接着烧水,喝水,灌满保温杯。云海来,煮面,加肉臊子,吃完。无事,赏星空。
圆月升起,繁星闪烁,浪漫烛光亮。大家围成圈,唱响生日歌: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祝你生日快乐!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Happy birthday to you!
今天,文武、淡香如菊、凡俗路人,三人生日。
中秋月夜,冷龙山川脚下,简单,温馨,快乐的氛围,如一首可亲的小夜曲,温暖每个人。人生能有多少如此美妙的相逢呢?
夜色浓了,入帐,钻入睡袋,长出一口气,感觉今天这一天真是过的慢,也确实过的快! 想想这一天,一个不完美的我,在夜色中一步一步登上巅峰,在余晖中一步一步返回营地,心生希望,付出艰辛,收获幸福,好极了!
呵呵,你再也不来了?说不定下回报名比谁都积极!
我想我是这样的!
今天凌晨2点40分出发,下午6点前队员全部返回营地,实际花费近15个小时。
备课:
一、这次冲顶,水没带够,惨了。再复习一下有关登山时喝水的几个观点:
1、每天最低需要摄入2—3升水;
2、登山前喝足500—750毫升水;登山中补水3升左右,精确的计算公式是补水量=5 × X ×Y ,X为体重(单位:千克),Y为登山时长(单位:小时),5为登山时每小时每千克体重脱水量(单位:克)。例如,60千克体重的人进行8小时的攀登时,补水量预计大约在5克×60千克×8小时=2400克,即2.4升左右。所以要补充与此等量的水分。
3、登山结束后补水2—4升。登山时身体摄入的水量往往小于排出的水量,到达营地时身体仍处于脱水状态,你需要及时填补水分亏空,营地晚餐后你也需要饮水来避免口渴。
4、晚饭后口渴——山友们习惯于在营地F·B,丰富的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细胞外液,导致它们的浓度增加,增大渗透压,让细胞缺水,引发“高渗性脱水”。否则,晚上要渴醒——晚上饱餐一顿,半夜容易被渴醒,或者早上一醒来就干渴难忍。
5、短时间内喝太多会水中毒,登山时不要一次喝太多水,否则导致胃部沉重闷涨,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会使血容量迅速增加,突然加重心脏负担。
6、饮水不能短时豪饮,因为身体吸收能力有限。20分钟喝一次,每次5—6口。
7、登山喝水要补充电解质。登山时大量出汗,含有钠、钾、少量的钙和其他电解质成分随之被排出,如果大量饮用纯净水也会导致体内电解质被稀释,引发低钠血症和肌肉痉挛。所以,登山时喝水,你也需保证电解质的补充。最合适的补充速度是每小时200毫钠、100毫克钾,直接融入在饮用水中即可。
8、饮水中应包含碳水化合物,大强度登山时,你会消耗掉大量热量,碳水化合物会优先被分解供能,仅靠路餐提供的碳水化合物往往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热量,这时候你可利用喝水,“顺手”补充一部分热量。
葡萄糖、蜂蜜——除了直接喝含葡萄糖的运动饮料来补充碳水化合物,你也可以在饮用水中加入含有葡萄糖的运动饮料干粉,或者加入蜂蜜。
二、冰镐,负责攀爬的工具,在攀登中是人体肢体的延伸,在雪线以下,冰镐可以作为上下山的手杖;在冰雪坡行走中,冰镐可以维持攀登者的平衡,甚至作为攀登的保护点;在冰壁、混合地形中,经过技术改进的冰镐可以作为我们攀登的支点。
冰镐对支撑与钩挂的偏重程度来分类,冰镐分为直的、弯的、混血儿三种。
“直”的冰镐的特征是镐柄竖直或微微弯曲,镐柄光滑(或只在底部有增加摩擦的橡胶握把,但却不能卡住手部),带有柄尖,并只配有下弧线的基础镐尖。这类镐使用在平缓的冰川和雪坡,在上升、横切、下撤时用作支撑。
“弯”的——这类冰镐没有柄尖(或只带有尾部锯齿)的,采用上弧线镐尖,镐柄大曲度。这类镐定位于垂直攀冰,极陡峭冰岩混合地形以及干攀。
混血儿的特征是镐柄有一定曲度,带有可卡住手的固定或活动握把(或腕带),带有柄尖并且采用上弧线镐尖。这类镐用在坡度更大的冰岩混合地形,这也包括近乎垂直的冰壁。
三、冰锥,负责保护的工具,寒冷环境之中,冰无处不在。攀登时,登山者可能会遭遇高达数十米的坚固冰川,也可能遇见岩壁上清脆的薄冰。冰面千变化万化,登山者要实现安全的上升下撤,需要正确使用冰锥。在现代攀冰运动中,无论是保护站结组交替,还是冰上下降等技术操作,冰锥都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冰改变了攀登环境,在温暖环境的登山中,防止冲坠的装备很多样,从膨胀螺栓到“低冲击原则”下的机械塞,甚至可以利用天然保护点。但在光滑的冰面,你很难找到可靠的缝隙或者坚固的支撑物体做保护。高海拔攀登中,针对冰面的特殊状况,在冰上设置保护点最可靠便捷的装备依然是冰锥,比如在登山中面临冰坡地形时,路绳铺设需设置冰锥作为保护点。冰锥结构分为锥身、锥齿、螺纹、挂耳、摇柄、柄头。基本原理都是通过锋利的尖齿咬住冰面,在转动中螺纹迫使碎冰从中空的管道中排出,为了减少摩擦,冰锥的内外表面十分光滑。
四、冰爪,冬季登山或者高海拔登山必备的器械。用来在很滑的冰面或者雪地上站稳脚跟。冬季登山靴要求有足够硬度才能将冰爪真正牢靠地固定在它上面。
五、冰川湖,由冰川融化的水组成。春季时因冰川运动,被冰川碾碎的粉状岩石随融化的冰川水一起流至湖中。这些细小的颗粒悬浮在湖水中,使得湖水在阳光折射下,呈现出壮观的绿松石色或蓝绿色。湖水颜色的强度或亮度根据光线条件的不同而变化,所以湖泊每时每刻所呈现出的湖水颜色是不一样的。
2018年9月24日,晴。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Edelweiss, Richard Rodgers , Oscar Hammerstein II
雪绒花,雪绒花
每日清晨你向我打招呼
小而白,洁而亮
遇见我时多欢悦
雪一般的花儿
愿你含苞茁长
永远地含苞茁长
雪绒花,雪绒花
永远守护我的家乡
——《雪绒花》,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哈默斯坦二世作词
今天,就要离开5024峰了。
早早起来,看夹墙垭口的日出。空气清冷,营地四周安静,惟一的声响是环绕营地的乱石窝水,哗哗的流着。
营地,在河边。河水是从水管3号冰川下来的。
我沿着草甸坡绕过河湾,河边薄薄的冰,明明亮亮的。我找到一处河窄处,跨过河,走上了营地西边的陡坡草甸。那里地势高一些,视野开阔,可以看到河湾中的营地,还有东北边的垭口,还有西南方向的5024群峰,正西方向的西边垭口和正北方向的水管河谷,那里有丹霞山,暗暗的红着。
夹墙垭口的光聚了起来,是那热烈的红,让人身体血流加速的那种红。
实际上,如果没有阳光,那在这海拔4100米的高山草甸划坡上,还是挺冷的。
如一把火的光满满了垭口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光线如箭,刺破雪山早晨的黑暗,照亮了五彩的帐篷营地。同时,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凝望雪山,无语沉默。
天刚亮的雪山,暗素冷白,这时红晕了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