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标题: 探秘天格尔-三人同达坂6天6夜探线纪实(附博霍特冰湖两日活动攻略) [打印本页]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13:20
标题: 探秘天格尔-三人同达坂6天6夜探线纪实(附博霍特冰湖两日活动攻略)

有人说,新疆是户外运动的天堂。
在新疆,有多条著名户外线路,狼塔C+V、夏特古道、乌孙古道、喀纳斯穿越、博格达环线……。
在新疆,还有大量未开发的未知户外线路……
阿尔卑斯黄金时代、喜马拉雅黄金时代,是登山运动的两个黄金时代。所谓黄金时代,就是开拓性地攀登前人未曾登顶的山峰。
从徒步的意义上讲,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无疑就是户外徒步的黄金时代。显然,今天的新疆仍处于户外线路开发的黄金时代。
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天格尔山,那里人迹罕至,群山巍峨,雪峰高耸,冰川逶迤,雪莲盛开,大量的山地户外资源仍未被外界认知……
天格尔山,三人同达坂,海拔4000米,六天六夜,冰湖,冰河,湿地,草甸,雪莲花……
是为序。
(, 下载次数: 7)
  
天格尔山概况
天格尔山位于北天山西段的东部,是乌鲁木齐河、头屯河、三屯河和呼图壁河的上游及其支流的河源区。天格尔山北坡分布有610条现代冰川,其中天格尔峰及其周边区域集中分布有大小328条现代冰川。天山一号冰川位于天格尔峰二峰北坡,是乌鲁木齐河的补给源头,距乌鲁木齐市120km。包括一号冰川在内,乌鲁木齐河源受77条冰川融水补给,乌鲁木齐河流域1959-1993年期间冰川条数减少了6.7%,冰川面积减少了13.0%。如果气候和冰川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则1993-2027年天格尔山北坡的冰川条数将减少61%,面积减少49%。
如图,天格尔峰位于43°10'56.05"N 86°45'32.63"E附近,一号冰川所在的最高峰为天格尔Ⅱ峰,坐标43° 6'39.77"N 86°47'51.02"E。
(, 下载次数: 4)
天格尔峰及周边区域
天山一号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景观丰富,记录着一千年以上大气环境演变信息,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和“冰川博物馆”,是联合国气象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选定的中国唯一参照冰川和世界十条重点监测的冰川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一号冰川及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3600m以上,属高寒生态系统,生物链单一,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多年平均气温为-4.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8mm。一号冰川区域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的区域,土地覆盖类型为裸岩石砾地、冰川与永久积雪,植被类型以小莎草、杂类草高寒草甸为主,土壤类型为冰渍物粉砂土。冰川分布区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而独特,有珍惜植物青兰、雪莲、高山红景天等,有中国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及珍惜动物雪鸡、旋壁雀、盘羊等。
一号冰川在1993年完全分离为东、西两支,冰川最高海拔4486m,冰舌末端海拔东支为3740m,西支为3830m,多年雪线平均海拔4059m。新疆冰川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有观测资料以来,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最近20多年出现加速退缩趋势。自1959年以来,冰川末端厚度减薄达40m以上,每年退缩4m~8m。
天格尔第二峰地区的冰川在全新世总的后退过程中,至少有过四次重要的前进,分别发生在距今约5700、4100、2800年前及距今403-74年间(注:文献发表于1987年)。其中第四次冰进即小冰期中包含了三次冰进阶段,分别发生在距今(1987年)约403年前、208年前及约74年前,其中第二冰进阶段延续时间长而且强烈。
以上是我通过对学术期刊上有关天格尔山相关资料的阅读、梳理,加上请教专业人士,整理得到的关于天格尔山、天格尔峰、一号冰川的资料。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天格尔山的资料,请阅读本游记所附《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查阅经过》、《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摘要》,也可以自行查阅更多资料。
线路计划
本次计划穿越的无名冰川(活动结束后,参考户外习惯,由本次探线活动首登者獬豸命名为三人同达坂),坐标43°9.871'N 86°55.469'E,但由于附近没有公路,难以抵达,冰川、冰湖,雪莲花成片盛开,附近未见人为痕迹,保持了纯正的原始状态。
本次规划线路,以后峡步行桥为起点,沿宰尔德河上行,第一天在宰尔德萨依扎营。
第二天计划沿宰尔德萨依上行至本次线路中的一号冰湖附近扎营。
第三天计划行程先游览一号冰湖,随后翻越无名达坂,在二号冰湖附近扎营。根据资料推断,二号冰湖附近的冰川为布拉特沟一号冰川。
第四天,沿布拉特下行,出沟谷后沿G216行进6公里后,进入察汗诺尔,在三号冰湖附近扎营。
第五天,经四号冰湖后,翻越奎克达坂,在河谷扎营。
第六天,经阿特达腊,翻越包尔芒南达坂,经查库尔图,翻越无名达坂,在山谷扎营。
第七天,经阿尔喀尔阿特坎(夏干萨特)、哈熊沟,返回G216。至此,计划完成。
(, 下载次数: 7)
规划线路
由于本次规划,除了G216重合的6公里及计划出口的哈熊沟附近部分路段以外,未见任何户外穿越资料,属于全程探线性质,很可能遇有难以预料的各种意外,规划线路中有多处可以撤回,尤其是线路中段与G216重合的部分,提高了活动的安全性,一旦出现意外,均可以从与G216相邻的各个山口展开自救或救援,也便于调整计划线路。在随后的实际穿越过程中,由于连续遭遇计划中没有预料的天气变化,于第五天改变计划行程,提前结束原来的穿越计划,这是后话。
  
队员介绍
獬豸:本文作者,本次活动策划者,有数百次户外活动领队经验,多次带队博格达五峰穿越、车师古道穿越等,擅长谷歌地球线路规划、GPS导航、绳索技术,培训过近千名户外领队,中国登山协会中级攀岩指导员,现任新疆山友救援队总队长,多次参与山地、地震救援。
(, 下载次数: 6)
落尘:多次带队穿越博格达、狼塔等高难度线路,熟悉GPS导航技术,中国登山协会中级户外指导员,现任新疆山友救援队搜救大队队员,多次参与山地救援。
(, 下载次数: 7)
幺六:学习能力强,进步快、悟性强的一年驴龄的新驴,熟悉户外地图、GPS导航、绳索技术,攀岩爱好者,目前的先锋攀登能力为5.10级,现任新疆山友救援队特训大队队员。
(, 下载次数: 7)
落尘和幺六两人都是我在户外领队培训班培训出来的优秀学员,我对他们二人的技术、个性十分了解。在多天的户外活动中,尤其是探线性质的活动中,人员的选择十分重要,技术搭配,个性搭配,装备搭配等都与活动的成功与安全息息相关。
出行前的准备:食物
出行前,我建立了微信群,在群里分享了规划线路资料,对携带的装备、食物等进行了充分的协商。群里冲突最大的问题,是关于幺六携带的食物,虽经多次劝说,他仍然带了12包方便面,后来一路上成了我们多次调侃的对象,活动结束时,他仍然还有可以维持几天的食物。
我和落尘都有多次长线经验,幺六是第一次参加三天以上长线活动,领队班考核的两天一夜线路,就是他的长线经历。对多天长线活动中食物的理解,他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我和落尘反复劝他,落尘说:“按你自己的用量装,吃不完不准回来”。
我说:“注意总量控制,总重20公斤是参考标准。路上禁止抛弃任何装备、食物。你就好好吃吧,弄不好回来体重还增加了。”这之前,幺六多次说过想减肥,因为他正热衷于攀岩,需要身轻,才能如燕。
幺六听不进我们的话,还似乎有些得意地在炫耀:“终于塞进去了,包包极限得没法再装了。”甚至对我说:“老师别带30米辅绳了,实在没法再背了,有个5-6米辅绳就可以了。”
我马上回应:“绳索是我背,不用你操心。再次提醒,别过于超重,人是有极限的。”幸好我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坚持带上了30米辅绳,后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争论到最后,落尘和幺六不再用文字聊天,开始用语音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幺六说:“目前不超重,25公斤,体重是71(净重不穿鞋子)。里面就是三人份的早餐:麦片,奶茶,包括中午的菜汤、榨菜什么的,反正都是按3人份准备的,都装上了。就是体积看着大,实际上里面很多东西不占重量。像方便面,不占重量,就是体积大,占空间。”
落尘说:“我的早餐不用你带,把它取出来。”
幺六说:“各种饼干、零食、花生,各种零食也装进去了。进山加油吃,好好腐败。嘿嘿!”
我插嘴:“按你自己7天的食量携带就行了,我们都带的有。品种可以互换,分量不能重复。”
幺六说:“都已经装进去了,不动了。进山了加油吃。方便面有调料包、蔬菜包。蔬菜的六包,红烧牛肉的还有六包,榨菜带了12包。我的扁带和主锁没地方放,就直接放在外面,放在胸前那个外挂上了,用的时候也方便,随取随用。”
落尘说:“你带那么多榨菜干啥呀,用不上呀!压根儿不是你想象那样的长线,我老天呀,赶紧取出六包。”落尘已经急了,开始呼喊老天了。
不等幺六回应,落尘继续说:“我的早餐给我取出来,我不需要你带早餐,我自己准备的有。再说你那个方便面带12包,你准备饭了吗?”
我忍不住了,说:“路上想搞个负面案例教学吗?”我记起2018年的一次三天两夜户外领队培训教学活动中,我现场搞过类似的案例教学,当时一名学员带了两公斤大米、两个大气罐,说是要做好备份,防备万一,背上背了一个包,胸前还挂了一个包,让我结结实实在路上展开了一次负面案例教学。记得我当时严厉批评这名学员时,说过一句话:团队就是你个人的备份,不必要的负重就是拖累团队。
幺六继续辩解:“每天中午烧菜汤的时候,放一包榨菜进去,放一包方便面进去。这就是六包榨菜、六包蔬菜方便面,这样汤汤水水多好啊。另外六包,饿了就吃呗。反正都已经装进去了。”此刻写到这里,我都感觉飘来了那些榨菜、方便面的味道。当时,在3000多米的高海拔区域,吃上两口就不想再吃了,一点胃口也没有,幺六再三劝说,才把那些菜汤喝完。如果不是心中装着LNT法则,恐怕再劝说也没用。尤其是第二天傍晚我有点低血糖,更是没胃口,好在当晚煮的是玉米粥,感觉很对胃口,这是后话。
落尘说:“你就没有搞清楚在户外重量为啥要控制,万一出现意外的时候,多背负的东西,耗费的体能,可以用在应急、应对意外。不是说让你扛出去干什么,22公斤,赶紧撤,多出来的一点点全给你扔掉。”
幺六的犟脾气一点也不相让,立刻回应:“我体能现在超级好,就怕你和老师追不上我。”事实上后来多数时间我走在前面,和幺六说了这句话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要知道,我也是有脾气的人。
争到这种程度,谁也别想说服谁了。由他去吧!事实可能比说什么都强,成长的过程必须有些波折。
看看幺六的食品清单吧:早餐、燕麦片+奶茶粉(三人份);午餐、苏伯汤+榨菜+番茄蔬菜方便面(各六袋、三人份);饼干、馕饼、大白兔、奶片、压缩干粮、方便面、香肠若干。
写出来好像也没多少,可吃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到了返回的时候,还剩下一大包,返回乘车的时候,我们都用坏坏的眼神看着幺六,想让他吃完了再上车。
落尘的食品清单:干粮:馕饼4个、挂面500克、肉干300克(3人量)、干果600克(3人量);蔬菜:蒜苔两顿、豇豆两顿、圆葱两顿、西红柿酱、青椒、黄瓜、配料油盐酱醋、泡腾片1罐、苹果7个、鲜鸡蛋6个(最后一项后来忘带)。
我的食物清单:饼子+馕(直径约20cm)共9个、水煮蛋6个、咸鸭蛋2个、肉酱1公斤、6只蒸熟的大虾的虾仁、挂面480克、玉米粉150克、萨其马6块、干果100克、水果糖若干、葡萄糖粉150克、压缩饼干2块(备用),鲜鸡蛋3个(出发的早上临时补充)。

(, 下载次数: 7)
肉酱是不少新疆户外人常用的办法,把肉切成小块,可以加一些葱姜、蘑菇之类,燣(lán)至焦黄,几乎没有水分,以便于保存携带。这些肉酱让我们在6天时间里,天天都有肉吃。
我和落尘带的食品,最后所剩不多,基本都吃完了,剩下的主要是幺六的那些方便面之类,加起来还有一大包,够他在山里再待上好几天。
出行前的准备:其他装备
其他装备方面,每人都带了帐篷、睡袋、防潮垫,以及雨披、抓绒等防雨御寒衣物,还有户外眼镜、充电宝等,不赘述。
三人总共带了两套炉灶,2大2小共4个气罐,还有急救包。
幺六带了一块太阳能充电板,我带了1个北斗盒子,30米8mm辅绳。每人都带有主锁、扁带。当然,少不了安装有户外导航软件的手机。为了轻量化,我放弃携带以往同时携带的手持GPS和安卓手机,只带了苹果手机。在早上出发前,称重背包后,决定带上单反相机,总重21公斤。落尘和幺六的手机都是安卓系统,安装有Locus以及新疆全境等高线地图,以及新疆山脉区域高程数据。我的苹果手机安装的是两步路-户外助手及沿线区域18层离线地图、等高线、路网等。苹果手机不能安装Locus,但需要时我可随时查看队友的手机。
Locus在探索性户外活动中非常有用,可以在野外快捷、简便、精准地现场规划线路。相比之下,两步路-户外助手就差远了。我曾不止一次听到某些领队说,会用户外助手就足够了。没错,如果是一两天的短线、成熟的多天线路、自驾等等,或有可靠的轨迹,或是固定的线路,他们说得都不错。但如果用于探线、救援、特殊情况下临时改线,Locus就充分体现了它的专业性。能用好Locus、Oruxmaps这样的专业户外导航软件,相当于在任何时刻都有了一双俯察大地的明亮眼睛,能相当精确地掌握周边地形,游刃有余地随时调整线路。尤其是有了太阳能充电板,除非连续多日阴雨连绵,再也不怕GPS没电了。另外我们携带的扁带、绳索、主锁,也在后面的活动发挥了作用,很好地维护了我们的安全。
一次成功的活动,必须有周密的活动计划。本次线路是早在一年前就计划实施的线路,多年前就通过地图反复查看过周边区域地形。线路规划,看似只是画一条线,但实际的工作量非常大。尤其是探索性的线路,没有前人资料可资借鉴,完全依靠地图信息进行,需要反复试错,才能得到一条相对最优的安全线路。我经常给户外领队培训班的学员讲:一般说来,你的线路需要多长时间完成,就需要多长时间用来规划设计线路。以本次计划6-7天时间完成的线路,每天行走时间按8小时计算,就需要大约40小时的规划准备时间。当然这是一个参考,不同的人、不同的线路实际所需的时间可能差异很大,不一定非要较真,恰好用我推荐的时间。我想强调的是,不用足够的时间进行前期规划,一定会在实施阶段平添许多风险。
多年来,我最喜欢走那些我从来没有走过的线路。开始,是那些我没走过、但别人走过的线路;后来,是我没走过、别人也没走过的线路。再知名的线路,对我而言,不如一条未知的全新线路,更让我心动,更让我向往。这次的规划线路,计划6-7天时间,行走总里程90公里,最高点海拔近4300米,5座3700米以上达坂,累计海拔上升超过6000米,近距离接触4个冰湖,6条冰川,高山草甸,湿地,无人区……
在这片未知的区域,为了找到一条实际可行的线路,我在去年9月就开始了规划,并初步拟定了线路方案。遗憾的是,后来计算机故障,丢失了Google地球中的部分数据,恰恰包括了这条已经规划好了的线路数据。今年再次重新规划时,居然差点没有找到可行的线路,最终还是通过去年9月录制的屏幕录像,找到了关键点,否则恐怕还要做很多次试错,才能重新规划得到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的线路。
行前几天,我在群里分享了规划线路文件,请两位同行者下载、导入手机GPS,并下载离线地图,配置等高线地图、高程数据等。
出行前的准备:风险及预案要点
关于本次活动的风险、预案,我提前进行了梳理,归结为7条,并发布在群里:
1、过河,水大难以通过
预案:通过绳索辅助过河,或在早晨过河,或原路返回
2、冰裂缝
预案:使用绳索结组行进,或沿冰川边缘行进,并备用抓结自救互救
3、坡度大或陡崖
预案:绳索辅助,或绕道,或原路返回
4、迷路
预案:全体人员必须相互保持在视、听范围内,配备多部GPS(或手机GPS)及线路数据(含离线地图)、充电宝、太阳能充电板
5、水源
预案:沿途部分路段无水或水质不佳,注意在预定目标点之前提前评估,冰川融水的水质难以保证,须提前取水或过滤
6、遭遇野生动物
预案:集体扎营,使用声响、灯光、鞭炮等
7、高反
预案:梯次上升,逐渐适应,如有明显高山反应症状,及时下撤  
第一天 宰尔德
早上7点左右,新疆山友救援队搜救大队队员、出租车司机燕子李分别接上我们三人后,驶向后峡。大约八点半左右,到达徒步起点。

(, 下载次数: 7)
出发前,与送行司机燕子李合影
桥前拍照时,遇到了另外四位驴友,他们计划用两天时间前往一号冰湖,他们可利用的只有周末两天时间,计划是次日返回,因为周一要上班。寒暄中,得知其中一位是老领队飞跃,幺六说出了我的网名,都是相互久闻的领队,虽是第一次见面,但在户外的山间相遇,如老友重逢。

(, 下载次数: 9)
偶遇
第一天的行程,是沿宰尔德山谷上行。河谷中水流湍急,发出轰鸣的声响。好在有牧民修建的简易桥梁,在多数关键点位不必涉水过河。一路上,多数时候我走在前面,我不时回首,确保几个人在视线或听觉范围内。这是出发前的约定之一:全队必须保持在视觉、听觉范围内。其含义是,开阔区域在视觉上可以相互看到。在密林或曲折、起伏的地段,听觉上可以相互联系。六天的活动期间,这一直是我们彼此默契遵守的约定。

(, 下载次数: 4)
第一天计划线路与轨迹
图中红线起点至D1营地是第一天计划线路,绿色是实际记录的轨迹,全天计划在宰尔德行走,转向宰尔德萨依后扎营,后来的实际扎营点略有提前。
这次出行,我们没有在时间上做出严格的要求,而是以安全、快乐为本。我正值暑假,时间充裕。落尘有大约8天的可利用时间,幺六是退役军人,也有充裕的时间。
  
(, 下载次数: 6)
宰尔德河
宰尔德河水比我预计的更大,发出哗哗的声响奔向我们的身后。
上午11点05分,我们走过第二座木桥。

(, 下载次数: 3)
第二座木桥
过桥后走了200来米,来到一处河流切割出的陡壁前,一股支流贴着陡壁流过,我们犹豫着是不是需要涉水过河。扭头发现了右侧身后山坡上有一条较为清晰的小道,于是直觉判断从小道可以翻越断崖到达河流的上游。后来证明,这种直觉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立刻拿出地图核对。
(, 下载次数: 2)
前方被河水与悬崖阻断
沿陡峭的小道向山上走了大约十分钟,还望不到尽头,我给幺六说,看一下地图。打开Locus,马上可以看出,附近山势陡峭,且山体高大,难以绕过山体通向前方,如果继续向前,风险急剧加大。于是,我们果断回撤到刚才的起点,决定返回木桥,到南岸寻找道路。
南岸的小道一开始很清晰,主河道的河水在我们的右侧奔腾,走了一百多米,小道又开始难以辨别,又遇到一处河流切割出的陡壁。我走在前面,选择一处山坡想从陡壁之上翻过去到达河流上游。
走了一段,完全失去了小道的痕迹。此时我们左侧是山体的陡坡,右侧下方是河谷。如果不小心,很可能滑落到坡下,甚至掉落到断崖下的河水中。
我们的位置正在高处,视野良好,放眼对岸,发现对岸我们刚才受阻的陡壁之前,有十分清晰的小道通向上游远方。于是,我们小心翼翼、手脚并用地沿原路返回到河谷。
(, 下载次数: 4)
宰尔德河刺骨的激流
主河道水流汹涌奔腾,没有合适的过河点,我们回退,第三次走过木桥,又回到了最初受阻的陡壁处。经过一个多小时,尝试了两个不同方向,已经没了犹豫的余地,涉水过河成了唯一的选择。
好在过河点是河水的支流,水流平缓,没有危险。我脱掉鞋子,穿着袜子,先走到支流对岸,上行一段后,再次涉水过河,来到了陡壁上游。河水冰冷刺骨,过河后我快速脱掉湿袜子,晾干湿脚后,换了一双干爽的袜子。
(, 下载次数: 6)
涉水过河
点击链接,查看抖音视频:
http://v.douyin.com/9A1XyY/
当天仅此一处须涉水过河,剩下的路都有清晰的牧道、简易桥梁,这是后来遇到牧民和实际走完当天路程才知道的。12点31分,落尘和幺六穿着涉水鞋也先后来到了陡壁上游。一双涉水鞋分量在半公斤以上,是否总是有必要带上涉水鞋走多天的穿越线路,还是如我这次一样穿着袜子过河,需要综合权衡考虑。在户外,负重常常是以克为单位算计,如果不用频繁过河,可以考虑不带涉水鞋。但袜子一定要多带几双,这次我带了三双袜子,第三天早上不小心落水后,已经没有一双是干的了,这是后话。
在新疆的户外线路涉水过河,最大的难点有两点,一是河流湍急,二是河水冰冷刺骨。
曾有内地的游泳健将来新疆穿越,听说新疆的河水很厉害,要人命,于是在家乡苦练游泳本领。到了新疆实地才发现,再好的游泳本领也没用。激流根本不给你实战游泳本领的机会,很多河流并不很深,但流速很快,一旦跌倒在水中,激流带动人体在乱石间冲撞,很难有机会再站起来,几乎都是致命的。十多年来,已有多名户外爱好者在新疆徒步线路穿越中溺水身亡。虽说是溺水,实际上激流引起的冲撞、失温才是更致命的原因。第二天早上,我们必须在主河道过河,就使用了绳索辅助,目的是避免万一失足后被激流冲走。
新疆山区河流基本上都是冰川融水形成,多接近零度,即使是炎热的夏季,也冰冷刺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耗时一个多小时努力想绕道,不愿涉水过河的主要原因。曾有一位大连驴友船长在新疆狼塔穿越中过河,因河水冰冷刺激引起胃穿孔,虽经直升机救援至乌鲁木齐医院救治,遗憾最后还是不治身亡。深圳电视台曾拍摄纪实电视片《天山大救援》(上、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记述了这次救援经过,我在该片中担任替身演员,扮演被救的驴友船长,但至今没看过这部电视片的下集。  
过河之后,牧道一直很清晰,我们时而在河道中行进,时而在半山腰行进,我一直担心上游还有需要涉水过河的地方。
13点07分,我们在半山腰的牧道休息。六七分钟后,从下游方向来了两个骑马的牧民,我赶紧招呼落尘和幺六站起来,躲到离开路边的位置,顺手把包也带离牧道。山间牧道很窄,只能单人或单马通过,马匹怕人,只要牧道两侧一定范围内有人或有异物,就不敢向前通过。我们躲到几米开外的陡坡上,马还是不敢靠近,原来幺六的包还在路边。两位牧民很友好,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比划着,等我明白时,一位牧民已经下马,牵着马走到背包前,把背包移到路边外,另外一匹马才驮着牧民通过了我们。我们和牧民相互简单打了招呼,我问了上游是否还有需要涉水过河的地方,牧民回答说没有了。直到傍晚扎营,牧道在两侧山腰、河谷变换,都有简易的木桥沟通两岸,证实了牧民所言。直到当晚露营位置,全天在宰尔德河谷共1次涉水过河、经过4座简易木桥。
(, 下载次数: 4)
最后一座木桥
13点34分,我们到了河谷一处便于取水、休息的相对平缓位置,开始午餐和休息。
这次活动,我明确要求每天中午要有午休时间,甚至原本想搭建帐篷休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更主要是时间原因,没有搭建帐篷,却比较严格地做到了午休。午休的想法源自不久前我的一次单日徒步,当天虽然行进了20来公里,活动结束后却明显不感觉很累。原来当天中午有午休,下午返程时由于下雨又在树下休息了好一阵。这次6天6夜的活动结束后,也没有很累的感觉,如果再走上6天6夜,应该依然会精神饱满。午休恢复法,应该是我以后长短线户外活动的必选科目,除非有与安全相关的特殊情形,一定要坚持。  
15点17分,天空的乌云开始聚集,我们快速收拾了装备,继续前行。不久后开始下雨,我们换上雨披,在雨中行走。牧道在右岸的半山坡上,翠雀、千里光等各色花儿开在路旁,左手下方是深深的山谷,河水在哗哗流淌,雨越下越大。

(, 下载次数: 8)
草原糙苏
(, 下载次数: 8)
翠雀
(, 下载次数: 4)
千里光
出行前,我多次查询乌鲁木齐的天气预报,均为晴天,而且是35度以上的高温酷热天气。高海拔山区的天气,不受大的天气形势左右,每天上午周边冰川、湿地上蒸发的水汽,到了下午就变成了本地降雨。在我们穿越的几天里,从第一天直到第五天,每天下午4点左右都会来一场降雨,最短半小时左右,最长的一次下了四个多小时,只有第六天没有降雨,那是因为我们走出了无人区,海拔已经大幅降低了。
雨越下越大,我们来到了一处岩壁之下,找了一处凹进去的地方,准备等雨停之后再继续前行。不知道什么鸟儿,在头顶的岩石缝隙中筑了一个鸟巢,鸟儿受了点惊吓,跳到了旁边。我想不打扰地拍下鸟窝,却没有合适的位置。
由于附近城市天气预报预告是晴天,我相信这只是本地的地形雨,不会持续太久。果然在我估计的五点前,雨停了。
雨后空气清新,我们在河谷内行进。我在前面走着,到了一个将要上坡进入树林的位置,见他们两人还在远处,我停下来等候。
柳兰、小蓟、拳参、金露梅等各色花儿开放在河岸,我正好有时间拍下这些花儿。  
(, 下载次数: 5)
柳兰

小蓟

拳参

金露梅
  
等了许久,仍不见他们跟上,我以为谁丢了什么东西,远看好似他们在那里捡蘑菇。
等他们跟上来才知道,他们发现了一只体型与猫相似、叫声也略相似、比猫大些的未知动物。第六天遇到一位后峡养路工,说可能是猞猁,但回来后基本被否定,因为猞猁的耳朵上有一撮毛。我拿视频请教了生物老师,还是没有搞清到底是何种动物。后来发到抖音请教,有说是山猫,也有说是豹猫。查阅山猫的资料,实际就是猞猁。查阅豹猫的资料,比较相符,有待进一步确认。
以下是有关豹猫的资料:豹猫(是产于亚洲的猫科动物,体型与家猫大致相仿,豹猫的毛皮有多种颜色,北方的为银灰色。胸部及腹部是白色。豹猫的斑点一般为黑色。豹猫是夜行动物,通常以啮齿类、鸟类、鱼类、爬行类及小型哺乳动物为食。除了交配季节外,它们一般为独处。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m高山林区。豹猫的窝穴多在树洞、土洞、石块下或石缝中。主要为地栖,但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

幺六拍到的野生动物
  
18点04分, 我走过吐依克萨依和宰尔德萨依交汇的三角地,站在高处向西南方向的宰尔德萨依张望,原计划营地在宰尔德萨依方向,但视野范围看不到更合适的营地,于是我返回三角地。三角地带是非常平坦宽敞的草地,于是落尘居中,我和幺六在两头,依次在三角地扎下了三顶帐篷。
扎营后不久,看见宰尔德萨依上方云层密布,时有雷声传来,我说到:飞跃他们那一带正在下雨。我们所处的位置,夕阳夕照,微风不燥。
晚餐主食是挂面,拌上辣椒、皮牙子、蘑菇炒肉,每人一只大虾。落尘不吃吓,便宜了幺六。当天在树林里捡了一些野蘑菇,分量有一两公斤,草菇、大脆居多,有我不认识的几个蘑菇,全部丢弃了。

我们的晚餐
晚餐后,我在帐篷里使用北斗盒子发送消息,迟迟没有等到回应。于是关闭电源,静静地躺着准备休息。
将要入睡之际,突然帐篷外传来一阵喊叫声,两个牧民骑着马一边在帐篷外来回走着,一边用强光手电照射着。我从帐篷中探出头来,问他们怎么回事?原来其中一个牧民喝醉了,看见了我们的营地,正在撒野。好在另外一个牧民很清醒,一直在劝说他离开。不远处的吐依克萨依沟口,是他们的毡房,这是我们这条线路上最后有人居住的地方。喝醉的牧民一直想请我们去他那里过夜、喝酒,说什么野外有狼、雪豹。落尘拿出来部分食品送给了他们。我坚持着不为所动,用我们的环保行为、能安抚他的其它话题,引开他的注意力,设法使之冷静下来。后来,醉酒的牧民拿出他的食物,请我们品尝,我吃了一小块,他还不停地拿出来,我谢绝了。大约经过半小时的折腾,醉酒牧民终于随同他的伙伴离开了。
这是这次活动中遇到的唯一令人不快的事,山里的牧民多数淳朴友好,偶尔遇到这样的人,我的原则是不要让步,也不直接发生冲突,用时间消耗他,最终令其无功而返,以免他的不良行为得到鼓励。那样的话,以后的徒步旅行者就会遭遇相似的麻烦,甚至得到变本加厉。个别地方的牧民刁蛮任性,动辄向外来者收钱,十之八九是以前有些人的纵容,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所致。虽然我遇到的类似经历总数只有几次,但记忆深刻,全都没让他得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提示牧民提供酸奶等消费,用合理的交换代替无理的要求,曾有过成功的先例。这次我也提到以后再来时,希望他们能提供酸奶、羊肉之类。
送走了牧民,一夜无话。第二天 宰尔德萨依
清晨,喝完幺六加工的蘑菇汤,大约9点18分,我们出发,沿宰尔德萨依上行。


图中红线是第二天计划线路,蓝色是实际记录的轨迹,全天计划在宰尔德萨依行走,在3500米附近扎营,后来的实际扎营点提前到3400米附近。当天的上升,明显大于前一天。第一天的海拔高度是从大约2100米上升到大约2500米,高差只有400米。第二天则计划上升到3500米,高差1000米,坡度也明显加大,全天都在不停地上升。

出发,走过营地附近的隘口
我们先是沿左岸行进,走了大约一公里,前方出现了被河水切割形成的陡壁,我们必须过河了。当时的视野开阔,陡崖之上也是坡度很陡的山体,与我们的当前位置高差较大,没有上山寻找路径的可能。

宰尔德萨依的河水
我们三个人沿着河流上下查看,经过对上下一百多米范围河道的观察,找到一处河面宽阔、水流相对平缓的河段,决定在此处用绳索辅助过河。
我在岸边找到一块纹丝不动的石头,用布林结固定好绳索。每个人都用扁带做成胸带,挂上主锁。首先是幺六渡河,我作保护。幺六缓缓地走过河道,我跟随他的节奏慢慢放绳。有一段河水快到了他的大腿根,万一不小心失足摔倒,我会通过收绳把他拉回岸边。等他到了对岸,还想继续向前走,我使劲拉住他,30米长的绳子已经刚好用完了。我解下连接我的绳头,捡了一块小石头,将绳头绑在石头上,抛向对岸,尽量不要让绳子过多地落在水里。幺六把绳索另一端拉到对岸后,拴在对岸的石头上。


第二天第一次涉水渡河
接近绷紧状态的绳子,连接两岸,落尘的主锁穿过绳索,沿着绳索走向对岸。
等落尘到了对岸,我解开石头上的绳索,连接到我的主锁上,对岸的幺六不断收绳,伴随我到了对岸。
整个渡河过程中,水声涛涛,没有过多的言语,更多靠的是默契。
宰尔德河下游的河水来自上游宰尔德萨依和吐依克萨依两条山谷的河流,河流的源头是两条山谷上游的近十条冰川。由于我们已经走过了吐依克萨依沟口,吐依克萨依上游三条冰川的融水已经被我们抛在了身后,当前河水的水量较第一天明显有所减少,但水流量仍不可小觑。第二天全天我们过河三次,水量逐渐减小,第三次过河居然找到了可以跳着石头过河的地方。
大约11点20分,远远望见昨天早上相遇的飞跃等四人正在返回。我们很快就在一块河谷的平台上相遇了。正如昨晚的判断,昨晚他们在3100米附近扎营后开始下雨,今天早上他们早早就开始上行前往冰湖。走到3400米附近还没看到冰湖的影子,考虑到周一要上班就及时下撤了。我打开手机上的电子地图,展示冰湖位置在3600多米。寒暄之后,挥手道别。直到第五天中午之前,我们一直在无人区行走,没有再见到任何他人的影子。

宰尔德萨依风光
  
宰尔德萨依河岸两侧,盛开着许多以前未曾注意过的花儿,虎耳草、青兰、乳苣、新疆假龙胆、肋柱花、小甘菊……,借着休息的时间,我比较仔细地拍摄了一些视频,行走过程中,偶尔也弯下腰拍下惹人喜爱的花儿。前方,还有最美的雪莲花成片地在等着我们的到来……
以下图片均撷取自当天拍摄的视频:

虎耳草


青兰


乳苣


新疆假龙胆


肋柱花


小甘菊
  

宰尔德萨依风光
第二天多数时间的牧道在半山腰,视野开阔。
13点11分,海拔约2870米,我们在接近河边的位置扎营。午餐,在幺六的再三劝说下,喝完了蔬菜汤。餐后,烈日当空,我用双手扶着手杖支撑的雨披当遮阳伞,躺在防潮垫上开始午休,朦胧中似睡非睡,似梦非梦,支撑雨披的手杖一直挺立着。
14点47分,我们继续前行。上午、下午出发时,我们有意让落尘提前出发。全天大部分时间我在稍后位置跟进。

午后从营地开始继续上行
全天都是不断的上升,15点46分,海拔3000米,行进的速度也开始慢了下来。

宰尔德萨依风光
开始变天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时大时小。
我不时有些饥饿感,状态欠佳,补充一些幺六、落尘提供的奶片、奶糖、干果,借着休息我拿出包里的萨其马吃了一块,行进中不时补充点零食、喝一口饮料,却一直没有想起使用包里的葡萄糖粉,后来想来是应该检讨的。


宰尔德萨依风光
17点53分,海拔约3300米,我们行走的宰尔德萨依东南岸找不到清晰的牧道,远望对岸半山间有清晰的牧道,我们准备当天的第三次过河。
因为已经经过了两侧山体流下的几条支流,我们面前的河水流量已经有所减小,我们不想再涉水过河。在河边反复查看了一阵,没有合适的地方。我想通过用石头分流的方式,减小挡住去路的河道的水量,但工程量似乎有点大,而且不太可能一定有效,放弃了。看着前面几百米处有一条侧沟,那里一定有一条支流,过了那条支流,主河道的水量肯定继续减小,于是我决定继续前行。
18点14分,还没走到那条侧沟,落尘就发现了一处能跳着石头过河的地方,先在几块石头上跳了几下,到了对岸。我随后也跳到了对岸,中间右脚落水,鞋子里面灌满了水。
海拔更高,雨水更丰沛,雨持续在下。又是一片湿地,行走越来越艰难。  
海拔3400米,距离预定目标还有大约1公里,高差约100米。雨天,阴冷,走了一天的我们已到了强弩之末,剩下的一公里至少还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到达。落尘提出可否提前扎营,我立刻同意并说:找到合适的营地,就立刻扎营。
我在前面查看地形,18点51分,我在不远的前方找到了相对平缓的地形,决定就在此地扎营。
伴随着饥饿感,我强打精神,扎好帐篷。静下来后,饥饿感更加强烈了,我知道这是低血糖症状。我说出了我的情况,并说需要休息一阵,在帐篷里开始补充含糖的食物,在饮水中加了葡萄糖粉。我有些大意了,应该更早补充葡萄糖,那可以更快地缓解低血糖症状。幺六、落尘两人在做饭,快做好饭时,叫我起来吃饭,想到方便面、榨菜汤的味道,我没有一点胃口。现在已经想不起他们中的谁猜到了我的心思,问我要不要打点玉米糊糊。我立刻说好,拿出玉米粉递出帐篷。
躺下半个多小时了,还是不舒服,一直躺在帐篷里不想动弹。幺六递来了一小碗玉米粥,清淡可口的玉米粥,很对我的胃口。喝了一小碗后,我明显感觉缓了过来,起身走出帐篷,来到幺六的帐篷和他们坐到了一起。三个人不用谁劝说,就把玉米粥全喝完了。实际上,我还想再有点,只是当时没有说出来。而榨菜汤是次次都需要相互说一堆劝辞,你来我往,仪式感很强,才能全部喝完。
雨还在下。我躺在帐篷中使用北斗盒子收发信息,收到了三条离线消息,是燕子李发来的消息,我前一天发给他的消息他收到了。但是尝试了多次,却一条信息也没有发送成功。或许是阴雨天气造成的信号衰弱?

北斗盒子收到离线消息、发送失败
尝试了多种方式,包括调整盒子指向,都没有办法发送成功!好在没有紧急情况,不用马上传递信息,等次日早上再试吧。
风雨声,夹杂着不远处冰川融水的哗哗流水声,似乎还有附近山坡乱石堆上雪莲怒放的声音,我们慢慢沉入梦境之中……  
第三天 雪莲、一号冰湖
每晚入睡前,和早上醒来时,我在脑海中都要对下一步的线路做一次梳理,是完全按原计划执行,还是适当的调整,甚至彻底改变计划,都需要根据当前实际做出新的决策。
原计划第三天翻越无名达坂,随后沿山脊上行,经二号冰湖,在布拉特3570米附近扎营。由于第二天的计划有1公里没有完成,到达冰湖后,再翻越达坂,时间就到了下午。无名达坂附近是本次线路的最高点,充满未知,下午还会下雨,综合权衡后,我决定第三天的主要目标是冰湖,随后在3700米附近扎营,翻越达坂的时间推迟一天。这样的计划变动,没成想后来恰恰顺应了天气的变化,以及成片雪莲花对我们脚步的牵绊。如果起初没有这样的计划,后来的实际也只能延迟一天。要知道,在雨中冰川行走,还要翻越达坂,都太危险了!这是否是受了冥冥之中的天意暗示?

图中红线是第三天计划线路,紫色是实际记录的轨迹。当天活动要点是欣赏雪莲、冰湖,及冰川附近的高山景色。
早上起来,我又试着用北斗盒子发送信息,几次尝试,依然失败,只好放弃。  
清晨的河水比前一天晚上明显减少了,也不再浑浊。远望河对岸碎石坡上,开着几朵雪莲花。我跳过河水来到对岸山坡。在碎石坡之上,有更多雪莲盛开,还有两朵好似并蒂雪莲,左右两朵花朵对称地开放着。碎石坡很陡,踩在碎石上使得碎石不时向下滑落。我为了更安全,故意把松动的碎石踢到坡下,同时也想用这种动静叫醒还在帐篷里睡着的落尘。碎石的响动果然起了效果,落尘担心地大喊。我大声告诉他们,山坡上有很多雪莲。


对称开放的两朵雪莲
附近的几十朵雪莲在微风中静静地开放,我转着圈地拍摄,雪莲花香沁入心脾。我没有更多地向上攀登,如果继续向上,应该还会有更多的雪莲花。
关于雪莲,总有些人把部分雪莲说成是石莲。但当追问这些人什么是雪莲、石莲时,没有人能说出客观准确的标准。他们常常给出五花八门的标准,有些人说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是雪莲,有些说长在雪线之上的是雪莲,有些人说长着单个花蕊的是雪莲,有些人说长在雪地里的才是雪莲。另外还有种种自以为是,经不起科学推断的说法,什么雪莲有药效,石莲没有药效等等。当然,还有些人相信武侠小说中对雪莲的夸张描写。


大苞雪莲
雪莲的石莲说,仅仅是一种民间的传说。或者说,石莲仅仅是雪莲的一种别称,并不存在与雪莲不同的石莲。查阅资料,雪莲在植物学上没有雪莲、石莲的分别。当然,植物学上的确有一种叫石莲的植物,但那是另外一种与雪莲不相干的植物。雪莲就是雪莲,其生长于高山雪线附近的岩缝、石壁和冰磺砾石滩中,海拔2400-4000米。以天山所产最多,质亦最佳。可作药用,有一定观赏价值。1996年中国已将天山雪莲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天山雪莲是唯一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雪莲植物,是中国国家三级濒危物种。2000年国务院13号文件已明令禁止采挖野生雪莲。这是百度百科的介绍,代表了专业人士对雪莲的认识。石莲,则是另外一种植物,这里仅给出一张从网上搜索到的石莲照片。可以看到,石莲实际上是一种多肉植物,与雪莲存在本质差异。


石莲
查询中国知网,有关雪莲主题的文章有2430篇,其中有关天山雪莲的文章有224篇;有关石莲主题的论文有182篇,但多为苦石莲、抱石莲。查阅天山石莲主题,同时查阅包含雪莲、石莲的文章,0篇!
中国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李君山、朱兆仪,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蔡少青联合撰写的论文《新疆凤毛菊属雪莲花类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上)》中,对雪莲有详细的说明:“雪莲(Flos saussureaeinvolucratae),又称雪荷花、雪莲花、白雪莲、红雪莲、石莲。维医用全草,称:塔裕依力期。蒙医用地上部分,称:帮孜达蛙或帮曾不律。藏医用地上部分,称:帮曾不律。哈医单用叶和花,称:来拉。有7种,均属雪莲亚属[Subgen.Amphilaena(Stschege.)Lipsch.]植物。分布在天山山脉北坡、阿尔泰山的高山流石滩及所系高原草甸沼泽地。”并对雪莲进行了分类,其中雪莲类7种:天山雪莲、腋序雪莲、狭苞雪莲、苞叶雪莲、簇枝雪莲、西域雪莲、单花雪莲;小雪莲6种:云状雪兔子、冰河雪兔子、鼠麴雪兔子、小果雪兔子、星状雪兔子、肉叶雪兔子。
几年前,我曾请人邀请石河子大学的祝博士做过一次关于雪莲保护的公益讲座。祝博士专门进行雪莲转基因方面的研究,是雪莲研究方面的专家,发表过几十篇相关论文。当时祝博士就雪莲生长、雪莲药用价值、雪莲人工栽培、有无石莲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全面的介绍。
关于雪莲的生长,对祝博士声情并茂的解说,我记忆犹新:生长于高海拔的雪莲,每年只有短短几个月的生长时间。他们喜欢在岩石缝隙等处抱团生长,利用一年中难得的有限光阴,从太阳光中充分吸收能量。天气转寒的时候,雪莲叶子上的养分都被转移到了根部,等待来年的时机。来年天气转暖,雪莲继续生长。经过3到5年的生长,在某一年,雪莲算准了精确的时间,它可以在这一年剩下的时间里完成开花、转播种子的使命,就把全部的养分输送给花蕊,让雪莲怒放。至此,雪莲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雪莲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之后就是它生命的终结。

雪莲
祝博士还介绍说,雪莲人工养殖很难成功,已有的尝试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在高海拔区域种植,需要3至5年才有收获,没有经济价值。在低海拔区域种植,却又出现了原本在高海拔区域不存在的病虫害,以及旱獭等动物的啃咬,迄今为止没有成功。
祝博士在回答听众提出的石莲问题时说,不论海拔高度,都是雪莲,没有雪莲、石莲之分。就药用价值而言,不同海拔高度的雪莲,甚至雪莲叶子上的成分,和雪莲花朵的药用成分一致。
上面的记述,可能与祝博士的具体用词不完全一致,如有出入,责任在我。不过,上面的描述总体上就是祝博士的观点。  

雪莲,背景中是我们的营地
由于改动了计划,我们时间十分充裕。天空呈多云状态,这是我们穿越过程中天气最糟糕的一天。我们一边吃早饭,一边晾晒装备。一群牦牛在我们上方的山坡吃草,渐渐在我们上方聚集了十多头牦牛,突然在一头牦牛的带领下,自高处向我们冲刺下来,我们立刻大声喝止,并捡起石头扔向牦牛的方向。牦牛的气势被遏制了,停下脚步,不敢再逼近我们。没想到的是,出发后我们遇到了几百头牦牛,还有几次与牦牛的正面交锋。在野外,无论遇上家养或野生动物的挑衅,甚至遇上不怀好意的人,或遇上糟糕的天气或地形,最怕的就是胆怯、逃避。有人说,狼的嗅觉会感觉到人的恐惧。虽未经证实,但是很有道理。至少胆怯会乱了自家方寸,让思维处于混乱迟滞状态。而无所畏惧的勇气,则提供了制胜的保障。
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拍下与牦牛交锋的视频。最后一次,是在海拔3500米附近,几十、上百头牦牛尾随我们而来,还是先前那头领头的牦牛,带着更大的一群牦牛向我们冲来。我和幺六还没有动作,就见走在稍后的落尘拿起石块冲向牛群,等我和幺六反应过来,想取出手机拍照、录像,做一次见证的时候,落尘已经屁颠颠地得胜返回。嘴上还得意地念叨着:我从小就放过牛……

尾随而来的牦牛
  
海拔3500米附近,是我们计划的第二天营地。一号冰湖就在前面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我们的面前是多年前冰川作用堆积的巨大的乱石山。我们需要翻过乱石堆积的小山,才能到达3650米的冰湖。我选择乱石山右侧凹处上行,随后左拐走上乱石山。零星的雪莲出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脚步不断前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雪莲,我们兴奋地开始拍照、录像。

多颗雪莲丛生一处
雪兔子、紫菀、野罂粟伴随着雪莲,以顽强的生命力盛开在乱石滩上。

雪兔子

紫菀
快乐时光伴随我们。一颗硕大的雪莲,被我叫做雪莲王。我们三人与她合照、录像,把她当作精灵一样对待,我说:这是我们四人的合影。

幺六与雪莲
各种拍,各种秀。雪莲花的出现,明显延缓了我们的脚步。好在当天计划改变,时间十分充裕,就是需要这样惊喜,才对得起为了这次活动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落尘与雪莲
我向冰湖方向走去,又看到一片雪莲,落尘和幺六还在继续拍照。我期望在冰湖附近也有这样成片的雪莲,湖水、天光,映照着雪莲,那将是一幅更动人的美景。

我走在雪莲之路上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我们到达冰湖时分,天空已经被云层完全覆盖,也没有雪莲,只有湖水微澜,映照冰川。冰川融水从对岸哗哗地流入湖中,又从湖底暗河流向了下游。
差不多正好是午餐的时间,我们在冰湖吃完饭,休息片刻,雨点开始滴落,即动身向早上计划的营地走去。

一号冰湖

一号冰湖
  
差不多正好是午餐的时间,我们在冰湖吃完饭,休息片刻,雨点开始滴落,即动身向早上计划的营地走去。
我们先是返回到前面雪莲花盛开的乱石山头,然后转向正南方向。从陡峭的乱石山南坡下来,我看到了一片更密集的雪莲,我没有耽误更多时间,拍了两段视频,我继续向预定的冰川方向行进。

一片密集的雪莲
在大约3680米处,有一块相对平坦的碎石滩,我放下背包,爬到前面的碎石堆上方查看地形,前方已没有更合适的扎营位置。于是,就在我放包的位置平整地形,开始扎营。
雨持续在下,一直下了四个来小时。山下,我们的来路方向,不时云雾弥漫,我们的帐篷在云层之上,听耳畔冰川流水哗啦啦的巨响。幸好我们主动改动了计划,不然也会被迫改变计划,弄不好还会被困在半山。

山下的云雾
营地在冰川末端冰舌附近,一条深深的冰河,在冰川上形成了一个小瀑布,水流轰鸣着与来自冰川上端的冰川融水汇合在一起,不时可以听到冰川末端崩塌的声音。看上去,冰川末端几乎成了黑色,那是冰川上游携带的大量冰川漂砾堆积的结果。水的颜色是奶白色,看上去很浑浊。我用几块石头改变水流方向,导入旁边形成了一条小渠。又在小渠下游不到十米的地方,挖了一个小坑,以便取水。水渠中的水缓缓流动,起到了沉淀作用,水质有所改善。

修了一条小渠,让浑浊的冰川水变得清澈些
晚上,我试着用北斗盒子收发消息,收到了几条燕子李要求回信息的离线消息。看得出他得不到我的回应,很有些焦急,但我仍然无法发送消息,他只能继续焦急等待。
夜间,我走出帐篷方便,繁星满天。该下的雨水都降下来了,明天应该是个好天气。  
第四天 冰川、达坂、二号冰湖
清晨,不知什么鸟儿早早就在山上孤独地鸣叫。蓝天寥廓,只有淡淡的云。往冰川方向望去,大约海拔4100米上下截然分明,那之上覆盖了一层新雪,洁白无暇。昨晚,山下虽是降雨,高海拔区域却是降雪。海拔4100米之下的冰川上,有一些灰色的斑块,那是沉积在冰川表面的冰碛。它们随着冰川的缓慢向前推进,在冰川末端围绕冰舌的前端形成终碛。随着冰川退缩,有些终碛的上方就形成了冰湖。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高山冰湖时,还曾疑惑地想,是谁使用大型机械筑造了冰湖大坝?

左上角的山峰海拔4100米之上是昨夜下的新雪
7点57分,我用北斗盒子成功发送了一条消息,似乎印证了天气的确对北斗盒子的发送有影响,但接收来自卫星的离线消息与天气关系不大。

图中红线是经第三天修订的第四天计划线路,深蓝色是实际记录的轨迹,全天计划先登顶无名达坂,随后沿山脊行走,在转折点下行至二号冰湖,并在下游附近扎营。实际登顶后,临时改变计划,后借助绳索辅助提前下降至布拉特山谷。在河谷扎营后,一人看守营地,另外两人轻装前往二号冰湖。  
9点20许,我们整理好装备,出发。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这次行动中最大的风险在等待着我们。

在碎石坡上行走
我沿着碎石走了一段,向左越过冰河,走到了冰川缓坡之上。这样好走多了,冰川的表面和冬天的冰面不同,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凸凹不平,好似粗糙的盐粒一样,加上许多地方漂浮着碎石,根本不用担心会滑倒,冰爪在这样的地方,无用且多余。冰爪只有在冰川更为陡峭的地方才有效。根据卫星地图显示的信息,我计划只在冰川边缘行走,遇到比较陡的地方,就离开冰川,在碎石上行走,免去了携带冰爪。

在冰川上行走
  
高海拔,冰川,这样的地方行走,都急不得。我们背负重装,一步一步,踏着坚实的步伐,缓慢上行……
海拔3700米,回望来路方向,群山逶迤,太阳从东方升起,照耀着冰川。


海拔3800米,几块巨大的冰川漂砾,横卧在冰川上,看似静静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海拔3900米,还有最后一百多米高差,即将登顶达坂。

我们一步步靠近海拔4000多米的无名达坂。在最后不到100米高差的地方,裸露的冰川显得有些陡。我们离开了裸露的冰川,走在碎石坡上。碎石坡,依然是冰川的一部分,只是表面堆积了一层锋利的碎石。有些地方只有十公分左右的堆积,走在这些地方要格外小心。不小心踩在比较碎小的石头上,就会引起滑动。我们尽量踩在大些的石头上,以保证不会随滑动的碎石滑到。我走在前面,在靠近冰川一侧,冰层上的碎石没有积累到足够的厚度,容易引起滑动。走在后面的幺六认为右侧更好走一些,那边的山坡接受阳光更多一些,冰层上的碎石层更厚、更稳定。我观察后,没有说话,继续沿偏左方向朝达坂前进。我所行进的方向,是达坂方向。幺六选择了在右侧山体爬升,落尘随他也走向右侧,我没有制止。


锋利的碎石下是坚硬如铁的冰层
那一刻,我无法判断哪条路径更优,两处看上去都没啥风险。后来,我才意识到我错了,这和我最初的纪律要求是相悖的,我要求整个团队不要分离,共同进退。后来我曾两次委婉地说过,团队应该在一起。
我不想严厉地批评他们,我更应该做的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因为我当时没有明确地、严格地要求他们跟随我的脚步,是我在那一刻的犹疑,让我没有下达明确指令、严格执行我定下的原则,加大了后来的风险。


历经千万年冰川作用,石头一碰就断碎
如果我严格地执行了我定下的原则,三个人都在一处共进退,我们就可以在登顶过程中相互辅助,就可以避免随后我的两次滑坠,也不会受伤,尽管只是轻微的滑坠、只是皮肉伤,落尘也就不会在登顶之后忍不住大哭。每一次成功或失误,都需要总结,提炼有价值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路走得更稳、更远、更高……,这次也不例外!


达坂附近的冰川与脆弱的石片
  
那是一段艰难的爬升。我脚下的碎石在坚硬的黑冰上滑动,我不断用手杖调整身姿。顶点不远,就在眼前,却又似乎遥不可及。我计划先爬到几块较大的岩石上,然后从岩石上绕到目标点。初步尝试后,我放弃了。因为如果在岩石上发生失误,就会跌落下来,存在受到严重伤害的风险。我又选择一块五六米宽、覆盖着雪的斜坡横切,我用手杖敲出可以立脚的地方,一步一步挪移,走到这块雪坡中间的时候,发现前面两三米难以找到合适的落脚点,我又放弃退了回来。如果在这里发生滑坠,我会被抛到雪坡之下有碎石的地方才会停住,可能会滑坠五米甚至更远。我退回来,绕到没有积雪的地方继续向达坂方向冲刺。

达坂附近的冰川
前面的两次放弃,无疑都是正确的选择,因为那两处都容不得出现闪失。后来我选择的路径上有大量的碎石,万一滑到了,可以及时制动,在较短的距离停下来。走了没多远,我就发生了第一次滑坠,脚下的碎石突然滑动起来,我坐倒在地,碎石带动我开始下滑,耳边是哗啦啦碎石滚动的声响。我身体旋转着,用余光看到了下方一块较大的石头,急忙用脚蹬住石头,制止了滑动,也摆正了身体。左手手掌上划了一个两公分的口子,血流了出来。我当时不知道,此时的落尘和幺六都已经停下脚步,用扁带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正在紧张地关注着我。我只是偶尔扭头,看到他们一直在同一个位置长久不动,没有想更多,也没有时间想更多。


历经千万年冰川作用,石头一碰就断碎
( 本文作者 : 獬豸 )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14:17

谢谢关注!

作者: 何祥茂    时间: 2019-11-6 15:01
摘取了很多知识点,谢谢老师,户外学习的路,难得看到如此全面的知识贴。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15:51

谢谢关注!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6 17:24
一直关注的活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18:43

谢谢关注!

作者: 孟萍8901    时间: 2019-11-6 19:59

冰川进退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21:17

谢谢关注评论!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22:49
不仅有景色还有知识,点赞!

作者: 浪桥    时间: 2019-11-6 23:02

谢谢关注!后面是博霍特沟攻略,很美的地方!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6 23:48
老师严谨的户外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会积极的影响着学生和文章的观众们,大家都会受益于此,并安全,快乐的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0:35
我站起来,没有更多的犹豫,继续沿着斜向爬升。我又一次滑到了,好在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自动停住了,右手手掌又划了一个两公分多的口子,右腿腿肚子上划了一个十多公分的伤口。腿上的伤口在摔倒当时似乎就看到了,但直到回家后几天才真正注意到。在登顶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到家几天之后,我都误认为右腿膝盖下的一点点擦伤是摔倒时看到的那个伤口。落尘问过我腿上有没有受伤,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回答说没有。我自己也真的以为我腿上的伤,就是膝盖下的一点点擦伤。我还奇怪地想过,摔倒时流了不少血的伤口怎么就没有了?右腿腿肚子上的伤口,我一直没有感觉到,这可能就是落尘说的迟钝。或许也是为了配合意识中不想让队友担心,潜意识发挥的作用吧!后来发现裤子的臀部位置划的几个大口子,不知道是哪次摔倒造成的,好在裤子破的位置,皮肉一点也没有受伤。

顶点附近不很坚固的石头
眼看只有十来米的距离,我想直上到顶,不再绕来绕去。然而,露出地面的岩石被冰川侵蚀,如朽木一样脆弱,呈一碰就断的片状。我双手交替捏住几块片状的岩石,就像捏住酥脆的饼干一样,勉强可以借力,小心翼翼地配合脚下一步一步上移……
12点18分,我登上了稳固坚实的高点。我大声呼喊,登顶了!

顶点附近坚固结实的石头
  
几百米远处的落尘和幺六,一直一动不动地在关注着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的感受远远比我更焦虑和更担忧。虽然有两次小的滑坠,但我有充分的把握,严格说我就没有出现焦虑害怕的念头,也没有出现任何放弃的念头。尽管在计划阶段,在这两天的行进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说过,放弃翻越达坂,原路退回是可能的选项。

回望来路方向
户外安全与风险的冲突,或许正是户外运动最吸引人的地方。如果所有的户外活动,没有了任何风险,赋予户外运动的探索、勇气、智慧等各种意义必将大打折扣,也就不会吸引那么多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来到高山荒野寻求精神上的富贵。我的文字是枯燥的,不一定能表达全部的真实,旁观者的理解自然会有无限种可能,更多人看到的或许和落尘、幺六一样,是旁观者揪心的担忧,我却从中享受了极大的快乐。很抱歉!让落尘、幺六长时间无助地旁观。下次,我会让团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一同享受挑战的快乐!
看到这里,也一定有人想加入我们的团队。为了你的安全,我的安全,我只接受有专业户外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地图、导航、绳索等方面的独立操作能力)、有高度团队精神、有很强的纪律意识、体能强却乐于陪同弱小队员走在队伍任何位置,认同我的户外理念的朋友。欢迎参加我借鉴国内先进理念并有所创新的户外培训,总计100多个课时的理论和实操训练,我会全面梳理有关户外衣、食、住、行、理念、环保、地图、地形、气候、导航、野外通联、绳索技术、山地救援技术等内容……,受过专业训练的户外人士,不再是散兵游勇或者乌合之众,而是掌握全面现代户外理念、技能、装备并值得信赖与托付的人。  
落尘、幺六看到我登顶成功,开始朝向我的方向横切。后来的判断确认,他们那个方向开始阶段容易爬升,更高部分也是危机四伏,在他们停留位置的上方,虽然没有冰川上的碎石容易引起滑动,却比较陡峭,一旦失误,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才在关注我的时候,采取了用扁带挂在岩石上保护好自己的措施。
站在顶点,我环顾四周,风光无限。我喘着粗气,拿出手机拍下登顶后的第一段视频,然后趁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过来,我立刻查看周边地形。我登顶的位置,高于达坂。达坂还在偏左一百多米的地方,我走到达坂位置,具有典型的鞍部特征,南北山体平缓横跨达坂两侧,看上去从这里可以向南抄近道,节省四五公里里程,插入到我们的计划线路上。


登高远望群山巍峨
观察完达坂位置和两侧的地形,我返回到刚才登顶的位置,这时落尘他们已经慢慢接近,快到了可以接应的地方。我拿出绳索,一头用布林结固定在一块凸出的石头上,带着绳索下去接应他们。有了绳索辅助,上下都十分安全、快捷、轻松,12点50分和52分,落尘和幺六先后使用绳索辅助被接应到了高点,我走在最后,一边收绳一边上行,轻松地到了顶点。  

从顶点放眼南方,一系列雪峰冰川映入眼帘
我回到了顶点,发现落尘正坐在石头上呜呜地哭泣。我故作镇静、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哭啥?心有歉然,面若沉静,我继续收拾绳索。
哭就哭一会呗,不论男人女人,哭是一种权利。有人说,男人不应该哭,甚至还有人说女人也不应该哭。某些蹩脚小说,把生来就不会哭的男人当成英雄。而我明明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欣赏的英雄,却多是会哭的,比如三国中的关羽、曹操、刘备,还有水浒中的豪杰。他们才是真性情的英雄!
没有人性的弱点,哪来人性的伟大!连哭的本能都没有,不会哭的坚强有何用?所以,不在于是否会哭,而在于哭过之后干什么、怎么干。与其从来不哭,不如大哭一场之后,抖擞精神大干一场,让意志变得更坚强,让目标变得更清晰,让脚步变得更扎实。
所以,我根本就没想着去劝她。在我看来,过于劝解伤心的人,和每次见面都要貌似关心地询问别人多年前的病情一样,情商都归于零,傻里吧唧。懂得自己使命的人,哭过之后,就像卸掉了身上的负担,只能更加积极向前。
后来,落尘说:“刺猬的眼泪,兔子又怎么会懂……,哭泣只是一种情绪,一种让心志变得更坚强的释放而已,眼泪带走的不光是绝望跟悲伤,连同一些淤积一起带走。你会发现,哭过后,眼睛会变得更清亮,心胸会变得更宽广,所以含着泪水微笑,也是一种成长。”是的,正是如此!
  
接近正午时分,群峰汇聚起朵朵白云。南方远近陈列着几十座山峰,有二十多条冰川自东向西展现在我们面前。回望来路方向,冰川逶迤,群山寂静,两天来的路,都融合在风景之中。


远眺群山风光
我们每人都拿出手机,落尘也缓过来了,大家都在惊喜地拍摄着顶点风光,却忘了拍一张合影。随后,我们来到比较平缓的达坂位置。后来,我将达坂命名为三人同达坂,取三人同行,用心同德之意。
落尘看着我手上的伤口,坚持要进行包扎。还问我腿上有没有伤,我不想告诉她,回答说没有。结果连我自己在那些天也一直没看到,自然也没感觉到腿上的伤口,把一处擦伤当成了腿上那条十多公分长的伤口。
经过核对Locus结合高程数据渲染的等高线地图,对照现场,目测地形,我们决定改变线路。Locus提供的信息显示,在当时的视觉可见范围之外,有一段凸坡,靠近沟底,坡度陡峭,作为徒步线路虽不适合,但还不算太陡。我们的决定稍有点风险,如果万一到了沟底附近找不到合适的下行路线,就必须费更大的力气向西回归到计划路线方向。但结合经验综合权衡,成功概率大于失败的可能。
总有些人,在行动判断的时候,喜欢绝对化,要么是黑要么是白,他们不懂得借助数据、概率进行科学的判断。比如:曾有人说过在户外运动中,卫星导航(目前主要使用GPS,未来将增加北斗导航)不可靠,容易没电,还是指南针可靠。甚至有人说,只有学会使用星辰、自然物导航,才是户外高手。相信这套说辞的人,我敢肯定,他一定不会在现代户外运动中走多远。
的确,卫星导航需要耗电,也需要基础数据支撑,一旦没电,或没有数据支撑,卫星导航就完全无法使用。看似某些人的说法颇有道理,但科学的思维不能只揪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而应该综合考虑卫星导航和指南针导航的每项长处、短处出现的概率,看一下在多大程度上,卫星导航是更有效或指南针导航更有效。如果使用卫星导航的好处,明显多于使用指南针导航的好处,那就应该果断舍弃指南针采用卫星导航,反之亦然。当然,适当地学一点指南针、自然物导航是有必要的,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可靠性很差的落后技术,不如多想一些办法,解决新技术存在的问题,比如多带备用电源、备用卫星导航设备,使用太阳能充电板等。实际上,人们通过实践、通过直觉早就做出了比一些墨守成规的专家们更正确的判断。请问,现在还有多少户外爱好者在使用指南针或自然物进行户外导航?  
某些户外领队培训,还在用大量时间进行等高线、指南针培训,某些协会还在热衷于推广基于传统地形图、指南针的定向运动,这些做法客观上阻碍了户外运动的深入开展,延缓了技术的进步。换言之,如果用同等精力进行基于卫星导航的户外领队培训和定向运动人才培养,将会更好地提高人们的定位导航能力,减少各类迷路、失踪事件的发生,提高救援效率,带动整个社会民众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下表所示,对比地形图+指南针导航与卫星地图+卫星导航两种技术,卫星导航技术的优点明显更多一些,而且耗电性这一软肋正由于充电宝的使用,尤其是太阳能充电板技术的成熟而变得无足轻重。当然,可能还有人担心卫星导航信号问题,但这是一个低概率的问题,除了密林、峡谷等少数情形外,不用过多考虑。而且随着卫星导航芯片的不断进步,目前的卫星导航芯片接收信号的灵敏度已经较十年前大有提高,况且谁也不太可能长时间一直在密林峡谷中行走。另外还有人会提出一些从未发生过的可能来抬杠,比如卫星导航被关闭了怎么办?太阳风暴把卫星摧毁了怎么办?流星撞上卫星了怎么办?外星人入侵关闭了卫星导航怎么办?这些极低概率甚至几乎零概率的可能,所有地球人一辈子都不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好就不要提了吧,免得被当成白痴。
特点

地形图、指南针

卫星地图、卫星导航

比较结果
导航精确度

略低,与使用者熟练程度有关

高,与使用者熟练程度基本无关

卫星导航优
学习难度

较难

较易

卫星导航优
直观性

抽象

直观

卫星导航优
提取坡度高程等信息





卫星导航优
可提供信息

地名、水源、栈道等丰富、准确

地貌、地物等直观、细致

各有特点
携带重量

量少时便捷

量大时不增加负重

各有特点
耗电



必须

指南针优
环境影响

地磁异常

卫星信号太弱或丢失

均为极低概率事件

概率论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数学的分支,在自然科学、社会学中都有广泛深入的应用,如统计热力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调查学、管理学等等。也广泛应用于现代保险业、天气预报、地震预报、产品抽样调查等领域。尤其是现代保险业,正是通过概率论的运用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概率也是无处不在。杠精们是没有概率概念的,他们常常构想一些极低概率的假象,让一些人难以回应。但是一些似乎不入流的职业,看似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却常常十分地精通概率,比如票贩子、骗子等等。票贩子明白,只有他们被逮到受罚的概率乘以罚款额小于他们未被逮到的概率乘以获取的利润,他们就会放手去干。
所以,概率是一种思维手段,一种科学的思维手段,一种现代人的思维工具,当我们有了客观的分析,知道卫星地图+卫星导航技术远优于地形图+指南针技术的时候,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抱持传统的观念不放呢?
  
言归正传,Locus是基于卫星导航兼有支持卫星地图、等高线地图、DEM高程数据的手机GPS导航软件,它的长处是强大的离线导航性能,不但有早期GPS的所有长处,而且也融入了等高线地图,尤其是DEM高程渲染,让原本十分困难的野外线路规划变得十分容易,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分分钟就能得到一条不亚于原本需要在办公室或家中用计算机加上网络支撑才能获得的线路。
在三人同达坂,我们简单地吃了点食物,拍了些视频、照片,研究了线路,就开始下行。下行的路,实际走起来比看上去更陡一些,但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尤其是在双手杖的辅助下。


山下的河谷
下行近一公里后,原来干涸的山谷流出了清澈的水流,我们继续下行,水流断了,一会儿又重新冒了出来。乱石越来越多,坡度越来越陡。前面的地形变成两侧陡壁,夹着深深的河谷。在我们的正前方,布拉特山谷横亘在我们的下方,河流反射着阳光,与我们所处的位置有明显的高差。我和幺六商量着,想使用绳索辅助下行,却找不到合适的固定点,只能放弃继续下行。打开Locus,附近的坡度呈现淡黄色,这预示此处坡度较陡,或有陡崖,这是我们在三人同达坂时就想过的,现在成了现实,看来只有返回一段后,向西横切,寻找新的下行位置,有可能需要横切几公里,才能回归到原计划线路上。
  
我们沿河谷反向上行,回到一处有水源、相对平缓的地方,开始午餐和午休。午休后,我们向西走到沟谷之上,准备继续向西横切。走了不多远,幺六请求向下走一段查看地形。地图信息显示,此处附近难以通行,按我谨慎保守的观点,不必费劲查看,继续向西横切,找寻视觉范围内开阔可行的下行线路。幺六有的是体力,坚持下行看一下。于是我在原地等待他的消息。我等了一阵,听到幺六的喊声,说可以下。我虽有些怀疑,还是走向幺六。远远看到他却没有继续向下,我又一次向他核实,问到:能下吗?得到了再一次确认。
等我来到幺六站着的地方才明白,为啥幺六一直站着没有继续向下,因为这是一处几米高的陡崖,只有等我身上携带的绳索采取辅助措施后才能安全下去。陡崖下一直是凹坡,直达布拉特河谷,视野良好,将要走过的区域尽收眼中。

从陡崖附近东望
陡崖顶端有一块凸起的石头,正好可以套上幺六携带的150cm扁带。我在扁带上挂上一把主锁,绳头通过8字节连接到主锁上,再用扁带为自己做好简易的胸式安全带,将绳子另一端拴在腰间。我在身上挂了两把主锁,一把连接到石头上的扁带,做好自我保护,一把与绳索构成意大利半扣。我控制着意大利半扣的速度,保护着幺六和落尘背负重装先后缓缓下降到岩壁底端。又保护着幺六轻装回到了陡崖上我的身边。


在陡崖处小心下降
随后,我背负重装,使用意大利半扣速降方式降到了陡崖下。幺六在上方解除了绳索,他准备轻装倒攀下来。对一般人来说,这很危险,但幺六是攀岩爱好者,对轻装倒攀这处陡崖十分有信心,我也认定以他的能力,这样做没有危险。如果换了他人,我可能会冒着绳子被石头卡住、或绳索被严重磨损的风险,或采取丢弃部分装备的方式,让最后一个人在绳索保护下轻装下来。


幺六在倒攀


幺六在陡崖下的平台
  
下了陡崖,还有300来米才能下到布拉特河谷相对平缓的地方,高差140米。虽然视觉上看着没什么,真走起来,必须十分小心。我们小心翼翼下了这段陡坡,来到了布拉特河谷。青青草地,铺展在布拉特河谷,一群马在远处山坡上吃草,布拉特河水在河谷中央向东流淌。


布拉特河谷
到了河谷平缓地带,我沿着河谷方向向下,寻找可以扎营的地方。从我们午间休息的侧沟流下的水,在河谷中形成了一片湿地,我越过湿地,找到一处稍高的台地,准备在此扎营。
营地周围绿草茵茵,不到百米处就是清澈的流水。刚刚扎好营地,雨就开始下了,时间还是下午四时许。
我们躲在帐篷里,一边休息,一边等待雨停。按计划,一人看守营地,另外两人前往二号冰湖。我本来希望幺六、落尘先去冰湖,等他们中一人返回后,我再前往。幺六坚持他看守营地,不去冰湖了。营地到冰湖,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我原本以为往返两小时足够了,没想到最终耗时三个多小时才返回营地。

二号冰湖方向
雨停后,我和落尘带上零食、水、雨披轻装前往冰湖。越过草地、草甸、湿地、碎石,在时断时续的牧道上行走。从营地向西远望,在一座山丘上似乎立着一个挺拔的身影,长久伫立不动。走到近前,才看清是一座玛尼堆,向来往的人们指示着方向。  
一路上,不时有高山龙胆、喉毛花、青兰、虎耳草、紫菀、野罂粟,还有雪莲等各色花儿开在这高海拔的河谷之中。


高山龙胆


喉毛花

虎耳草
  
两侧的山上,时有高山上来的河流,一个瀑布,从右侧山体上轰鸣着倾泻而下。海拔3550米附近,河道弯弯,不断转折。我期待着返回时,正好夕阳西下,逆光拍出银链般的河道。


我轻装行走在布拉特河谷
二号冰湖,是这次活动遇到的第二个冰湖,名字是临时起的,为的是在队友间方便叙述。由于其位于布拉特一号冰川脚下,叫做布拉特冰湖可能更为恰当。前往二号冰湖的路,是向西行走,在我们的左手方向,要经过两条高高挂在半山的冰川。

高高挂在山上的冰川
经过两个来小时的行进,我们从海拔3460米的营地,上升200米,到达海拔3660米的二号冰湖。二号冰湖发源自布拉特一号冰川,终碛与冰舌的最远距离超过500米,那是在久远的年代之前,巨大的冰川曾到达那里的证据。

我行进在海拔3500米左右
冰川尾碛堆成的乱石山上,雪莲花、野罂粟盛开,在风中摇曳,飘散着清新的花香。几天后,我还时而从雨披上闻到淡淡的雪莲花香,不知道那是幻觉,还是香气成功的侵袭,除了穿着雨披走过成片的雪莲,我记不起还有什么时候让雨披和雪莲有过交集。  

冰湖附近的雪莲
绕过几道冰碛,终于看到了冰湖。千古以来,它就一直这样静静地存在着,我们只是匆匆过客。


布拉特冰湖(二号冰湖)
静静坐在湖边,仰望布拉特一号冰川通向天际,这是一条陡峭的冰川,除非采用登山技术,不可能到达冰川顶点。右侧是我们原计划下降到布拉特沟谷的规划线路,由于冰川退缩,曾经的冰川侧碛遗留在那里,成了一道巨大的碎石屏障,护卫着冰湖。热勒德哈腊阿依特达坂在我们的右前方,从技术指标上看,那是一座难以翻越的达坂,卫星地图显示,达坂之后也有一个冰湖。


落尘在二号冰湖湖边
云层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光线阴暗,冰川与岩石磨砺产生的岩石粉末让湖水略显浑浊。如果光线充足,是否会是另一种景色!抛一颗石子,落入湖水中,溅起一圈圈涟漪。
遐思,静想,面对湖水发呆……
在湖水边静坐了一会儿,我们开始返程。绕过来时的碎石坡,成片的野罂粟随风招摇,我们徜徉在花丛间,自由放飞心中的愿望,用相机镜头收录一丛丛黄色的野罂粟,连同冰川,连同掠过花丛的身影。


成片的野罂粟花滞留了我们的脚步
返程的路是下行,速度快了不少。我们选择与来路不同的路线行走,沿河而行,一块巨大的冰块尚未融化,静静地悬在岸边。


河岸边尚未融化的冰块
  
一块近200米的湿地挡在了我们面前,湿地中部分区域有泥炭堆积,已演变为沼泽,弄不好会陷入其中不可自拔。我们折身朝向来时的路线,避开这块湿地,等我们沿着湿地边缘踩着一个个凸起在湿地上的草甸,走到干爽的牧道时,鞋子早已是泥泞不堪了。

湿地
湿地附近与其下游,河道弯弯曲曲,太阳仍被阴霾遮蔽,阴沉沉的天空,让周边蒙上了灰暗的色调,期望逆光拍出银链般河道的愿望落空了。

弯弯的河道
又见矗立的玛尼堆,不管已经累了,我们爬上山丘,站在玛尼堆旁,远处的营地清晰可见,不知道此刻的幺六是否也在凝视我们的方向。
快到营地时,落尘在营地附近的湿地上发现了地衣,看上去如木耳一般,成了我们晚餐的一部分。
暮色降临,在帐篷里,我又拿出北斗盒子,与山外的燕子李联络,收发信息。
夜半时分,听得帐外有动静。细听,是马匹到了近前,在食草,在漫步。
夜色沉沉,渐入梦境……  
第五天 布拉特、察汗诺尔改线
清晨,我掀开帐篷,不远处有几匹马还在吃草。
我走到河边取水,带着水离开岸边一定距离后,开始洗漱。远处的十来匹马朝我走来,和前几天见到的牦牛不同,它们的步伐悠缓,明显没有敌意,走到我跟前十来米处时,我有些担心,挥手让他们离开,马儿们在距我几米处停了下来。很遗憾,我离开帐篷时没有带上手机,无法近距离拍摄这难得遇到的场面。我猜想,它们可能是想到河边喝水,但河水距我洗漱的位置明明还有一定距离,我也没有挡住马儿去往河道的通路,丝毫不影响它们到河道饮水,况且河道蜿蜒,它们是大致顺着河道走向我来的,饮水的位置有无数处。难道是他们把我认成了好久不见的主人?我又去河边取了一些水,再次回到刚才的位置。马儿们没有动,还在原位。洗漱完,我没有过多留意马儿们的动静,走回营地。

马儿在山坡吃草
  
天气晴好,又是一个好天气。吃饭完,我们开始收拾装备。阳光转过山顶,奔跑着,一会儿就投射到了营地。
9点35分许,我们出发。河谷里的一群马看到我们,向远处跑了开去。我不明白,为何早上那些马儿一点也不怕我。


图中红线是第五天计划线路,蓝色是实际记录的轨迹(有部分缺失,变成了直线),全天计划先沿布拉特沟下行,出布拉特沟后,沿G216国道至察汗诺尔沟,上行至三号冰湖(湿地)附近扎营。实际在察汗诺尔沟口因故改线,沿G216至波尔钦沟口扎营。  
关于当天行程,我一直担心的是,行走过程中需要过河,尤其是布拉特河下游,两侧山势陡峭,可能需要频繁过河。
幸运的是,整个行走过程中,多数路段都有清晰的牧道,我们一直沿河岸北侧行走。偶尔牧道丢失了,只要仔细观察,很快就能重新找到牧道。
布拉特河谷中除了几十匹马,只有不多的一些牛,河水丰沛,植被丰富,虎耳草、大黄、千里光、蓟、沙参等各色花儿开放在山坡、河谷。走累了,就歇息片刻,一路下行,没有太多负担。

虎耳草


大黄


千里光




沙参
  
布拉特河谷,花草青翠。我们轻松地行进在牧道与草地上……

我们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沿布拉特河谷下行,除了几头牛,未见其它动物,植被保持着原始状态。

  
大约用时3小时,下行11公里,在12点40分左右,到达沟口,随后进入G216国道。
G216国道,早期是阿勒泰至巴伦台镇的国道,全程857千米,也称旧216国道。在《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普通国道网路线方案表里,两头将延伸到新疆红山嘴口岸、西藏吉隆口岸。我们行走的这一段是G216最为危险的一段,也被称为乌库(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记载:1952年1月,乌库公路动工兴建。该路向南穿过天山前峡、后峡,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冰达坂,经和静直达库尔勒,全长317公里。同年7月,乌库公路全线竣工通车。然而,一年后,山洪暴发,乌库公路部分路基、桥梁被洪水冲垮,交通运输中断。

1956年9月自治区计划复建乌库公路,动工前进行了实地勘察,选择了新的线路。1958年春,经17个月奋战,一万余名筑路人员完成修建主干线244公里,支线90公里,桥梁29座,涵洞128座,开挖土石方597万立方米,使这条横贯天山的交通干线全线通车。其间,兵团筑路人员共有58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58年4月18日,在前峡口外,共有6000多人参加了隆重的通车典礼。
G217独库公路上旁的乔尔玛革命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修建天山独库公路而牺牲并安葬在那里的168名烈士而建,乌库公路沿线却没有这样的纪念陵园。查阅资料,乌库公路工程指挥部曾在北线、南线路边林地各建了一座革命公墓,安葬烈士遗体,立碑永留纪念。这两处公墓的位置今在何处?未见相关资料的详细说明,以后再去后峡,我会留意查询。让我们把牺牲在这里的58名烈士记在心间!
  
几天来,第一次又见到了现代文明的痕迹。一辆越野车停在了我们旁边,司机向我们打听前方的路况,他想翻越达坂到达南疆,然后绕道后沟返回乌鲁木齐。午后,我们再次见到这位司机时,他说前方路被堵住了,只能返回。在公路边行走期间,不时有好心的司机想载我们一程,都被我们谢绝了。

G216沿线风光
幺六积攒了五天的一大包垃圾,交给了一位哈萨克司机,由他带下山去,给幺六减轻了一些负担。幺六的垃圾主要是食物包装产生的,原本准备继续背下去,直到出山。我的垃圾不多,一直在包里,直到回到家中才取出来。路上想过交给哪位司机带下山,但想到区区几百克的垃圾,不值得费劲打开包取垃圾。实际上,遵循LNT法则,做好充分的行前准备,妥善处理食物包装,垃圾是不会太多的。

做好环保是户外人的基本要求
  
高高的山头有一块巨大的悬石。真想走到悬石旁,围绕着它仔细观察,但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费很大的力气,于是只能仰望,用单反相机长焦镜头拍下几张照片。


悬石
在悬石所在山头下方,有一个通信转发装置,我和幺六的手机使用的是联通、移动业务,都没有信号,落尘使用的是电信业务,在偏僻区域常常有信号。我提醒落尘看一下手机能不能拨通。
13点22分许,落尘打通了燕子李的手机。站在路边特定的位置,面向特定的方向,我告诉燕子李,我们预计延迟一天出山,会提前用北斗盒子联系,并会用手机确认。
13点38分,我们走过通向博霍特沟的桥梁,来到沟口一处平摊的草地准备午餐。


博霍特沟与沟口的桥
通向博霍特沟深处,有可通行越野车辆的简易公路。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十公里左右的公路通到了海拔3400米,那里似乎有一处废弃的矿场,距离最近的冰川只有1公里多,一条山梁把博霍特沟分为东、西两条山谷,每条山谷中海拔3600多米处各有一个直径近300米的冰湖,还有三个直径几十米的小冰湖。博霍特沟有十来条冰川,最长的冰川近1.5公里,最短的冰川只有二三百米。博霍特是一条只能往返进出的沟谷,周围山势险峻,刀峰环伺,难以逾越。两个月后,我实地前往博霍特沟,目睹博霍特东沟大冰湖已开始结冰,湖面映照冰川倒影,发出淡蓝色光泽。由于时间原因,我未能到达博霍特西沟冰湖,历史卫星地图显示,博霍特西湖更加美丽动人。博霍特东西沟往冰湖之路沿途均有多处湿地,各有一条冰河自冰湖流出,蜿蜒流过湿地,寂静、清冷、灵秀……
一个多月后,我专程往博霍特沟纵深,实地查看了博霍特冰湖、冰川、冰河、湿地,撰写了博霍特两日活动攻略,附在本游记之后。博霍特沟是后峡所有沟谷中,景观最为丰富的沟谷之一,就冰湖数量和集中的程度而言,再没有超出它的。详情在后面的博霍特攻略中细述……  
博霍特沟景色






先选发几张博霍特沟景色,详情在后面的博霍特攻略中介绍……
在博霍特沟口吃完午餐,开始午休。幺六在做饭,我询问气罐的使用情况。带了的两大两小四个气罐,已经用完了一多半。躺在防潮垫上,我的脑海没有完全放松,按计划还有三到四天的路程。我脑海中掠过一个念头,为了保障安全,是不是需要放弃后续的计划。我希望当天营地至少要到达计划的第四天营地位置,并在必要时启用备用线路,翻越奎克达坂之后,放弃翻越包尔芒南达坂、哈熊沟达坂,改走备用线路,从波尔钦出山。闪过这样的念头,还不足以即刻做出决断。脑海中的信息,还需要更多条件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分析权衡,中午的这点时间不能够仓促做出决定。
15:04,我们出发,返回G216,目标是5公里外的察汗诺尔沟。
沿G216行走过程中,云层越来越密,天色越来越暗,最后开始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我们换上了雨披,继续前行。公路上行走,基本不用担心脚下,时速可以达到5公里甚至更快,一小时后,就来到了察汗诺尔沟口。  
走过新建的红五月桥,右转就是察汗诺尔沟口。新桥旁的旧桥仍在,与新桥挨在一起并列平行,桥头有一堆一人高的建筑石料。
进入察汗诺尔,雨开始大起来。
察汗诺尔河河水很急,两侧的山势较陡。尤其是我们所处的右岸,更加陡峭,小路在几米高的陡崖之上,陡崖之下是奔腾的河水。
前方的小路就在陡崖之上,大概是很少有人行走的缘故,倾斜的山体上,看不出明显的路,稍不小心就会侧滑到陡崖之下。我们谨慎地使用双手杖,走过这段有些危险的地方。

继续前行,雨越来越大。
继续前行,雨越来越大。
大约16:06,落尘从一处小道下到河谷,观察有无到对岸或上游的途径,幺六试图越过紧挨陡崖的地方。我在不远处观察,觉得很危险,容不得稍有闪失。雨更大了,我喊住了幺六,叫他回到我站立的山崖下避雨。落尘也返回了,得到的结果是,从河谷到上下游方向都只能涉水过河。
第一天以来,每天下午四点来钟,都有一场雨。这是计划时未考虑到的。出行前我查阅附近天气预报,全部是晴天,而且是高温天气。虽然山区的小气候在预料之中,却没想到天天下雨,明显延迟了我们的计划行程。中午休息时改线的念头再次浮现在脑海,出现的更多新状况,使得中午时难以判断的天平倾斜了,看来立刻改线是必须的了。
前方路段在陡崖边,轻装通过勉强可以,想要重装通过,令人心悸,对岸山坡上也看不出有明显的道路,如果继续前行,当天计划无法完成的可能性很大,进而导致后续计划延迟。无论是按原计划走完全程,从哈熊沟出山,还是改线到波尔钦出山,气罐中剩余的燃料都不足以维持。
综合以上因素,我决定立刻退出察汗诺尔沟,继续沿G216下行,用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一天的时间,沿途考察G216两侧沟谷,为将来的活动提供第一手资料。我向幺六和落尘说出了我的想法,得到完全支持。  
雨还在下,我们被困在陡崖下避雨,返回的路在雨水冲刷下变得很滑,稍不小心就可能滑落到近十米高的陡崖之下,比较安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沿近处下到河谷,涉水过河,设法撤回到红五月桥;二是等雨完全停了之后,再等待半小时左右时间,待路面不再湿滑时,原路返回到红五月桥。我说出了两种方案,大家都没犹豫,一致选择后者。阅读这段文字的读者可能不明白,过河是迫不得已情况下才会有的选择,顺山势而下的激流,尤其是扎心刺骨的冰川融水,但凡有别的选择,一般情况下都会避免涉水过河。
新的方案预示着活动接近尾声,大家感觉一下子轻松起来,在原处等待半小时,就成了一种不算奢侈的休闲与快乐。记不得当时我们聊了什么,但时间过得很快。
雨停后,又等了大约20来分钟,我用手杖在附近的地上很戳了几下,只有几个浅浅的小坑,雨水已经渗入土壤,不再湿滑了。于是我们起身,谨慎地沿原路返回红五月桥,继续沿G216下行。

  
行进中,遇到了中午前刚出山时见过的司机。他说,前方道路被推土机堆起的土堆挡住了,不让过往车辆通行,他们只能返回,聊了一阵,他想请我们上车载我们一段路程,我们谢绝了。
18点46分,我们在跃进桥桥头拐入波尔钦沟。波尔钦沟被河水切出十来米深的河谷,我们从高处下到河岸附近,在距离沟口160米左右找到一处相对平坦,高出河面一两米的台地扎营。
晚餐后,我试图使用北斗盒子收发信息。没有离线消息,我试图告诉燕子李:“北斗盒子发送、接收的成功率不高,而且延迟很大”。但没有成功。
几米之外,波尔钦河,奔腾,喧嚣,伴我们入眠,一夜无话。  
第六天 黑沟瀑布、菜地沟、哈熊沟
清晨的阳光照在不远处的山头,我们身处两山夹击的河谷中央,需要等很久,阳光才能转过山头照到营地。
早上的河水比昨晚更大,昨晚我修的用来沉淀河水的地方已被淹没。这是几天来仅有的一次早上河水更大的情况,应该与昨晚的降雨有关。以往早上的河水惯常比较清澈,因为水量变小,流速变慢,卷不起河底的泥沙。今天却例外,早上的河水依然浑浊,继续用昨晚幺六灌在水袋中的水。
我煮了玉米粥、烧了开水,切开两个咸鸭蛋,加上幺六的榨菜,美美地吃完了早餐。几天来都是幺六和落尘在做饭,我只帮过一些小忙,今天我也动一次手。我带的6个水煮蛋,按计划每人每餐一个,分别在第二天、第三天早餐吃了。鸡蛋的营养成分非常适合人体需要,据说人体能消化水煮蛋的98%。可能和原计划在前两天就吃掉水煮蛋有关,开始就没用心保护,六个水煮蛋在吃的时候,一多半的蛋壳已经碎裂了。但是咸鸭蛋到了第六天早上,还依然完好。
一个牧民从下游的沟口方向走来,身上挂着一个不小的东西,幺六眼尖,说成是“过河神器”。果然,牧民到了河边,把鞋子脱掉,套上了一双超长的靴子,一直到大腿根部,绑紧了,收好鞋子,装入随身的袋子中。


牧民的“过河神器”
这样的长靴,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来说,过于沉重了。通过简单的交流,牧民应该是去上游给牛喂盐。穿好长靴,牧民一步一步走向对岸,上岸后没有换下靴子,径直前行,想必上游还有需要过河的地方。


牧民穿着过河长靴在过河
( 本文作者 : 獬豸 )
作者: 何祥茂    时间: 2019-11-7 02:09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2:30
摘取了很多知识点,谢谢老师,户外学习的路,难得看到如此全面的知识贴。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7 04:04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4:34
一直关注的活动!

作者: 孟萍8901    时间: 2019-11-7 05:14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5:27

冰川进退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7:05

谢谢关注评论!

作者: 浪桥    时间: 2019-11-7 08:00
不仅有景色还有知识,点赞!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8:19

谢谢关注!后面是博霍特沟攻略,很美的地方!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09:58
老师严谨的户外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会积极的影响着学生和文章的观众们,大家都会受益于此,并安全,快乐的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作者: 何祥茂    时间: 2019-11-7 11:31
将近十点,我们不等阳光照射到营地,晒干被露水打湿的装备,我们出发了。

从波尔钦河营地出发
  

当天,完全脱离原有计划,属于漫步时游走。大体上沿G216下行,遇到合适的山谷,就做一些初步的查看,记录下坐标,拍摄一些资料,为将来的活动留下第一手资料。
全天,我们在乌鲁木齐河右岸行走。

行进中的幺六
10点13分,距跃进桥约600米,河对岸是萨尔托斯山谷。我们站在修建在半山腰的公路上,远望沟口有清晰的马道通向萨尔托斯山谷深处,眼前深深的乌鲁木齐河谷中有一座桥沟通东西两岸,对岸山色尽收眼中,没有树木,坡度较陡。上午多数时间我们与乌鲁木齐河谷的高差有几十米甚至近百米,暂时没有兴致走下河谷,再走过桥梁,去对岸萨尔托斯山谷实地查看。
地图资料显示,经萨尔托斯翻越达坂,走出克协喀尔嘎阿依特山谷,就是我们第二天行程经过的宰尔德萨依。从我们当前位置附近河谷的桥梁为起点穿越至宰尔德萨依,我尝试做了两种规划:如果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达坂,走过冰川,经克协喀尔嘎阿依特山谷到达宰尔德萨依,行程约14公里,累计上升1900米,下降1200米,但冰川一带坡度陡峭,难以安全通行,风光虽美,实不可行;如果从萨尔托斯偏北的侧沟翻越海拔3700多米的达坂,经克协喀尔嘎阿依特山谷到达宰尔德萨依,行程约13公里,累计上升1550米,下降850米,坡度指标大致在合理范围内,一天行程,有一定难度,有待尝试。


萨尔托斯山谷的可能线路
  
指点山河,信步国道。这是半个多世纪前修建的道路,双向两车道。我们在道路左侧、逆向来车方向行走,这样更安全一些,可以看到对向来车,以便早早避让,后方来车在右侧行驶,也不必刻意避让我们。
行进间,来向一辆越野车停下,好奇地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副驾驶一位老人边征求我们同意,边拍下我们的镜头。还有一位司机从后方经过我时,从窗口伸出大拇指,车内两个漂亮姑娘,明目皓齿微笑着看着我们一闪而过……
徒行者总给一些人以好奇,以为徒步穿越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实际上,他们只是没有尝试迈开脚步而已。每每看到大假期间各个景区人头攒动的无奈,我庆幸自己爱上了户外运动,能够在人迹罕至的山野、无人区信步游走。尤其是掌握了卫星地图与现代导航技术,更像增添了双翼,可以自由翱翔于苍茫大地。  
经过一处惊险的弯道,我们身旁是深深的河谷,好似万丈深渊。我联想到以前在G216前峡段见过三辆掉落在峡谷河道的车辆,正想说出来,话未出口,就见到一辆大型车辆的车厢静静地躺在深深的河道中,这是我在前峡、后峡的峡谷路段见到的第四辆落入谷底的车辆。
前些年,为了杜绝5人以上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发生,进山路口的检查站严禁5人以上的社会车辆进入,据说从那以后,这一带再没发生过死亡5人以上的重大交通事故。2010年8月,我们两车十人在经过检查站时,就被挡住不让通行,退回几百米后,两车各下一人步行绕过检查站,车辆才得以通过检查站。


掉入深深河谷的车辆
  
10点47分,我们来到喀腊萨依沟口。喀腊萨依,哈萨克语意为黑沟。落尘在沟口原地休息,我和幺六轻装往沟内查看。
进入喀拉萨依,先要在喀拉萨依河左岸做一段高差近40米的爬升,到了高处,望见几十米开外有一处瀑布,我们走到瀑布近旁,千里光、草原糙苏、老鹤草等各色花草长得有半人高。瀑布往前,视线受阻,由于时间原因,我们没有继续前进。


喀拉萨依沟风光
  
喀拉萨依总长约8.5公里,翻越海拔3700多米的达坂,与原计划线路第六天营地所在的阿尔喀尔阿特坎(夏干萨特河)相距不远。自喀拉萨依沟口进山,翻越喀拉萨依达坂,经阿尔喀尔阿特坎,自哈熊沟出山,总里程约26公里,最高海拔约3740米,累计上升1700米,下降2000米,坡度指标在合理范围内,可以做两天穿越,对暴驴而言也可以做一天轻装穿越,主要风险是涉水过河。后来,幺六规划线路并组织小团队,完成了该线路的一天轻装穿越。

喀拉萨依-夏干萨特穿越规划线路
  
11点08分,我们回到路边,休息片刻,吃了点干果。
11点16分,起身,继续前行。
将近12点,远望左前方有一条山谷,手机地图显示有不止一条通向山谷的路网横跨乌鲁木齐河两岸,说明有桥梁连接乌鲁木齐河两岸。拐过山脚,果然看到有一座索桥横跨两岸。落尘认出来了,这是他们曾走过的一条线路,户外人称之为菜地沟。

索桥横跨乌鲁木齐河两岸
12点15分,我从停靠了多部车辆的路边,拐到通向河岸的小道,小道在高出河岸几十米的路基上开始,沿着陡峭的碎石坡通向河边,转折后通向索桥。
  

菜地沟适合一天往返休闲徒步,纵深约5公里,尽头是陡峭的达坂,难以进行常规徒步穿越,加恩巴斯阔腊在达坂西南方向1公里有余,有一系列陡峭山峰构成的屏障。
12点19分,我走上索桥。索桥30来米长,横跨乌鲁木齐河两岸。过往的一些车辆,选择停靠在路边,乘车人下车步行,走过索桥,到菜地沟游玩。我们走过索桥,转向沟口,继续上行了一段,找不到合适的营地,又返回一段,在接近沟口附近一处相对平缓的位置扎营。

从午间营地回望公路方向
  
阳光正好,我拿出早上来不及晾干,依然湿漉漉的装备,晾晒在草地上。幺六拿出炉灶做饭,落尘跑去山上捡蘑菇,好久不见回来。
附近山头是一座高压送电塔的施工现场,工人们从我们身边下山去吃饭,一会儿又返回了山头。一位养路工,跑过来与我们寒暄。他在这一带当了几十年的养路工,从未听说山里还有冰湖,却也讲了一些我们未曾听闻的故事。他指着身边的陡崖说,原来这些地方,还有下面的河谷里,到处都是雪莲,有人拿着麻袋装,现在一颗也没有了,只有深山才能见到雪莲。
我听了之后,内心唏嘘,原来浅山地带平常可见的雪莲花,早已荡然无存,到底是谁之过?我曾写过半篇未完稿的《谁偷采了天山上的雪莲花》,试图追究这一切的根源。2015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全面禁止野生雪莲采挖及买卖的建议》,试图通过民主党派政协提案的方式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目前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借此机会我在新的调研基础上重新改写为《关于加大力度保护野生雪莲的建议》,准备明年一月以市人大代表建议的方式提出。幺六把饭做好了,却不见落尘返回,我有些着急,喊声却被流水声、风声、松涛声淹没。幺六说不等她了,我们先吃,话音刚落,就见落尘几乎是空手而返,只有一个大家都不认识的蘑菇。

闻起来味道不错但不认识的蘑菇
  
午餐后,照例是休息。低海拔山地的阳光,洒在我们身上,略有燥热。我把雨披用手杖挑起来,高高地举着,挡住阳光的直射。
15点23分,得到了足够休息之后,我们起身,过河,下山,走过索桥,返回G216,继续下行,目标是哈熊沟。

乌鲁木齐河

乌鲁木齐河
  
当天沿线平均海拔2250米,高度已经明显下降,和前五天相比,气候有显著变化,整个下午依然阳光明媚,没有降雨。
沿G216下行一公里多,峡谷变得突然开阔起来,G216从半山腰降到了河谷,道路不再惊险。

开阔河谷中的乌鲁木齐河
  
16点07分,我们路经坐落于道路西侧的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这段开阔的河谷总长约19公里,分布有多家企事业单位。


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多年以来,社会各界长期呼吁将这一带的生产企业迁出,但一些大型企业的迁出牵扯面大,长期难以解决,曾经有骗子看中机会下手得逞的往事。如此不堪回首的往事,已告一段落,目前后峡企业迁出已全面实施。2008年10月、2012年9月,我曾两次来这一带调研,当时整个山谷烟尘弥漫,巨大的烟囱冒着烟气,流经水泥厂的浑浊河水与旁边清澈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


后峡的工业企业(2008年10月)

后峡的工业企业(2008年10月)

后峡的工业企业(2012年9月)
现在则是另一番景象,工厂已停工,山谷中已没有工业烟尘,停工的工业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傍晚,我们路径环鹏水泥厂时,看到一些工人正在切割拆除设备。一个多月后,我再次经过环鹏水泥厂时,大部分设施已经拆除完毕。相信再过一阵,后峡一带的工业痕迹将逐渐消失。  
作为乌鲁木齐市民的主要饮水水源地,这里曾经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有不少工业企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不少人开始不断呼吁迁出这些工业企业,社会各方面渐渐凝聚了共识,最终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付出大量牺牲,实现了人们天蓝水绿的愿望。随着G216改造工程的实施,通行速度明显提升,安全设施大为改善,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乌鲁木齐后花园,展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秀美画面,也将会是乌鲁木齐户外人的一片乐园。


已停工并已开始拆除的工厂
  
16点10分,我离开公路,坐在一片草地上,等走在后面的落尘和幺六赶到后,继续休息了好一阵。附近是某冰川水生产厂家的取水点,我们海阔天空地聊着。
16点46分,起身继续前行。大约17点,路经六天前我们进山的宰尔德山口。17点25分,到达哈熊沟沟口,也就是环鹏水泥厂所在的路口。
向右拐入哈熊沟,环鹏水泥厂区一片寂静,走了几百米,才看到几个工人在切割拆卸什么设备。刺鼻的切割机气味令我快步向前,我想找一处充满自然气息的平整、清净环境扎营。
一座石桥,通向哈熊沟。我们没有过桥,沿土路直行。

通向哈熊沟的石桥
17点50分左右,我来到哈熊沟河与夏干萨特河交汇处,路边一块相对平整的草地吸引了我的注意,犹豫了片刻,进入夏干萨特沟,前方500米附近有几个毡房,应该不是牧民住所,而是哈熊沟景区接待游客的设施。附近地势平坦,天仙子等花儿开在河岸,但附近多石块,于是我们返回刚才的草地。

天仙子
  
草地紧挨路边,时有车辆经过。为安全起见,我们用一些石块在路边摆了一道屏障,把帐篷与道路明显隔离开来。
第二天早上,我们把这些石块全部清理掉,扔到路边的石头堆上,完全恢复草地原有的面貌。
这是LNT的原则,这是户外人环保的自觉。尽量维持自然原貌,对环境保持最小的冲击,是户外运动爱好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那些破坏环境的人,哪里配享受户外带来的乐趣?至于有些人非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苛刻地要求任何人都不要走入自然环境,大可不必理会。
夏干萨特与哈熊沟,是我们原计划第七天线路经过的两条山谷。原计划第六天翻越包尔芒南达坂,经查库尔图后,翻越3660米的无名达坂,在夏干萨特的上游阿尔喀尔阿特坎附近扎营,第七天沿夏干萨特下行,直接从夏干萨特顺流而下或翻越到哈熊沟后顺流而下,在哈熊沟沟口附近扎营。

  
夏干萨特,纵深约15公里,上游没有冰川,可以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分别到达哈熊沟、查库尔图、喀拉萨依。其中往哈熊沟的规划线路坡度陡峭,难度较大,风光最美;往查库尔图、喀拉萨依的规划线路难度指标均在合理范围内。
哈熊沟纵深约16公里,上游有五六条冰川,长的约1公里,短的不到300米,靠东侧有两处达坂,分别通向小河沟、维昆达拉;南侧、西侧各有一处达坂,分别通向查汗哈德图、阿尔喀尔阿特坎。

  
哈熊沟往小河沟的达坂,西坡很陡,难以逾越,东坡略缓,接小河沟;哈熊沟往维昆达拉的达坂,西坡也很陡,难以逾越,东坡略缓,可达维昆达拉、梯匈河。梯匈河是照壁山水库上游,小河沟为梯匈河支流。照壁山水库为五星级景区天山大峡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梯匈河发源于海拔4000多米的天格尔山东段,自南向北穿过崇山峻岭,流入照壁山水库。

梯匈河往东部分区域,南、西、北三面环山,是一块海拔2000-3000米的平缓高原,南北宽约10公里,自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南北走向的S103省道贯穿其间。其南面是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冰川,北面是乌鲁木齐南山板房沟、水西沟、托里一带的群山,西面是哈熊沟东侧一带的山体。

  
哈熊沟往查汗哈德图,被极为陡峭的达坂阻隔,非使用登山技术无法逾越。
哈熊沟往夏干萨特的坡度陡峭,难度较大,可以尝试翻越,但须做好无功而返的准备,或须借助专业登山整备。

  
营地搭建好后,落尘和幺六做饭,我在营地旁的河边用北斗盒子给燕子李发消息,请他次日早上来接我们。营地南侧天空被山体遮挡,显示当时北斗盒子只收到两颗卫星的信号。我试了几次,发送的短报文被没有发送成功。于是我走到夏干萨特河谷,其正南方天空没有山体遮挡,信号果然更好。
19点27分,短报文发送成功。不过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后面落尘用手机联络的结果。北斗盒子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与外界联络,但在时效性、交互性等方面,不及手机、对讲机。了解每一种装备的特点、长短,才能更好地运用装备。对任何装备的片面夸大,都是在误导他人。无论什么东西,如果只讲优点,从不讲它的缺点与局限,就应该警惕了。那些无限夸大某产品某事物的说辞,理应把它们全部扔到垃圾堆,才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月光朦胧,夜色温柔,最佳舒适度的气温,伴随我们入眠。此刻的乌鲁木齐,连续多日高温,正在等待我们返回一天后的降雨……  
结语
第七天早上,我们早餐后提前走出哈熊沟,在沟口乘坐燕子李的出租车开始返程。燕子李被连续多日高温折磨,非要拉着我们又走了一条山沟,我们早已审美疲劳,对巴布盖的景色提不起多少兴趣。
自哈熊沟往北的G216沿线,还有多条山谷:莫斯克、肖来克达拉、流水槽、雪莲谷、协巴尔萨依、737峡谷、东白杨沟、西白杨沟……这些都属于浅山地带,海拔大致在2000-3000米,有些早已是著名景区或知名的户外徒步线路,有些尚待进一步开发。
随着G216的改建进程,道路条件明显改善,不久的将来,G216后峡段沿线应该是一处吸引很多人前往的休闲去处。希望所有人都有很高的环保意识,带走所有垃圾,不要再用前些年的老标准,而是用新的标准:户外垃圾,不分降解还是不降解,包括瓜皮、果核等等,不要喂食动物,一律带回城市后,再抛弃到垃圾堆放点。当然,这只是符合2019年乌鲁木齐的当前标准,未来几年很可能会和今天的上海一样,需要分类后再投放到指定地点。
本文写作过程中,为了准确引用各类资料,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百度百科是常见的查阅渠道,免费但准确度不是很高。中国知网权威性强,可靠性高,但不能免费查阅。目前,在“百度学术”上也可以查阅部分学术文献,可以作为中国知网的补充。本文的多数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后面有“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查阅经过”的说明。
这是后峡区域的一次探索性穿越,随后的博霍特沟探秘,以及幺六先后组织的吾鲁特达坂经天格尔达坂至农大临场穿越、喀拉萨依经夏干萨特至哈熊沟穿越,都是天格尔山区域户外线路的探索性穿越。今后,在这一区域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探索性穿越活动。
天格尔山,东西南北纵横,分布有难以尽数的4000米以上山峰,600多条冰川,散落着许多冰湖,大部分为无人区,是乌鲁木齐周边一块极富神秘色彩的区域,景观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在我们与她相遇时,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地呵护她!
(未完,后面附有霍伯特冰湖攻略等内容,欢迎继续关注!)
关于户外理念
以下是我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大型户外活动中,为安保人员、领队制定的《线路规划与安全保障方案》中提出的要求,对其它户外活动而言,虽各有特性,也大致相同:
安全、科学、团队、自助、环保是户外五大理念。
安全是户外运动中首要的关键,只有安全的全面落实,才有户外带了的种种快乐与收益。每次活动的地形、里程、天气各不相同,安全所应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领队要结合计划书,强调本次活动的风险防范重点,如:扭脚、滑坠、迷路、落水等。
科学,现代户外运动必须是科学的户外,装备、线路、导航、通联等等都必须符合科学。对个人而言,符合科学的装备是安全、快乐、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徒步鞋是户外徒步的基本要求,不穿徒步鞋,应禁止参与徒步活动。而且,略有难度及更高难度的徒步线路,都必须穿高帮徒步鞋,使用双手杖。
团队,“无兄弟,不登山”。参加户外活动必须注重团队建设,服从团队意志,遵守团队纪律,不得随意行动。否则,极易发生事故。团队中体能较强的队员,更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团队的作用。
自助,参加户外徒步的个人,首先必须尽个人的最大力量自助地解决个人负重、行进等问题,不要依赖任何人。只有生病、受伤、体能严重不足时,才可以请求团队他人外力的帮助。动辄想让别人帮助自己减轻负重的想法,是弱者的表现,是心理不健全的表现。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完美的户外团队。
环保,户外人必须做好环保,这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目前最为先进的户外环保理念是LNT。在户外,人人要记得:“只带走照片,不带走一草一叶;只留下脚印,不留下任何垃圾”。  
关于户外安全
近些年来,每年都会发生一些户外伤亡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户外事故,实际上本可以避免,或虽然发生了,本可以有相对更好的结局。这些事故的发生,或其最终趋于恶性的结果,人为因素占了相当的比重。比如,近年发生的多起失温致死案例,其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团队作用缺失或团队没有及时发挥有效作用,最终造成失温者死亡。相反,也有一些案例,事故发生后,因为团队发挥了积极作用,没有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例如,队员骨折、滑坠后成功获救的案例。这类案例如果没有团队作用,后果难以想象。
当今社会有一种没人愿意说透的丑陋文化在持续发酵,那就是:在尚未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前,一些人就千方百计想着如何免责。某些官员是这样!某些医生是这样!某些户外AA召集者也是这样!他们在做事前,不是首先想着其职责所在,尽力完成其职责,而是首先千方百计想法免除可能出现的责任,一旦有风险苗头就千方百计规避,哪怕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失败的概率,也视而不见。他们本着宁可不做,不可犯错的原则,害怕承担责任,逃避责任,推卸责任,拒不承担义务,互相推诿扯皮,不担当,不作为,不干事。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了户外,渗透到了曾长期被认为是户外净土的AA当中。
户外活动的召集者,不论是AA活动也好,商业性活动也好,目标是让包括本人在内的所有参加者得到一次成功快乐的户外之旅,其基本前提是保障安全。
为了户外运动长久可持续的发展,户外圈早就形成了户外五大理念,即安全、科学、团队、自助(自主)、环保。应该说,只要本着这户外五大理念开展活动,是非常贴近安全前提下的户外快乐最大化目标的。
然而,户外风险的存在,让部分人失去了初心,他们把逃避户外风险责任放在了追求户外安全之前,于是异化形成了逃避责任,推卸责任,拒不承担义务的怪胎。
某些人刻意强调户外五大理念中的自助(自主),过于强调户外活动中的参与者要自己对自己负全责,尤其是在AA活动中,他们要求参加者什么都懂,可以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全然不顾五大理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叫团队!  
在我的户外活动中,我几乎每次都声明反对两种人的存在:一种是活动没开始就期望得到他人帮助的人,说什么“我是新驴,希望大家照顾”或“我的体能较弱,希望大家照顾”之类的话。对这种人,我想说的是:“打住,你的想法太过分了!在你还没有尽力之前,请不要想着得到别人的帮助,尽你本人的力量完成这次活动,是你的本分,没有人有义务、也没有人有责任要替你完成活动。尽你自己的力量,完成活动”。
我更加反感的是另一种人,他们在活动开始的时候宣称:“我是老驴,今天谁需要帮助的话,就来找我!”如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困难了,我来协助你克服,比如提供解决方案、技巧等等,自然没错,更值得表扬与鼓励。但某些人的意思是被一些人理解成了“我来替你完成”,这就鼓励了某些人的依赖心理,极有可能由此而导致整个团队的风险。在户外活动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负重问题,于是上面的问题常常就变成了:只要你需要,我来帮你背。这就可怕了!有一次,一名强壮的队员果然出手了,要背一位走不动的女生。当时我站在旁边,冷冷地看着,没有说话,看他如何收场。等他背了一百多米后,他放下了女生,终于明白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个好的户外团队,一定是人人奋力而为,首先全力做好自己。还没有尽力,就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这种人要不得!说大话,随意承诺,鼓动或激起其他人的依赖情绪,必须严加制止。以我的人生阅历无数次证明了一点:说得过于漂亮的人,最终没有一个是好人,更不要说他们能不能做到他们所说的那样了。
全力做好自己,不是不要团队。而是团队中不应该存在依赖他人的任何思想苗头,不论这种苗头是自发的还是诱发的,一有发现,必须立刻断绝,免生后患。在有人生病、受伤,体能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时,就必须伸出援手,发挥团队作用。
“无兄弟,不登山”。说的是登山,同样应该用于户外活动。这句话讲的实际上就是团队作用。在户外活动中强调自助或自主,都是为了户外的安全。但却不能无限度地只要自助或自主,不能放弃丢弃团队的作用。  
反观近年来的许多户外事故,尤其是打着AA旗号招募的户外队伍,由于过分强调自主(自助),导致严重缺乏团队观念,甚至根本就没有团队,活动成员各自独行,相互之间很少或没有联系。类似活动中一旦出现失温、中暑、扭伤、迷路等状况,极易演变恶化为严重的户外死亡事故。如果有团队作用,这些都是很难演进一步恶化为死亡事故。
比如失温致死,无论是刮风、下雨、下雪、低温造成的失温,总有至少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的发展过程。如果团队作用正常,一旦队伍中有人轻度失温,队友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或就地扎营,或辅助取暖,或补充热食……,避免失温症状继续发展。但在缺乏团队时,失温队员最有可能的做法是追赶队伍,缺少队友协助,加上一般队员缺少自救经验,常常只能任其发展,从轻度失温演变为重度失温。这时即使被队友发现了,恐怕也来不及了。今年的孟克特失温致死案例,正是如此。
过于强调自主(自助),无意或故意不维护户外团队,进而造成近年来多起类似事故,这种错误的理念难道不是在杀人?不是在谋杀?
户外运动爱好者的确应该首先自助或自主地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到万不得已,不应该乞求他人的帮助。但是,这不是舍弃团队的理由!所有由于团队关系散失而造成的户外事故,参与者都有不可原谅的责任,必须追责!所谓的AA也好,队员应该自主的说辞也好,统统不是理由。商业性户外活动不用多说,离不开以领队为主的活动组织团队。AA户外活动中,同样必须有团队的支撑。
AA活动的召集者,天然必须维护这个团队,并要求所有成员保持在团队当中。只有在团队不可控事件发生情况下,AA活动参与者方能够免责。不服从纪律,擅自脱离团队者,自动丧失团队对其本人安全的责任与义务,并应承担团队中其他成员出现风险的责任。
不知道谁发明了这样一套说辞:只有每个人都是自主的,完全独立的,相互无关的,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所有人才能相互免责,AA的发起人自然也可以免责。这看似有理,实则无理透顶!AA活动的发起者以及活动的参与者,怎么可能和活动的进行完全无关?不承担基本的救助义务,不针对最基本的风险进行完全可以做到的基本防范,让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或至少可以减轻的伤害,演变成严重的死伤事故,相关人员如何逃得了干系?( 本文作者 : 獬豸 )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2:03

谢谢关注!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7 12:53
摘取了很多知识点,谢谢老师,户外学习的路,难得看到如此全面的知识贴。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3:18

谢谢关注!

作者: 孟萍8901    时间: 2019-11-7 13:25
一直关注的活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3:37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4:41

冰川进退

作者: 浪桥    时间: 2019-11-7 15:34

谢谢关注评论!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5:43
不仅有景色还有知识,点赞!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6:54

谢谢关注!后面是博霍特沟攻略,很美的地方!

作者: 何祥茂    时间: 2019-11-7 17:05
老师严谨的户外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会积极的影响着学生和文章的观众们,大家都会受益于此,并安全,快乐的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7:52
AA活动的召集者,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免责:一是承当基本的风险防范义务,二是以最大能力承当风险发生后的救助义务。
基本的风险防范义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活动计划、户外技能、公用装备、有效的团队。
多数AA活动在计划方面是基本合格的,相关的资料也较为容易通过网络收集得到。
户外技能,通俗地讲,就是领队资质,虽然实际上不完全等同于领队资质,应该是活动召集者真正具备的能力,不过为了方便,暂且等同于领队资质,包括但不限于户外活动召集者对户外装备的运用,以及拥有的户外技能、救援技能等。
公用装备,包括导航、通讯、绳索、急救等公用装备,许多事故都是因为缺乏这些公用装备导致的。如缺少绳索导致被河水冲走。
有效团队,是户外活动安全的最后一道防护屏障,可以有效弥补前面三项的遗漏或不足。户外有风险,主要来自人们对自然状况的认识不足,这是户外运动天然具有的探险性决定的,无论考虑再周到的计划,再训练有素的人员,再多的装备,都无法完全适应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实际。团队,就构筑了一道安全的屏障。近年来的多次户外伤亡事故,实质上是缺乏团队导致的,如敖太、孟克特失温致死案例。由于没有团队或团队作用缺失而导致的户外事故,其组织者和参加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自然严酷的现实面前,有人有意忽略或故意放弃团队,或听任队员自由行动,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简而言之,不论打着AA还是任何旗号,在户外活动中不承担基本的风险防范义务的组织者与参加者,必须追责。
另外,活动当中团队分裂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一般来说,那些脱离团队擅自行动的队员,应该承担其他队员的风险,同时应免除其他队员对这一部分队员发生风险的责任。但当有充分证据表明,脱离团队发生在部分队员明确知悉或判断有风险,并告知团队其他成员,双方声明同意各自承担风险。
除此而外,还应该以最大能力承当风险发生后的救助义务。所谓最大能力,是指在保证施救人员自身不受伤害前提下的最大能力,并非鼓励牺牲自己生命去营救他人。  
总而言之,户外安全是第一位的!户外五大理念中的科学、团队、自主(自助)都在加强安全性。没有足够的、适用的户外装备(露营装备、服装、户外炉灶等)和基本的户外技能(导航、识图、通联、绳索等),就没有户外安全,这说的是科学;没有团队的维护,户外活动参加者个人如同裸露在严酷的自然面前,也就没有户外安全,这说的是团队;没有每个成员都竭尽全力的付出,动辄就想着他人的帮助,依赖思想严重,也不可能有户外安全,这说的是自主(自助)。
强调自主(自助),但这不是忽视团队的理由。加强个人的自主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一点也不矛盾,一点也不冲突。个人的自主性要在团队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而不能削弱团队。团队中最强的队员,不是跑得最快的队员,不是背负最多的队员,而是可以走得很快、背得很多,却也能陪同最后一名队员愉悦地走完全程的队员。充分的风险防范义务,风险实际发生后充分的救助义务,只有在此基础上的自主(自助),才是值得肯定的!
户外有风险,安全第一!  
关于环保
以下是我在乌鲁木齐的一些大型户外活动中,为安保人员、领队制定的《线路规划与安全保障方案》中提出的有关环保方面的要求:
领队的环保责任:领队应该在行车过程、徒步全程、停车点周边等留意环保问题。领队不仅要自己做好环保,要向队员说明环保要求,还要监督、督促队员、司机,做到环保要求。只有全体人员都做到了环保要求,领队的环保才是合格的。
在行车过程中,必须向队员参照LNT标准宣传环保理念。对驴友以外的其他人员包括司机做环保宣传的原则:重在行动,少说,多做。对驴友做环保宣传的原则:既要说也要做,必要时进行严厉批评。
对领队的环保要求:只要相关人员包括队员、司机等做不好环保,都要对领队进行严厉批评。请遵循LNT环保法则:
LNT(无痕山林)环保法则:
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
在能够耐受的地面上徒步和露营;
适当的处理垃圾;
保持或恢复到自然原貌;
将营火的影响减到最低;
尊重野生动物;
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感受。
特别提示:
所有垃圾无论是否降解一律带回;
要在河流中取水后在岸上洗手,不要直接在水中洗手或其它东西;
禁止在牧民点、牧民房屋、羊圈附近大小便;
大便必须在偏僻处挖猫洞,并掩盖好排泻物;
途径羊群、牛群等动物时,主动回避一定距离。
问题与解答:
1、问题:户外垃圾分为几类?
答案:原则上只有一种,都必须带回城市处理。把垃圾分为可降解、不可降解两种,不利于环保。把所谓的可降解垃圾遗留在自然环境,是落后的户外环保观念。按照LNT,不管是可降解还是不可降解的垃圾,原则上都应该带回城市处理。
2、在一条河流有上游、下游两处可以取水,现有两人分别要使用洗漱用水、做饭用水,洗脚水应该在上游还是下游取?
答案:上、下游都可以。因为按照LNT,洗漱用水是取上河岸后,在河边一定距离之外使用,不影响水质。
3、如司机将垃圾放到车下,怎么办?
答案:把垃圾拿到车上,到城市后带下车丢弃在垃圾处理场所。如司机无异议,也不要多言,尽量不要给司机说什么环保的大道理,以免影响司机心情,进而影响行车安全;如司机有异议时,可稍微向司机宣传一下环保理念,做一些简单解释。  
在本次天格尔穿越活动之前,我拟定了一份关于户外环保与安全的约定性文字,全文如下:
安全户外,绿色户外,唯有如此,方为永续之户外,故此郑重宣告,安全绿色户外参与者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时刻以安全为第一要务,尽全力保障自身安全,不因任何主客观原因脱离团队。
二、尽全力自助解决本人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不因自身主观缘由寻求队友体能方面的帮助。
三、自觉维护团队意志,随时与团队中至少一人保持有效沟通,自始至终保证与领队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四、注意观察发现团队成员面临的风险,遇有队友受伤、生病、体能不足时,提供人道援助。
五、携带足够、适用、恰当的衣食住行及安全相关装备,并能熟练运用,不发生自身原因造成的安全事件。
五、不抛弃垃圾,不焚烧垃圾。不以任何理由遗弃装备和食物。
不充分符合上述任何一条,本人自愿认定所参加活动未完成(或打卡失败)。  
关于AA
在新疆小羊军团网站,我曾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担任AA版版主,就AA问题发表过大量文字。可惜由于网站关闭,无法获取。我组织过超过百次的AA活动,最终形成了一套受到本地山友尊重的AA活动原则。
我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AA,有以下特征:
1、全员平摊费用,包括领队、收队、协作;
2、自觉接受监督,公布每一次活动的详细财务报告,精确至每一分钱,并公布含领队、司机、财务等相关人员的电话;
3、安全第一,领队以强有力的领导力、执行力维护团队的安全;
4、完全相同的线路,只发布一次AA活动。
最后一条,意味着这条线路对发起活动的领队和队员而言,都是全新的,不经过事前踩线、探线,而是从设计规划到实际完成一气呵成。换言之,我所倡导的AA就是全体参加人员共同探索新线路,也包括领队本人没有走过但是成熟的户外线路。
对活动发起者也就是领队而言,这样的要求活动要求自然很高。虽然领队本人从未走过该线路,却要保证全体人员的安全,领队就必须在技术上过硬,有在地图上规划设计符合基本安全要求线路的技能。当然,地图毕竟只是一种模型,不能完全做到和实际地形完全一致,所以活动中必须携带绳索等辅助安全装备。至于说,GPS、对讲机更是领队组必备。维护团队的存在和作用,携带基本的团队安全装备,具备基本的户外安全技能,这是AA领队所必备,否则就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漠视,一旦出现致死事故,形同杀人。
在我的意识中,无论AA活动还是商业活动,领队对队员都有天然的安全义务,放任队员乱跑,不维护团队,就是领队的失职,一旦出现事故,就算是在AA活动中,这样的领队不能免责。AA的免责,必须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下:
1、充分的风险防范义务;
2、风险实际发生后充分的救助义务。
在风险发生之前,一个不去维护团队,不对可能的风险进行防范的领队,一个没有团队的领队,怎么能够被免责?
在风险发生之后,放弃队友,不对队友进行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的救助,如何能够被免责?
和商业活动不同,AA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应该免除领队、部分队员的责任。但是,以上两个前提必须满足。一句话,第二个免责前提早已形成共识,但第一个免责前提却少有人提起甚至故意漠视,这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户外事故的主因。  
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查阅经过
网络上徒步与旅游爱好者的计划书、游记中有关天格尔峰的描述不一,有许多不准确之处。为了有相对比较准确的介绍,我耗费多日、查阅了大量资料。下面是我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对天格尔邻近区域认知的大致经过:
第一阶段:查阅网络上的公开资料,以百度百科为主。
和多数人一样,我首先通过网络查阅,得到如下信息:
卡拉乌成山位于乌鲁木齐以南,是天山山脉的组成部分,其主峰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是乌鲁木齐周边仅次于博格达峰的一座圣山,天格尔峰为古突厥语,意为天王峰。这是网络上有关天格尔峰引用较多的一种介绍。
关于天格尔峰,网络上的资料相互矛盾,它的海拔高度、地理位置都有不同说法。其海拔高度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海拔4588米,经考证此说法有误。关于天格尔峰的位置,一种说法是:天格尔峰距乌鲁木齐市大约120公里,是乌鲁木齐河的发源地,也就是一号冰川所在的山峰。另外一种说法,天格尔峰是昌吉州的最高点,三屯河的发源地。
在谷歌卫星地图上,一号冰川所在的山峰海拔大约4450米,坐标 43° 6.672'N 86° 47.854'E,周围找不到与4562米相近的山峰。狼塔C+V要翻越的天格尔达坂(坐标43° 12.029'N 86° 42.989'E)附近,也没有4500米以上的山峰。两份应该是出自官方渠道的地图资料上,天格尔峰标定在43°10.948'N 86°45.545'E附近,谷歌地图上测定为海拔大约4400米。核对几种等高线地图,这两座山峰的海拔高度与谷歌卫星地图得到的数据接近,附近都找不到4500米以上的山峰。
另据百度百科介绍:在天格尔峰附近分布着大小77条现代冰川,其中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最大,它海拔3800-4000余米,长约2.4公里,平均宽500米,面积1.95平方公里,其周围分布着大小76条现代冰川,由于现代冰川类型集中,冰川地貌和沉积物非常典型,古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清晰,所以1号冰川有“冰川活化石”之誉,又由于它是世界上离大城市最近的冰川,现已成为中国观测研究现代冰川和古冰川遗迹的最佳地点。
“一号冰川是世界上离大城市最近的冰川”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之处。不如把一号冰川说成是世界上大城市最容易接近的冰川。如果以直线距离计算,一号冰川距离乌鲁木齐明显较达坂城黑沟冰川、博格达脚下的四工河冰川都更远,本次计划穿越的无名冰川距离乌鲁木齐的直线距离也较一号冰川近约11公里,只是一号冰川距离公路更近,更容易接近,它的冰舌部分距离G216国道直线距离不到3公里。另外,一号冰川“海拔3800-4000余米”的说法也不准确,从谷歌卫星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号冰川的高端至少在4400余米。这些充斥在网络上的不准确说法,以讹传讹,误导了不少人,借此机会说出来,让更多人明白真实的情况,百度百科只能用来参考,准确度不足。看来,还需要更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第二阶段:请教专业人士,查阅学术期刊。
带着这些存在的疑问,我请教了自治区测绘院副院长阿雄,他是新疆山友救援队地图信息部部长。阿雄给出的坐标与上述官方地图标出的位置基本一致,给出的海拔是4562米。但是为何无论是谷歌卫星地图、还是我能得到的公开的等高线地图,标定为天格尔峰的坐标邻近范围内的最高峰都只有4400多米。这个谜团困扰着我,我期待权威的解释,督促我进一步查阅学术期刊。
知网,含义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中国知网,是集期刊杂志、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工具书、年鉴、专利、标准、国学、海外文献资源为一体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网络出版平台。遗憾的是,中国知网需要付费阅读,一般人难以查阅。好在我的工作性质,可以免费查阅部分中国知网的学术论文,还委托在其它高校学习的学生,帮我下载了我所在单位没有购买的部分期刊论文。
查阅中国知网,有关天格尔的文献总计33篇,其中有关天格尔山的文献10篇,有关天格尔峰的文献3篇,这些文献来自《冰川冻土》、《新疆环境保护》等学术刊物,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人员。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得到了如后所附《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摘要》,并进一步摘编形成了前文的《线路邻近区域概况》。
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在谷歌地球(GE)上测定,天格尔Ⅱ峰是附近67公里内的最高点,高于天格尔主峰,只有向西67公里外的狼塔河源峰一带的山峰才超过它的海拔高度。在一些公开的等高线地图上(数据来源应该均为SRTM),天格尔峰也只有4400多米。或许这是因为谷歌地球和来源于SRTM的等高线地图都非实测,均来自太空的卫星测量的缘故。此疑点留待以后解决。
注:SRTM的全称是Shuttle RadarTopography Mission,即航天飞机雷达地形测绘任务,SRTM数据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国防部国家测绘局(NIMA)联合测量。
  
天格尔山相关资料摘要
说明:以下资料摘自《冰川冻土》、《新疆环境保护》等学术期刊(来源:《中国知网》)
有意深入了解天格尔及其相关区域的阅读者,可阅读这些内容。一般的阅读者,可跳过这一部分内容,不影响阅读本游记的完整性。
天格尔山位于北天山西段的东部(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1986),冰川发育于天山山区西北部准噶尔内流区的乌鲁木齐河、头屯河、三屯河和呼图壁河的上游及其支流的河源区(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1986)。冰川数量和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乌鲁木齐河流域1959-1993年期间冰川条数减少了6.7%,冰川面积减少了13.0%。根据1964-1992年两次测量1:1扩航测图对比,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面积约减少了13.8%(据陈建明提供的数据),这和计算结果相当吻合。在这段时期,天格尔山北坡头屯河、三屯河和呼图壁河流域冰川的变化状况大体和乌鲁木齐河一致。如果气候和冰川变化趋势保持不变,则从1993-2027年天格尔山北坡的冰川条数将减少61%,面积减少49%。这种大量冰川减少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过去数十年冰川消融增加的趋势在未来数十年的延续将导致冰川消融量的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天格尔山北坡冰川发育的规模小,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小冰川更容易消亡。因此,天格尔山北坡冰川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加快退缩速度。
——摘自《天山天格尔山北坡冰川系统及其径流变化研究》
作者康尔泅(中国科学院兰冰川冻土研究所) 发表于《冰川冻土》第18卷增刊1996
  
天山天格尔峰及其周边区域集中分布有大小328条现代冰川,其中,包括一号冰川在内,乌鲁木齐河源受77条冰川融水补给,面积为3780hm2,天山一号冰川位于天格尔峰二峰北坡(E86°49',N43°06',以下简称一号冰川),侵蚀堆积地貌典型,冰川遗迹保存完整,景观丰富,记录着一千年以上大气环境演变信息,被誉为“冰川活化石”和“冰川博物馆”,是联合国气象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选定的中国唯一参照冰川和世界十条重点监测的冰川之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一号冰川是乌鲁木齐河的补给源头,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20km。一号冰川及乌鲁木齐河源区,海拔3600m以上,属高寒生态系统,生物链单一,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多年平均气温为-4.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8mm(大西沟气象站观测资料)。
一号冰川区域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的区域,土地覆盖类型为裸岩石砾地、冰川与永久积雪,植被类型以小莎草、杂类草高寒草甸为主,土壤类型为冰渍物粉砂土。冰川分布区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而独特,有珍惜植物青兰、雪莲、高山红景天等,有中国特有濒危物种伊犁鼠兔及珍惜动物雪鸡、旋壁雀、盘羊等。
一号冰川由东、西两支流组成,冰川最高海拔4486m,冰舌末端海拔东支为3740m,西支为3830m,多年雪线平均海拔4059m,垂直高差约750m[3],见图1。根据环境一号卫星2012年拍摄的遥感影像量测,该冰川的面积为165.4hm2。新疆冰川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有观测资料以来,一直处于萎缩状态,最近20多年出现加速退缩趋势。一号冰川区域平均气温在1960-2006年间升高1.2℃,自1959年以来,冰川末端厚度减薄达40m以上,每年退缩4m~8m,储量由1.07×108m3减至0.81×108m3,减少了24.4%。加强天山一号冰川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消除人为影响,减缓冰川消融,已刻不容缓。
一号冰川自1960年有观测记录以来一直处于退缩状态,平均每年退缩4.5m。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气候快速升温,使该冰川进入退缩加速期;9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提速,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增加,冰川退缩加剧,致使在1993年完全分离为东、西两支。

——摘自《天山一号冰川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研究》阿迪力·吐拉尔别克 等(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发表于《新疆环境保护》2014.36(2):30~35
  
天格尔第二峰地区的冰川在全新世总的后退过程中,至少有过四次重要的前进,分别发生在距今约5700、4100、2800年前及距今403-74年间。千年尺度的冰川变化可能存在2300-3000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其中包含了延续时间较长的冰退阶段和短暂的冰进阶段。
第四次冰进即小冰期中包含了三次冰进阶段,分别发生在距今约403年前、208年前及约74年前,其中第二冰进阶段延续时间长而且强烈。第三次冰进阶段仅是相对的稳定,或者缓慢的前进。本世纪50年代以来冰川一直在退缩。

——摘自《天山天格尔第二峰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冰川变化的初步研究》,陈吉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 发表于《冰川冻土》1987第9卷第4期
  
鸣谢
感谢苏州龙行者提供部分装备赞助!
感谢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卢平老师提供植物学鉴别!
  
附:博霍特2日徒步露营观冰湖冰川活动攻略
2019年8月7日,在我与另外两名队友执行天格尔环线探线活动的第五天中午,我们在博霍特沟午餐,博霍特给我留下了初步印象。
后来,我在写作天格尔环线探线活动游记过程中,对博霍特沟做了初步研究,随后进行了实地考察。


博霍特沟
经卫星地图研究、文献查阅加上实地考察,博霍特的英姿渐入眼帘,展现了一幅高山湿地、冰河、冰湖、冰川、雪山交相辉映的壮美景色,是后峡一带景色最佳的沟谷之一。


博霍特沟
  
一、公路交通
自乌鲁木齐沿G216国道往后峡方向行进,新改建的G216至环鹏公司已完成路面扩展铺设。新修筑的国道为双向两车道,路基从原来的4米拓宽到8米,道路沿线在靠近峡谷侧设置了约1米高的挡墙,在60多处山体上安装了抵挡碎石的防护网。峡谷弯道路段限速40公里,平直路段限速60公里。至2019年10月,自环鹏公司向南路段正在施工,部分路段已安置挡墙,路面正在扩展。环鹏公司附近设置有检查站,检察人员会劝告司机前方施工不要前行,但没有强行禁止,说明理由后一般可获允许通过。

挡墙内部的钢筋
随后的行进中经常有工程车辆,须小心避让。白天施工现场有工作人员临时阻拦双向车辆通行,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上行或下行车辆达到十辆左右时,会有一次放行。  
随后的行进中经常有工程车辆,须小心避让。白天施工现场有工作人员临时阻拦双向车辆通行,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上行或下行车辆达到十辆左右时,会有一次放行。


铲车正在扩展路面(靠峡谷侧的挡墙已建好)
原G216前峡、后峡路段极为危险,公路在半山腰,一侧为深渊,常有车辆坠入深谷。我亲眼见过四辆大小车辆躺在深深的河谷。目前前峡段道路已经完成改扩建,但后峡路段依然凶险。我自驾博霍特沟探线过程中,去程时间是傍晚,经后峡段时视野受限,没有恐怖的感觉。返程时为下午时间,阳光明媚,视野开阔,后峡段尚未建好挡墙的路段一侧依然是深深的河谷,颇感心悸。除非有充分准备,不建议前往。二、博霍特沟
博霍特沟位于后峡深处,G216南侧,坐标为43° 5'24.50"北 87° 0'48.99"东,沟口海拔约2620米,大致呈南北走向,自北向南直达海拔4300多米的山峰。博霍特沟西与萨尔萨依沟相邻、东与察汗诺尔沟相邻。

博霍特沟全貌
  
沟口有桥,坐标 43° 6'48.75"北 87° 0'49.54"东,沟通乌鲁木齐河两岸。

G216通向博霍特沟的路口、桥梁、简易道路(部分)
博霍特河河水湍急,河岸西侧有简易道路,总长约九公里,可通行越野车辆,直通博霍特沟深处,道路尽头海拔约3400米,附近有多处废弃的建筑物。简易公路有牧民在偶尔使用,多处路面堆积有山坡上滚下来的碎石,部分路段路面很窄,仅能勉强通过一辆小车,河谷在道路东侧。

博霍特沟的简易道路
  


博霍特沟简易公路(部分)、桥梁、东西沟分岔
卫星地图显示,海拔3300米处有一条山梁把博霍特沟分为东、西两条山谷,每条山谷中海拔3600多米处各有一个直径300米左右的冰湖,另有三个直径几十米的小冰湖。博霍特沟有十来条冰川,最长的冰川近1.5公里,最短的冰川只有二三百米。博霍特是一条只能往返进出的沟谷,周围山势险峻,刀峰环伺,难以逾越。当然,这仅仅指一般户外爱好者而言,登山家例外。


博霍特冰川、冰湖、雪峰区域卫星立体图
10月初,我实地前往博霍特沟,目睹博霍特东沟大冰湖已开始结冰,湖面映照冰川倒影,发出淡绿色光泽。由于时间原因,未能到达博霍特西沟冰湖,历史卫星地图显示,博霍特西湖更加美丽动人。博霍特东、西沟往冰湖之路沿途均有多处湿地,各有一条冰河自冰湖流出,蜿蜒流过湿地,寂静、清冷、灵秀……

博霍特东、西沟分岔附近

博霍特冰河

博霍特冰湖历史卫星图像(2009年9月22日)
  
三、徒步攻略
自驾至霍伯特沟口,驻车。越野车可视路面情况继续前行,最多行进至海拔3400米附近。但风险较大,有多处路面狭窄,乱石铺路,可能导致扎胎,侧翻,车辆抛锚概率明显增大。一旦车辆抛锚,救援十分困难。
保险起见,驻车于沟口附近,下车重装上行。

轻装行进在博霍特东沟



博霍特沟
至博霍特西沟、东沟分岔前,可一直沿博霍特沟简易道路上行,无须过河。部分盘山路段是为车辆行驶开辟,人行可离开盘山道路,沿草地上的牧道行进,适当缩短行走里程。上行约7公里,至博霍特西沟沟口,有桥架设于博霍特西沟河,坐标43° 4'10.33"北 87° 0'54.86"东。

博霍特西沟桥


通往博霍特沟纵深的简易公路
  
1、霍伯特西沟冰湖(西湖)
自博霍特西沟桥附近,可往西沟,欣赏西沟冰湖及沿线风景。推荐在距离西沟桥约150米处,坐标43° 4'13.76"北 87° 0'58.11"东附近,向西上坡,找寻牧道上行。起初牧道不十分清晰,几百米后渐渐清晰,通往冰湖方向。后续牧道,时断时续,多数情况较清晰。
博霍特西沟沿途风景为高山草甸、湿地、蜿蜒的冰河,冰川在西南方向,东南侧是陡峭的山体,山峰如刃。


博霍特西沟冰河
博霍特西沟冰湖坐标为43° 2'48.47"北 87° 0'0.14"东,直径约300米,海拔约3615米,其西南方向400余米,还有一个直径约60米的小冰湖,海拔约3630米。


博霍特西沟冰河
( 本文作者 : 獬豸 )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7 18:13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19:52
摘取了很多知识点,谢谢老师,户外学习的路,难得看到如此全面的知识贴。

作者: 孟萍8901    时间: 2019-11-7 20:19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21:51
一直关注的活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7 23:08

谢谢关注!

作者: 浪桥    时间: 2019-11-7 23:27

冰川进退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1:06

谢谢关注评论!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1:29
不仅有景色还有知识,点赞!

作者: 何祥茂    时间: 2019-11-8 02:30

谢谢关注!后面是博霍特沟攻略,很美的地方!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4:03
老师严谨的户外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会积极的影响着学生和文章的观众们,大家都会受益于此,并安全,快乐的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8 04:42


远处是博霍特西沟冰川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博霍特冰湖湖面为冰雪覆盖,七月前后应是其最美时节。
自博霍特西沟桥至博霍特西湖湖边,徒步里程约3公里,海拔上升约400米,途中有多块湿地,部分路段有堆积的石块,均须谨慎前行。以西沟桥为起点,轻装徒步、观景往返的总耗时约须4小时以上,如果前往小冰湖,还应再增加1小时。

途中路径是本次探线轨迹(卫星图像日期:2009年10月19日)
  
往霍伯特西冰湖也可以在过博霍特西沟桥后,前行几十米再向右上碎石山坡。但这种走法,沿途多处有堆积的石块,难度较大,风险也较大。
往博霍特西沟途中,有几处相对平缓的区域,是不错的营地。距博霍特西沟桥约300米,也有一处相对平缓区域,人数较少时可选做营地。

博霍特西沟冰湖历史卫星图像(2009年7月18日)
  

博霍特西沟冰湖历史卫星图像(2017年11月6日)
由于时间原因,本次探线在距博霍特西沟冰湖一公里处返回,没有实拍到博霍特西沟冰湖,暂以卫星图代替。
  
2、霍伯特东沟冰湖(东湖)
过博霍特西沟桥,继续沿简易道路行进约1.5公里,有多处废弃建筑物,包括房屋、石墙、不知名建筑等,从地面散落的机制砖判断,年代不很久远。机制砖有别于手工砖,上面有一个小孔,是机器加工形成的。大约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多为手工砖,之后渐渐为机制砖代替。

博霍特东沟废弃建筑

博霍特东沟废弃建筑
( 本文作者 : 獬豸 )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5:38

谢谢关注!

作者: 孟萍8901    时间: 2019-11-8 06:00
摘取了很多知识点,谢谢老师,户外学习的路,难得看到如此全面的知识贴。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7:15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8:18
一直关注的活动!

作者: 浪桥    时间: 2019-11-8 08:38

谢谢关注!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09:55

冰川进退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10:18

谢谢关注评论!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11:22
不仅有景色还有知识,点赞!

作者: 獬豸    时间: 2019-11-8 11:34

谢谢关注!后面是博霍特沟攻略,很美的地方!

作者: 南浦云    时间: 2019-11-8 11:40
老师严谨的户外理念与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会积极的影响着学生和文章的观众们,大家都会受益于此,并安全,快乐的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恩赐。




欢迎光临 徒户外网 - 网上户外平台 (https://tuhuw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