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外决定拯救大熊猫
1933年,乔治·夏勒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一位德国外交官,母亲则是美国人。二战期间,他们全家被派往丹麦,“我似乎变成了一个内心被流放的人,养成了与人疏离的、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提到在多个国家旅居的经历。夏勒回忆说,战争结束后他们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人,常常在美国军队驻扎的大楼外等待,“当有士兵出来倾倒餐盘里吃剩下的食物时,我赶紧抓些烤饼、面包片和其他一些七零八碎的吃食,这是我们一家人的饭。”好在大学生活拯救了他。在阿拉斯加大学期间,夏勒意识到“博物学研究者的天命”。1952年,他得到了一个鸟类研究助理的工作,在阿拉斯加的科尔维尔河北上,记录了62种鸟类。从此他投身到了另一个世界。
70年代,夏勒的研究《塞伦盖蒂平原的狮子》(The Serengeti Lion)和《大猩猩的一年》(The Year of the Gorilla)在国际引起轰动。前者获得了197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彼时,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遥远的亚洲。1979年,中国社会走出困境。这一年,以大熊猫作为机构标志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向中方发来联合研究大熊猫的计划书,中国同意合作。乔治·夏勒被选为外方专家,进入四川,开始为期4年的熊猫研究。其实早在多年前,夏勒就多次托人致信中国机构,提议合作研究大熊猫,但一直没被通过。 (, 下载次数: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