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标题: 传说中的天涯神帖!80幅原创地图,一次性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的地缘局势! [打印本页]

作者: 自驾地理    时间: 2021-4-4 07:48
标题: 传说中的天涯神帖!80幅原创地图,一次性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的地缘局势!
最近,H&M们的“自杀式作妖”事件引发众怒,新疆棉花事件看似偶然,实际是一场设计了一年多的阴谋,西方反华势力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即便是对时局变化不感兴趣的人,也能感觉到疫情之后,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将大有不同。如果你关注纷纷扰扰的国际局势,想要拨开重重迷雾,看清身处的这个世界,今天推荐的两本书,就能够从一个相对宏大的视角,带我们轻松读懂世界地缘关系!

你听说过天涯神帖《地缘看世界》吗?2009年7月,擅长分析国际局势的温骏轩大神(笔名:鄙视抢沙发的)在天涯“国际观察”板块开帖,连载8年,点击量超过2300万,回复超过11万条。

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的解说风格与众不同,有理论、有资料,深入浅出,每段分析还会配上原创地图,让读者“看图说话”。笔下对地理、气候、历史、政治、文化的融会贯通,抽丝剥茧,更让人拍案叫绝!

现在,这些内容已经由《中国国家地理》整理成书。

继2017年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面世后,就在不久前,又推出同系列的第二册《地缘看世界》,前者解读中国的海权问题,后者解读陆权问题,共同为读者搭建起一副立体的中国周边地缘历史框架。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地图为工具,地缘为视角

大多数人听到“地缘”二字,一定会想到“地缘政治”这一约定俗成的用法,但作者认为,“地缘”视角所能诠释的绝不只有政治,而是一个可以扩大到 “人与环境”关系的广角。

他之所以选择“地缘”这个切入点,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出现了各种对历史、时政的全新解读,颠覆了自己原来对很多事物的理解。

为避免人云亦云,就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以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而“地缘”就是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切入点。

《谁在世界中心》大量的原创地缘地图▼
(, 下载次数: 0)

大量的原创地缘地图是两本书最大的特点,《谁在世界中心》有近60幅,《地缘看世界》有80幅,不夸张地说,几乎很难在书店里找到这样的书。

古人云“文以载道”,其实地图又何尝不能做到“图以载道”?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一张能够承载丰富信息的地图胜过千言万语。

《谁在世界中心》

世界主要海上通道定稿局部

(, 下载次数: 0)

而两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围绕“新世界岛论”展开的。

这是他在麦金德的“世界岛”概念、马汉“海权论”、斯皮克曼“边缘地带”理论的基础上,对步入多级化时代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建模,推导出来的。

麦金德世界岛示意图


(, 下载次数: 0)

新世界岛地缘结构示意图



(, 下载次数: 0)

这个模型推导出了五个“一类地缘政治板块”,所谓一类地缘政治板块,通俗点讲就是有机会成为世界一极,并且会在各个方面追求独立自主,不受控于人的国家和地区。

这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以及俄罗斯。后四个板块都位于“旧大陆”性质的欧亚大陆。
其中俄罗斯地缘性质为“欧亚大陆中心(心脏)地区”;中国的基本属性为“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欧盟为“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印度则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关于“新世界岛论”的展开,大家可以购书领略,文末Po出的作者文章中,也可见一二。)

上下两册,看透中国周边地缘局势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与《谁在世界中心》的内容是相辅相成的。《谁在世界中心》观察中国的海缘环境,解读中国所面临的海权问题:

在地域上,他形象生动地解析了欧洲、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区域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关系;从时间上,他回顾了世界的历史,探讨了文明兴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为我们了解当今世界大国格局和未来国际趋势走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

(, 下载次数: 0)

《谁在世界中心》目录页1



(, 下载次数: 1)

《谁在世界中心》部分内容页



(, 下载次数: 0)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则着眼于陆权结构,一次性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地缘局势:

将亚欧腹地解构成一个个大小板块,做一个详细的梳理。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东欧平原这些大板块的基本面,克什米尔、河湟谷地、七河地区等等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枢纽价值的小板块,都将全景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 下载次数: 1)

《地缘看世界》目录

(, 下载次数: 0)

《地缘看世界》部分内容页

(, 下载次数: 0)

《地缘看世界》

还附赠中国历代疆域地图拉页

动态呈现中国地缘故事

(, 下载次数: 0)

从策划到出版,三年又三年

必须要说,《地缘看世界》以及《谁在世界中心》的内容都成于十一年之前,并没有时效性,而两本书从策划到成功出版,则花了三年又三年。

但作者写的时候是立足于大历史层面,文字更具基础性和前瞻性,经得起时间的磨练,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简单明确的逻辑,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相对客观地解读(或者说验证)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等现象,甚至预测一些事件。”

所以,它们并不是言之无物,又容易过时的快餐书,大家不妨在两本书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读一读。

也可以说,两本书分别是在解读“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


上回咱们Po出了

作者最近在个人公众号上

发布的文章上篇(点此查看)

以便大家了解他的行文风格

下面我们来把下篇补全

主要讲述作者在“新世界岛论”模型下

推导出的几大板块的地缘分析

写在世界被重塑之前(下)

(, 下载次数: 0)

俄国的无奈
五个具备独立成为一极潜力的“一类地缘政治板块”中,除了美国以外四个都在欧亚大陆。换句话说,一旦美国因为周期律陷入衰退状态,接下来的填补空间者一定来自欧亚大陆。就当下这一阶段而言,更具体的选择是俄、欧、印三方如何处理与中美两国地缘政治关系的问题。
三大板块中态度最为明朗的是俄国。这个曾经与美国划分世界的强大板块,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陷入分裂和衰退以后,曾经一度希望融入西方。然而现实情况是,“亚欧洲”属性的俄国并不被天然认为是欧洲的一部分。其地缘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是与欧洲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割。
这实际上也是欧洲地理上的一个结构性问题。作为世界上地势最低平的一片大陆,法国所处的西欧平原;德国所处的中欧平原(波德平原),以及俄国所处的东欧平原之间没有山脉作为天然边界分割,使得诸板块之间必须依赖缓冲国来降低安全成本。比如法德之间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就是这样的定位。
(, 下载次数: 0)

▲苏联范围示意图

俄国板块强大时(沙俄及苏联时代),可以将位处中欧平原东部的波兰作为与整个欧洲的缓冲国。衰弱之后,就只能将地处东欧,且与之同属“东斯拉夫”民族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作为缓冲国。相比完全身处内陆的白俄罗斯,拥有海岸线的乌克兰显然认定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当乌克兰尝试倒向西方时,俄罗斯实际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以及乌克兰东部的半独立状态,实际都是明确俄国基于地缘政治思维,为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而做的地准备工作。而这些行为,又不可避免的加剧了俄国与欧盟,乃至整个西方的矛盾。
(, 下载次数: 0)

任何一个国家在面临双线矛盾时,都难免会捉襟见肘。基于俄国与欧洲的结构性矛盾,与欧亚大陆的另一个边缘板块也就是中国的关系,势必需要得到缓和。反观中国,传统的地缘压力一直来自于北方,与军事实力强大的北方邻居和平共处,同样有利无害。更何况双方在很多方面(比如经济和资源)有互补性。
我对于中俄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很早就下过一个定义,那就是“背靠背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关系并不是结盟,结盟需要双方在更多事项上抱团。而“背靠背”关系的重点,在于双方放心把自己的后背交给对方。对方重大利益事项上,不唱反调即可。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俄的这种“背靠背”关系还将长期存续。这既是俄国的需要,也是中国的需要。两个相邻的陆地大国能够达成这种关系实属不易,尤其历史上双方有那么多恩怨。好在经由历史的变迁,如今中俄之间已经有了蒙古和中亚五国作为缓冲(关于这一地缘变迁,《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中有详细解读)。边境线大大缩减带来的一大利好,就是降低互信成本,让和平成为双方外交关系的主线。
2020对于中俄关系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两国本身,而在于美国总统的换人。不管特朗普的“通俄门”是刻意为之还是顺水推舟,俄国都是很乐见一个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上位的。无论是针对中国还是盟友的打压,客观上都会减轻美国之于俄国的压力。
俄国威胁的存在,对于维持美、欧关系至关重要。北约是维持双方盟友关系的主要平台,对于一个军事联盟来说,一个假想敌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至于苏联解体,甚至俄国半开玩笑式的提出加入北约后,欧洲人自己都开始怀疑,这个组织是否还应该延续。
从美国的角度来说,将假想敌更换为中国是其内部的一种共识。问题是,欧洲与中国分处旧大陆的两端,无论美国如何渲染中国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现实都是中国与欧洲并不存在直接的地缘冲突。这种情况下,不管俄国对美国的真实威胁有几分,都必须延续其西方假想敌的地位。这样即维系了旧联盟的存在,又可通过这个平台,制约法德打造“欧洲军”的想法。
如此看来,俄国现下的地缘政治局面其实颇有点无奈的感觉。作为没落的世界一级,他的种种举动都属于战略防御,合纵连横的对象有限。当然,对于中国来说这看起来并不是坏事,最低限度不用再为北方安全而耗费成本。

(, 下载次数: 0)

印度的兴奋

2021年1月12日,特朗普政府突然提前30年解决了一份2018年编写的《美国印太战略框架》。这份文件之所以解密,是美国的内政之争,为的是给下一届政府埋雷,从这点上看算是“阴谋”。不过文件的内容本身只能算是“阳谋”,可以说即便不看也能猜到大概是什么内容。
“印太”一词这几年很热,大有取代“亚太”热度的感觉。这里面的“太”指的是太平洋,“印”则即指向印度洋,也指向印度。鉴于印度在印度洋上一家独大的超然地位,最起码对于美国来说,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美国也不会依托印度洋上的其他国家,打造印太战略)。
印度与中国在很多地方非常相似,都是文明古国,人口都有十几亿,都被列强入侵过,现在都在复兴阶段……以至于经常被人放在一起比较。上世纪4、50年代,在走上独立自主道路后,印度都中国都曾走上过一段“孤立”道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是先后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交恶,被迫走上自立更生的内循环道路;印度则因其人畜无害的定位,即可选择不站队任何一方,又能让两大阵营同时向他示好。
(, 下载次数: 0)

▲印度地缘结构示意图

当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美国和苏联的对立时,印度的地缘政治地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便苏联80年代入侵阿富汗,他的势力触角与印度之间还隔着巴基斯坦。美国在海洋上的绝对优势,也体现在与自己本土相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这种情况下,只要示好到印度不完全倒向敌对面即可。而印度也很享受这种被双方拉拢的感觉。
中、印当初面对国际形势的区别,从中印军队的武器装备就能看出,印度能够让西方及苏(俄)为其军队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而中国只能以建立完整军工体系作为目标。至于利弊,大家也都能看到。作为一个“一类地缘政治板块”,终究还是要建立自主体系的。无论是热衷于两头取利的印度,还是与美国捆绑过紧的欧洲(欧盟),如今都体会到了温水养青蛙的苦涩。
当中国崛起,开始成为美国在西太洋的挑战时,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印度之于美国钳制中国的战略来说,有三个可利用之处:一是印度有一颗大国梦,不会甘心看到与自己原本处在同一起跑线的邻国,把自己甩在身后;二是中国与印度有漫长的陆地边界,以及悬而未决的边境问题;三是中国的海洋生命线本质并不在辽阔的西太平洋,而是“南海——印度洋”。
一个想跟中国一争高下,又与中国有旧矛盾未解决,且在地理位置上能制约中国的印度,自然是美国在新时期的最佳地缘政治合作伙伴。同时从印度的角度说,既然自己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美国又视中国为挑战,那么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合纵连横原则,没有理由不利用这次战略机遇。
2020年,中印边境曾经暴发过“激烈”的边境冲突,中印关系陷入紧张状态,并导致很多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受阻(包括数十款热门中国APP被封禁)。这表面看,只是一次意外伤亡引发的链锁反应,实际清楚情况的人都知道,中印边境类似的小摩擦一直不断。到底是拿来作文章,还是本着顾全大局的想法协商,只在你的真实诉求是什么。
真实的背景,是美国前政府对中国的一系列直接打压,以及对“印太战略”的重视,让原本秉持“不结盟”政策的印度,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个变化并不代表印度真的会与美国结盟,但却完全可以利用美国与中国的近身博弈,对自己视为竞争对手的中国出拳。
在美国的主要对手从苏联转变成中国后,美国是非常希望印度能够像当年的西欧一样,与自己高度捆绑,甚至缔结一个类似“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的“印太公约组织”。问题在于,印度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其被英国统治的历史,使其很难接受这种定位。最起码你不可能让印度像欧洲那样削弱自身军事力量,将核心防务通过北约交托给美国。
另一个困难点在于印俄关系。印度与俄国之间并没有地缘利益冲突,即便中国形成“背靠背”关系,中国又与印度交恶,俄国也会继续维持与印度的传统友谊关系。中国同样也不会因为这一问题去让俄国为难(所以中俄之间不是结盟)。
如果印度选择与美国高度捆绑,尤其是军事层面,那么势必会影响他和俄国的关系。最能提供参考的案例,是身为北约成员的土耳其,基于自身地缘政治需要,选择采购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导致一系列至今能未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假定印度与美国高度军事捆绑,先且不说这对俄国的心理影响,技术上势必就要将俄制武器排除出印度的武器系统。任何关系的维护都是要讲利益的。俄国在衰弱之后,资源和武器出口是它的两张王牌。想动这块奶酪就得想想要承担什么后果。
虽然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印度在钳制中国问题上,有类似欧洲之于俄国的地缘定位,但具体到“中-印”之间的地缘矛盾,却并没有“俄-欧”之间那么大。俄、欧之间的地缘矛盾之所以是结构性的,是因为双方核心区紧密相连,且没有天然地理边界为之分割。
相反,中印核心区相隔万里,虽然边境划分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但喜马拉雅山脉整体作为两国天然分割线的地位已然不会被怀疑。即使印度会感觉,中国在青藏高原边缘的军事存在,会对自己过于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核心区产生战略威胁,那么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存在感,以及中国对印度洋航线的需要,也可以削弱这种不安全感。
两个量级相当的人想要和平共处,重要的是双方都有能制约另一方的点。就像现在的世界和平,很大程度是建立在能发动世界大战的大国们,手上都拥有能打到对方本土的核武器。以此来说,中国和印度虽然领土相接,却并非一定要成为敌人。只是说,在印度总视中国为竞争对象(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在追赶)的心理作用下,以及美国明显要打压中国的影响下,不借机谋求一些利益也是会觉得很亏。
2021年,中印关系仍然会陷入一段时间低谷,至于什么时候缓和,不在于边境上那些军事谈判,而在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走向何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即便真有新冷战出现,印度也不会捆上美国的战车,站在铁幕的另一边。基于自身利益,在两大阵营中反复“横跳”取利,才是印度一贯秉持的外交政策。
至于中国人在印度的投资,如果你在做的是那些印度想“做强”的战略产业,那么规避风险是必须的;如果你做的是能“做大”的闰业,那么还可以继续做。比如印度一直认为自己的软件产业强大,又有那么大的内部市场,那么肯定会想着效仿中国,用自己的市场孵化出互联网巨头来。这种情况下,中国那些成功的APP在印度被用政治手段封杀是迟早的事;如果用的是苹果模式,多建本地工厂,加大印度制造业全球份额占比,则是印度所需要的。

(, 下载次数: 1)

欧盟的纠结

五大一类板块中,当下面临局面最为复杂的就是欧洲。与其他四大板块都是国家体不同的是,将欧洲板块组织在一起的是 “邦联”性质的——欧洲联盟(欧盟)。
尽管欧盟还没有将俄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全部吸收进来,但将其视为欧洲的政治标签并无异议。至于俄国,三百年来的地缘政治地位一直“亚欧洲”,欧洲人眼中的亚洲,亚洲人眼中的欧洲。考虑到俄国取代游牧民族,主导着辽阔的“欧亚大陆腹地”,这一定位还是很准确的。
(, 下载次数: 0)

▲欧盟成员国示意图

成为世界一级的俄国板块,在历史上分为三个阶段:沙俄(1721-1917)、苏联(1917-1991),以及俄罗斯。三个俄国的不同,不在于体制,也不在于领土的面积上,而在于面对的国际环境大有不同。沙俄时代的“欧洲≈世界”,那些发生在欧洲以外的博弈,只是被视为欧洲博弈的外延。以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被称之为“欧战”。
在欧洲即世界时代,作为这个“世界”的一级,沙俄与其它欧洲主要国家都结过盟,欧洲其他国家同样如此。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敌人。这一时代欧洲所呈现的地缘政治结构,与中国先秦的战国时代并无二致。一战结束沙俄时代、美国在旧大陆之外的强势崛起,以及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运动,等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导致“世界”的概念终于从欧洲扩张到整个地球表面。俄国也从“旧世界”(欧洲)一级,晋升为世界一超。
这一改变对于欧洲最大的影响,是除了俄国及其势力范围以外的欧洲国家,开始抱团取暖,以国家联盟的方式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冷战结束,并不意味着欧洲联盟失去价值。相反,倒是给了这个联盟一个升级的契机。一方面,欧盟可以吸纳原本属于苏联阵营的国家加入,壮大自身;另一方面失去了苏联这个近在咫尺的威胁,欧洲作为独立一极,在战略上对美国的依存度必然降低。
当作为亲密盟友的美国,将主要对手锁定为中国时,欧洲的心态是非常纠结的。欧洲自大航海时代所累积起来的头部优势已经逝去(如果不认同这点,也不会有美国主导的美欧洲联盟)。一个想成为独立世界一极,但没有抢夺一超地位的实力的政治体,与地理上相隔万里的中国,并不存在必然的地缘冲突。
这种情况下,想依靠所谓“传统友谊”、“共同价值观”,将欧洲像冷战时期那样,捆绑在美国对抗中国战车上的想法,注定是难以成功的。也正因为如此,美国如果想维持与欧洲的盟友关系,继续将已经将战略目标弱化成维持世界一极(多极世界中的)地位的俄国,塑造成欧洲主要威胁成为了必然。除非美国真的认为,特朗普那种完全自我孤立的政策是正确的。
任何一个联盟都有其核心成员。以欧盟的地缘结构来说,一直有“三驾马车”之说。这三驾马车过往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在英国脱欧之后,如果一定要换一驾进来,那么替补者应该是意大利。不过就现实的情况来说,法德双核心模式会成为一种常态。
具体到法国来说,在欧洲即是世界时,法国曾经成为过世界一极。对英美两个英语国家主导世界,无论在文化还是政治上,一直都心存不满(不信你到法国酒吧里说英语试试)。法国当下的实力已经没办法争夺世界一极的地位,但如果以欧洲为基础情况就不一样了。至于德国,甚至有着比法国更为强烈的动机。二战的失败,让德国丧失了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既不像法国那样拥有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又失去了在旧殖民地的影响力。将欧盟做大做强,并依托欧盟发声,是德国提升国际地位的唯一机会。
可以说,欧盟接下来的走向如何,取决于法国和德国怎么想、怎么做。在整合欧洲,让欧洲重新强大一点上,法德两国的目标是一致的。至于二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并不是问题,当世界只是“欧洲”时,作为这片大陆上最强大的势力,之间有矛盾和战争实属必然,当世界的范围回归其本来面目时,欧洲大陆必然会想着抱团。这就好像你看先秦的历史,七国战争不断。如果你不会用这些历史来对中国内部进行分割。二者间的区别,无非在于组织形式。
“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属性的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而“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属性的欧盟是“邦联”性质。在激烈竞争状态,内部意识越统一,无疑越利于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单从组织形式来说,面临博弈状态时的组织结构优势,单一制国家>联邦制国家>邦联式联盟。中国是单一制国家,美、俄、印都是联邦制国家,欧盟则是邦联式联盟。以此来说,欧盟的组织结构在效率和执行力上是最弱的。欧洲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的糟糕表现,就是很典型的案例。
对于自身的短板,身为核心的法、德是十分清楚的。经济、军事、政治一体化是欧盟一直在追求的目标。2020年的疫情对于欧洲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疫情之后,能够借由应对疫情,建立一个常态、在效的防控机制,对于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有帮助的。
欧盟想成为一极,面临着比其他四大板块更多的问题,却不代表在完成这一切之前,就不能代表欧洲表达自己的意志。2020年人类见证了不少历史,2020年12月30日晚,中国与欧盟压哨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议”,是这一年最后一个事件。在美国新政府已经确定在下一个月上位,且明确提出要修复与盟友的关系,与盟友共同应对中国挑战的情况下。以德法两国为代表,并强力推进的这一投资协议,无疑让寄希望于重拾“孤立中国”政策的美国新政府,有掉到冰窟里感觉。
这一协议的落地自然还需要一段时间,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后,必然也会有一轮游说和制造障碍的工作要做。在美国政权交接的当口签署,于欧洲来说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那就是欧盟作为世界一极,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换句话说,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在美国与中国的博弈中,美国已然不能指望欧洲与自己的捆绑力度,如冷战时期那么强了。
在美国战略上与中国脱钩,且逆全球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时(即便不像特朗普时代那样用强力手段),中、欧双方加强经济联系都是一种必然。中国深知自己接下来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将自己的全球最大、最有消费力的市场开放给其他国家,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被美国用大棒逼着签署城下之盟,与把市场主动、先行开放给欧洲,虽然都与自己扩大开放的战略相一致,地缘政治上的意义却大有不同。
好的合作是双方均能受益。欧洲在产业上(比如互联网)长期依赖美国,可以借助中国市场(包括给出的政策红利)获取经济红利;中国则可以在与矛盾激化之后,找到新的互补对像(比如以后去欧洲留学的比例会有明显提升)。并不能指望这一举动,能够拆散美欧同盟,但最起码可以让欧洲更中国有更深一步的经济捆绑,就像当初跟美国一样)。

(, 下载次数: 0)

英、日、澳的彷徨

“世界岛外围地区”是一个很有趣的地缘定位。将美国定位为“新世界岛”中心,英、日、澳便是这个中心用来制约旧世界的外围地区。然后如果世界中心回归旧大陆,英、日、澳又何尝不可以被视为欧亚大陆,向海洋延伸影响力的外围地区呢?
在美国一家独大时,这种选择并不成为问题。“五眼联盟”是一个近两年为人所熟悉的地缘政治概念。二战后,美、英、加、澳、新五国的情报机构,达成了内部互联互通情报的协议。联盟成员的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都系出大英帝国,核心文化、种族一致;二是都有强烈的海洋国家属性。可以说,从合作层级上来说,这个组织高于代表美、欧联盟的“北约”。
(, 下载次数: 0)

这样一个联盟如果再加上日本,就是我在《谁在世界中心》一书中所提出的“海洋国家联盟”的概念。有趣的是,关于日本要加入这个联盟,成为第六只眼的说法一直在流传。如果了解这些国家的地缘背景及历史,并不会为此感到意外,同时也不会认为这个过程会很顺利。
美国毕竟与欧亚大陆间隔两大洋,想将影响力扩张到欧亚大陆,必须在大陆外围寻找地缘政治支点,与之属性相近的上述三国是最合适的选择。这当中,以英国为支点制约欧洲的做法最为水到渠成。早在15世纪中英法百年战争结束,英国被迫放弃在欧洲大陆拥的领土后,英国就已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国策。这一时期的英国相当于现在的美国,我不谋求在大陆扩张领土,但希望通过合纵连横不让某一家坐大(比维持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世界范围不再仅限于欧洲,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后,英国搅动欧洲大陆,希望维持大陆均势的战略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它在这个世界的定位。很显然,英国已经没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极,反身依附于曾经的殖民地美国,是一个明确和务实的选择。而美国虽然与欧洲基于冷战结成了紧密同盟,但同时也必须依靠英国制衡欧洲,不让这个盟友通过欧盟这个平台谋求独立性。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将英国吸纳入欧盟从一开始就一个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牵扯到很多方面,货币统一是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也是最先完成的重要事项。然而直到脱欧那一天,英国都没有放弃英磅。单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英国与欧洲大陆并不是一条心,加入纯粹是为了制衡法、德。
英国的这种小算盘法、德心里很清楚,只不过在冷战矛盾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并没有将一个欧洲强国排挤出核心圈的充分理由。由此欧盟日后也付出了极大代价。可以说,欧洲一体化进程推进的如此缓慢,英国在里面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英国脱欧是迟早的事,这点在脱欧公投之前我曾经有过预判。至于谁先提出来反倒不重要。如果英国不提出,法、德两国也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将英国边缘化。英国主动提出,正好让两国顺水推舟。值得玩味的是,英国脱欧公投前还进行过苏格兰独立公投。假定两个公投的时间反过来,也许大家就会看到中国与苏格兰建交的公报了。
(, 下载次数: 0)

当然,从大历史角度来说,谁先谁后仍没有大的影响。英国脱欧已是事实,苏格兰再次举行公投也只是时间问题。我们现在更加关心的,脱离欧盟之后的英国,将如何设定自己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定位。
于欧洲方面来说,英国的定位并没有变化,脱欧甚至是让这一定位更加的明晰,即与美国合作制衡欧洲。这个制衡并不是说要针对欧洲,更多是希望欧洲延续之前从属于美国体系的定位。问题是,在英国脱离欧盟,美国又搞出一出自我孤立的“脱球”(退出各世界性组织)闹剧后,欧洲人对美国体系的信誉度已经大打折扣。就算没有这一波折,欧盟在把英国排除出体系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势必会加速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自己的地缘政治身份,到底是“英国”、“美国的外围”,还是“欧洲的一份子”,这是英国的彷徨之处。于位置来说,无论上述哪个身份,都不与中国发生直接地缘冲突。换句话说,虽然英国是美国最忠实的盟友之一,但同样不可能与之步调完全一致,充当对抗中国的先锋。尤其是英国脱欧,内部又有再次解体的隐患时,英国同样需要中国这个经济发动机,帮助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比英国,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的地缘位置要更为的尴尬。二战以后,日本的定位就是美国制衡中国的跳板。日本也从这个定位中获益不少。然而日本又是务实的。大化革新后的日本,是全面学习中国的唐朝;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又开启了“脱亚入欧”之路。
在务实这条路上,日本向来是态度诚恳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乃至记忆,都不会成为障碍。以至于二战后,当美国登陆投降后的日本本土后,惊讶的发现这些刚刚还在以死相拼的日本人,却成为了最容易管理的一群人。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崛起趋势愈发明朗的今天,日本的务实将表现在既不脱离美国的圈子,又会积极谋求加入中国主导的圈子,以免丧失中国崛起的红利。
另一个可能出现的事实,是日本在美国的推动下变成“正常国家”。所谓正常国家,最主要的体现是有自主军事权,将“自卫队”变成正常的军队。在美国有实力主导全球海洋的情况下,美国并不会允许日本成为正常国家、自主发展军队。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及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美国需要它的外围国家能够独挡一面,帮助分担来自这个方向的压力。
没有一个国家想做一个不正常国家,换而言之,日本虽然清楚美国让自己变“正常”是想让自己牵制中国,也不可能拒绝这个诱惑。只是这完全不影响日本在经济上加强与中国的联系,包括在政治上极力避免触怒中国。当然,真要在两个大国之间平衡好是一门艺术,这也是日本的彷徨所在。
再来说说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与欧亚大陆的距离,要远于日本和英国。不过基于中国在南海的存在,大大拉近了两国的地理关系。另一个与英、日不同的地理特点,是澳大利亚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连接点。这样一个“南外围地区”既可警戒中国,又可防患印度。假定印度是美国最大的挑战,那么我们一定也能看到澳大利亚冲在前面。
现实情况是中国是当下美国最大的挑战,于是大家就会看到澳大利亚在各种对华事务上,与美国高度保持一致。然而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最大的隐患却是这个地理上勉强跻身大陆之列,实则是一个岛屿的国家(人口仅2500多万),在地缘经济上极度依赖亚洲,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中国。
经济上与中国联系紧密,政治上却又充当美中博弈的先锋,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现在看到的这样,从2020年年底开始,澳大利亚商品出口国受到很大阻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美国新政府上台后,拉拢新老盟友围攻中国已经不是阴谋,而是摆在台面上的阳谋。这使得面临挑战的中国,在美国新政权上台之前杀一只鸡。这只鸡时下越彷徨,效果将会越好。

(, 下载次数: 0)

东盟的机遇

中国与欧洲是在12月30日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议”,此前的11月15日东盟十国,已经与中、日、韩、澳新等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考虑到东南亚与欧洲的地缘定位,这两个协议的签署可以被视为中国的一次外交突破。
东南亚在地缘政治上是中国的“地缘利益区”。地缘利益区的提法很容易被认定为是大国沙文主义思维。所谓大国沙文主义,指的是中国在与小国交往中,不尊重对方的平等地位,包括干涉对方内政、侵犯对方利益。历史上,各大国在经营自己地缘利益区时,都有这样的倾向。比如欧洲在西北非的殖民,美国在美洲的强力干涉内政行为。
在中国成长为大国之后,划定自己的地缘利益区是一种客观需要,就像军事上划定“防空识别区”一样。要避免的是让邻国认定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有些人可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RCEP并非是由中国主导,而是由东盟提出的概念。这一起点使得整个协议的达成,并不会建立在损害东南亚利益的基础上,而是一种互惠互利、各取所需的合作。
之所以说现在的东盟是在左右逢源,是因为作为东南亚身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美国无论是想增强在西太平洋的存在,还是推进印太战略,都一定要争取东盟的支持。奥巴马时代几乎接近成功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东南亚国家同样是积极参与者。可能相见,如果美国新政府还有类似计划,东南亚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并不会排斥。
此外,虽然“新世界岛论”中印度的地缘利益区被划在了黑非洲,但鉴于印度与东南亚地理相邻,印度同样想就近争取东南亚。不过这其中有一个难点,在中国成长为大国,并开始从“世界工厂”晋级到“世界消费中心”的进程中,势必会有一部分制造业继续向人力成本低地转移。印度和东南亚实际都在承接这次转移,双方本质是处在一种竞争状态。
这次RCEP达成协议,印度权衡再三没有加入,当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担心国内市场反而被转移到东南亚的制造业冲击。相比之下,日本便不会有这种担忧,毕竟他的制造业早已完成升级,所以日本是非常希望印度能够加入,以谋求在印度市场获得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美国主推的“印太战略”中,日本和印度是分处太平洋的两大支点。这两个国家本身都并没有地缘冲突,又跟中国有着程度不同的竞争关系,即便没有美国的推进,也会愿意加强双方关系。若是以印太战略的要求来看,两国之间还是有一个连接点,那就是身处南海,同样对中国心情复杂的越南。
越南对中国的戒备之心众所周之。以越南的狭长地形来说,是非常适合修高铁的。在中国组建全球最大高铁网,并希望籍此连接东南亚的情况下,越南选择了日本技术就是一个纯粹基于地缘政治思维作出的决定。美国同样知道越南与中国现存有复杂的地缘冲突(特别是在南海),因此在产业转移等诸多方面会战略性的对越南进行扶植。
日本、越南、印度之于美国的印太战略来说,就是一条“印太轴心”,如果有一天以某种形式结成更亲密关系,并不用为此感到意外。这三个国家加上与美国关系更为紧密的澳大利亚(包括新西兰),就是美国在印太地区所着力扶植的四个支点,以上述四国划定的“印太三角区”将全面覆盖中国海洋战略最为关注的“南海-北印度洋”地区。
(, 下载次数: 0)

▲东盟十国&印太三角区示意图

中国与上述四国,哪怕五眼成员的澳大利亚都不是绝对的敌对关系。同时这四个国家,也需要考虑与中国对抗的代价,以及能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取多少红利。将这四个战略要点摆出来,不代表认定它们都会跟美国的利益进行全面捆绑。通过一对一制定对策的方式,警惕“印太联盟”平台的出现,则是当下必须要明确的。

BOOK

从天涯第一神帖
到地图会说话系列图书《谁在世界中心》+《地缘看世界》都是深入浅出的地缘科普读物睁眼看世界、获取全球视野从现在开始
套装限时优惠长按识别二维码,马上抢购下周一(3月29日)发货▼


微信读者留言

(, 下载次数: 0)

更多读者好评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原创文章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新疆?答案就在这里!

太牛!一书集结200多幅专题地图+卫星影像,刷新你对中国变迁的认知!

清明假期去哪儿?821公里走进大西南低调的宝藏旅行地,邂逅神秘的苗疆风情!

“死磕”4年的原创户外装备,自驾越野圈人手一件!

推荐自驾路书:

藏东秘境|进藏第七线|进藏第八线|进藏第九线

广西小众线|甘南|玉树|春天去哪儿|皖南川藏线

(, 下载次数: 0)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入手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tuhuw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