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一个不大的县,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发祥地,有着闻名中外的浙东唐诗之路,有李白梦游的天姥山,有通往天台县界的古驿道,有令人向往且又神秘的丹霞古道,还有一条隐藏在山林中与宁海接壤的盐帮古道。
穿越过古驿道,解读了刘阮遇仙记;也见识了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之丹霞古道;对于那条刚被挖掘兴起不久的盐帮古道,只是听闻,却不曾亲历。
前几日,同学群里讨论着相约走走,自然就想到了这条隐没于丛林中的古道,时间,地点,确定,报名,成行。事先讨教了老驴们,在众多线路中,选择了一条没有强度的环线。
宁海产盐,新昌的东边与之相接。古时候,私盐贩子从宁海贩运私盐,选择山间小道,这条小道不容易被官兵拦截,久而久之,走这条路的私盐贩子越来越多,也成了山民们进出大山的通道。后来,有人出钱出力给道路铺上石头,还建起了歇脚的亭子,渐渐地,这条小道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盐帮古道,古道主干全长约20公里。
周日,江滨集合,车至青宅,一个宁静的小山村。在纯朴的乡民指引下,我们走向村后的小道,由此开始上山。
深冬的早晨,霜露沾满树枝,一些还未来得及飘落的叶子,被季节渲染成了微醉的模样,通红,亮丽。这是一条窄小的山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如果不仔细留意,如果不是两边有到过此地的驴友们留下的彩色飘带,或许不会与古道联想在一起。我们就随着这条村民们踩踏过无数次的道路上山,急冲冲地想要去领略古道之美。
兴奋的心情,不顾路的陡滑,快步向前。经过一座水库,穿过一片茶园,越过一处竹林。终究是疏于锻炼,上过几个路段,开始吁喘,身体发热,竟然有种晕眩乏力的感觉。到达一处平缓之地,稍作歇息,饮水充饥,减衣散热,来一个大合影,缓解压力。
一路上,随着丝带和木桩指示牌,朝着拟定的线路和方向行走。小道两边,灌木松林,荆棘丛生,时而平缓,时而崎岖,时而一边是悬崖。远处是山峰起伏,天边是阳光明媚,蓝天白云飘荡。就这样,爬山越沟,欢声笑语。一行七人中,相对而言,我也算得上是“老驴”了。一不小心,越过了同伴,把她们甩在了身后。一边走,一边拍摄着想要留下的景色。时不时停下来,朝后面吆喝几声“快点,跟上!”偶有几次听不见回响,心里也有点打颤,可是前面的诱惑,还是让我停不下前行的脚步。走走,停停,努力地想象着古人的心情,双脚的紧张,也感受到了古人肩挑的辛酸。
快到山脚,看到一处竹林,东倒西歪的竹子,坑坑洼洼的地面,显示着这里无人打理。有两个村民,在挖掘冬笋,看我经过,微笑着询问从哪里来。山下,正在建设,几间房屋已初具成形。一条溪流从上而下,边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着“第十三渡——牛心渡”。
盐帮古道有一条水路,沿结溪而下,这就是迂回曲折的“十八渡”。我们此次的路线就是“青宅——十八渡——里家溪——结局山——上阵山——青宅”的环线。
溪边停靠了一排车子,还有车子陆续从外面进入,都是一些和我们一样的徒步者。日晴多日,溪里的水势不大,好在天冷,也没有玩水的兴致。歇息,等待,是个不错的地方。静静地,环视着。溪岸两边,翠竹摇曳,树木葱茏,溪滩宽阔,溪水清澈,山光倒映,好不怡人。一块块的小石头,铺垫成路,并垒砌成了一个个半圆形的造型,倘若下雨过后,水漫过石面,应该是另一番美景。想起,古时那些挑着食盐的汉子们,双肩轮用,晃晃悠悠地渡过溪水,水中倒映成像,相映成趣,即使是雨天赶路,定也会如我一般被之景色吸引,怡然之得,消除了一路的疲累。
不多时,同伴们也从山上下来了。看到如此美景,欢呼之情自不意外。一个个争相着拍照,留影,反而忽略了日近中午的饥饿。“驴”的特点,除了走,就是吃。外出驴行,携带的食物都是最简单的,方便食用,能够解饿、解渴就是最好的。我把一早煮的鸡蛋,一个个分给大家,外带一些水果、零食。笑嘻嘻地吃着,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学校组织的秋游,也是这样,大家一起分食,开心,快乐。吃完,我这调皮的性子,自然是要耍上一回。早就看着那些“半月水池”,心痒痒的了,挑了中间的一个,往边上一坐,嚷嚷着让人拍摄,却忘了里面是水,衣服后摆浸水里了也不自知,等她们大声笑喊着,才反应过来。
天边的云似乎更白了,一朵朵,大小不一,我们走,它也走。也不知道是它跟着我们,还是我们跟着它。我们,沿着长长的结溪,逆流而上。这条路,已经过修整,有几处还在修建中。每个渡口相隔并不是很远,从牛心渡到香潭渡,经双江渡,过飞石渡,有乌云渡,菩提渡,牛脖渡,还有让人浮想联翩的桃花渡和芦花渡,再往前是莒龙渡,牛坪渡,鲤鱼渡,这些渡名应该都与地理环境相关。在十八渡的起点里家溪村村口,找了半天,却也没有看到第一渡,不知道是什么渡。每个渡口都有它的特点,相同的是,都有一块大石竖立,红色的渡名划刻其上。形状、大小不一的渡石横布,溪水幽幽,波光粼粼,青苔丝丝可见。芦花飞白,丹枫微醉,山高水长,驴人闲步。
山沟弯弯曲曲,古道和结溪也蜿蜒曲折。正可谓是歌里所唱:“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绿水九连环。”“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路在转,路不转人在转,人不转心也转。”没有多少文底的脑子,却也忍不住来吟哦一回。
古道幽径没林中,老树枯藤岁月浓。
轻忆昔日担盐者,穿岭越水步匆匆。
盐帮水路环山通,翠竹连绵木葱茏。
迂回曲折十八渡,青苔石板成网红。
从里家溪穿村而过,“盐帮水道”的牌轩醒目别致,路边的红花绿叶是村里的建设。村里的长廊,村民们在闲坐聊说。有几位热心地,直问我们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问一答之间,过了桥,从村后的台阶上山。几个小时的行程,阳光的热烈,让我们又累又热。看着飘逸在山尖的云儿,一路相随相伴,心里的失落和温暖并存。下一站,结局山,是云到过的地方,打起精神,鼓励着同伴们,继续前行。这一段的古道是完整的,两边也没有密林,应该是做了一些修整的。途中,时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擦肩而过,背包,拄仗,是与我们反向而行的徒步者。经过竹园,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妈,砍着一根比碗口还要大的竹子,说是拿回家当柴火。一位满面红光的大爷,坐在田边,与一群牛儿作伴。田里有两头一黄一黑的牛儿,在亲昵的互动。边上,几头小牛,各自安静、和谐地在吃着田里的草。大爷介绍说,他的牛是这里最多的,山那边还有好多。自豪,又满足,还有一种快乐。
过了结局山,到达山顶,是盐帮古道接待点,有一批老少不一的“驴人”在此打尖,前面是一处露营基地。老远就听到了音乐声和欢笑声,还有那炒年糕的味道钻入鼻间。看向远处那最高的山尖,不由地忆想起盐帮人的历史。一路追寻,一路感受。盐帮古道,每一个脚印,每一座驿站,就算是有一些时间在遗忘中剩下的青砖棱角,都沾染着岁月遗留下的盐沫。一步步,都是一批骡马,一个肩攀,一段歌谣,一声吆喝,在时光中的阶步。
从起点回到起点,回首,仿佛看到了那终年被山峦包裹的背影。每一处歇息点,都有着盐帮古道的印记和路线,就连那供人丢弃的垃圾桶上面,也故意用白色的砂石代表着盐。只有亲自走过,才会明白当初盐帮人所承受的辛苦。
乡间古道意幽浓,往事悠悠如梦境。蔚蓝的天空,天边的云彩,远去的飞鸟,风吹着落叶,夕阳搁在山尖,当年负荷的踪影,依稀可循。古道的砾石,依旧在歌唱着一曲“长亭外,古道边……”
尘封一路拾掇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tuhuw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