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标题: 阅读丨‍乾安泥林:吉林一处特殊的地质景观 [打印本页]

作者: 自驾地理    时间: 2021-11-14 21:33
标题: 阅读丨‍乾安泥林:吉林一处特殊的地质景观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地球杂志-

(, 下载次数: 0)

乾安泥林,是国内唯一以潜蚀地质地貌景观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地质公园。

泥林面积7.5平方千米,有重力作用地貌,地貌缩微景观,流水地貌等,泥林以罕见的地貌特征闻名于世,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命名为“乾安泥林”。

乾安泥林之所以被定名为泥林,是指她的泥更柔软,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因其在外力作用下,会呈现出类似于“石林”样的地形地貌,故被称为泥林。

(, 下载次数: 0)

(, 下载次数: 0)
泥林的土

泥林是一个地质地貌奇观,一件大自然花了上万年形成的艺术作品,任何文字都无法尽述她的旷世之美、骇世之奇、盖世之绝!

人们不禁惊叹,同样是泥,乾安泥林的泥土为什么会变幻成那么多无以名状的形象?冥冥之中似有一种超自然的伟力在支配这里的一切,把本该平展的泥土赋以灵魂和生命,泥林形貌,有的粗犷狂野,有的细腻简约,有的桀骜不群,有的憨态可掬。游走在泥林之中,你会感到一路波谲云诡,满眼扑朔迷离,内心战栗觳觫。在这里,大自然似乎什么都没做,但在无形中,又把每一寸土地都关照到了。
(, 下载次数: 0)

泥林的泥,是铸成泥林最基本的物质材料,土体本身的粒度、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等内在因素也在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作用。要弄清泥林的成因,首先要从构成泥林的土质说起。泥林发育的位置在大布苏湖的湖积二级阶地上,按区域地层层序划分,为晚更新世晚期湖积层。从岩性来看,上部为黄土状亚砂土,褐黄色,厚度在8.42米左右,具有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下部为细粉砂,灰白色,可见厚度在9.5米左右,并夹杂着黄绿色的、厚度在0.43米的亚砂土。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土林景观不同的是,该区域的土质粒度极细,基本上都由小于0.1毫米的颗粒组成,且以粉粒为主,粒径多半在0.075-0.005毫米之间,因此在地质上被定义为含砂中亚粘土。这种土亲水性弱,容易淋失,易被冲刷,在雨季,降水沿裂隙渗入,泥林柱上的泥土不断被冲刷、剥蚀,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就形成了现在沟壑深切、柱体发育的泥林地质地貌了。更为特别的是,泥林的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物质。这道理不难理解:泥林地处松嫩平原西部,是冲积湖积平原,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4.7℃,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而蒸发量却在1200毫米以上。在这个闭流区内,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造成盐碱物质大量积累。
(, 下载次数: 0)

有实验表明,采用烘干法对泥林泥柱上所取的样品进行溶盐测试,发现易溶盐总量在0.5%(重量)左右,高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般的黄土状土。有数据显示,湖积二级阶地的易溶盐含量高达0.07%-0.05%(重量),且由地表向下逐渐降低。由于土体中盐的含量较高(由下向上逐渐升高,达到盐碱土状态),且在天然状态下含水率较小。这种土的连结性较强,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土质紧实,但抗水性较弱,遇水时会形成较厚的水膜,使土粒极易分散。因此,在雨水不断淋蚀、溶蚀下形成了泥林地貌。大布苏湖东岸二级阶地上的黄土状土,泥芽近于水平,层面平缓,其倾斜角为0~5°之间,所以泥芽分开后,不易滑落、坠塌。此外,黄土状土的上面,覆盖了薄薄一层第四纪的风化砂,即第四纪沉积物,这是一个保护层,它起到了保护下覆泥土被风化、淋蚀的作用。


泥林的水
有人说,乾安泥林之美,是一种沧桑的美、凄婉的美、悲壮的美,每一个泥柱、泥锥和泥台,都标注了她曾经的高度,那高度也不一定是她们的最峰顶,她们曾经的高度是更高处的大布苏平原。

(, 下载次数: 0)

随着似水流年,曾经与她们比肩而立的部分都坍塌崩解了,只留下她们一个个茕然独立的孤影,在夕阳下追忆过往,在疾风中哀唱挽歌。说到底,这既是一种地质遗迹,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是严重的水土流失。那原本是大地上最厚重而坚实的泥土,如今却更像慷慨赴死的壮士,面向大布苏湖一片片轰然倒下,那仍然坚守的泥柱、泥锥、泥台、泥蘑菇,四顾茫然,最后也难逃英雄末路的结局。这种灾害不可复盘,不可逆转。泥林的成因机制十分复杂,这里有内因也有外因。在晚更新世早期,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大布苏湖发生断裂,泥林所在的位置就形成了高地,又几经沉浮,在晚更新世末期再次上升,其湖岸沟谷便开始受到长期的、剧烈的侵蚀和潜蚀,形成了与岩溶地貌相似的地质景观,正因如此,也有“南有石林、北有泥林”的说法。水是塑造泥林千姿百态的雕塑大师。根据大布苏湖盆及其周边地形地貌特征,湖东岸可划分为3个地貌单元:二级阶地、湖滨一级阶地和湖漫滩。乾安泥林就分布在二级阶地上。大布苏湖区域是松嫩平原的最低洼处,最低处海拔只有119.8米。除了大气降水,这里也是地表汇水和地下汇水的集中区域。由于地质时期地表上升隆起,并伴随有新的断裂活动,浅层地下水被切割出露,甚至埋藏于第四系地层的承压水也有出露,因而泥林景观所在的沟谷几乎常年流水潺潺,并且不断侵蚀着黄土状土,使泥林的形成和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在二级阶地上,首先会按照垂直节理的孔隙直接向下流动,并带走部分易溶盐和泥土。地下水同样会带走孔隙间的易溶盐和泥土。二者对二级阶地不断形成 潜蚀,进而使之产生潜蚀洼地、漏斗、落水洞、潜蚀沟等。塌陷崩落的泥土又不断被水流搬走,形成空洞,上面承受不住重力压迫,塌陷崩落,这就形成了典型的潜蚀地质地貌景观。


泥林的风

唐代诗人岑参有诗曰:“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日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像乾安泥林这里的风,也许世界上很难再找到第二处。这里的风,特殊之处不但劲疾,而且夹杂着白色的砂粒和细如烟尘的土碱。大风起处,远远望去,如烟似雾的气流盘旋而至,所过之处顿时一片混沌,天昏地暗,当地人们管这种风叫“白毛风”。大布苏湖面无遮无拦,四季刮风,春秋两季风力尤大,别处刮三四级风,这里就会刮六七级,难怪当地人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 下载次数: 0)

风天的泥林,人是很难进入的。“白毛风”从湖底生成,拉下天幕呼啸而至,在纵横的沟壑间发出或尖厉或低沉的吼声,如鬼哭,似狼嗥,一时间雾笼长天,烟横四野,沙尘蔽日,人不辨南北,兽不知行止。“白毛风”起落无时,也许一刮几天,也许稍纵即逝,几无规律可循。“白毛风”疾缓不定,有时摧枯拉朽,犹如万马齐鸣,惊天动地,有时徐缓而来,在碱滩上形成小型龙卷风,如凌波而来的女子,娉婷袅娜,娇柔可人。大布苏湖盆地盛行西南风,春季,风把大量的粘土、粉细砂和盐碱吹向湖岸和泥林中,这些高度含碱的物质在夏季又会随雨水被带入湖中。有专家认为,这种一直进行着的风力搬运与雨水冲刷的循环过程,对湖盆形态和地质结构会产生深刻影响,而泥林景观正处于湖岸的迎风面,风力的切割与塑造,对泥林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身临其境,是感受不到泥林的奇异与诡谲的——那一抹横亘在大布苏湖东岸的图景铺陈开来,连山到湖,远看如波翻浪滚,近看似狼奔豕突,它的形象几乎把全世界的高山崇阿、名川大河悉数囊括其中。
(, 下载次数: 0)



泥林的美
这里天地玄黄,苍茫辽远;这里峰回路转,物移景迁;这里时空交错,一眼万年!与泥林邂逅,处处给你惊喜。

(, 下载次数: 0)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泥林,即便相同的季节,泥林的景色也各有不同,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场大雨过后,一根十余米的泥柱突兀出来了,一条喧腾的小溪流淌出来了,一个深达数米的落水洞显现出来了,一架粗糙而拙朴的仙人桥搭建出来了。也有塔,也有楼,还有城池、庙宇,甚至这边一匹马,那边一头猪,千奇百怪,包罗万象,真是“银海楼台光激射,玉龙鳞甲势蜿蜒”。这正是潜蚀地质地貌给我们展示出来的独特的微缩景观。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9期,有删节修订
·  END  ·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tuhuw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