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旅行丨诺邓古村,千年不改名

[复制链接]
徒步中国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3-26 03:06:51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沙溪作为盐马古道上的重镇,并不产盐。要寻盐井,得往它的西南方向,向山里去。它比沙溪还要古老,它的名字甚至千年来就没变过。它就是盐井古村诺邓。

爱玩的人,不一定知道诺邓;但好吃的人,大多知道诺邓。2012 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就介绍了诺邓的火腿和古井盐。在这部口碑炸裂的美食纪录片隆重介绍诺邓后的 11 年,我俩终于来到了这个藏于深山的古村。但诺邓并没有随着纪录片的热播而爆火,它只是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深山里那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开始被更多人知晓。我们眼前的诺邓,宁静依旧,质朴如初。
w3.jpg

w4.jpg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一条诺邓河把村子分为南北两边。高的是北山,低的是南山,山谷低处,诺水河畔,便是已有千年历史的古盐井。
w5.jpg
我们准备把最重要的古盐井留到最后参观,先爬坡上坎,去村里逛上一圈。先去较高的北坡,还是较低的南坡?蟋蟀头的选择,当然是南坡。往南坡走,首先拜会的是龙王庙。

w6.jpg

w7.jpg
其他地方祭龙王,都是祈求龙王下雨,以求风调雨顺。诺邓却相反,祭龙王是为了求龙王少下雨。
因为只有雨水少,盐井的卤水(即咸井水)才有较高浓度,才能熬出更多食盐。
诺邓的龙王,不再是喷水的龙王,而被称为“卤脉龙王”,据说不仅主管诺邓的盐井,还管着云龙县的其余四个盐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此五个盐井,被习称为“五井”。

w8.jpg
民间求龙王,官府设官衙。明代时,朝廷便在诺邓设“五井盐课提举司”,专门对盐业进行控制和管理。传说龙王喜欢看戏,所以诺邓特地在龙王庙前设了一个古戏台,每年正月,村民都会请戏班在此唱戏,一唱几天,以求龙王高兴了,村里便会“卤旺盐丰”。

w9.jpg
拜完龙王庙,沿着唯一的一条石板路往山坡上走。

w10.jpg
一头正在卸木头的的骡子却挡了我们的路。我们不急着绕过去,反倒饶有兴致地在一边看着。这年头,村里还用木柴生火?现在公路不是已经通到山脚下了吗?
w11.jpg

w12.jpg

w13.jpg
要知道,这可是实木呀,想想现在实木家具的价格。正巧,附近一家的灶台在煮盐,大铁锅里的卤水咕噜咕噜冒着泡,大妈一把一把往灶下添着柴。
经过大妈允许,我好奇地用勺子去锅里翻搅了一下。
w14.jpg
大妈说,这几年卤水淡了许多,得煮 3 天,才能熬好一锅盐。
w15.jpg
问她为何不用炭而用木柴?她说,炭要用钱买,山里拣的枯木不要钱。山里拣拾的枯木,一捆捆用骡子运回来,煮饭也煮盐。时间倒回千年,古老的生活方式,似乎变化不大。
诺邓,就如静止在时间里一般。

w16.jpg
我对诺邓的好奇,愈加浓厚,急着往前走。蟋蟀头却不慌不忙在给一个小朋友拍照。
w17.jpg
她是大妈的小孙女,喜欢唱歌喜欢拍照。我们在和大妈聊卤水时,她就在一旁哼哼唧唧,着急地要把我们的关注,全部再重新拉回她的身上。
w18.jpg
蟋蟀头不急着走,她却想跟我们走。对她来说,山里还是太安静了吧,只有她一个人的歌声,肯定不够。
我们还是继续往前走了。临走时告诉小姑娘,千万别跟陌生人走。
路左边一个平平无奇的土房子,墙上的铭牌上却写着一个霸气的名字:万寿宫。

w19.jpg
牌子上关于万寿宫的介绍,无比简洁:“元代为江西会馆,明代改为寺庙,现存古诗碑”。
w20.jpg
我好奇,白族聚居的深山,怎会有江西会馆?
后来看了书才知道,元代时,诺邓的盐业曾由江西商人经营,聚集在此的江西人因此修了会馆。明代时,会馆改成寺庙,一度叫“祝寿寺”。
现在呢?我们想进去看看,紧闭的木门上却挂着一把锁。
w21.jpg
斜对面一家民居的大门却敞开着,我们走进去,那位坐在沙发上的大爷不仅欢迎我们参观,还回答了我们对万寿宫为何关门的疑问:“以前是由一个老人守着,她去世后,儿子忙不过来,便干脆把门锁上了。”

w22.jpg
“你可以帮忙管理呀!”这次,大爷只笑,却没回答我的问题。我后来才明白,这里虽然许多房子是历史遗迹,却都因历史缘故而成为个人私产。大爷当然不能管理别人家的私产。
继续往前走,发现村里人家的大门几乎都敞开着,任你进去。我们轻手轻脚地走进去,像走进一段段尘封的岁月。普通的大门,有了门楣上那四个大字,立即不普通了。

w23.jpg
这一户,只看门前那少有的平地,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这个民宅被称为“贡爷院”,因贡爷家世代都是贡生而得名。贡生是古时地方推荐到国子监读书的本地最优秀的秀才,相当于现在各地保送到清华北大的保送生。

w24.jpg
贡爷院里是随坡地走势而建的台梯式四合院,现在住着几户人家。

w25.jpg

w26.jpg

w27.jpg
门廊里悬挂的火腿,让我俩几乎叫了起来,百闻不如一见啊。
w28.jpg
如果好奇火腿上大片的白色霉斑,可以再复习一下《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海拔1800米的河谷渐渐温润起来,上千条诺邓火腿开始长霉,这种霉菌存在于火腿的整个深度发酵过程,藏匿在深山里的美味正在慢慢生成。”
w29.jpg
走过这道小桥,我们便从南坡来到北坡。

w30.jpg
北坡比南坡陡峭了许多。走到北坡高处,再看南坡的民居,灰瓦红墙,绿意簇拥中的古韵。

w31.jpg
明清以来,诺邓受道教影响很大。这曾经是清末民初一位道长的家宅,诺大的院子在诺邓村独一无二,现在则是村委会,非常适合村民开会。
w32.jpg
正屋前还有一个普通民居都不会有的庭前月台,那是道士作法的庭台。看来诺邓村民为了井盐丰厚,不仅拜龙王,也会求道士。从道长家出来,有两条路,如果沿平坦的小道往山下走,可以一直走到诺邓河边的古盐井,这一段可以说是全村地势最平缓的地方。我们的选择是,沿着陡峭的石板路,继续往上走。
w33.jpg
直走到这棵遮天蔽日的古树下,它裸露在外,盘根错节的树根比我都要高,不看路牌也知道,大青树到了。它是诺邓村的地标之一,村里人说,它已有600多岁。

w34.jpg

w35.jpg
600 年前,还是明朝,但那时的诺邓比现在热闹得多。再往前,2000 多年前,汉武帝时期,诺邓的古盐井就开始产盐。但那时它叫“比苏”。
唐朝时,“比苏”改了名,开始叫“诺邓”,这个名一叫就是上千年,再不改名。关于这个名字,有史书为证。公元862年,唐代樊绰在《蛮书》里记道:“剑川有细诺邓井”。
到了明朝时,诺邓的盐业已经非常发达,长长的石板路,穿山越岭,向四方延伸。东到大理、昆明,西走腾冲 、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南至临沧、耿马。
浩浩荡荡的马帮,驮着诺邓盐,奔向四方,再载着米粮、百货土产,满载而归。公元 1383 年,明朝廷将“五井盐课提举司”设于诺邓。明嘉靖时期,“五井盐课提举司”一年上缴的盐税高达 38000 多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 7600 万元人民币。
后来,提举司外迁,这里就变成了黄氏家族的私宅。
w36.jpg
怎么会是黄氏家族,而非诺氏,或者邓氏家族?看“诺邓”的村名,我原以为村里是以“诺”和“邓”两大姓氏为主。其实不然。
但最初的故事,和我想像中一样。传说,最早发现和开发诺邓盐井的是姓诺和姓邓的两个牧民。他们在渗出盐卤的地方放羊,羊群争相舔食盐渍,引起两个牧民的注意,因而发现盐泉。于是,诺氏和邓氏族人开始聚集一起,取卤制盐,逐渐形成村落,并以“诺邓”给村落命名。
明代以后,邓姓族人已从诺邓村消失无踪。反倒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定居诺邓,而有了更多姓氏,其中,又以黄姓、李姓居多。
公元 1466 年,福建人黄孟通到诺邓任五井提举。任职 9 年后,因辖区内顺荡井的盐税任务还未完成,他便留下孙子三人落户诺邓,自己及长子、次子、五子返回福建原籍。至清嘉庆年间,黄氏一族已发展壮大至 145 户。这样看来,提举司搬离后,曾经的提举司衙门变成黄家私宅,倒也是顺理成章。
现在,门楣上方还刻有“奉直大夫五井提举黄孟通”的文字,下面的匾额则刻着“世大夫第”。

w37.jpg
提举司衙门的西北面,是进士家,依旧是黄氏家族的宅子。

w38.jpg
黄氏一门出了两位进士,五位举人及上百名秀才,这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读书热情,对诺邓影响深远。但黄家后人显然不希望我们去打扰他们,直接用竹竿拦住。
w39.jpg
如果继续往上走,还有玉皇阁、文庙武庙。村民说,走过去挺远,蟋蟀头马上顺竿爬,“挺远的,我们别去了。”
w40.jpg
于是下山。走到“台梯子”集市时,很难相信,这样的陡坡曾经是集市。但没办法,诺邓就是挂在山坡上的村庄,即使坡陡路窄,也并不影响盐业发达的这里成为热闹的集市。每月的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便是诺邓的集市日。
集市上的商品丰富得超乎想像:大理洱源的乳扇、剑川的木雕、弥渡的红曲米、保山的大米,缅甸的水火油、洋布。。。只要马帮途经,便会带回商品来这里交易。
不过,那都是过去的岁月了。

w41.jpg
现在,时尚也走进了古老的诺邓。台梯子集市下方,几个月前开了一个咖啡馆。

w42.jpg
我们进去喝了一杯咖啡,和老板娘闲聊几句。咖啡馆里所有东西,都由山下驮上来,想想也是不易。诺邓不仅有咖啡馆,也有客栈,而且不止一家。
实际上,自诺邓在《舌尖上的中国》亮相后,村里便开始旅游开发,陆续有人过来,将古宅改建成客栈,但期待中的旅游热潮却并没有到来。

w43.jpg

w44.jpg
虽然距离大理古城只有 2.5 小时车程,任凭大理人山人海,诺邓自是寂寞于山间。
w45.jpg
下山还是比上山快,不一会儿,我俩已经来到山脚河畔的古盐井。这个 2000 年前开采的古盐井,不可思议的是,至今仍在出盐。

w46.jpg
诺邓盐井有一大一小两个井硐,大井硐是淡水井,小的那个才是咸水井。
w47.jpg

w48.jpg
井口之下,有着复杂又巧妙的汲卤系统和汲水系统,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彼此分开,以有效分开咸水与淡水。
w49.jpg
井房的墙壁上有对古盐井的详细介绍,看完后才知道,要从盐井里取卤水,远比我们想像中要复杂。不得不佩服诺邓先民的聪慧。
在诺邓村里逛完一圈,发现真正受惠于《舌尖上的中国》的,还是那两位在片中出镜的老黄父子。
w50.jpg
他们不仅出了名,还在村口的河边,那块平坦的宝地,开了餐厅与客栈。
w51.jpg

w52.jpg
吃完饭的游客,还会顺便再买点他们做的火腿。一小袋 120 元的火腿,并不便宜。但说起来,毕竟他俩是由《舌尖上的中国》认证,游客会认为,只有老黄父子做的火腿,才是最正宗的诺邓火腿。再回看一眼诺邓,翻滚的云层下,独自静寂的古村。

w53.jpg
很自私的想,游客还是少点好。
w54.jpg

w5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