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用光影记录极限瞬间,2019最佳户外影片

[复制链接]
户外探险outdoor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9-2 10:29:1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户外人继续着他们的传奇:他们行走,漫步云端,去向未至之境;他们奔跑,强风吹拂,心越自由;他们攀登,在岩与冰之间涅槃重生……
他们曾是每一个平凡的你我,如今即将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奖。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户外探险》杂志于2006年发起的一项年度评选活动,它以“真正的户外探险,记录行进中的户外中国”为主题,回顾过去一年中国户外发展历程,遴选出最高水平、最具推动力和先锋精神的年度户外事件与人物。

“中国户外金犀牛奖”是中国户外行业最权威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被誉为中国户外领域的“奥斯卡奖”。

2020年,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于9月12日举办(详情链接: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颁奖典礼即将举办)。

THE BEST OUTDOOR FILM最佳户外影片
本奖项授予在户外领域创作出具有积极贡献、深远意义以及有一定制作水准的原创纪实作品。旨在推广户外新锐的拍摄意识与理念,推动户外影像的发展。

2019最佳户外影片提名

01
提名 NOMINATION
w3.jpg

提名理由:

在攀岩运动的世界中,位于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酋长岩可谓是无人不晓的一块岩壁,无数攀岩者在此留下了他们的故事与传奇,这其中就包括了Alex Honnold的无保护徒手攀岩。
然而,在这块千米余高的巨型岩壁之上,却鲜有中国攀岩者的痕迹。今年夏天,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准备,国人田野和吴争完攀了酋长岩上的鼻子线路(The Nose),并完成了攀登影片《大岩壁》的拍摄。通过影片简明的言语,我们得以了解大岩壁攀登的概念与细节,并在其中品味一个重度攀岩爱好者的家庭、生活以及生死理念。
▲《大岩壁》正片。

大岩壁

供图/ 吴争

酋长岩在所有攀岩爱好者的心目中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w4.jpg

2019 年 6 月 10 日,吴争和田野以大岩壁攀爬方式完攀 The Nose,完成了多年来的一个小目标,也是目前已知的第三支完攀的中国队伍(2013 年秋天周律、Leo,2017 年春天 Apple、笨笨)。二人从前人留下的攀登报告中得到了不少帮助,尤其是周律,多年来一直悉心指导,特别加以感谢。

来优胜美地攀岩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很方便,国内各大城市都有直飞旧金山的航班,下了飞机如果不堵车,4 个小时就能开车到达山谷里。山谷有吃有喝有信号,有营地有洗澡,甚至去年还开了星巴克。

春秋攀登季的机票经常极其便宜,2、3 千人民币往返。可能比北京上海去云南黎明都要方便和便宜。

w5.jpg

攀登策略

The Nose 的线路特点是大部分攀登较为简单,为 5.10 或以下的裂缝攀登。理论上如果不受体力干扰攀登能力稳定输出,只有 4 个绳距需要使用绳梯进行器械攀登,其他的可以徒手或者手抓塞子过。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从 2 个小时(2018 年速攀世界纪录)到 47 天(1958 年首攀耗时)都有。如果攀登能力不足,纯器械攀登所有的绳距可能需要花 7 天。

w6.jpg

水和食物重量成倍增加,还需要带多个拖包,带的负重越多,累的越快,失败的概率就越大。所以成功攀登的关键之一,就是轻快,能徒手攀登(free)的地方就尽量别用器械,最差也就是手抓保护器(即French Free,大部分时间自由攀登,偶尔通过抓快挂/塞子通过难点)。

针对我们的能力水平,我们采取了多日攀登里面偏轻快的策略。

攀爬简记

Day 0.5:攀爬 1~4 段,到达 Sickle Ledge 平台之后建立固定绳索,下降回地面把拖包拖上 Sickle Ledge 固定。再下降回地面吃饭洗澡睡觉。

Day 1:攀爬 5~14 段,露宿 El Cap Tower。如果到达时间早,会把第 15 段的烟囱爬了做好固定绳索。对我们的能力来说,这天的攀爬基本不会有难点,除了第 15 段的烟囱因为只有一个挂片保护,可能会有精神上的压力。

w7.jpg

Day 2:攀爬 15~24 段,露宿 Camp 5。普遍来说这是最难的一天,难点有 King Swing 大摆荡、Great Roof 大屋檐等。而且体能已经有所下降,效率不会有第一天高。

Day 3:攀爬 25~31 段,登顶下撤。虽然绳距不多,但是有 Changing Corners 等几个依赖器械攀登的绳距,而且体力会最差。另外 El Cap 下撤的东坡路线在夜里找路不是很容易,所以要尽量早点登顶趁着白天下撤。

w8.jpg

攀登感悟

完成最后一段领攀最后看到顶上大松树的时候,心里突然有种莫名其妙的感动情绪。

去年特别火的两部跟酋长岩相关的电影 Dawn Wall 和 Free Solo 讲的都是世界顶尖的攀登者在这里的故事,人总有代入感,看电影的时候,就容易特别期待自己在酋长岩上的时光。

w9.jpg

虽然我们爬的线不难,也没有什么特别刻骨铭心的回忆,但毕竟是一个多年小理想最终实现的时刻,可能带来了一些小小的感动。

我和田野都是属于准备派的人,希望把主要精力花在事先训练和准备上,然后在正式攀登里尽量闲庭信步。作为搭档,能力相近,特点互补,而且也一起爬了很多年了,配合比较默契。

The Nose 其实是酋长岩上面最简单的几条线之一,本身并不难,不少人只训练了一次其他大岩壁线路,就直接上了 The Nose。只要最后完成了线路,固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这样会爬得很辛苦,没有力气去享受线路上一段又一段的五星经典。

w10.jpg

除了报告里提到的几个其他攀登者之外,这里有很多日韩攀登者也是大老远飞过来,听说韩国人特别喜欢爬 Zodiac。

攀登的最后一天,Alex Honnold 也在酋长岩上 free 了另外一条线。我们攀登完成三天后,有一队家庭队,带着 10 岁零 2 个月的女儿完攀了 The Nose,她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完攀 The Nose 的人。

酋长岩上卧虎藏龙,每个人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希望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w11.jpg

对话攀登者/摄影师吴争

拍摄使用的什么设备?

吴争:全程就用了一台运动相机360,带了备用相机,以及几块电池,挂在岩壁上时候拿在手上用自拍杆拍,爬的时候挂在背上的背包里。后来在家里补拍了一些素材,再加上在网上买的一些酋长岩的风光镜头,一起组织起来的。

拍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吴争:攀爬本身很费力了,要确保自己有体力去拍本来就不容易。我做片子也从一开始航怕无人机,到后来剪一些片子,然后尝试开始讲一些故事,我发现影片要讲故事的关键,就是现场得多讲点话,就是举着相机的时候,你一般攀爬是什么也不多说的,但你得刻意地去说一些话才能留下一些有话题感的片段。所以爬到后半段,人累了,情绪也下来了,就要很努力地去说一些话才行。

w12.jpg

看到您太太也参于执导了,她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吴争:因为我是一个户外爱好者,我担心我讲的东西做的片子太专业,太自说自话了,这其实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所以我就专门请她来做一个平常的大众角度。这个片子我是想做给所有人看,并不想像一个攀登游记一样,她会指出片中那些难懂太专业,或者与普通人没有共鸣的地方,她的角色非常重要。

我和太太的合作,比较像金国威和他夫人那样,只是远没有他两那么专业。其实中国的户外片在普通人中的传播非常有限,很多就是圈内人自己看看,那我觉得我这样去讲故事就是有意义的,普通人和户外人都能有所得。

w13.jpg

02
提名 NOMINATION

w14.jpg

提名理由:
蜀山之王贡嘎主峰以东6公里,矗立着海拔6886米的中山峰,此山以其艰难而缓慢的接近性著称,鲜有登山者问津,唯一的登顶记录追溯到1982年的瑞士团队。
2019年4月,新晋奶爸苏荣钦,攀登新星刘俊甫,美国追雪嬉皮Nate,协同摄影制作团队,向着中山峰开拔,意欲登顶中山峰并滑雪下降。影片记录了3人团队从成都集合、接近、扎营、攀登、滑雪的全过程。全片画面广阔,制作精良,在展现中山峰区域自然人文风貌的同时,登山滑雪运动的魅力也得到了彰显。
▲《寻雪中山峰》正片。

奶爸的寻雪笔记

供图/ 李明明

2019年4月21日,海拔6300米处黑夜狂风中我们缓慢的往前攀爬着,时而回头看一下身后用绳子串在一起的队友,他们因为风吹起的雪而有些模糊,寒冷与海拔让我的身体有些僵硬。

环绕背后的群山因为晨光的照耀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此时我们离顶峰还有四五百米高差,通向顶峰的脊线清晰平缓,我放下身上的背包慢慢的抽动着连接着队友的绳子……

我和团队此时正位于海拔6886米的中山峰,向这座四川贡嘎区域第二高峰发起冲击。

w15.jpg

临时起意

出发前两周我和友人对着电脑讨论四川登山滑雪可探索区域,这座非著名山峰从脑海的某个地方冒了出来。由于其漫长艰难的接近性导致其成为攀登的冷门,山体冰川资料也极其不详细,但却触发了我的兴致。

第二天就直接和那时还在日本做滑雪向导的美国单板嬉皮Nate通话,并确定了这个探索中山峰寻找自己心中奇妙的滑降之线的目标。

w16.jpg

再次回到四川攀登本身对我来说就是一件奇妙的体验,上一次在这边攀登已经是7年前的事情,这7年我断了三次腿动了三次手术,我从一个流浪汉晋级为奶爸,却依然背上滑雪板在雪山上用着自己的方式尝试着划出一道弧线,只是心里更多了一份特别的牵挂。

4月12日,成都至磨西镇,经过几天晕头转向成都忙碌准备,我们终于出发了。小巴1;30离开成都,7点左右队伍到达磨西镇。

关于我们这个寻雪队伍:我,苏荣钦,双板奶爸,攀登者影像制作民工,还有——


    Nate,美国单板嬉皮,资深滑雪向导雪崩教练;

    刘峻甫,单板,领攀攀登新星,技术与体能牲口强人;

    拍摄组:阮任艺、杨帆、铁丐,

    老邓,四姑娘山资深向导;

    磨西镇五哥及其安排的几位背工;

    背后的Jon以及领攀团队;

    我们方野的明明,还有廖亚的咖啡等等等人。


w17.jpg

4月14日 2760m-4200m 无与伦比的雨中云海

在雨中背着双板穿越茂密的灌木林绝对是一件苦差事,雪板不停地卡在灌木和树干之间。随着海拔的上升,植被树木的变化,天气也由昨天的暴晒转成雨加雾,在不一样的生态层次物种与气候之间行走着是一种奇特而美妙的感觉。

经过8个小时的攀爬,晚上我们的营地设在4200米处,太阳下山之时我们刚好在云海之上,如薄暮般的雾气不时笼罩着营地然后散去,让我们如置身仙境般,远方的群山开始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w18.jpg

4月15日 4200m-4880m 背工的挑战

今天对背工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送我们到大本营后得返回3700米左右的牛棚子,背工必须在三点半之前折返才有足够的时间,但有段带雪的横切很难走,我们最终在4800m扎了营,原计划是5000m的大本营。

4月16日 4880m-5100m-4880m 高海拔之上的腊肉香气

一大早老我和小刘到冰川路线上侦查路线,由于天气原因什么也看不到只到达5100m处后返回。晚饭用黄油煎背工给我们留下的腊肉配面条,难得在山上吃到这么香的晚饭配着大本营壮美的风景。

w19.jpg

4月17日 4880m至5300m  5100米处淋漓畅快的滑行

这是我们从成都出发的第7天,我和小刘老邓运输装备到冰川处,队伍其他人在大本营休息。

运完物资,下撤,我们从5100米处开始滑行,昨晚下的雪也由于一天的太阳暴晒让表面多了一层成硬壳,雪况特别不好。不过,出发一星期后终于把一直背在身上的雪板放在雪坡上,在雪与石头之间滑出一道美妙的抛物线。

晚间,攀登组在为后面的的攀登做最后的各种准备,清点装备时,发现我们的气罐严重紧张,这也给我们后面的攀登带来一些麻烦。

w20.jpg

4月19日 4800米到5600米 C1 风雪迷途

我和Nate及小刘一大早出发,在5300M处我们开始背上所有装备结组切入冰川,在冰川上裂缝绕行着攀登而上。下午4点开始变天,风雪中我们艰难行进一个多小时后只能在5600米处搭建营地。

大风迅速带走温度,搭建完帐篷时可能是因为戴着薄手套拍摄的缘故,我左手无名指失去知觉,放到怀里半个小时终于恢复。今天在冰川上行进时,看着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而形成的纹路,心想,这个冰川又能在这个欲望日益膨胀的现代化地球存在多久?

w21.jpg

4月20日 5600m到6050m C1-C2 从艳阳到狂风

一夜浅睡,在晒到巨大冰川上面的日光中醒来。

9点,我们结着组拿着探杆在冰川裂缝之间缓慢穿行,下午快3点多,始料不及的狂风夹杂着暴雪突然来临,我们努力的在暴风雪中缓慢的挪动着,强大的风似乎要带走一切,我在坚硬的雪里竭力寻找着可以挖开搭帐篷的地方。

在寒风中艰难挪动前行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找到可以挖出一块可以安放下帐篷的雪地。

w22.jpg

4月21日 6050m 太阳高挂

通过卫星电话得来的天气预报,我们决定休整一天。大本营因为气罐不够的原因,两个摄影师已经提前下撤。而我们在C2的气罐也只够我们最多支撑到明天。

早晨时候狂风嘎然而止,太阳高高的挂在顶上,帐篷由于在巨大有如镜子的雪面上暴晒而出奇的热。我们决定明天凌晨2点出发去冲顶,然后迎着阳光从顶峰滑降而下。

w23.jpg

4月22日 冲顶日 狂风挡路

狂风再次突然而至,一晚没有任何停歇的迹象,让我们不得不把出发的时间从凌晨2点推迟到3点推迟到4点,可是狂风依然;最后我们在5点的时候冒着狂风出发。

早晨7:30,经过两个多小时在黑暗中与不时的刮起的狂风搏斗前行,我们来到了约5350m处的冰坡下面,狂风带来的寒冷海拔带来的极度疲惫,瑟瑟发抖的我们作出了下撤的决定。营地的气罐也消耗完,我知道,这次活动到此就要画上句号。

w24.jpg

滑雪下降

在狂风中我撕开雪板上的止滑带,拉紧肩上有些沉重的背包,努力的动了动有些冻伤的脚趾头。

雪面因为大风有些坚硬,我们滑行在巨大的冰川之上,在裂缝与云雾之间穿行,周围是美极的群山,寒风掠过脸颊,雪板从雪面划过,眼前与脚下,对我来说它是一次美妙的滑降,它正用无以伦比的方式震撼着我。

12天的中山峰寻雪,从两千多米开始出发到六千多米,上下四千多米的落差,从地理、环境、生态、气候,从参天大树灌木丛到高山草甸冰川雪坡,我们感受到自然奇妙的层次。或是雨雾泥泞瀑布沙石风雪,瞬息万变的山区气候。

w25.jpg

在这十来天里一步步进入中山峰的区域,用我们的眼睛与脚步丈量的自然的奇妙与伟大,从我们背上背包迈入磨西沟到我们穿着雪板滑向冰川,这个过程漫长、艰苦而又美妙。

预料之外的狂风让我们止步于顶峰之前,但我们的收获的远比顶峰的风景更加美丽,即使再多的狂风暴雪泥泞与伤痛有遗憾,但和这样一群好哥们对一个这样美妙区域的探索,就是这次寻雪之路对我的最大意义。

w26.jpg

03
提名 NOMINATION
w27.jpg
提名理由:

阿尔卑斯山东部的多洛米蒂山区是全世界攀登者心中的圣地之一,这里山峦壮阔、奇峰林立,以白云岩著称,非常适合开展徒步、攀岩等山地运动。
今年的夏末秋初,攀登者王志明、邱洪树来到意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开启了他们的大岩壁攀登之旅。影片讲述了两位攀登者在三峰山(Tre  Cime)“主教直上(Comici-Dimai)”线路上的攀登,展现出了白云岩绝美的风姿。此外,全片还大篇幅地呈现了两位攀登者对攀岩人生的感悟与理解,细节之处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白云岩变奏曲》正片。

多洛米蒂的变奏曲

供图/ 赵忠军

多洛米蒂(Dolomite,亦是白云岩的英文)是一个攀登历史非常厚重的地区,攀登区域不计其数,在一些年代久远的线路上依然遗留着一些手工雕刻的痕迹。由于白云岩的特殊质地,这里的攀登路线大多需要更多的移动技巧和重心控制,无形中也增加了对身体耐力的要求。

王志明(王二)和邱洪树(小树)这次的攀登之旅的首要目标是位于东多洛米蒂核心区的三峰山(Tre cima di lavaredo),这里三座塔峰平地而起,北侧如刀削般垂直。三峰山是东多洛米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阿尔卑斯地区攀登现代乐章的重要舞台。

w28.jpg

两位攀登者攀爬的线路为Comici-Dimai,中文“主教直上”,该线路位于Cima Grande北壁,线路全长550米,共18个攀爬绳距,难度ED/UIAA VII+(自由攀登难度),首攀于1933年,是三峰山大峰北壁第一条被完成的路线。

其首攀者Comic与Dimai不但开创了使用岩锥与固定路绳攻克困难路段的攀登方式,也拉开了阿尔卑斯地区黄金六级难度时代的帷幕。这两位开创者的攀登方式影响至今。

w29.jpg

在大约六七年前,邱洪树曾到过多洛米蒂徒步,当时便看到有人在远处的山峰上进行大岩壁攀登,小树意欲攀登,但苦于没有合适的搭档,只好作罢。直到今年,小树联系到资深攀岩者王二,王二一听是去意大利白云岩,欣然而往。

小树与王二携同摄影团队赵忠军(赵四)、翟琨,以及王二的太太和女儿,便在初秋——这个最适宜攀登,同时也是多洛米蒂风山脉姿卓卓之际,去到了意大利的东北部。整个攀登周期经历前期的适应性攀爬、路线规划、物资准备、正式攀爬、登顶、下撤,一气呵成,顺风顺水,如呼吸般自然,仿佛两位多年老友漫步在自家后山。

对小树来说,这是一次完美的攀登,一圆多年之梦,同时也积累了大岩壁的攀爬经验。

w30.jpg

而对王二来说,携好友家人,快意山颠,则更像是一次合家欢旅行,正如影片所言,攀登已彻底融入了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喜欢跑步、喜欢养花,和喜欢攀岩,亦没有太大区别。

影片末尾,在王二出发攀爬前,王二六岁的女儿突然说道:“爸爸活着的时候努力帮我们,只要死了就会变成一颗星星的。”王二一紧,接着一笑,影片再无多言。

w31.jpg

对话赵忠军

影片风格与其它同类型很不相同,为何要这样呈现?

赵忠军:当初的基调,我在和团队交流时,就一直强调,这个片子其实不是非常冒险或者极限的一个东西,他更多是一个攀登和一个家庭相融合交流的一个表达,一个很平静的攀登故事,即攀登是怎么融入我们生活的。我希望其实更多的人去看到,攀登与社会并不相抵触。

那么影片主角王二呢,是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几十年的朋友,我就觉得他是这么一个代表,他从来不冒进,能把攀登和生活的关系处理的很好。当王二邀请我给他和小树搭档去意大利爬大岩壁的时候,我就已经把这个对王二的把握和影片的构思带过去了。

w32.jpg

你跟随两位攀登者一起攀爬登顶,这中间拍摄有什么困难或者遗憾?

赵忠军:它这个线路非常曲折,比较容易卡绳子,我作为摄影师只能一同攀爬(编者注:赵四是攀爬能力很强的攀岩者),很难用上升器,整个片子其实和平常的影片拍摄是有区别的,它就是一个纪录片,一个即时记录的东西,它没有任何你再来一次的机会,过了就过了。而且还要做到不影响他们的攀登,所以我只能尽我所能去捕捉有限的影像。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摄影团队在岩壁上比攀爬者更快,这样能拍到更丰满更直接的这么一个片子。

w33.jpg

对话翟琨

你是怎样加入摄影团队的,扮演什么角色?

翟琨:我是在2019年5月中旬收到赵忠军老师的信息,说是两位TNF中国攀岩运动员王二和小树,将于6月中旬多洛米蒂进行大岩壁攀登,希望用影像记录一下攀登前后,恰好有时间,我便跟上了,拍摄团队很精炼,就我和赵忠军两人。我担任的是短片策划、视频拍摄和后期制作,主要内容包括航拍、地面拍摄、剪辑等;

w34.jpg

你们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待了多久?有哪些印象?

翟琨:王二、小树、赵忠军三人于6月17日凌晨从昆明出发前往意大利,我是6月20日晚上从成都出发,于当地时间21日下午抵达意大利威尼斯,团队在多洛米蒂待了15天。在多洛米蒂期间,我感受最深的除了壮丽迷人的风景,就是当地深厚的户外文化。你会发现无论是徒步、越野跑、自行车、摩托车,还是攀岩,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这些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很自然你就会羡慕这些人,然后憧憬和向往,希望在这方面我们国内发展得再快一点。

w35.jpg

这部影片拍摄之初的构思是怎样的?最终的成品是否表达了你们最初的预想?

翟琨:前期沟通的时候与王二和赵四交流,他们的看法相对一致,即我们这个片子不追求攀登技巧和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攀登者本身。所以我在构思的时候,主要带着几个问题去考虑:

1,攀登对于两位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2,攀登者在攀登这条著名大岩壁线路的前中后这三个阶段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

3,攀登与攀登者自我,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平衡的?

这三个问题在很大方面兼顾了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因此,我着重拍摄了攀登期间的一些细节,比如在正式攀登前王二与家人的互动,这部分内容非常好地契合了王二的观点,在他看来,攀登和家人之间的平衡点没那么复杂,两者都是他生活和人生的一部分,正因为有潜在的风险,所以他做的所有决定都必须非常谨慎。

w36.jpg

在我看来他做的特别聪明的一点就是,他会带着夫人和女儿一起参与到攀岩这项运动里来,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让家人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继而理解他对攀岩的热爱,这会极大帮助王二完成一个又一个攀登。

w37.jpg

04
提名 NOMINATION
w38.jpg

提名理由:
本作品以自驾探险者田小禾(熊队)带领一支“史上最穷的车队”,在2018年挑战世界十大最危险线路之一的贝阿公路为背景。全程跟拍20天,耗时3个月,时长超过两个小时,这部涵盖了车队探险始末的完整纪录片《冲出贝阿》于2019年完成。
除去旁白、调色、配乐,里面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语言,每一个故事,都是源自最真实的记录。本片上线后全点击量超过两亿,并曾荣获南山国际电影节最佳视觉奖。

w39.jpg
▲《冲出贝阿》电影正片。备注:因微信后台视频插入数量限制,《冲出贝阿》视频使用小程序观看。

冲出贝阿

供图/ 田小禾

在普世价值观里,自驾越野就是豪车、装备和烧钱的象征,是很多平凡人遥不可及的远方。

但是自驾探险者田小禾(熊队)却要带领一支“史上最穷的车队”,在2018年4月份,去挑战世界十大最危险线路之一的贝阿公路。他们当中多为80、90后的年轻人,他们无补给无后援,没有完整信息链,有的仅是几辆90年代的八手老车。

一直以来,探险精神展现了一个民族青年人的活力,而自驾探险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纵观世界探险史,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中国人的身影。

w40.jpg

而这条位于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贝阿公路道路损毁、桥梁垮塌、冰雪覆盖冻土层;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常年野兽出没,被称为“死亡公路”。这是一座仅仅在自驾探险界被膜拜的圣杯,在此之前只有一支波兰车队在2009年穿越成功。

对于这样一支“最穷的探险队”,要去穿越这条“死亡公路”,从而改写中国自驾探险史,乃至影响世界探自驾探险史,无论成功与否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非凡,它理应被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w41.jpg

于是,当2017年探险队开始准备的时候,我们拍摄团队也同步开展了工作。面对极寒的西伯利亚恶劣环境,我们准备了三个超大航空箱,用于保护素材和设备,以防穿越中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撞击和落水。

为了能够更全面、高品质的记录下整个穿越过程,我们从北京的影视公司租了两台佳能c300 mark ii4K摄像机,一台大疆悟二无人机;自己购买配备了大疆精灵4无人机,一台佳能5D Mark IV单反,一台佳能5D Mark III单反,两台GoPro hero4运动摄像机,14台米狗运动摄像机,一台手持DV摄像机。

两台C300作为主摄影机位,悟二和精灵四为航拍机位,两台单反为图片摄影以及特殊机位补充,其他机器均为车载、运动或者水下机位。全程全机型采用4K分辨率拍摄。

w42.jpg

为了满足拷贝和备份素材双保险,分别准备了10块4TB莱斯移动硬盘和10块带矩阵4TB机械硬盘,仅我们我们摄影设备就装满了一辆坦途房车的整个尾箱。

我们摄影团队的6个人是清一色的90后,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有过这样的野外极限环境拍摄经验。年轻是动力,也是阻力。大家都铆足了劲拼了命的想把事做好,但同时也深知这次拍摄的危险,出发前买的双份高昂保险在古代就算是签了“生死状”了吧。就这样,我们上路了。

出发前的两个月,我们都在结合探险队路线日程规划来制作拍摄脚本,包括出发仪式开场,到每天的陷车、救援、露营,设置演绎情节点,现场调度、话术、对白......再到最后的结束仪式,写满了数十页A4纸。

w43.jpg

如果一切都按照剧本写好的那样,故事就终将是故事。只是,从车队出发,我们开机的那一刻开始,所有情节就悄然改变。

2018年4月初,我们到北京拍摄了车队改装车到行前准备的全过程。4月15日团队从北京出发,车队正式开启穿越挑战,自此直到2018年5月5日完成所有拍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事故,每一秒都是别样的故事。

出发前轮胎未到,不得不昼夜加班,出发时俄罗斯春汛临近,不得不每天赶路。提前而来的汛期融雪,不期而遇的日常坏车,无助深夜的铁道惊魂,凌晨三点的爆裂水箱,漫天飘雪的冰河陷落,备受煎熬的第一危桥......陌生环境和自驾探险的不确定性,让拍摄也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我们无时无刻都不敢掉以轻心。

w44.jpg

事实上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无尽的陷车救援,也不是数次的生死关头。

而是摄影师在每天拍摄十几个小时,当所有人睡下,他还在等待西伯利亚上空的冷日升起;是摄影师将脚踩入冰河之后,不愿换鞋,直到夜深人静才拔出那早已麻木白皱的右脚;是摄影师在车里不小心打了一个盹,就立即猛掐大腿,生怕自己会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就这样,我们带回了9块硬盘,超过30T素材,以及,6套二十多天没有洗过的衣服。

w45.jpg

2018年5月中旬开始,十个剪辑师,调色师,特效包装,旁白,剪辑脚本。从30分钟,到20分钟,从20分钟到13分钟,反复超过十轮的剪辑、调整、修整,近三个月的后期制作,十集的探险纪录片终于成片。全网上线后超过两亿的点击量既是对探险队挑战的成功肯定,也是对影片本身的莫大褒奖。

时间来到2019年,10集系列短片的余热依旧,不少拥趸们更希望看到完整版影片。诚然,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和记录着,我们也希望它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于是,从6月份开始,我们重新开始了二次剪辑,将十集短片重塑、调色和包装。

w46.jpg

耗时三个月,这部超过两个小时,涵盖了车队探险始末的完整纪录片《冲出贝阿》完成了。与其说它是一部纪录片,我更愿意说它是纪实片,因为除去旁白、调色、以及配乐,里面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语言,每一个故事,都是源自最真实的记录;因为我们想用现场调度去说出事故,却说不尽探险故事;因为我们想用镜头语言去道出真情,却道不尽荒野情真。

就像影片最后,熊队想要诉诸的探险精神内核那样:探险不在于谁一个横渡了某片海域,或是第一个登顶了某座山峰。探险在于内心的成长,在与突破自己的极限,到达那些你本来到不了的地方,然后回到生活中来,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我们也希望,《冲出贝阿》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无论你是悲痛欲绝还是笑逐颜开,无论你是穷困潦倒还是意气风发。努力突破你的极限,强大你的内心,到达那些你到不了的地方,让生活变得有意义。

w47.jpg

2019最佳户外影片评委组

w48.jpg

相关链接

据说,这个奖项记录了中国户外的历史第十四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评选正式启动专家评审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提名名单:在这份名单里,读懂2019年的中国户外最佳户外团队:在成都遥望雪山、古老毛皮滑雪队
年度突破:自由潜、南极跑北极、抱石V14
最佳户外出版物:人类探险史、珠穆朗玛、奇记,奇迹最佳探险:贯穿大横断、穿越北极圈、秘境巡护员最佳背包客:环球自驾,花甲骑行,自由公路
年度越野跑人物:申加升、向付召最佳户外摄影师:越野瞬间、岩壁惊险、星野极光
w49.jpg

w50.jpg

w51.jpg

w52.jpg

w53.jpg

w5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