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我真的太爱熊猫了,难不成上辈子是根竹子?

[复制链接]
Huwai-Admin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3-5 07:15:31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w3.jpg

这两天,旅美的两只大熊猫“丫丫”和“乐乐”,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心。我们一边揪心“丫丫”的近况,一边期盼它们能早日回国。

w4.jpg

熊猫丫丫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图/微博‍‍

熊猫作为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之一,长久以来一直肩负外交的重要使命,目前就有60多只大熊猫在海外动物园,担任着中国外交大使的形象。

w5.jpg

“福宝”,旅韩大熊猫。 图/视觉中国

除了“丫丫”和“乐乐”,还有去年庆祝卡塔尔世界杯借给卡塔尔的“京京”和“四海”,如今住在有恒温空调的豪华房间里。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借给俄罗斯的大熊猫“如意”和“丁丁”,更是在2019年入住莫斯科后,画风突变,体重狂飙40公斤,打滚、吊绳、拉水桶,战斗力爆表。

w6.jpg

不愧是在俄罗斯生活的大熊猫,战斗力爆表。 动图/B站up-豆腐鱼汤-

全球范围内,没有大熊猫入住的动物园绝称不上是世界顶级动物园,从奥运福娃“晶晶”到好莱坞的功夫熊猫,“熊猫热”风靡世界,从未降温。熊猫有多受外国人喜爱呢?如果你和一群老外聊四川,他们可能对川菜、火锅兴趣寥寥,但若提起大熊猫,他们会一下围坐过来,两眼放光地问这问那。

人们提起熊猫,通常会想起四川的大熊猫,但其实熊猫并不止生存于四川,也分布在甘肃、陕西。并且相比于熊猫对我们所作的贡献,我们对它们的了解还太少太少。

w7.jpg

大熊猫,中国人的国宝。 摄影/吕植

w8.jpg
“外交大使”熊猫,‍‍如何萌翻世界?

如果找一种动物来代表中国,可能是“龙”;如果找一种现实中存在的动物,那无疑是大熊猫。黑与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太极阴阳,也是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物种的专属配色。

w9.jpg

曾经熊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和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类的扩张有关,‍但近两年国内大熊猫保护环境有所改善,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图/视觉中国

也正因为这特殊的配色,当1869年法国传教士(同时也是业余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宝兴的山区发现“黑白熊”,并把它介绍给世界时,别说震惊外国人了,大多数中国人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一神奇动物,并同样震惊。但可惜,之后的数十年,正值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大熊猫成为西方探险家猎杀的对象,与四万万中国人共同受难。

1941年,抗日战火中的中国政府为感谢美国在医疗、食品等方面的援助,将大熊猫“潘达”“潘弟”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独特的外交模式——熊猫外交。1955到1982年期间,有24只大熊猫走出国门,作为新中国的形象大使,肩负起外交使命。1972年,尼克松访华,大熊猫“玲玲”和“欣欣”来到美国,更是推开了中美邦交正常化的大门……

w10.jpg

2022年10月19日,卡塔尔成为首个接收中国大熊猫的中东国家。 图/视觉中国

“白送”的好日子在1982年终结,此后发展为租借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0多只中国籍大熊猫(包括它们的幼崽)生活在海外。租借方每年需向中国支付50万-100万美元的租金;租借大熊猫每产下一只幼崽,租借方需支付中方60万美元,幼崽属于中国,且在3岁以后必须回国……

w11.jpg

上世纪50~80年代,中国政府对外赠送大熊猫示意图。 数据来源:公开报道整理
‍制图/九阳

但世界各国依然热情不减,为了能把熊猫带到荷兰,当地政府整整准备了16年,历经三个首相,往返中国20多次。2017年,大熊猫“武雯”和“星雅”入住荷兰欧维汉兹动物园斥资700万欧元打造的奢华熊猫馆Pandaisa。而租借费、建造费、生活成本加起来,这个动物园不到两个月就能回本。日语里专门有“揽客熊猫(客寄せパンダ)”一词,要不是为了看熊猫,谁上动物园啊?

w12.jpg

海外最豪华的熊猫馆,所有材料源自中国,具有浓浓中国风。 图/视觉中国

w13.jpg

熊猫,是熊还是猫?

大熊猫是猫还是熊,好像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拿黑熊、中华田园猫和大熊猫比一比似乎就明白了。但若是黑熊、猫和小熊猫呢?甚至再加一只浣熊?好像就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w14.jpg

分不清没关系,因为熊猫就是熊猫啊! 图/视觉中国

现在的熊猫多特指大熊猫,而最初,“熊猫/猫熊”的名字却只属于小熊猫,后者被认为是介于熊与浣熊之间的新物种。19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接触到了“黑白熊”,当时的动物学家认为它的头骨构造、齿列、脚掌多毛等特点和红猫熊(小熊猫)相似,命名为“猫熊属的”。于是熊猫便有了大、小之分,以至于现在的人不得不拗口地称呼“小的大熊猫”为大熊猫幼崽。

w15.jpg
咋啦?小大熊猫不能叫小熊猫还是我的锅了?图/视觉中国

大熊猫与小熊猫有相似的生活习性(比如吃竹子)以及地理分布,甚至在动物园里也是好邻居。但这两个可爱的大/小家伙在科学上可不好分类,有人说同属熊科,有人说同属单独的熊猫科,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大熊猫应归为熊科,小熊猫则单独列为小熊猫科,与美洲的浣熊亲缘关系最近。

w16.jpg

凭什么小熊猫是一个新物种,而小浣熊却是干脆面?图/视觉中国

“熊猫”之名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大熊猫的拉丁文直译是大猫熊,今天台湾地区仍这么称呼。抗战期间,重庆曾在一次展览上展出大熊猫标本,工作人员按照西文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写下了拉丁文名,又依旧时中文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写下了“熊猫”,于是造成了游人和媒体的误读,反倒是约定俗成,沿用至今。

单从语感上说,“熊猫”比“猫熊”听上去就可爱;而在英文世界,尽管一般承认熊猫不属于“小熊猫科”了,但还是保留了panda的名字,听感自然也是比某某bear萌得多的多。

w17.jpg

谁能顶得住会撒娇的熊猫呢?动图/B站up熊猫滚滚社区

w18.jpg
熊猫不发威,你当我是吃素的?

大熊猫是熊,虽然平日里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它们却是实打实的食肉目动物,消化道很短,类似于豺狼虎豹,和其他“素食者”相去甚远。

w19.jpg

各种水果也是大熊猫的最爱。‍图/视觉中国

改吃素或许是“适者生存”的原因,但科学家们近日发现,大熊猫从竹子中获取了大量的蛋白质,能量占比其实和吃肉是差不多的。大熊猫是吃竹子的专家,它们只吃约27种竹子,各个季节选取的部位还不相同,尤其愿意吃蛋白质含量高的种类或部位。看着在吃素,其实在“吃肉”!

为了更好地吃竹子,大熊猫进化出了一系列“吃饭工具”,比如五个手指外还有一个“伪拇指”——实际上是腕骨发育成有皮毛而没有爪的假拇指,便于更好地抓取竹子。竹子质地坚硬,所以需要坚硬的牙齿和强大的咀嚼肌,这也让熊猫脑袋大、脖子粗,成了最可爱的肉食者。同时,为了防止被竹片刮伤,大熊猫的胃壁也变得更加厚实。

w20.jpg

我知道你能盯着我看一整天,保存下来就继续往下翻吧。
动图/soogif

竹子是高纤维食物,而大熊猫的牙齿和消化道由于保持了肉食动物的构造,消化效率低,营养吸收慢,解决的办法只能是不停地吃吃吃。科学家曾观察过一只成年大熊猫:48小时内,这只大熊猫花了25小时吃竹子,吃了154千克,还边吃边拉了96次,一共排了85千克便便,那是相当吃苦、相当勤粪!

w21.jpg

巡逻员在自然保护区发现大熊猫粪便,其实都是竹子,也没那么臭。图/视觉中国

w22.jpg
熊猫的一生,到底什么样?‍‍‍‍‍

除了吃就是睡、就是拉,靠卖萌躺着也能成为被追捧的明星,下辈子做熊猫挺好,可能是多数人的心愿。事实上,熊猫的一生要比我们想象中辛苦得多。‍

w23.jpg

我也常常思考熊生应当怎样过。图/视觉中国


熊猫不发威,你当我是吃素的?

一只熊猫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诞生,比如圈养熊猫的交配就比较“困难”。脱离了野外雄性争斗、获得交配权的生活习惯,单纯把两只熊猫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能是没有爱情的“动作片”。最著名的例子是伦敦动物园的“姬姬”(同时也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的原型)与莫斯科动物园的“安安”在20世纪六十年代失败的联姻,两只熊猫互相看不对眼,并且大打出手,成为冷战历史的尴尬插曲。

w25.jpg

雪中的野生大熊猫。摄影/向定乾

一只野生大熊猫的势力范围大概是4-7平方千米,实际上每天活动半径也就500米,“孤岛”生活导致的近亲繁殖,成为熊猫繁殖能力衰退的一大原因。圈养熊猫就更是如此,现在圈养的群体里,有四分之一、超过130只熊猫都是已故大熊猫“盼盼”的后代。为此,中国在1990年成立“大熊猫繁殖研究攻关组”,十余年后攻关成功,人工繁育大熊猫数量稳步提升,方式则比较直接——人工授精。

w26.jpg

不好意思打扰了,只是你们那个啥以前我就在树上了。动图/soogif

其实,大熊猫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清心寡欲,曾有科学家在野外观察到一直雄性大熊猫在与雌性“圆房”的过程中,70分钟内爬跨了42次,其中39次都成功了。同样令人惊奇的还有择偶时的“比武招亲”,两只雄性大熊猫要为爱决斗,雌性大熊猫则在一旁观战(比如挂在树上),发出“咩咩”的诱惑助威声,性致盎然。


“熊生”亦是如此的艰难

从熊猫妈妈3到10个月不等的怀胎到幼崽降生,一段艰难的“熊生”这才开始。

新生的熊猫宝宝平均体重只有120克,而成年熊猫体重则是80-120千克,几乎要成长1000倍。不仅如此,新生的熊猫“眼睛”是没有视力的小黑点,“耳朵”没有耳廓、没有听觉,免疫器官也没有发育完全,真正的弱不禁风。熊猫幼崽的存活率较低,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动物园的大熊猫“京寄”曾在6年内怀过6胎双胞胎和1胎三胞胎,共产15崽,无一带活。

w28.jpg

四川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大熊猫。
图/视觉中国

活得过初一,还得熬得过十五。刚出生的熊猫宝宝是粉嫩的肉球,15天左右,宝宝的肩带、四肢、耳朵的皮肤渐渐变黑(据说是为了伪装),稀疏的背毛也变得浓密,30天左右才有个熊猫样。不过,它们在6-7周后才能睁开眼睛看世界,60天后才有听觉,真正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到3个月以后。

w29.jpg

熊猫宝宝太小,需要妈妈保护。图/视觉中国

熊猫妈妈是最好的导师也是最严厉的教练,幼崽先是跟着妈妈学习独立生存的技巧,一岁半到两岁时,熊猫妈妈便会强行让它们离开,独自闯荡世界。反观“圈内”,随着人工繁育种群不断扩大,如何让圈养熊猫保持野性、重返山林,已成为摆在“人类妈妈”面前的重大课题。

w30.jpg

2018年12月27日,成都,野化大熊猫“琴心”被放归。图/视觉中国

自1869年阿尔芒·戴维“科学发现大熊猫”至今,正好150周年。150年间,大熊猫从被猎杀到被保护,从圈养到人工繁殖,从“濒危”到“易危”;也正是这150年,它从无人知晓一跃成为被地球人疯狂追捧的动物明星,成为动物保护的代言人,改变了动物与人类的历史。

150年后的今天,与其说是大熊猫离不开人类,不如说是人类离不开大熊猫。

w31.jpg

熊猫元素,

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图/视觉中国

w32.jpg

作者 | Face

文字编辑 | 姜姜

图片编辑 | 顾嘉玮

制图 | 九阳

首图 封图 | 视觉中国

????

参考资料

亨利·尼科尔斯《来自中国的礼物》,2018

胡锦矗《追踪大熊猫的岁月》,2005

王先忠《话说国宝大熊猫》,2005

罗小韵《守护大熊猫》,2008

张志和《熊猫的秘密》,2009

《四川的大熊猫 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2015

刘敏《拒绝“降级”的大熊猫》

    ☞ 上下滑动查看 ☜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因微信推送规则改版

未被“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为我们点亮代表支持的“星标”

w33.jpg

w34.jpg

w35.jpg

w36.jpg

w37.jpg

w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