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标题: 在麦宿最深处——2021 年北京大学山鹰社麦宿科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山野杂志    时间: 2021-12-29 11:28
标题: 在麦宿最深处——2021 年北京大学山鹰社麦宿科考
本文刊载于《山野》杂志2021年12月刊



麦宿并非一个无名之地,在选址时期,这点就让我们欣喜又担忧。欣喜在,它悠长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手工艺产业和勤劳善思的当地人会给课题带来很多别样的火花;担忧在,如何访出不一样的东西?

麦宿海拔3500米左右,位于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隔金沙江和西藏江达县相望。从德格县前往麦宿镇,需要途经一条沿金沙江而行的狭窄公路。

这条公路地处金沙江上游的峡谷之中,公路弯折,伴随滚滚滔滔的江水,怒吼着奔涌向前,其声宛如巨象怒吼。江对岸高耸的石壁上刻着“西藏”二字。如甲壳虫大小的面包车,就在两岸山壁间蜿蜒而下。

麦宿镇风景秀美,民风纯朴。走在盘旋迂曲的公路上,旁边就有一条湍急活泼、美丽动人的河水,两岸是广袤的青稞。藏族老乡们看到走过,或腼腆或热情地向我们挥手,我们也积极回应,一句“扎西德勒”走遍天下,然后就陷入一阵更加热闹的“扎西德勒”声中。

麦宿镇不大,沿着唯一的主干道走,就可以看到稍有名气的地方——镇政府、宗萨佛学院、扶贫车间。别看麦宿只是个小镇,实际上它所属的四川德格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被评为“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有着悠久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历史。

01祖国西部的北大脚印北大山鹰社科考队的故事

文/夏威夷

7月末,北京大学山鹰社科考队前往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麦宿镇,进行了涵盖藏医药、手工业、扶贫等多角度的课题调研,并进行了为期5天的高海拔徒步。作为大学生,我们带着新时代青年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小镇;而作为山鹰人,我们怀着对山的满腔热爱,拥抱贡嘎山脉间的晚风。

(, 下载次数: 0)

回望30多年前,1989年山鹰社的前身北京大学登山协会建立时就有专人负责科考及社会调查。1996年,科考与登山分离,成为更具人文气息、相对独立的社团暑期活动。但毕竟是山鹰,科考与登山分离,却仍与“山”密不可分,这就体现在其固定的高海拔徒步部分。

(, 下载次数: 0)

△科考队员与宗萨藏医院院长降拥彭措合影 ( 图 / 马博文 )

从2013年起,高海拔徒步正式加入科考,至今近10年。作为最具有户外特色的部分,徒步给科考,给山鹰,给参与的大学生们到底带去了什么?

>>>
为了山,也为了人

在科考队与山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徒步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大多数科考队员在加入山鹰社前,都鲜有户外徒步经验。因此,科考队的选拔条件和后续训练中,徒步都是绝对的主角。

首先,参加暑期科考的条件之一是春季学期是否参加至少一次社内的野外拉练——这保证了在开始正式训练之前,科考队员们对装包、扎营等户外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在科考队正式成立之后,会组织周末的野外拉练。

(, 下载次数: 0)

△远处的雪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图 / 黄瑞诚)

今年的科考队组织了三次野外拉练:凤凰岭一日轻装拉练,龙门涧两日探路,灵山两日登山队、科考队联合拉练。多日徒步至少10公斤的重装、通常在1000米以上的爬升、20公里以上的总路程是常规的对户外素养的训练,而突发的炎热或暴雨天气、陌生的航迹等,更是锻炼了队员们面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为科考队有机会以脚步丈量川西山脉奠定了基础。

徒步过程往往充满着未知,无论是未知的风险还是风景。而在这些共克困难、同享美景的过程中,科考队员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也在增加。问及前期准备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新队员们往往会提起那次龙门涧探路。

龙门涧探路那次,我们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陡的下降,到底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考虑到落石的风险,我们打算走出山再扎营。

7公里的路,整整走了4个小时,又是夏天的晚上,虫子不停地往脸上扑。大家都走得很累,但是都在坚持,走不动了就喊“加油”。难受之余或许还有说不出的庆幸吧,幸好还有这群队友在身边。走出来的时候在想,这或许也算过命的交情了。

(, 下载次数: 0)

△探查当地草药的路上一队员兴致勃勃地吹起了蒲公英 ( 图 / 马博文 )

除此之外,在7月的北灵山上看漫山遍野的青草和花朵,在帐篷里分享一锅热气腾腾的面,在贡嘎山脚一同仰望神圣的雪峰......这些当时或震撼或平凡的时刻,无一不在队员们的回忆里发光,也让纪律严明的科考队更有人情味,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家。

“你来这里,是为了山,还是为了人?”每一位科考队员或早或晚,都会遭遇这个问题。每个人在被问到时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

但在那些山间踩着落叶,看着日升日落的时刻,在那些与队友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的日夜,所有的答案最终都会在无言中达成一致——“为了山,也为了人”。

>>>
成长共传承

对于山鹰社,科考队的徒步又具有另一种不同的意义——培养“老队员”。这里的“老队员”,不仅是资历老、经历多,更是一种对于山鹰理念的实践与传承。

首先,是对责任意识的培养。在科考队的徒步过程中,重要职务(如装备、队医、帐篷长等)均由新队员担任。他们或是从负责分装香蕉片的小后勤变成需要做计划、发问卷、安排小后勤采购的后勤,或是从聆听装备讲解的小装备变成为其他队员讲解装备知识的总装备......

在这些从被动安排到主动负责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职责的认识不再是简单地洗20个苹果或者拿出20对登山杖,而是一些更为宏观的东西——带领其他队员一起做好整个队伍某一方面的事务性工作。隐含在其中的,是主动对全队负责的要求。

然后是对于心态的培养。在徒步中遇到困难时,老队员是需要去解决困难,做出决策的人。这时,冷静沉着的心态与丰富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经验,正来源于富有挑战性的徒步训练。在龙门涧探路的过程中,由于路线困难与规避落石风险等原因,科考队走到第二天凌晨1点才扎营。

(, 下载次数: 0)

△科考队员行走在山间碎石中(图 / 琚研)

担任领队的新队员符悦回忆道:“在到达龙门涧底前已经日落了,只有一些微光,整个队伍情绪低迷,但在后续龙门涧底行进的过程中,新老队员交替,适当地相互交谈后,队伍情绪大幅提升,行进速度较快。”

而在活动之后,后勤队长陶韵竹评价道:“此次路况复杂、状况较多,各岗位的尽心尽责和成长、老队员的及时决策及每个人在关键时候的勇敢和担责,都让人非常感动。”

有了这些独特的经历后,新晋“老鹰”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个队员,都要努力成长为队伍的“兜底人”。

“传承”在山鹰社被提及时,另一个词隐匿在背后——“山鹰精神”。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就体现在每一次科考队野外老队员的行为之中,传递给新队员。

当多瀑沟下起的雨将队长张博强吵醒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检查防风绳有没有拉好,帐篷会不会漏水;当疲惫的队伍在深夜扎营时,老队员刘馨谣注意到有的帐篷长不会检查搭扣是否系好,并在第二天总结时严肃地提出;李楚阳虽然已经毕业,也未加入此次科考队,但一直都在跟进科考队的情况,提供探路路线等重要信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无声地向新队员们展现了一名合格的老队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而在将来,这些会经由他们传递给新的“小鹰”。

>>>
成长与爱,生命与自由

《八千米生命高度》中有一句关于登山的精炼概括:“这不仅是关于攀登,也是关于成长与爱,关于生命与自由。”登山如是,徒步亦如是。

科考队的队员们首先是人,然后是大学生,最后是山鹰社社员与科考队成员。

仅以“人”的身份而言,徒步增强了他们对生命的体察——在背着沉重的登山包走向山林时,在手机信号消失,与外界彻底隔绝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不再被庞杂的信息流裹挟,而是回到了对自身最质朴的感知:脚尖如何发力,借助摩擦力让自己爬上一个陡坡;凸起的岩石硌得手指生疼但又如此牢靠地承担着手臂施加的力量;尽管下降时的土坡常常踩一步滑两步,仍然可以在身体重心后移上努力以保证安全......

正如北大体教部主任、山鹰社指导老师钱俊伟所言:“在大自然中,和自己对话极其纯粹,那一刻,便逐渐接近了自身的真实。”在与自然的对抗之间,对于自身存在的感知变得强烈而鲜明。

(, 下载次数: 0)

△参观德格印经院 ( 图 / 青芳宇 )

除了对自我生命的体察,科考队员们对外部生命的感知也在徒步中获得了增强。他们不仅是队伍中的一员,关心身边队友与整支队伍的情况,更是社会的一员,去关心那些远方的人与事。

上个世纪90年代老北大党委副书记林炎志评价山鹰社对校园文化和北大传统的“平衡作用”时表示,山鹰社能让北大学子“接触社会,接触老少边穷,平衡闭门造车的学府气”。这是山鹰社进行科考的意义所在,自然也蕴含在徒步的意义之中。

对社会的关切体现在社会调研中还算是理所应当,但如何能和徒步结合起来?参与过三次科考,担任过两届科考队队长的李楚阳是这么说的:“我们科考途中会由省会到县城,再到乡镇,再到村庄,而村庄以外的自然场域,就要通过最后的徒步来造访。”

与此相对应的是,科考过程中的路线,往往会选择与当地社会文化生活密切结合的“转山路线”“商旅路线”等等。

回顾科考历史时,这位“骨灰科考鹰”举证道:“2019年科考走的就是当地村民采药的路线,扎营在采药人的窝棚附近。队员们和当地村民一起采草药,了解了许多与草药产业有关的问题,还在徒步最后一天看到了当地崇敬的神山。”

伴随着对生命体察增强的,是自为感与自信感,二者共同带来了对自由的感知——知道自己做到过,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于大学生们而言,这会是他们由依赖走向独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经历。

(, 下载次数: 0)

△成功登上山顶的两名队员摆出胜利的姿势。(图 / 黄瑞诚)

回望30多年来,一支支不同的科考队伍走过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变的是人与土地,不变的是对于山的坚守。

这个夏天已经过去,可在往后的许多个夏天,还会有新的科考队员们走上新的旅程,以他们的理解诠释徒步,诠释科考,诠释山鹰。

ABOUT

《山野》杂志

与中国登山户外运动共成长!

热线:01067154355

投稿邮箱:

200417@qq.com

(, 下载次数: 0)

往期精彩回顾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在看点这里
(, 下载次数: 0)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tuhuw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