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帖子
2023.8.12日星期六早上8:00拓东体育馆七号门口集合徒步大哨森林捡菌子 ————
云南省 2023-08-07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 让五岳之首的泰宗都为之逊色的 - 黄 山 - 集中
北京市 2023-09-15
喜爱户外野虐↑↑↑点上方蓝色字 想了解更多活动路线,请关注公众号,每周末都有精彩
江苏省 2023-04-05
户外国内游“卡路里户外” 每个夏天, 都要去看一次草原。 城市之外的草原,总是散
浙江省 2023-06-26
拥抱花香和海风 温暖总会在下一秒 蜂拥而至 【报名咨询】:小溪(微信号/电话:132-
北京市 2023-08-18

户外探险毒虫动物叮咬袭击防治全书

[复制链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14:55:47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户外徒步对野生动物的防范

随着春暖花开,户外的驴子们也逐渐多了起来,希望朋友们在进行野外活动时一定要多了解相关知识,准备充足,做好安全措施。在此,我们在提醒朋友们注意安全的同时,也介绍一些在野外进行户外活动时对动物的防范措施。
一旦遇见兽类,应迅速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正视它的眼睛,让它看不出你下一步的行动。你要保持警惕,但不要主动发动攻击,这样会暴露自己。不要背对对方,在自然界中这样做等于表明自己是被猎者。面对对方,慢慢向后退。同时不能让它看出你想逃跑(自然界中某些动物后退的时候表示它准备发起攻击,兽类都知道这一点)。如果它跟进则应立即停止后退。注意:后退时一定要以匀速慢慢的走,即使对方没有跟近也不要快跑--这是野生动物的天下,它可以轻易的追上你,当你快跑等于表明自己是被猎者。尽可能不要上树(除非它没有发现你,或者你自信后援小组能及时赶来),上树等于自断退路,兽类善于等待。
如果它不认为你是食物,并且发觉你不会对它造成伤害,观察一下之后它就会离开。你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它明白这两点。

经常听到有熊闯入营地的事,这是因为以前有人用自带食物喂熊,后因此举危险而被禁止。但熊可不知道这一点,它仍然以为您的野营饭盒是为它准备的,于是大饱口福。
要说明的是:熊不会主动伤人,在它眼里人并不好吃。
1、一般只在两种情况下主动袭击人类:你站在母熊和小熊之间(母子问题);
2、你站在熊和熊的食物之间。所以当你在有熊出没的地方行进时,最好在身上带上铃铛,一路上吹口哨,熊能听见,知道是(可怕的)人类来了,会躲开的。
但一定要记着:童话寓言说的“趴地上装死”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真的有人试过,结果是:他在给熊扇了一巴掌,并少了一大块头皮之后一跃而起大叫一声然后爬到树上去了。当然,在他爬树的时候熊也没闲着------它被那一声惊吼给吓跑了。

一般来说狗都很可爱,只要你不去惹它就不会咬你。但疯狗除外。当你在路上看见有垂头丧气、伸出舌头的狗时,请远离它。
当给狗追时,马上蹲下,并捡起石头扔过去。实际上你只需要紧记“蹲下”即可,不管有没有石头都蹲下。狗马上就会跑开。(警犬除外)

狼是最危险的动物。一头狼并不危险,但是,狼大多是群体活动。如果在行进中发现只有一头狼,千万不要轻视它,特别是当它远远跟随的时候--狼很少独自发起攻击,当它认为不能独立获取猎物时,会通知其所在群体,并远随猎物之后,在路途中留下记号,吸引更加多的狼加入,入夜时分即会发起攻击。当发现有狼跟随时,尽快回到公路或安全营地。狼怕火,可以利用这一点脱险。千万不要想着把那只跟随的狼消灭即可脱险,相反,这样只会引发狼群的仇恨,当狼群想复仇或想救援被捕捉的狼时,会召集其它狼群(直到它们认为有绝对实力获胜为止)一起进攻,这时,火也无法让其退缩。
古印第安部落流传这样一个忠告:千万不要无故伤害野生动物,大自然是它们的天下,自然界同样有着“法律”,狼就是它的执法使者。

打草惊蛇是常用的办法,在一些潮湿的草丛、林间及灌木丛里,或者大雨前后,都是蛇出没的地方和时间。不论是否有蛇,都应拿一根棍子,边走边打草,使蛇惊吓而逃。在营地扎营时,如果有防蛇的必要,应当带上一些雄黄粉之类的驱蛇之物,将其撒在帐蓬或者营地四周,可以避蛇。如果蛇已被惊动并且立起前身准备攻击时,大家不要惊慌,要原地不动,慢慢地拿出手巾之类的东西,抛向别处以将蛇的注意点引开,随后,要么用带叉的长棍灭之,要么避开。
蚂蟥
蚂蟥分旱地蚂蟥和水蚂蟥等多种。旱地蚂蟥一般生长在潮湿、低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方,多活动在道路边的草丛上。人经过时会惊动它们,第一个人往往无事,后面的人一不注意就会被它的吸盘“粘”住,并很快爬到皮肤上。
防蚂蟥,有两种办法:
1、一种是防范,即将裤脚扎紧,撒上点风油精,在腿上、手上涂一些万金油等刺激性的药物。如果在蚂蟥多的地方区,还要不时地察看(挽开裤袖)。
2、一种是斗争,即干脆挽起袖子(手和裤),让皮肤暴露出来,一旦有蚂蟥叮上就很容易觉察(蚂蟥一般是深褐色),这时大胆地用手将其扯下来(用指甲掐或烟火烫),再用手将它捏在手中搓弄,直至干死
[]
回复 关闭延时

使用道具 举报

推广

精彩评论9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16:31:22
野外被毒虫和动物咬伤该怎么办

在野外做户外运动时,经常会碰上毒虫和动物咬伤,常见的有:蛇、蜂、蜈蚣等。
蛇咬伤
蛇毒分为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蛇咬伤时被咬的肢体应放低,在伤口*近心脏的一端用领带等轻轻地扎起来。无口内舌、龈溃破或唇裂伤口者,可以口对伤口猛吸10来次,每吸一口血马上吐掉,最后还需漱口。在处理伤口的同时要及时服用和在伤口部位外敷蛇药。伤口部位应保持不动,如是脚伤,应抬着去医院。被毒蛇咬伤是危险的,被无毒蛇咬伤也必须及时处理。
蜂蜇伤
夏秋季节外出野游,如被蜂蜇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有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假如蜂毒进入血管,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
急救措施:
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在毒虫中,惟有黄蜂与众不同,其毒素为碱性,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因此在拔出毒刺后,用碘酒、酒精消毒伤口。可以吃点抗过敏药。
2.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来中和毒素。
蜈蚣咬伤
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膻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应急处理 :
蜈蚣咬伤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有全身症状者要速到医院治疗。
蝎子咬伤
蝎子属蜘蛛纲,蝎子螫刺人时,由毒腺分泌毒液进人人体,迅速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
应急处理 :
蝎子的毒呈酸性,可以用碱性肥皂水(别用香皂)、苏打水、3%氨水涂在伤口处,如果有蛇药的话。用温开水化开抹在伤口上,没药也可用泡开的冷茶叶(碱性)敷上。在伤肢上端2~3厘米处,用布带扎紧,每15分钟放松1~2分钟,伤口周围可用冰敷,切开伤处皮肤,用抽吸器或拔火罐等吸出毒液,并选用高锰酸钾液、石灰水冲洗伤口。症状较重者应到医院治疗。
蜘蛛
蜘蛛有很多种,毒性也不一样,有神经毒、细胞毒、溶血毒等。?咬后伤口剧痛、出 血、甚至导致神志不清。蜘蛛毒也是酸性毒,处理办法与毒蝎子一样,越早越好。
狗或猫咬伤
被咬后应迅速用净水涂肥皂冲洗干净,包上纱布再去医院检查。被狗咬伤的伤口,容易化脓,所以必须进行彻底的伤口处理,及时注射疫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17:47:27
野外蚊虫叮咬防救常识

发生在森林、草原、河谷、荒漠等偏僻地区的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如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传回归热、恙虫病、北亚蜱传热、野兔热、Q热、鼠疫等,主要是老鼠、野兔、旱獭和家畜等动物的疾病。当人们进入这些疾病的流行区之后,由于不慎,可能会感染得病。这些疾病的流行区一般有一定范围。如新疆出血热病主要发生在半荒漠的胡杨林地区。森林脑炎,仅在森林和草原才有,而且主要是在东北长白山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杉树、松树、桦树、杨树等针阔叶混交林地带,以及新疆天山林区和前苏联中亚地区的雪岭云杉树稀疏、而灌木丛和杂草很密的山地阴坡。又如恙虫病,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同越南接壤的山岳丛林地区,以及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怒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这些地方性动物传染病的发病时节也有严格的季节性。如新疆出血热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病较多;蜱传回归热主要在4~8月最多;森林脑炎多在5月底至6月下旬发生,其它季节则很少发病甚至没有。恙虫病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在云南以8月为最多;北亚蜱传热也主要在5~6月流行。 
这些疾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由昆虫传播给人类,它们在叮咬发病的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就会将病原体注入人的血液而发病。在青藏高原的某些地区,许多人得野兔热和鼠疫主要是由于在疫区狩猎野兔引起的。因此,在上述地区,应采取措施防蚊虫叮咬,禁止疫区狩猎。 
人们常常听到许多关于热带丛林中毒蛇猛兽的种种恐怖传说,但这些传说大多是夸大其词或完全虚构的。曾长期在热带丛林作战的英军“汉普郡”团上尉菲布斯在《马来亚丛林中的游击战》一文中写道:“马来亚有很多种毒蛇。我亲眼看见过不少,但从未听说谁被蛇咬伤过的事。野兽见了人就逃避,因此我们很难见到它们,但可以听到野兽的叫声”。正是这些夜间动物的吼叫和关于毒蛇猛兽的传说,给军人心理上造成很大影响。然而,热带丛林中真正的危害却是来自昆虫,其中许多昆虫可传播疾病使人生病。1941年6~7月,G·M·D远征缅甸的军队,在撤退途中,因丛林中蚂蝗、蚊虫的叮咬而引起的破伤风、疟疾、回归热等传染病使数万名士兵丧命。仅以第5军为例,军直属部队共计4.2万人,战斗仅伤亡7300人,而死于疾病的就达1.4万余人。 
热带丛林中传播疾病或病原体的昆虫主要有:蚊、蜱、恙虫、蠓、牛虻、蚋等。蜱是一种长相与蜘蛛相似的小虫子,西南边疆的群众叫它马鹿虱、鹿子虱、或称它为竹虱子。蜱专附在动物皮肤上吸食血液,也经常趴在人的皮肤上吸食人血,有些蜱还带有病毒,能将疾病传播于人,在山林中活动要特别注意防蜱。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驱避剂对付蜱,防蜱主要是靠扎紧衣袖、裤管,防止蜱钻入衣裤内。在森林中休息时不要靠在树干上或坐在枯枝落叶上,以免藏匿在这些地方的蜱爬进衣裤内,应先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再坐下休息。无论休息或活动时要随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的皮肤上有无异物蠕动或叮咬。一旦察觉蜱已叮在皮肤上,不要慌张,先观察蜱是刚叮上去还是已叮了很久,如果是刚刚叮上去的,应迅速抓住蜱的腹部快速往外拉,通常可以将蜱拔掉。如果蜱已在皮肤上叮了较长时间,则不可快速猛拉,因蜱的头部进入皮肤后,其前部的鳌肢便紧紧地钩在皮肤里,用力猛拉的结果便是把鳌肢拉断留在里面。鳌肢细小不易察觉,常在皮肤里引起发炎,患处经常化脓红肿。对于在皮肤上叮咬了很长时间的蜱,要拉一下,放一下,反反复复轻轻地往外拉,直到把蜱完整地拉出来为止。如果不小心把蜱的鳌肢或假头拉断留在皮肤里,应用消过毒的手术刀片把伤口略微扩大,用镊子或针把蜱的鳌肢或假头弄出来,然后用碘酒或消毒酒精对创口进行消毒。 
为了防止昆虫的叮咬,人员应穿长袖衣和长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涂搽防蚊药。不要在潮湿的树荫和草地上坐卧。“不怕蚊虫闹得欢,野艾野蒿一缕烟。”宿营时,烧点艾叶、青蒿、柏树叶、野菊花等驱赶。
蚊虫叮咬解救法 
遭蚊虫叮咬,后果通常并不严重,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用尼龙薄纱制成防蚊头罩保护头部,对全身的防护则用蚊帐。 
不要在河边、湖边或溪边扎营。在夏天,近水的帐蓬最容易招引蚊子。 
全身抹上或喷上防蚊油,并喷一些在衣服、被褥上。身上的药剂容易被汗水冲掉,但是布料上的则可维持较久。 
如果被昆虫叮咬,可用氨水、肥皂水、盐水、小苏打水、氧化锌软膏涂抹患处止痒消毒。
野蜂螫伤解救法 
雌蜂的腹部有一根由产卵管变形而成的毒针,当它感觉到危险时,就用毒针来螫刺,刺后剧烈疼痛,有些人还会觉得头晕或恶心。经常螫人的蜂有拖足蜂、蜜蜂、胡蜂,其中胡蜂毒性很大,严重时会把人螫死。被螫过一次的人,往往会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给蜜蜂、马蜂或黄蜂螫伤会有危险,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头晕、恶心、发热等,对蜂毒过敏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18:23:21
累了,歇歇。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19:27:14
大家回帖不踊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20:04:58
户外活动防治蚊叮、虫咬、蜂螫小窍门

春暖花开,各种户外活动也逐渐多起来了。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防治蚊叮、虫咬、蜂螫是很重要的。
为避免蚊子叮咬,可在皮肤上涂上驱蚊剂。驱蚊剂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也可以用戴防蚊帽在方法避免蚊子叮咬脸部,防蚊帽的形状与原理与养蜂人用的防蜂螫帽一样,可以自己动手制做。被蚊子叮咬后,尽量不要用手抓患处,在患处涂上清凉油或风油精,每天涂抹3—5次即可。
若被黄蜂螫了,可用醋涂抹患处,或找些鲜马齿苋捣汁涂抹。如果被蜜蜂螫了,应先剔除毒刺。因蜜蜂的毒针有倒刺,刺入入体皮肤后无法拔出,便将针留在人的皮肤里,毒针尾部的毒囊也从蜜蜂的尾部拉脱,留在被螫处。剔刺时不要用指甲掐着毒囊往外拔,以免残留在毒囊里的蜂毒顺着毒针进入皮肤,最好用小镊子夹住毒刺的根部往外拔。除掉毒刺后,在患处涂抹氨水或肥皂水,疗效很好。被蜂螫的部位,要避免烤火,否则会因烤火受热,毛细血管循环加快导致患处肿胀。
被毛虫螫伤,皮肤上经常粘有毒毛,清楚起来十分费事,用氧化锌胶布或透明胶带贴在患处拔除毒毛效果很好。毒毛清除后再涂上捣烂的鲜马齿苋。
如果被蜈蚣咬伤,在伤口处涂抹肥皂水、氨水或旱烟油。若带有蛇药,用蛇药涂抹患处也很有效。假如这些东西都没有。可以用新鲜的蒲公英捣碎敷在患处。
春、夏、初秋时节,在南方的森林里行走常遭到山蚂蟥的攻击,为防止山蚂蟥叮咬可穿一用布缝制的长袜,将裤脚塞入袜内,并扎紧袜口,并扎紧袜口,蚂蟥就钻不进去了。打上绑腿,也能有效地防止山蚂蟥侵袭。用灭害灵、风油精喷洒在裤管和鞋、袜上,对山蚂蟥有驱避作用。用浓盐水洒在这些部位,也能起到以驱避效果,在潮湿的地方行走,要经常喷洒,以免药性变弱或盐分变少起不到驱避作用。发现蚂蟥已叮在皮肤上后不要紧张,可采用猛击一掌的方法使蚂蟥脱落,也可用一滴风油精滴在蚂蟥身上或向蚂蟥身体上撒盐的办法迫使蚂蟥脱落。注意不要用手硬拉叮在皮肤上的蚂蟥,因蚂蟥的吸盘上有许多锐利的角质齿,硬拉易使伤口扩大。蚂蟥吸血时会分泌一种组织血液凝固的酶,所以使伤口流血不止,碰上这种情况,先用但盐水清洗伤口,再用手指将伤口紧压数分钟,通常就可以将血止住。
蜱是一种长相与蜘蛛相似的小虫子,专门附在动物皮肤上吸食血液,蜱经常爬在人的皮肤上吸食人血,有些蜱还带有病毒,能将疾病传播于人,在山林中活动要特别注意防蜱。西南一带的群众蜱有多种俗称,有的叫它为竹虱子,防蜱主要是靠扎紧衣袖、蜱裤管钻入衣裤内。在森林中休息时不要靠在树干上或坐在苦之落叶上,以免藏匿在这些地方蜱爬进衣、裤内,应先清理出一块干净的地方再坐下休息。无论休息或活动时要随时注意感觉自己身体的皮肤上有无异物蠕动或叮咬。一旦察觉蜱已叮当再生皮肤上,不要慌张,先观察蜱是刚叮上去还是已叮了很久,如果是刚刚叮上去的,应迅速抓住蜱的腹部快往外拉,通常可以将蜱拔掉。如果蜱已在皮肤上叮了较长时间,则不可快速猛拉,因蜱的头部进入皮肤后,其前部的鳌肢便紧紧地钩在皮肤里,用力猛拉的结果便是把鳌肢拉断留在里面。鳌肢细小,不易察觉,常在皮肤里引起发炎,山区有些群众被马鹿虱咬后,患处经常化脓红肿,就是把蜱的鳌肢拉断留在皮肤内了。由于不懂这道理,他们误认为被马鹿虱咬了要痛很长时间。对于在皮肤上叮咬了很长时间的蜱,要拉一下,放一下,反反复复轻轻地往外拉,直到把蜱完整地拉出来为止。如果不小心把蜱的鳌肢和头拉断留在皮肤里,应用消过毒的手术刀片把伤口略微扩大,用镊子或用针把伤口略微扩大,用镊子或用针把蜱的鳌肢和头弄出来,然后用碘酒或消毒酒精对创口进行消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20:16:47
野外被蜂螫伤急救方法

毒蜂包括蜜蜂、黄蜂(有些资料又叫马蜂或胡蜂,不一而足,大概只有研究昆虫分类学的才能够说清楚)、大胡蜂和竹蜂等多种有毒刺的蜂类,其毒力以蜜蜂最小,黄蜂和大胡蜂较大,竹蜂最强。
毒蜂尾端都有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注入体内,引起中毒。蜜蜂螫针有逆钩,螫人后螫针常残留体内,而胡蜂的雄蜂无螫针,雌蜂螫针无逆钩。
蜜蜂蜂毒为微黄色透明酸性液体,主要含蚁酸和蛋白质;其他毒蜂的毒液却大都呈弱碱性,主要含组织胺、五羟色胺、缓激肽等成分复杂的毒质,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中毒反应较蜜蜂快而严重。蜂毒性质的这种显著差别,决定了必须对症下药。
一般身体健康的人,同时受到5只蜜蜂螫刺,仅发生局部红肿和剧痛,数日可以恢复正常;如同时受1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使机体中毒,引起中枢神经损害、心血管功能紊乱等症状;同时受200只以上蜜蜂螫刺,会死于呼吸中枢麻痹。
外出野游时被蜂螫伤,不要以为没有什么,应引起重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完全有理由相信,有些毒蜂的毒性决不亚于任何毒蛇,而之所以较少有人死于毒蜂螫,根本原因仅仅在于进入人体毒液的数量相差悬殊。然而即使只被一两只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也常常会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还可能迅速出现荨麻疹、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蜂毒还有一点完全不同于蛇毒:不少人被它螫伤后产生的抗体在以后再次遭遇叮咬时常常会起过激的反作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介绍了一个第一次被大量蜂螫伤后康复,而第二次却死于同样的少量蜂螫的案例,并分析了人体中的该复杂生化过程。
【被蜂螫伤急救法】
被蜜蜂(其毒液是酸性的)螫后,应立即小心拔出毒刺,如有断刺必须用消毒针将其剔出,然后用肥皂水、3%氨水等弱碱性溶液清洗及外敷,如果没有碱性液则用干净的清水冲洗伤口;如被其他蜂螫刺,最好用食用醋洗涤及外敷,然后用力掐住被螫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若被大胡蜂或竹蜂等毒性猛烈的毒蜂螫伤,最好用季德胜或南通蛇药涂抹或外敷,同时口服蛇药片(驴子们如果有这些药就应每次都随身携带),亦可以采撷鲜蒲公英、紫花地丁、景天三七、七叶一枝花和半边莲等解毒草药捣烂外敷,然后尽快送医院治疗(尤其在被成群蜂螫伤后必须即刻送大医院)。
症状要点:
1.螫伤处有红、肿、热、痛,重者局部变黑、瘀点,并可扩散,甚至发生组织坏死。若为蜜蜂螫伤,则一般有螫针残留;
2.全身中毒反应可有头晕、头痛,不安等表现,轻者一般可在数小时内消失,若为群蜂多处螫伤,则可发生严重中毒反应,出现呼吸困难,乃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3.胡蜂螫伤中毒还可引起溶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肝脏损害等(应实验室检查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
临时急救措施:
1.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甚至没有食用醋,可在患处用力涂抹柠檬、橙子等水果,酸性越强的效果越好,酸性不强的也有一定效果;
2.如果没有水果,又不认识解毒草药,就地采摘一些酸性的草本植物涂抹;
3.民间有用人奶治疗蜂螫的验方,颇有效果,在野外可以用携带的纯牛奶擦洗,想必可以吸收并中和一些毒素;
4.有全身症状者,在采用上述措施后应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
5.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1.被野外的毒蜂螫伤后,往患处涂氨水、肥皂水等基本无效,因为这类蜂毒中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被蜜蜂螫伤后,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其他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液体;
3.被蜂螫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否则切莫掉以轻心。
【与毒蜂和庸医的亲密接触】
〖第一次亲密接触〗
1)经过
从一宽大的林荫道走过,感觉头顶上落下一物,以为是树上掉下的什么东西,用手拂了一下,没有拂掉,然后突然感觉头顶刺痛;
2)起因
有民工之前捅了马蜂窝,当时有一个人望着树梢,本人迟钝,一年多后才想明白;
3)庸医的错误治疗
涂抹红药水和氨水(现在知道应该用酸性溶液),因为伤得不重,数天后痊愈。
〖第二次亲密接触〗
1)经过
骑自行车经过一路段(左边有颗大榕树),突然遭到大批马蜂袭击,剧痛之下连人带车摔倒在路上,起来后拼命扑打无效,又狼狈狂奔,被蜂群追赶至远处一保安亭方才止步;
2)起因
有两个工人刚用石头砸了马蜂窝,同时先后有至少三个行人受伤,本人伤势最重,头顶、脸、额、背、肩、手臂、手腕、手掌都被螫,共20余处,至今仍留有疤痕;
3)庸医的危害性
仍然使用红药水、氨水和肥皂水这“三水战术”,并且竟然建议回去睡觉!本人躺在床上半小时后情况加重,感觉剧烈的头晕、恶心、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以至于行走困难,后打电话给邻居,多亏他们背下楼送大医院急救。
4)用药记录
①两瓶氧氟沙星吊针、一瓶杜冷丁吊针、抗过敏针剂等,全部药品滴注完后方有痛觉(注意必须输液以促使蜂毒的排出);
②口服药包括抗生素、镇痛药和扑尔敏(或息斯敏)等;
③外用加拿大出的一种软膏;
④有过敏者,可应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
⑤有肝、肾功能损害时,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第三次亲密接触〗
1)经过
鲜艳颜色的衣服和背包等因素引起毒蜂的主动攻击(尤其在蜜源较少的地方和季节);
2)经验
当时情况看来不太严重,回来后未作任何处理,晚上又喝了不少酒,第二天加剧肿大,显然不应该饮酒;
3)对医生的又一次失望
居然问我上一次用的什么药,然后乱弹琴地开了破伤风针剂和一瓶昂贵的氟罗沙星吊针,输完后肿胀得更变本加厉,皮肤都仿佛要裂开,指关节就象套了环一样,非常烫兼奇痒,至今天才全好,看样子治疗蜂螫使用破伤风针是错误的、与氟罗沙星同用则是荒唐的。
【防蜂注意事项】
驴子们出游山野,一般应当不抹香水、发胶和其他芳香的化妆品,以防毒蜂闻风而至;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以免招蜂引蝶;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群蜂攻击;如不小心触动有蜂巢的树枝、灌木,引起蜂群骚动,千万不要拔腿狂奔,而应就地蹲下,屏息敛气,纹丝不动,可用随身携带的草帽遮挡颜面和头颈,耐心静候十几二十分钟,等蜂群活动恢复正常之后,再慢慢退却,以躲过“劫难”;另外,鲜艳的服装、头花等都容易诱发毒蜂的攻击行为,因此一定要注意穿着,避免红黄橙等接近花蕊的颜色,本人这次就是因为穿了一件鲜红的T恤而莫名其妙毫无征兆地遭到毒蜂的特别青睐(走到哪儿居然它们就跟到哪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20:53:41
又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21:55:28
户外探险如何防治蚂蟥叮咬

蚂蝗又叫水蛭,丛林中蚂蝗极多,这种动物虽不传染疾病也不立即使人致命,但它吸血多,使人的体力衰弱,并且叮咬处往往流血不止,容易发生感染。蚂蟥的种类很多,有生长在阴湿低凹的林中草地的旱蚂蟥,也有生长在沼泽、池塘中的水蚂蟥,还有生长在山溪、泉水中的寄生蚂蟥(幼虫呈白色,肉眼不易发现)。蚂蟥吸血量很大,可吸取相当于它体重2~10倍的血液。同时,由于蚂蟥的唾液有麻醉和抗凝作用,在其吸血时,人往往无感觉,当其饱食离去时,伤口仍流血不止,常会造成感染、发炎和溃烂。
预防蚂蝗叮咬的方法:
在热带丛林中行走要穿长裤,将袜筒套在裤腿外面,以防水蛭钻附人体。行进中,应经常注意查看有无蚂蟥爬到脚上。如在鞋面上涂些肥皂、防蚊油,可以防止蚂蟥上爬。涂一次的有效时间约4~8小时左右。此外,蚂蟥和蛇类对生蒜的气味也不敢*近,将大蒜汁涂抹在鞋袜和裤脚,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功效。
宿营的地方应选择在比较干燥、草不多的地方,不要在湖边、河边或溪边宿营。
休息时经常检查身上有无蚂蝗叮咬,如有蚂蝗应及时除去。
经过有蚂蝗的河流、溪沟时,应扎紧裤腿,上岸后应检查是否附有蚂蝗。
尽量喝开水,不喝有寄生蚂蝗的水。细小的幼蚂蝗不易发现,喝进后会在呼吸道、食道、尿道等处寄生。
蚂蝗叮咬的处理:
当这些“吸血鬼”叮在你身上时,你千万别用手去把它拔下来,那是很愚蠢的做法。因为蚂蟥有两个吸盘,很可能你会适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紧。同时硬拔,会让它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
把蚂蟥弄下来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拍拍手臂大腿或其它被叮咬的地方,这种震荡会蚂蟥会脱落。
用浓盐水涂在蚂蟥身上是一种常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蚂蟥身上涂肥皂水、烟油、酒、醋等等。很快,蚂蟥就会掉下地来。
用火也可以让蚂蟥吃不消,用火柴或香烟烤一下它,它便受不了。
也可用刀子将其刮下。实在无法时,让它吸饱血自然就脱落。
蚂蟥脱落以后,对于被叮咬的伤口要进行必要处理,不然引起感染便麻烦了。涂一些碘酒或酒精消毒。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也不用着急,教你一个土方,用竹叶烧焦成炭灰,或将嫩竹叶捣烂敷在伤口上,一样可以达到防感染和止血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uyueguang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0-18 23:12:23
那我就纳闷了,怎么老是累呢?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徒户外网(TuHuwai.Com)属于中国徒者户外服务平台,特色内容有户外活动结伴,户外媒体发布,收集俱乐部活动,户外达人游记分享,徒步线路等,助你快速了解户外动态,让你出行无忧!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客服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Copyright © 2001-2020, TuHuwai.Com.
  • 浙ICP备19045099号-2 | 浙公网安备 3301100201652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