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在深圳修了梅林山手作步道后,我才知道什么叫“像山一样思考” | 蓝...

[复制链接]
磨房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5-30 17:10:2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步道就字面上对步道的定义是“通过原野地区所破坏的踪迹”,但是现在对步道的诠释是“为达到目的地所开建的一条安全切舒适的通路”。而手作步道则是通过手作的方式,用接近自然、生态的方式去建造步道,使步道建成后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宛如一体。

缘起

每个孩子都应该走一走土路

我是蓝蓝,是一名步道设计师和自然教育工作者,说起我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渊源,得从我两个孩子说起。

我小儿子两岁之前在家、在小区里,都只走过“硬路”。2019年8月,我们去爬梅林山,第一次带他来到真正由泥土、砂石、落叶铺就的土路,他居然站在那不敢动,一动不动,怎么也无法迈出第一步。我意识到脚下土地软软的质感给他带来的感官体验和城市里的硬质基底太不一样了。他扭过头来,惊慌的表情看着我,下一秒,哭喊道:“妈妈,我要抱抱!”他当时的反应,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现在他已经4岁,因为工作和休闲的原因已经带他走过梧桐山、三洲田、马峦山等等,尤其是我们参与的第一条手作步道,梅林山。他现在已经对山里的一切都着了迷,山里的蚂蚁军队、大大小小的洞穴、各种鸟叫的声音,都让他沉浸。经常在早晨起来,会问我:“妈妈,我想梅林山了。妈妈,我们什么时候还去梅林山?”

w3.jpg

看着他,总让我想起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里写的: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

梅林山:我的手作步道第一堂课

2019年,我有幸参与了梅林山手作步道的设计,这也是深圳第一条手作步道。虽然之前有听说、大致了解过,但这5个月的设计与施工才是我真正理解手作步道的过程。

什么是手作步道呢?

手作步道最初由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的徐铭谦老师命名,Handmade Trail,直翻即“用手修缮的步道”。它提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大兴土木,减少大型机械、水泥等材料进入自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就近取材为人提供一条走回自然的小径,是重新链接人与自然的小径。

4个月的工期后,梅林山荔枝林到大脑壳这段,从左边的这样,变成了右边的这样。

w5.jpg

w6.jpg

w7.jpg

w8.jpg

w9.jpg

我至今仍经常回访梅林山,看看这条路随时间的变化。

w10.jpg

w11.jpg

上图,是否能让你感受到手作步道的理念——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

一切开始之前——像山一样思考

很多人接触手作步道,关心的是工法,却忽略了其中的真正要点——设计思维的转变。

在做一条山路的规划、设计和动工之前,我们首先要问:

为什么人们有需要走进山里的需求?

人走进山里,是为了获得什么?

人和山的关系是什么?

每天在山里都发生着什么?

……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对每一个场地、每一座山、每一条路,甚至每一段,都不一样。

台湾千里步道协会的徐铭谦老师写过一本书,名叫《像山一样思考》。她在参加一个口试现场时,一位老师问她:“你的计划名称叫作“学习像山一样思考“,那么请你告诉我,山怎么思考?”她回到道:“那里的山怎么思考,我得去了才知道”。

而“像山一样思考”最早来自于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沙乡年鉴》中说的一个隽永小故事。大意是说,当狼在夜晚嚎叫的时候,听到声音的各种生物,都有关乎自己生存的一番解读。然而更深奥的意义是:“只有山知道这个意义,只有山活得更久,可以客观地聆听狼的嚎叫。”

在山里,我们成为山的一部分,我们行走在它宽广的大地上,抚摸着它的一切,听它歌唱,同它一起呼吸,倾听它的故事,带出我们的思考:

w13.jpg

当我们经过土地深深的撕裂开的口子时,它在告诉我们,雨水侵蚀它,越来越大范围地带走它的土壤,那为什么就这个场地的土壤好冲刷呢?

当我们被小水塘里的树蛙吓到时,它告诉我们,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机,水既有攻击性,也能涵养生命,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水呢?

w14.jpg

w15.jpg

当我们发现在步道附近有白花油麻藤时,它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湿润的微气候环境,那这个环境是怎么来的呢?

当我们看到步道上出现频繁豹猫的粪便时,它告诉我们,这块领地平常几乎没有人来,已经成为了它的领地了,那这条路在给我们什么启示吗?

w16.jpg

w17.jpg

当我们路过一潭被拱得乱七八糟的土壤时,它告诉我们,是山里的原住民在这里沐浴,欢乐打滚,那我们又该如何与他们和谐共处?

当看到我们人类留下很多新的旧的原本不属于山的产物,它告诉我们,它消耗不了这些,既不能搬移,也无法降解,那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山里的生态平衡呢?

w18.jpg

给它把脉,摸着它既脆弱又坚强的每一尺,多角度切换观察及诊断问题,才能提出适切的解决方案:

当步道积水时,出现泥泞路时,我们尝试通过把水导向需要水的地方,让它不继续造成步道本体的冲刷问题,又能减慢雨水的径流,挽留住水,进而涵养土壤;

当步道过宽,出现复线时,我们尝试封闭一条路径,用最轻微的方式通过它,对自然降低到最低的干扰;

当步道上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遇到了二冠兰、金毛狗蕨、沉香等),我们选择避开了它的生境,选择离它更远一些路径,新增路径则通过补偿机制将植栽恢复在现有路径的部分;

……

研判的过程中,带上思考: 如果是山,它会如何处理呢?

也许山是这样思考的:

当步道积水,出现泥泞路时,我要趁着雨水来临把小块大块的石头都滚落堆叠在低洼处,形成阻挡,汇成小洼地、小溪,甚至湖泊,这样便可以挽留住水多一些,这样便可以给更多的生物提供生境,又不影响人的进入;

当步道过宽,出现复线时,我要收回来,让植物长满这个地块向下扎根,让表土和有机质不会被水带走,这样便可以创造更多的小型栖息地;

当步道上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时,我想:山里的每一个物种于我而言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每一个物种都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光合作用、调节气候、生产食物…等,都在为这个地球为彼此做贡献,我们需要更多地看见彼此、照顾彼此。

像山一样思考,在步道上,不仅需要满足人类的需求,更需要考虑整个大的生态系统。基于这样的思考,在步道的实施原则里,设置好关于这座山对环境友善的,对人类友善的原则,再开始行动:

第一,要尊重自然环境,同时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第二,要有功能性,兼具美观;

第三,也要保证设施强度,不轻易受到破坏。

w20.jpg

破旧的消防水桶,成为了提供生境的迷你水塘

w21.jpg

尊重在地的动植物生境,保留它,步道也增添了自然美。

w22.jpg

将水路疏通,引到可以挽留水多一些的地方,满足人的需求,满足大地的需求。

像山一样思考,山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智慧,每个物种都有它的生长模式和生存之道。每一个人都应该来步入丛林,寻找你的山。

///

最后,我想引用台湾的步道设计师文耀兴老师的这段话:

修步道是形而下,

其实是形而上是,

修复人与自然的断链,

修复你与传统文化的隔阂,

找回内心世界最纯真的自己。

w23.jpg

-END-

文字 / 蓝蓝

编辑 / 绿色基金会 张宁

图片 / 境兰生态景观

w24.jpg

w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