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新刊选读】三访库拉岗日雪山

[复制链接]
山野杂志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8-15 05:56:2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3年夏季刊



Tips

库拉岗日雪山,西藏四大神山之一。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洛扎县境内,海拔7538米,整个雪山主要由三座高峰组成,屹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主脊线上。与库拉岗日相依而立的还有6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远远望去,连绵的山峰延伸千里。

算上刚刚结束的春节阿里之行,我已经整整十次入藏旅行。我曾穿越过“一措再措”的越野路,经历过萨普内外湖之间的大陡坡,在卓木拉日峰脚下苦苦等待过云开雾散,也曾在冈仁波齐转山路上的卓玛拉山口气喘吁吁......

这片高原的许多角落我都曾用脚步丈量,但是有一个地方我曾不止一次地前往,去追寻苦苦跋涉背后的快意与超然,那里就是被称为西藏最经典入门级重装徒步目的地的库拉岗日。

库拉岗日雄踞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主脊之上,以7538米的海拔位列山南地区雪山海拔头把交椅。倘若驾车沿新219国道前往洛扎方向,总能在蒙达拉山口远远望见库拉岗日群峰直插云霄的身影,就算是在普莫雍错或羊卓雍措东岸远远望去,库拉岗日群峰6座海拔7000米级巨峰也总能令旅者叹为观止。

我曾在一次冈仁波齐转山旅程的尾声自驾来到普莫雍错湖边,澄澈空气中库拉岗日群峰慷慨地显露真容,我当即决定延迟假期前往群峰腹地,这便开始了我与这座雪山的故事。

w3.jpg

普莫雍错湖畔

初见库拉岗日

由于时间关系,第一次前往库拉岗日山仅仅是进行踩线一般的轻装徒步,我们一行人赶在天色黑尽之前跨过危岩陡立的措玉河河谷,来到库拉岗日徒步的大本营——山南洛扎县色乡措玉村。

次日一早忙不迭地赶往白马林错旁的徒步起点,准备用一天的时间将过拉卡日峰两侧的白马林错与折公措尽收眼底。

可惜天公不作美,当日仅仅是在白马林错宝玉般的靛蓝前停留许久,等待卡热疆雪山从浓重的云雾中拨云见日,最后甚至连折公措的方位都没弄明白,就带着遗憾下山了。

回到白马林错停车场时,我不经意间回望群山,竟然惊喜地发现过拉卡日巨大的悬冰川开始慢慢浮出云雾,电光火石之间,宽厚的角峰也终于刺破长空与我们一行人作别。

w4.jpg

结束那次行程后,这片神奇的山域便总是带着白马林错层次分明的澄澈水光频频入梦,于是仅仅过去4个月,我便急不可耐地再次飞抵西藏,准备专程前往库拉岗日徒步。

然而那个冬天库拉岗日南坡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雪,好不容易找到窗口期的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去翻越深雪中的乱石,也仅仅走到了折公措三神湖的第二个湖的湖首。

翌日风雪大作,我转向库拉岗日脚下的介久错路线,刚刚开始徒步两公里积雪便没过了膝盖,下撤后望向天幕下近似凝固的浓重冻云,我又一次无奈地选择了放弃。


雨季来临前重装徒步进山

短短半年内先后两次进入库拉岗日山域,但竟然连一条完整的路线都没能走通。

2022年5月,赶在雨季之前,我又一次来到了熟悉的洛扎河谷,不一样的是,这次我选择了重装徒步的方式,来面见守卫西藏南方的诸神。

5月的普莫雍错还未褪去雪季的凛冽肃杀,而翻越蒙达拉山口下到海拔仅有3700米的洛扎河谷中时,山南的春天还是给我送上了大大的拥抱。

不过好景不长,刚过洛扎县城天上就落起了雨点,从格朵村徒步起点直到当天营地的几公里机耕道我几乎都是顶着雨走下来的。

在营地旁羊圈的石头围挡处扎好帐篷雨势才刚刚显现出休止的趋势,但远远望去海拔更高的地方似乎在飘着雪花,我不禁有些黯然。心想着第三次来到心心念念的库拉岗日,还专程避开两个月后的雨季,该不会还是因为天气原因把我挡在山下吧。

胡思乱想间倒是摆脱了若有若无的轻微高反,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是第二天一早了。

拉开帐篷,我惊喜地发现远方垭口的方向一片晴好,空气澄澈得似乎能够看清楚垭口下方的苔藓和乱石,垭口旁侧的湛蓝天幕下,海拔6450米的过拉卡日峰似乎在迎接老朋友一般,不时挥舞着一条流云织就的绸带。

继续向前行进,路况和从雪山东南坡方向翻越折公措垭口时基本一致,柔软的苔原地面上夹杂着大小石块,无雨无雪的天气下走这样的路倒是没什么压力。

w6.jpg

这一天的拔升不算轻松,湿软的蘑菇地与杂乱的石海交替出现,历经大小两个无名垭口,海拔5000米出头的过拉卡日雪山营地就在前方。

时近正午,山脚下的营地开始明显降温,烈风呼啸间过拉卡日雪山却没有如以往一样隐入烟云,只隔着如此近的距离,我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冰川沟壑顶端幽蓝色泽的冰塔林。

上午的行程稍显急促,赶路的目的恰恰为了能赶在傍晚之前翻上距离营地不远的折公措三神湖垭口。轻装翻越折公措三神湖垭口的路异常陡峭,但好在我没有背物资,爬起来倒也没那么吃力。

垭口的视距一点点缩小,而头顶的天空并没有聚起雨云,但我还是担心可能出现的天气突变会第三次阻挡我看到三神湖的全貌,因此不由得快步上行,也顾不得缺氧带来的剧烈头痛了,我不停地抬头查看天气,忙不迭地向着垭口进发。

或许是我的虔诚感动了喜马拉雅群山,站在垭口上时天气仍旧是一派祥和,人都说徒步者是在天气的窗口间讨要美景,此刻置身山野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

折公措三神湖的冰层基本都已解封,海拔最高的湖泊仍然可以看到风吹动冰层相互挤压的嶙峋景致,海拔低些的两个湖泊则已经能够呈现出将宝蓝揉进墨绿色中的奇妙色彩了。

继续将视线延伸至三神湖湖尾的前方,措玉河谷的山峦纷纷披覆一层薄雪,整片山野在日暮时分展现出无比祥和的温暖气氛。


终于得见折公措三神湖

虽然已经在网上见过很多折公措三神湖垭口的照片,但是这趟重装徒步中有如此好的运气能够亲眼得见,我还是激动得睡不着觉,繁星闪动,夜晚的过拉卡日雪山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薄雾之中,温婉恬淡。

徒步旅行的天气瞬息万变,第三天一早,整片山谷就又笼罩在阴云之中,当日行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就是翻越海拔5250米的卓木拉垭口。

上午时分的垭口水汽浓重,翻越垭口后的景象和前一天傍晚大相径庭,措玉的方向基本什么也看不到,只是能隐约看到折公措的大致轮廓。回望陪伴我们两天的卓木拉日雪山,深邃的冰蚀沟壑一道道深嵌山脚,浓云之中隐隐传来轰鸣作响的冰崩声。

w8.jpg

走到第二个湖的湖尾时,剩下的路都是几个月前走过的熟路了。我的速度因此一再加快,到达折公措三神湖湖尾营地时刚刚到下午两点,于是我决定继续下降海拔,到白马林错停车场附近扎营。

第二次前往库拉岗日时我曾经走了错误的轨迹,选择从白马林错湖边直接翻越垭口并且穿越数百米长的乱石滩硬切到折公措徒步路线上,望向曾经在大雪天让我叫苦不迭的石海,我不禁笑出声来。

诚然,徒步旅行的本质就在于探索未知,一次偶然间的绕路,倒是带来了很多让我回忆良久的有趣故事。

数个小时之后,当新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白马林错的湖谷,我终于见到了卡热疆雪山标准金字塔般的角峰披上霞光的样子。围绕这座莲花生大师魂湖的雪山庄严列阵,为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旅人呈现喜马拉雅最壮观的雪山美景。

围绕白马林错转湖的时候,光影角度的变换使得这座绿松石一般的圣湖呈现出了十余种不同的色泽,羊脂玉一般的色泽最是喜人。

白马林错和介久错,如果选择轻装徒步是两个单独的线路,但是如果背上露营装备重装出行,只需翻越一个垭口就可以将这两座景色各异的湖泊用一个线路分两天走完。

其中白马林错的线路我选择了和轻装徒步一样的转湖线路,围绕白马林错徒步走上一圈的难度不大,风景却足以称为顶级。除去能够亲临过拉卡日雪山冰川的冰舌末端之外,徒步路线上一直能够看到的一个小湖泊也很有特点。

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遇到的驴友告诉我那个湖叫做“酒杯措”,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它的真名叫做强巴措,或许是因为其形状呈现上窄下宽的三角形,而且湖首连接着一条直挂冰川的溪流,才让大家给它起了“酒杯措”这样的别称。

白马林错线路的深处,也就是过拉卡日冰川的下方还深藏着一个寺庙,徒步到接近寺庙的路段时就到了正对强巴措的位置,适当的角度下强巴措往往会呈现出翡翠一般的色泽,湖首是高高垂下卡热疆雪山冰川,雨季尚未来临,冰舌末端还没有被泥石流覆盖,只是云雾尚浓,冰川上方的雪山再次隐入云中。

白马林错与介久错直线距离不远,但阻隔二者之间的垭口却远没有那么容易。先前路段的碎石在这里变成了个头很大的石块,有些比摩托车体积还大的巨石不偏不倚地挡在轨迹路线上,需要手脚并用才能将其翻越。

重装徒步数日,我早已是强弩之末,横在前方的这最后一个垭口着实费了我很大的力气,但一想到晚上就可以到措玉村吃到曲珍阿佳做的回锅肉,我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地奋力爬坡。

这一段翻越垭口的路程环境尤为荒凉,除了黑褐色的石头外基本植被全无,较大的坡度也导致了土质流失,随着脚步的挪动,大小石块不时滑下陡坡。

w9.jpg

接近垭口的最后几十米最为煎熬,这座垭口的海拔虽然远不及两日前翻越的卓木拉垭口,但危险程度和对体力的消耗却远远高出很多。几乎连滚带爬,我终于还是站在了垭口顶端。

5月的库拉岗日遍布高山杜鹃,垭口顶端的白雪映衬着介久措周围大片的杜鹃枝桠,抵消了几分雪山隐匿的缺憾。没错,这第三次前往库拉岗日的旅程还是没能在介久错旁看到“南方守护神”的尊容。

然而旅行就是如此,徒步旅行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把风景当作执念一般地去执行,用脚步丈量山河与雪野的旅程本身就充满着激情与惊喜,有些路只要走过了,就算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就算总会留有些许遗憾,但终归已经实现行走的意义。

挥别众神与山间青翠的璞玉,我沿着通往措玉村的碎石路慢慢行走,走回曾经多次借宿的家庭旅馆,走回那些追逐极致风光的片段与剪影。

回望一年之内三次造访的这片山野,回想一次次追寻极致风光征程中亲历的欣喜与不甘,我仿佛一瞬间明白了藏传佛教中对于坛城的理解:郑重地拿起,轻松地放下。风景和汪洋恣肆的文字一样,本是浑然天成,你我都只能妙手偶得之。选择徒步的方式,选择与自然相看不厌的状态,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心感受风景,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热线:01067154355

投稿邮箱:

shanyecma@qq.com

w10.jpg

往期精彩回顾


    备战世青赛:国家青年攀岩集训队在北京开训

    【攀岩世锦赛】龙金宝速度赛摘银,获巴黎奥运会资格

    转战赛场:2023国家少年攀岩集训队夏训营结营



w11.jpg

w12.jpg
在看点这里
w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