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彼岸的天堂
香格里拉——彼岸的天堂撰文、摄影/张祺林香格里拉,是寻梦者最久远的梦境,是向往者最永恒的秘境,是离去者最终极的回忆......香格里拉,是彼岸的天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作为著名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向来给人们的印象便是滇池畔飞翔的海鸥、西双版纳灵动曼妙的孔雀舞、大理迷人的苍洱风光、丽江峦势高擎的玉龙雪山和与之相伴怒涛滚滚的虎跳峡。但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在云南——这个由板块碰撞而产生的省份,在众多头衔与光环的掩饰下,在横断山系与云贵高原相接之处,还隐藏着一片低调的“净土”——因“三江并流”而登上教科书的滇西北。而滇西北的中心,则是世人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地属青藏高原,是康巴藏区的一部分,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北接四川德荣、乡城、稻城,西隔金沙江与德钦、维西对望,东、南临丽江市玉龙纳西族县。由于地缘关系、与云南其它少数民族频繁进行交往的原因,香格里拉既保留了纯粹的藏文化,也对众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包容兼蓄,衍生出了独特的人文历史与文化底蕴,与藏区其它区域都有较大区别。
G214滇藏公路丽江玉龙纳西族县、香格里拉界
当今世界,人人皆知的地名通常是因为其继承悠久文化、传承优良传统,或是有着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再或是记录了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地方,因而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地理标识。
然而很少有地方如同“香格里拉”一般集众多特点于一身,因而成为无数人寄托理想的精神乐园,也是让许多人穷尽一生寻找其所在之处。“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是藏民心目中的“香巴拉王国”,“香巴拉”则是“极乐园”之意。1933年,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首次提出“香格里拉”这个名词,而此书正是以“香巴拉王国”为伏笔,讲述了二十世纪四位西方旅客误入香巴拉王国,进而遭遇一系列神奇经历的故事,从而在西方世界掀起了寻找“心中的香格里拉”的热潮,前后持续近百年,这百年中西方探险家所涉足的地理地域今天被称作“大香格里拉”。藏语称香格里拉为“建塘”,但其原为中甸县,“中甸”,系彝语,又说纳西语,意为“饲养牦牛的地方”或“酋长住地”。香格里拉在西方人心目中这就是人间的天堂,从约瑟夫·洛克到中村保,他们无非都是为了寻找“梦中的香格里拉”而纷至沓来,拉开了横断山区的探险史的历史序幕。时至今日,“香格里拉”也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大致位于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之间以三江并流、横断山为首的地形区,但是这是人们追求“乌托邦”精神的家园。
G214国道滇藏公路傈僳地附近田园风光,《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所描述的景象大致如此1996年10月,云南启动寻找“香格里拉”的仪式,时隔一年后对外宣布举世寻觅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次年举行了盛大的更名仪式。笔者于己亥年秋,正值迪庆建州62周年,从丽江北上自南向北贯穿香格里拉县,深入考察了该地的历史、地理、民俗与建筑,考察路线以G214滇藏公路为主干道向两侧分支,以中甸县城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后从奔子栏渡过金沙江进入德钦县。西出丽江,沿金沙江北上,经白汉场后便进入了香格里拉县境内。两侧山势越来越险,不过多时传来如雷鸣般的水声,放眼望去,浩荡的金沙江在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之间切出一道“V”型深谷,宽阔的水面霎时间变为只有一条小溪的宽度,滚滚怒涛,汹涌澎湃,这便是举世闻名以奇、险、雄、壮著称的虎跳峡。
虎跳峡
由于时间原因,且笔者一行并非以摄影为主,故笔者并未去上峡口和下峡口的高处拍摄全景,只是近距离至江边感受其惊天覆地的气魄。走入峡谷,两岸如刀削斧劈,陡峭险绝,褐黄色的江水湍急奔涌,夺路而行,峡内涛声如雷,浪花飞溅,惊心动魄,险中蕴藏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奔放、豪迈粗犷之美。虎跳峡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峡谷之一,在短短16公里的峡谷中,就有多达十九个险滩、七个跌水(瀑布),落差达200余米,金沙江沿着西南-东北走向的断裂,在两座雪山之间冲决而出,由于巨大的落差和极为陡峭的河床,使得虎啸龙吟、汹涌澎湃的峡谷交响乐在此达到极致。近观江水,犹如一条咆哮翻滚的巨龙,在此显露出桀骜不驯的本性,如万马奔腾,又似金蟒狂舞,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席卷而来,急湍甚箭,一泻千里。
虎跳峡
经过虎跳峡,沿小中甸河继续北上,海拔在不知不觉中爬升,道路两边的树木也在进行着悄无声息的变化。秋风已至,树叶逐渐变化着颜色,由于此处海拔较低,所以此时还没有呈现出万紫千红的颜色,但香格里拉西北的白马雪山此时早已万山红遍。滇藏公路向西拐过一个“U”型大弯,直上海拔3300余米的无名山口,此处海拔较之虎跳峡高出1500余米,与山下的小中甸河也有近500米的落差,故俯瞰颇有气势。从山口向东南方向可以眺望哈巴雪山,但此时雪山云遮雾绕,不见踪迹,虽小有遗憾,但雾气上升,宛若仙境一般。东北方则是天宝山的一系列石灰岩质山峰,最高峰海拔达4738米。正北方向则是小中甸镇,一山之隔,宛若两个世界,南侧还是纳西族民居,北侧台地则是藏族木质民居,牦牛、晾晒架点缀的草场,炊烟袅袅,一派高原风光。行至此处,便叩响了香格里拉的南大门。
天宝山,左侧突兀者为最高峰香格里拉的民居独具特色,小中甸和香格里拉县城(中甸)的建筑样式虽同为藏式,但风格迥然不同,前者为木质建筑,而后者则为砖石建筑。香格里拉位于中国青藏高原地震区、西南地震带上,所以这里的房屋都兼具抗震的特点,房屋抵御地震伤害的能力与房屋本身的结构、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的地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构决定了房屋以何种方式化解地震带来的短时间强烈水平震动的剪切力。结构整体性更强的房屋在面对地震时,不会由于不同构件的加速度差异造成坍塌,因而具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小中甸的建筑的样式大而宽敞,同时玲珑精致,不仅外部造型厚重,而且内部装饰精美,雕梁画栋。这是一种框架式木结构建筑,一般为二层或三层,从前底层一般是牲畜棚,现在通常有了专用的牛、马棚,二层人居(通常皆为人居)。内部结构全部是由木材穿插组合拼接而成的榫卯结构:以粗壮的圆木作为立柱,柱子上顶着大梁,大梁再架上檩子,作为基本骨架来展开空间的分割和构成。房屋最外一圈的柱子之间用“欠”(类似现代建筑的圈梁)相连。欠条嵌进柱头后,还要在柱头上打进一根栓子,把欠条栓死,将建筑整体上连成一体。这样,该种木质结构建筑就在地震带上实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香格里拉坝子里的凉晒架独具一格,高于地面约两米,上设平台和挂梁,通风、防潮、凉晒农作物,又为牲畜储存过冬饲料。它是农业丰收,牧业兴旺的双重标志,更是一道香格里拉独特的风景线,支放在坝子里的凉晒架多了诗一般的田园气息。如今,香格里拉的现代房屋都是采用此类结构,且兼并了西方住宅的特点:采光、通透。人在其中,阳光拂面,暖风阵阵,在古木与自家佛堂松蜡的原香之中,便是自然的气息,生活的本色。这种位于自然之中,被青青草场环抱,开门见山的住宅比城市里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更接地气,更加舒适,令人向往。
小中甸的木质结构建筑,左侧为已建成的房屋,右侧的房屋正在建设当中小中甸离香格里拉县城不过十分钟的车程,汽车在宁静的村落中穿过,炊烟袅袅。青少年在放牧牛羊,年轻人们在田地中打青稞,老人们背墙而坐,手捻串珠,互相拉着家常,好不惬意,一派悠扬祥和的田间风光,“香格里拉”之行渐入佳境。在小中甸的西北方,也是香格里拉县城的西南方有一座略微比其它山岭高出一头的山峰,顶端被岩石覆盖,远望去犹如一顶头盔,这便是海拔4500米的石卡雪山,意为“有马鹿的山”,表示吉祥长寿、驱邪正法,相传是班丹拉姆(吉祥天母)的化身,也是香格里拉当地的神山。 石卡雪山由于海拔较低,并非一座真正的雪山,而是一座季节性雪山,正因为此,石卡雪山也被开发成了景区,且票价不菲。由于其地处青藏高原南缘的三江并流纵谷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表裸露出多种地层,石灰岩、砂岩、板岩交错分布,断层、褶曲和剖面等构造特征十分明显,还有各种古冰川遗迹、“U”形谷和角峰等地貌。在林带、草甸以上则是高山流石滩,看似寸草不生的碎石坡上却孕育了大量的高山植物,如雪莲、雪兔子、绿绒蒿等,吸引着各国高山植物爱好者的到来。石卡雪山同样也吸引着山岳爱好者的脚步,站在顶峰,“川滇藏八大神山”尽收眼底,北方为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太子雪山),西方为碧罗雪山,南方为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东北方则是三怙主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八座神山犹如莲花一般将石卡雪山包围,因此石卡雪山位于的香格里拉正为香巴拉王国中八瓣莲花盛开的地方,是天地灵气、大德智慧、四方财运汇聚的一方宝地。
石卡雪山
眼前出现一座高达十几米的巨大白塔,这便是进入香格里拉县城的标志,G214滇藏公路由此分叉,左侧绕城而过,右侧直达城中心。笔者一行沿右侧道路先至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川滇一带的黄教(格鲁派)中心——噶丹·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又称归化寺,位于香格里拉城北的山岗上,作为神灵的居所高高俯视着世间众生,僧舍佛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势不凡,全寺集藏族造型艺术之大成,有着“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松赞林寺前临拉姆央措,拉姆央措意为“天女灵魂湖”,相传是三界怙主班丹拉姆女神的寄魂湖,可以倒映出寺庙全景,从中可一探今生与来世。矗立在蓝天白云中整齐相间的佛殿,彩墙铜瓦,璀璨华丽,殿宇楼角兽吻飞檐,彩色经幡迎风飞舞,庄严肃穆,器宇轩昂。
噶丹·松赞林寺全景步入寺门,两侧低矮连绵的房屋是僧舍,藏民们以出家为荣,若是本家有人出家为僧,这家便会出资为其修筑僧舍,家里的经济条件和地位便决定了每个僧舍的大小和装饰的不同。若是本家富有,则修建一人一栋的僧舍;若是本家贫穷,则与其余有出家人的贫穷之家合资修建僧舍。正是因为如此,藏区寺庙的规模才会如此之大,僧舍几乎占据了至少二分之一的面积,远远望去,密密麻麻的僧舍也是高高在上的佛殿的铺垫。自僧舍区域至佛殿前的广场,有一段高而长的台阶路,无论是僧人还是游人,在自下而上登上台阶之时都要清净心灵,方能进入最神圣的地方,这也是精神信仰的圣殿。登上台阶,站在殿前广场上,明朗通透的蓝天笼盖在头顶,白云仿佛举手可得,三座主佛殿——释迦牟尼大殿、扎仓大殿、宗喀巴大殿自右向左排列,意为佛、法、僧三宝,寓意为僧、学法、成佛。
右起:释迦牟尼大殿、扎仓大殿、宗喀巴大殿
正中央的扎仓大殿高大巍峨,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是最高的佛殿,仿佛彼岸极乐的光辉普照人间。“扎仓”意为佛殿,建于康熙十八年,是松赞林寺最早的建筑之一,也是僧众学习经典、修研教义的地方。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强巴佛,宗喀巴、弥勒佛和七世达赖铜像。扎仓大殿为“三层阶梯”式结构,内部上下贯通,外部自前向后呈阶梯状拔高,最高一层屋脊上设有纯金的宝瓶,意为“吉祥清净”,寓意“福智圆满”。自上而下第二层屋脊设有纯金法轮、鹿,意为“佛法”、“专注”,表示专心学习佛法之意,也体现了扎仓大殿作为学习经典、修研教义之地。金黄色在藏区的传统建筑中象征权利,在藏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故各大寺庙的屋脊和顶层都镀上一层鎏金。登上扎仓大殿金顶,全寺乃至香格里拉县城尽收眼底,仿佛身处“世界之巅”,事实上这也是香巴拉王国精神世界的最高处,至高无上,上通天界,下至人间。
扎仓大殿金顶
扎仓大殿金顶的法轮和鹿扎仓大殿左侧是宗喀巴大殿,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扎仓大殿右侧是释迦牟尼大殿,与扎仓大殿同年建造,内有四根通天柱,供奉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主供的文殊菩萨坐像高13.58米,坐像周围是描绘释迦牟尼一生的壁画,佛殿正南两侧为高耸的钟、鼓楼,清晨、正午、黄昏击鼓报时,远在城中不见其寺也能闻其声。佛殿之内,装潢精巧,法相庄严,诵经声此起彼伏,梵声阵阵,宛若天籁,令人心生敬畏。佛像、壁画、古木、松蜡等等诸物,共同组成了香巴拉王国独一无二的雪域圣殿。松赞林寺内历代珍品众多,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时期的八尊包金释迦佛像、贝叶经、五彩金汁精绘唐卡、黄金灯。还收藏有《甘珠尔》十部(其中两部为金汁手书)、《丹珠尔》等两百余部。
释迦牟尼大殿内景
松赞林寺的僧侣组织就同其建筑一样分扎仓、康参和密参三级,扎仓最高,康参次之,密参最低。康参藏语意为僧团,按僧侣籍贯地域,将大寺分为若干个康参,松赞林寺具有八大康参:东旺、扎雅、独克、吉迪、乡城、卓康参、洋塘、绒巴。这些康参由僧人所在地出资建造,供所在地僧人修行。最早修建于康熙年间的扎雅康参座落于扎仓西边半山间,其管辖范围为大中甸的六大村。密参为僧侣基层组织,意为“一户”,一般为特定的同一区域内僧人形成的一个共同起居生活的居住单位,人数多在一二十人左右,也有这些僧侣的家人出资筹建的。而松赞林寺的管理机构也自成体系,寺中每一位僧众都处在组织系统的某个层面的某个点上,由最高组织——拉西会议统一管理。拉西会议由全寺的活佛、堪布和格西等高僧组成,专管寺院的教规教义、重大建设等。洛张(掌教官)管辖由堪布选任的乡佐(乡官、镇长)、念哇(专管寺庙服务人员和神民“拉迪”),选任依托的堪扎会议由乡佐及用户大老僧组成,行使本寺内外一切行政事务。除此两者以外,还有觉夏(管理教民和本寺斋饭)、西苏(管理节日贡品及开支)以及一年一任的管事:薄思(公积金)、吹则古哇(管理寺内布置、装饰)、耐念(管理粮食)、规格(铁棒喇嘛,管理各册和纪律)、扎玛(管理茶食)。
八大康参之乡城、独克康参
八大康参之东旺康参内景走一走转经的小道,听一听祈福的经文,看一看雪域高原的蓝天碧水,让世间最绚丽的色彩洗涤疲惫的灵魂,抛却都市的喧嚣与浮华,感受佛国的静、净、纯。松赞林寺显现着佛法的深固,诠释着佛经的丰富内涵,响彻着佛普渡众生的布道,是佛光充溢的殿堂。从第一缕阳光照耀大地,一切在瞬间溶解,祈福燃烧的松烟托起薄透的晨雾,将天界与人间融为一体,两个世界同样安静宁祥。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是人间的殊胜乐土,是拉姆央措畔的噶丹·松赞林寺。离开松赞林寺,从镌刻着成百上千条六字真言的玛尼堆石中穿过,笔者一行驱车前往城中心的独克宗古城。独克宗古城位于香格里拉县城中心,是中国保存的最完好、规模最大的藏式民居聚落,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独克宗古城依龟山而建,道路以龟山大藏寺藏经阁为中心向四周延展,深入到石板藏寨的每一个角落,石板路深深的马蹄印,则是当年的马帮留下的信物,深深的嵌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了朝代更迭、古道兴衰。
独克宗古城
传说当时的建城理念是缘于有活佛在古城对面山头遥望古城,发现龟山犹如莲花生大师坐在莲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设布局形似八瓣莲花,形成因自然变化的空间。在古城的兴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们发现当地出产的一种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墙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墙皆涂成白色,这种风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银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娆,于是,当地人就把古城称做“独克宗”。“独克宗”藏语意为“白色石头城”,寓意“月光城”。
龟山顶向北俯瞰独克宗古城
古城的民居均为青一色的土木结构藏族板屋式建筑,据刘曼卿所著的《康藏轺征》记载:“城中房屋建筑不用砖瓦,筑土为垣,盖以木片,上镇鹅卵石,防疾风掀去也。屋脊撑一长杆,上系粉色经幡,满城四相招展,盖康人佞(偈)佛,印梵文于彩旗之上,欲借风力,广播法音”。其中唯有位于古城中心的藏公堂为汉藏结合建筑,它卓立于全城的藏式板屋之上,成为古城的一栋标志性建筑。今天,依然有很多是百年以上老屋,木板作瓦,墙体厚实,宽阔高大。
龟山顶向南俯瞰独克宗古城
步入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龟山下的月光广场,南侧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与北侧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独克宗唐卡画院相望,远处则是独克宗花巷。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壮举,在中国乃至世界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牺牲27万余人的代价最终换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翻雪山、过草地的“史诗级穿越”也对沿途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在西南各省,从省会到偏僻的小山村,处处都能找寻到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身影。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虽然规模不是最大,但馆藏文物之丰富足以令其成为云南一流的长征纪念馆之一,最令人称奇的要数博物馆内的“模拟长征”互动展厅,逼真的道具与高水平的视听效果使人仿佛身处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之中。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来到一个新地方,了解它的历史最快捷且精准的方法就是参观博物馆,迪庆州博物馆是香格里拉最大的博物馆,馆藏文物拥有文物鉴赏、民族风情、佛教文物、工艺品和近现代文物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令人目不暇接。
平常游人来到博物馆,必定会被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藏族服饰、佛教法器、“羌姆”面具所吸引,但事实上,镇馆之宝则是顶层貌不惊人小型文物——精美绝伦的擦擦造像。“擦擦”一词是源于古印度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是“复制”的意思,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后来演变成用模具纯手工或机械制作的随身佩戴之物,起护佑平安的作用,相当于汉地的男戴观音、女戴佛 。
诞生于藏区的擦擦相对于汉地的男戴观音、女戴佛,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原料揉和了很多珍贵的宝物,如:坛城沙、甘露、藏医药等,加持力非同小可。九成的擦擦是纯手工制作,佩戴擦擦,或供奉在家中佛堂之中,时刻得到佛菩萨庇护加持、诸位护法庇护。
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及其馆藏擦擦造像
擦擦造像在刚传入中国西藏时,并非造型如此之多、如此精美,乃是从塔型擦擦的千年发展逐渐演变而成。塔型擦擦与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中的佛塔崇拜有着直接联系,印度最初的佛塔造型是源于信徒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最早的三层塔基与大覆钵体、塔刹等结合,后来把释迦牟尼平生的八种成就分别用八种型制的塔来代表,丰富而具有美感。
塔型擦擦是一种转换成缩小了的佛塔形式,藏传佛教文化的发展逐渐赋予塔型擦擦的更多型制,除了常见的八相塔、尊胜塔、聚莲塔、菩提塔等,还衍生出了一百零八塔、五百塔、千佛塔等,并且常以莲座、真言文字装饰其间,塔型的外形尺寸大小悬殊,造型各异。
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塔型擦擦造像博物馆参观结束后,第一天的考察告一段落,一行人就此解散,三三两两结伙游览独克宗古城。笔者首先去到龟山,由于刚进入高原地区的影响,攀爬过快不由出现轻微高反,只能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独克宗的人文风情。
龟山是独克宗古城的制高点,
山顶是朝阳楼,建于康熙年间,高三层,登上楼顶,日月城尽收眼底。龟山顶还建有大藏寺藏经阁,其中供奉的铜鎏金佛像高达数米,遗憾的是,2014年古城大火将藏经阁乃至整个古城和所藏经书的大部分俱之烧毁,今天的藏经阁是火灾后重建于原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也有人说独克宗古城是如凤凰涅槃一般,在浴火中重生。
独克宗古城
建于龟山顶的转经筒是世界最大的转经筒,整个转经筒大约有5层楼那么高,远远便可望见,是独克宗的一大标志性建筑。转经筒筒身为纯铜镀金,在筒壁上端用浮雕篆刻着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下端刻着藏传佛教八宝(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筒内还藏有经咒、无字真言等共124万条和多种佛宝共重达16吨。要想转动如此巨大之经筒需众人同时着力,每顺转一周,相当于默念佛号124万声,功德无量;转满三周,就可以消灾祈福,吉祥如意。笔者到达转经筒时恰巧有不少游人在尝试推动,于是我便参与其中顺转三周有余,转经筒下端的扶手已被抓握的锃明发亮,围绕转经筒一圈的步道也已光滑如冰,不难想象多年来无数人曾转经祈福,这里也留下了无数人的回忆与愿望。
龟山全貌及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
次日清晨,趁着大批游人未到来之际,笔者一行先行参观香巴拉藏文化博物馆,由于藏品神圣、地位尊贵,故而不让拍照,只能将记忆与瑰丽精美的奇珍异宝铭记在心中。千百年前,佛陀化身时轮金刚本尊的形象,为了众生的福德与智慧,为香巴拉国王月贤王传时轮金刚法。步入高达八层的展览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藏族民间工艺师打造而成的胎质纯铜、外表鎏金的四首十二臂时轮金刚,以其精美而肃穆的造像,向人们阐释着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整尊造像高达20米,重达20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时轮金刚大佛,经十一世班禅开光加持后造像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无量功德。
2020/02/23/uqrhrxemusx6386.jpg
香巴拉藏文化博物馆及时轮金刚大佛后者图片来自网络穿过三层的时空隧道和四至七层的曼唐、唐卡、藏文化展览,笔者一行来到八层瞻仰香巴拉时轮坛城。值得一提的是,一幅具有600年历史的《阿底峡》吸引了我们一行人的注意,这幅看似貌不惊人的唐卡实为已经失传的宁玛画风所绘,涵盖了噶当派所有的高僧大德,是全馆年代最久、内容最饱满、价值最高的唐卡,为镇馆之宝。一进入香巴拉时轮坛城展厅,不免为这一稀世珍宝所震撼,一时间惊讶得一语皆无。时轮坛城由十一世班禅赐名,耗巨资花费十年打造而成,是世界上最大也是工艺最精美的坛城,被誉为中国“黄金屋”。整座坛城共1177尊佛像,内部装藏包括五谷杂粮、奇珍异宝、藏药经书及藏区各大寺院的圣物等,这些装藏更加成就了这座坛城的庄严。香巴拉时轮坛城体现出一种理想,更是一种规则。传说香巴拉国王向释尊求法,为的是国家的安康,而坛城所有的精华和意义,也是期待现实世界的和平与安宁。精美的时轮坛城,是净土的一种幻像,更是对于现实的一种期望。每一位来到香巴拉时轮坛城的人,都会被慈悲环顾,被智慧环绕,得到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大彻大悟,令人受益终生,永生难以忘怀。
2020/02/23/tcvpplujg0o6387.jpg
香巴拉时轮坛城图片来自网络
步出香巴拉藏文化博物馆,加以前日的考察学习,笔者已对香格里拉的宗教历史、人文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遂而今日离开香格里拉县城沿G214滇藏公路继续北上,前往本次考察行程的最后一站——位于香格里拉、德钦县界的巴拉格宗。离开香格里拉,山路继续爬升,县城早已被抛至脑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处高原湿地景观——纳帕海。
纳帕海是香格里拉的一颗明珠,背靠石卡雪山,前临伊拉草原,虽然从规模上远不及大名鼎鼎的滇池、洱海、泸沽湖,但它却是横断山区中最为重要的鸟类驿站。秋冬来临,草原一片金黄,远山如黛,皑皑雪峰倒映于湖泊之中。这一季节,纳帕海便会随着季节性变化,收缩水体,营造出大片的淤泥沼泽。水位的迅速下降,导致无数的鱼搁浅,从而成为候鸟们的美味盛宴。黑颈鹤、黄鸭、斑头雁云集于此,在草丛中、水面上嬉戏漫游,使广阔空灵的草原另具一番诗情画意。
2020/02/23/c0qmy2u2vms6388.jpg
纳帕海
世代居住在湖边的藏民,敬畏诸多神山与山巅上的圣湖,也尽可能地保护着在此共同生活的野生动物。自青藏高原而来的斑头雁、黑颈鹤,在北方繁殖的黑鹳、各种野鸭等等珍禽异兽,与康巴人共同分享这片美丽的湿地。
此时,海拔已近4000米,滇西北横断山区最负盛名、最迷人的景观已完全呈现在道路两旁,这就是彩林。秋日的山林,娇艳欲滴秋意浓,姹紫嫣红枝叶俏,是滇西北最美的季节。每到醉人的金秋时节,漫山遍野便成了一个绚丽的色彩王国,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从谷底到山巅,千叶万树,色彩纷呈,一树引领,满沟呼应,整个山林都跃动起来点点的红、翠翠的绿、片片的黄,如彩带,似织锦。每一片森林,都犹如天然的巨幅油画,色彩斑斓。
2020/02/23/mrde0khlfg46389.jpg
滇西北的彩林金沙江再次与笔者一行相遇,奔涌不息的大江在寸草不生的干热河谷向南而流,西北方就是著名的白马雪山与梅里雪山。沿金沙江向得荣县方向行驶,右侧的峡谷深处就是香格里拉的最高峰——海拔5545米的巴拉格宗神山(又称“格宗奔松”),是吉祥长寿三佛母的化身,巴拉格宗与其在同一山脊的突兀山峰被称作“格宗三姐妹”,为“世界之神山”。巴拉格宗神山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像是一截执天长剑,完美的三角形山形如同一把刺向蓝天的利刃,山势险峻,摄人心魂,这也是冰川与猛烈的狂风共同侵蚀的结果。“峦岭雄峙三千界,绝巘高擎几万年”是它最好的写照。
2020/02/23/yxdvjuhyqhc6390.jpg
巴拉格宗神山“格宗三姐妹”西坡视角
2020/02/23/zxee2pky5316391.jpg
巴拉格宗神山“格宗三姐妹”东坡视角
巴拉格宗神山所处的范围内分布着两大罕见的地形地貌,一是高海拔石峰,二是落差巨大的大峡谷。进入巴拉格宗,必定先要经过巴拉格宗大峡谷(香格里拉大峡谷),
以“高深险、奇雄特、神妙秀”著称的“U”型大峡谷呈现出“峡中有峡,峡上有峡,纵横交错,峡峡相连”的特点,在云南乃至全国实属罕见。在主峡谷两侧还有许多的支峡侧谷,达到上百条之多。在峡谷之间行走,虽没有虎跳峡那般的波涛怒吼,但是幽深的峡谷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头顶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脚下是万丈深渊,云雾缭绕,如梦如幻。但倘若探出车窗向下俯瞰,顿时会脊背发凉,惊出一身冷汗,垂直的峡谷两侧绝壁千仞,很难想像出这样的挂壁公路是如何修筑而成的。而高海拔石峰,早在上世纪就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除了独特的山形与地貌,还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山流石滩,是高山植物的天堂。再附以各种传说与光环,使得巴拉格宗的高海拔石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具有了精神世界至高无上性。
当地人管这些高海拔石峰叫做“香巴拉佛塔”,位于巴拉格宗神山东北方向,天然而成的金字塔形山峰身披白雪巍峨耸立在天空下,是大藏经中记载的世界一座神秘圣洁天然佛塔。香巴拉佛塔藏语译为“祥曲曲登”,藏语“曲登”意为佛塔,佛塔一般为白色,所以又称为“曲登嘎波(白塔)”,是用来装藏舍利和经卷等物的宗教建筑物。
2020/02/23/5nqg3ao5jrf6392.jpg
香巴拉天然佛塔和巴拉格宗大峡谷图片来自网络
每到一个地方考察或是旅游,除了当地的风景吸引人以外,当地的美食更是引人入胜。香格里拉位于藏区,很多餐厅主要还是以藏餐为主,主菜基本都是以火锅为主,但是滇西北菜品多样,顿顿火锅也不一定会重复,香格里拉的美食还是比较多样化的。笔者再次推荐几道香格里拉经典藏餐:尼西腊子鸡、牦牛火锅、腊排骨火锅、青稞饼、炸酸奶和糌粑,当然,有条件的话青稞酒也是不能错过的选择。
有美食必有歌舞助兴,香格里拉藏族擅长歌舞,劳作之余或节庆聚会都会跳起被称为圆圈舞的锅庄舞。“锅庄”意为“火塘”,锅庄舞也就是围绕火塘跳舞,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香格里拉的锅庄特点鲜明,舞蹈先慢后快,婉转悠扬,趋步跨腿,或进或退,刚柔并举。
锅庄舞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笔者虽在香格里拉深度考察,但仍有普达措国家公园、东巴文化的摇篮——白水台,以及尼汝村没有划入考察路线之中,未经到访,这或许会成为我多年以后故地重游的理由。这篇带有游记性质的考察报告,是笔者香格里拉之行的见闻与感想,知识性内容一是来源于笔者的平日积累,二是来自诸多专家的讲解与分析,在此还要向各位老师、先辈以及西部的开拓者们致敬,他们撰写了诸多的开创性的研究文章,为后人打开了通往这一领域的大门。
夜幕降临,笼罩着这片人间净土,星星灯火点染在寂静的群山中,这或许就是人在自然中微不足道的力量的体现之处。明月从东山顶上升起,照耀在这片世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地方。走在香格里拉的石板路上,皎洁的月光洒在空无一人的街巷上,月光在地面上投影出点点光斑,房、景、人倒映在光明如镜的石板上,低头凝思,心如止水,仿佛参透悟懂了人生的真谛。今天,在灯火通明的不夜城中,纷纷攘攘,车水马龙,人难免会生出一种浮躁之情,快速流逝的时间仿佛一根牵线拽着我们快速前进,使得我们的心灵无法沉静,无法沉思,人与自然规律已经丧失了平衡,逐渐进入无序化状态。而在香格里拉,一切变得不同,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不眠的烟火,有的只是湛蓝的天空、青翠的草场、碧玉般的湖泊等等数不胜数的诸如此类的景观。当我们处在自然之中,时间仿佛凝固,我们的生活也随之放缓了脚步,自然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生活起居,人与自然规律得到了完美的平衡,便又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情境中。香格里拉,是天堂的彼岸,亦是彼岸的天堂。
The End( 本文作者 : 崇德乐和 ) 精彩好帖,楼主辛苦了
想去要趁早,越来越商业化了
支持精彩分享!!!!
一直想去香格里拉
页:
[1]